第三章 镇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07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镇村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5
页码: 152-1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镇村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七贤镇和村庄两部分。
关键词: 市中区 镇村 济南市

内容

第一节 七贤镇
  七贤镇位于市中区南部。东邻起太平庄与历下区姚家镇接壤,西至红庙与槐荫区段店镇相靠,北靠兴济河与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舜玉路等办事处相连,南接历城区与十六里河镇、党家镇毗连。东南部山峦起伏,西北部为丘前平原,东西长17.5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为44.85平方公里,形如“∞”字。辖区资源丰富,农林牧副四业兴旺,建材业发达,风景幽雅,位于城乡结合部,是市中区重要的经济开发区。
  七贤镇以自然村七贤庄而得名,镇政府设于七贤庄北济微路西侧。
  七贤镇原为历城县的管理区。1983年6月,辖11个行政村。1985年9月由红庙乡、八里洼乡、七贤镇合并为镇,隶属济南市郊区。1987年3月划归市中区,辖3个办事处(七贤办事处、红庙办事处、八里洼办事处)和27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3个居委会。1987年有村(居)民13268户,人口49128人(农业户9127户,30778人)。1989年10月,槐荫街、白马山、东袁柳庄、西袁柳庄、谷庄、山凹庄、前龙窝、东八里洼、西八里洼、张安等10个自然村划归城区。1990年7月,东八里洼、西八里洼、张安3个自然村分别划归舜玉路街道办事处、六里山街道办事处和玉函路街道办事处。增设白马山办事处,10月,王官庄居委会改为王官庄办事处。1990年12月,镇政府下辖4个办事处,26个村居,代管白马山铁路新村居民委员会和白马山居民委员会。户数22141户(集体户394户,家庭户21747户),人口51384人。
  根据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水利等种植条件,七贤镇西北部丘前平原为粮菜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地带为林牧粮区。1980年以前,七贤镇农业生产结构主要为粮菜两大类。199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020万元,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32%。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每公顷产1875公斤,1990年提高到每公顷6975公斤。蔬菜种植由于调整产品结构,改进耕作方法,推广科技服务,加强经营管理,效益逐年提高。后魏村的芹菜,朱家庄的秋黄瓜闻名四方,日本、美国有关人士曾来观光考察。井家沟的巨峰葡萄以穗多、粒大、味美著称,远销哈尔滨、广州等地;1989年,镇政府引进匈牙利肉鸡屠宰生产线,建立了集体饲养场。
  辖区乡镇工业在50~60年代,处于萌芽状态,规模小,实力弱,主要是“四坊”(磨坊、粉坊、豆腐坊、油坊)经济,以自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主,商品率低。后来逐渐兴办一些小修理厂、小钢砂厂、面粉加工厂等,由于强调“以粮为纲”,割资本主义尾巴,乡镇工业发展缓慢。
  1984年以后,乡镇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85年,全镇有工业企业103处,工业总产值2043万元,总收入1822.65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1.93万元;1987年,村镇集体企业172处,工业总产值4400万元,实现利润总额643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50万元。
  198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024万元。1990年,镇工业企业272个,总值10310万元。有个体经商户516户,全年营业收入1047万元,镇级商业11家,年营业收入675.8万元,村级商业66家,营业收入5246.5万元。
  京沪铁路北起东红庙,南至井家沟,穿镇境约2公里,白马山火车站设境内,站内有8股道,19条专用线,每天过车90对,日客流量3000人次,年货运量39万吨。济微公路贯穿境内,由北往南经由5.7公里;市内的5条公共汽车线路在辖段设17个站点;镇内公路有9条(水泥路3条,沥青路面6条),总长为22300米。
  1990年,七贤镇有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园20所。驻地院校、研究所有: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山东省民政干部学校、山东省物资学校、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所。
  驻地单位还有济南第一机床厂西厂、白马山啤酒厂、山东建筑机械厂、济面石油公司等工厂、企业180多个。
  七贤镇古迹有马武寨(汉代名将马武安营扎寨的地方),石房峪、三大殿(明、清庙宇),山顶有1867年(清同治六年)建造的石房30余间。
  第二节 村庄
  七贤庄据传618~626年(唐武德年间)有7位农民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有一日,正在坡里干活,突然飘飘然飞上天成仙,后人称为七仙庄。1932年,根据谐音改名七贤庄。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七贤庄。”位于七贤镇政府南约0.5公里处。
  文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初期),潘、胡、陈、李四姓从河北枣强迁来落居,因庄西有一“老爷坟”得名坟庄,日伪时期,因坟字不雅,改名文庄,沿用至今。
  杨家庄 据赵继美家谱记载:1614年(大明神宗四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赵广祖从直隶枣强迁来落户,当地有一棵大杨树,取名杨家庄。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杨家庄。”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偏南约1公里处。
  井家沟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井平、井登兄弟二人自河北枣强迁来此地落居,因此地有一沟,故取名井家沟。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井家沟。”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1公里处。
  前龙窝庄 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该村庄在青龙山下,为龙窝庄,沿用至今。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前龙窝。”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南约0.5公里处。
  后龙窝庄 据1543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吉日立碑文记载:“济南城西南十五里许有村落名龙窝……。”据传,明嘉靖年间为区别两个龙窝,因此庄在北,后龙窝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0.3公里处。
  前魏华庄 据传,618年(唐初),有名叫魏华正的大官(管72个半庄)死后,葬于腊山脚下,叫魏华坟。1368年(明初),王氏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该庄在此坟前,故取名前魏华庄,沿用至今。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载:“西南乡仙台三上领村三十三……前魏华庄……。”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公里处。
  后魏华庄 1368年(明初),有赵氏从河北枣强迁此落居,因庄在魏华坟后面,而取名后魏华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公里处。
  九曲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移民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因周围山沟有9个弯,故取名九曲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南约2.5公里处。
  双龙庄 据传,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邱刘二家先后迁址青龙山下看墓地,因当地青龙山上有一条草龙,山下有一条石龙,故取名双龙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约2公里处。
  东红庙、西红庙、南红庙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位徐姓移民从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因此地有一红砖庙,取名红庙,居庙以东的,叫东红庙,居庙以西的,称西红庙,以南的,叫南红庙,后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3公里处。
  韩家庄 相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尚氏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起名尚庄:1662~1722年(清康熙年间)此地韩氏兴旺,尚氏减少,改为韩家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约2.5公里处。
  尹家堂 据传:1522~1566年(明嘉靖年间),有姓尹的一户从河北枣强迁此定居,并修建一座祠堂,取名“尹家”,后此村庄也称谓尹家堂,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3.5公里处。
  朱家庄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有朱姓人家由泰安迁来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朱家庄,沿用至今。亦传1277年(南宋景炎二年),朱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迁到章丘县东朱庄,1644年(明朝末年)全国动乱,朱氏被杀,其后迁到长清县东北祝阿城南居住,以姓氏得名朱家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偏北约4公里处。
  谷家庄 据传,1537~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刘家的姑太太在娘家落户,而得名姑家庄。1948年,因“姑”与“谷”同音,改名谷家庄,沿用至今。
  山凹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一徐姓户从河北枣强迁来此落居,因该地形三面环山,故取名山凹庄,沿用至今。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也曾取名“山窝”,位于七贤镇政府西北约1.5公里处。
  袁柳庄东村、袁柳庄西村 据传:1368~1398年(明朝洪武年间)袁、柳二姓由河北枣强迁来此地落居,以姓氏取名袁柳庄,沿用至今。1987年4月七贤镇划归市中区后,镇政府将该庄以东西向划分为袁柳庄东村和袁柳庄西村。位于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槐荫街 据传1926年,四面八方来此做生意而形成街道,取名槐荫街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偏西约3.5公里处。
  王官庄 据传,618~626年(唐朝初年),有王官员(官职无据可查),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以此取名王官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西十里河 据传,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有一朱姓户,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落户,因从济南院前到此地有10里,北面又有一条河(现为兴济河),故取名为十里河,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北约2公里处。
  土屋村 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来周、薛两姓,挖土洞为房,因而得名土屋庄,沿用至今。位于七贤镇政府东偏南约8公里处。
  太平庄 据传:该庄建于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因庄处山里,四面交通堵塞,使官府豪强不易进扰,可谓太平,故取名太平庄。位于贤镇政府东约10公里处。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