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街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50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街巷
分类号: K295.23
页数: 17
页码: 136-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乡镇街巷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经十路、文化西路、岔路街、建国小经三路、经八路、六里山路等。
关键词: 市中区 街巷 道路

内容

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 位于辖区西北部,据1914年《济南指南·商埠大概》载:“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曰商埠。……其地以东西为经,以南北为纬,已修之马路有三,自北而日辟于南也,已分之纬路有八,自东而条数及西也,而尤以一马路、二马路及纬三、纬四、纬五诸路最为繁富。”可知,经一、经二、经三路当于1914年前形成。
  经四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 据1927年《济南快览·总论》载:“城之西关,即为商埠。……东西马路为经,已修而未竣工者凡九……。”可知,经四、经五、经六、经七路当在1927年前已成为建成区的道路。经七路原为古历城西南孔道,亦即赴长清大道。
  经十路 1941年,日伪政府开辟南商埠,修筑东起红桥,西止营市街北口的大道,1942年印制的《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兴亚大路”。1946年,国民党政府按照商埠经纬的排列顺序,改称经十路。
  经十一路 西段是约于1942年开辟南商埠时建的土路,1957年分段展宽拓建后,按商埠东西为经,自北而南的顺序,定名为经十一路。东段1954年拓建。
  文化西路 文化西路原是南圩子墙基,为了适应城市交通需要,1951年拆除圩子墙,修筑沥青路,因沿街多为大专院校和文教卫生单位,故名文化西路。
  岔路街 该街原为荒坡和洪沟,约于1928年始有贫苦群众定居,逐渐形成不规则的岔口较多的街巷,俗称岔路口。1930年定名岔路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始载岔路街。
  顺河街 1867年(清同治六年)改建石圩,民国初年始有居民沿西圩壕西侧定居,1933年,参谋本部山东省陆地测量局测绘的《济南市市区图》中,顺河街沿路标注为“角楼庄、河套庄、北坦庄、利民后街、利民前街、清泉街、西顺河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上述地名沿街部分,并称顺河街。
  建国小经三路 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四路”。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三路,名称沿用至今。
  经八路 该街原是一片荒地和坟地。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八路,因位于经七路之南,按经路排列顺序,故名经八路至今。
  经九路 该路原是一片荒地和树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一路”,济南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经九路,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五、六、十路 此三处原是荒地和坟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建成马路,名为“兴亚北小二路”、“兴亚北小一路”、“兴亚南一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五路、建国小经六路、建国小经十路,沿用至今。
  六里山路 因靠六里山而得名,原是一条小土路,1979年由驻地单位承修为沥青路,1985年再次拓宽改建。1988年与玉函路相接修成。
  二七新村南路 原为一片农田和坟地。1950年济南市铁路局兴建二七新村时征地建路,因靠空军驻地,习称空军路。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因位于二七新村之南,故名二七新村南路。
  舜玉路 该路原是东八里洼村耕地。1986年由济南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征用新建而成。因位于舜耕路和玉函路之间故名舜玉路。
  建设路 该路原是梁家庄西侧的一条土路。俗称梁家庄路。1964年为适应工业发展和交通运输的需要,拓建成沥青路面,遂命名为建设路。
  纬四路 该街原是一片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四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曾名新民西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四路。
  纬三路 该路北段(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六路)于1914~1924年建成,按商埠街道网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三路。中段(北起经六路,南止斜马路)在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成马路,名为新民西三路。南段原名松林街(北起经七路,南止建国小经三路),以安徽义地松树林得名,建国前并入纬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三路,沿用至今。
  陈家庄大街 位于二七新村南路中段往南。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拓建马路,陈家庄由今之自由大街处迁建于该地,取名西陈家庄。1980年整顿门牌时,称该街为陈家庄大街。
  纬二路 该街原为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辟商埠时,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规划。由东向西依次命名为纬二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192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曾名新民大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二路。区间段:北起经一路,南止经十路。
  英雄山路 该路原是市区通往仲宫、柳埠的一条土路。日伪时期,开辟南商埠时,曾名新民大路。济南解放后,亦称纬二路,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该段位于英雄山西侧,故将经十路至十六里河桥段命名为英雄山路。
  南上山街 位于辖区东部。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灵官庙街”,因灵官庙得名。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南上山街。因该街系赴南郊诸山的一条通道,故名。
  纬一路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田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开埠兴建马路,按商埠街道网的规划,由东向西排列命名为纬一路,该路经一路至经七路一段于1914~1924年建成,经七路之南于日伪时期建成马路,曾名新民东二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纬一路。
  胜利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经十路以北原为零星住户,旧称德胜街。日伪时期,曾名新民东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胜利大街,沿用至今,经十路以南一段原系小王庄棚户。1958年筹建山东体育馆时,小王庄开始被拆迁。市中区建委在此临时建办公平房,习称办公街,亦称胜利大街。
  玉函路 位于辖区东南部,该路原系南郊荒地。1950年济南市城建局在此辟建土场,供全市用土,因路位于土场东侧曾名土场东路。1980年换制门牌时,因位于南郊宾馆西侧,命名为南郊宾馆西路。1985年该路拓宽伸展,随将路南通向王家庄的一条小道接通至张安新村。该路引玉函山名为玉函路,沿用至今。
  永新里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巷原为一片荒地,1935年,蔡、刘、朱、张四姓建宅于此,形成街巷。居民渴望永葆青春,故取名永新里,沿用至今。
  建国小经一路 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荒地。日伪时期称兴亚北五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建国小经一路,沿用至今。
  庆祥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坟地。日伪时期形成街巷。张宗昌统治时期,此处曾为刑场,周围居民渴望文明、幸福,故取名庆祥街。1947年《济南市街道详图》中标注为庆祥街,沿用至今。
  自由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为陈家庄遗址。日伪时期,形成街巷,曾名新民东一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称自由大街,沿用至今。
  复兴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地原为马姓坟地,称马家林,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小三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改称复兴大街。沿用至今。
  民生大街 位于辖区中部。原为一片菜地,习称霸王涯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为新民东四路。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民生大街。1965年调整街巷时,并入西顺河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复称民生大街。
  崇德街 位于辖区中部,原是一片菜园,有零星住户。日伪时期曾名兴亚北一路。国民党政府时期,更名为崇德一、二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崇德一、二街并称崇德街。
  向阳里 位于辖区中部,原为马姓菜园,日伪时期形成街巷,因地势北高南低,南为阳,故取名为向阳里,名称沿用至今。
  通惠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1910年,此处曾设通惠银行,后形成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名为通惠街。民国初年,又在原通惠街北口新辟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易名为通惠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通惠街,并将各附属里巷名称地址载为通惠街—承思里,1953年,通惠、承思两条街巷合并统称通惠街。
  升平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坡。清末,住户稀少。民国初年,德国领事馆在南侧建大楼两幢,建筑包工商候士魁在此建房多处,形成街巷。因邻近咏仙茶园,当时游客络绎不绝,一片繁华景象,故取名升平街,沿用至今。
  东兴里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荒坡坟地。张宗昌统治时期,日本人正松文平在此处购地建房形成街巷,取名为东兴里。沿用至今。
  望平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为田野。1904年济南开埠后,聊城道尹闫某在此建宅邸,形成街巷。曾称经二路后街。张宗昌统治时期,该街设山东省税务局,并有妓院数处,当地居民以渴求太平世界之意,取名望平街。1934年的《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望平街。沿用至今。
  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荒地。清末,近郊农民到此出售农副产品,自然形成集市。1905年,商埠局为集市建造四面亭(长廊),后辟为商场。因商贩围绕四面亭摆摊行商,形似“卍”字,故命名“卍”字巷商场。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万字巷(“卍”字谐音)。1953年分别命名为万字巷东、西街。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称太阳升商场东街、西街。1975年取万紫千红之意,改称万紫巷东街、万紫巷西街。
  咏仙里位于辖区西北部。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此处开设咏仙茶园,形成街巷,取名为咏仙里。韩复榘统治时期,改名为永贤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永贤街。1965年改名为永贤里。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改为向阳里。1975年又称咏贤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仍名为咏仙里。
  济安里 位于辖区西北部,原是一片林地。民国初,王公臣(清末举人)在此购地建宅邸,形成街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济安里,沿用至今。
  馆驿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条大道,俗称官道。1376年(明洪武九年)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于历城。该地始设馆驿。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十王殿街。后来,在馆驿和十王殿之间形成街巷,统称馆驿街。济南开辟商埠后,馆驿街居民日渐增多。街东端的馆驿,成为津浦铁路护路队统领申士魁公馆。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馆驿街,沿用至今。
  凤翔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年,建民宅形成街巷。因位于华丰洋行北侧,居民习称华丰后。因该街中段,有一井开双口,曾称双井子。后以吉祥嘉言,取名为凤翔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凤翔街,沿用至今。
  丁家崖 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原是丁姓土地,有崖头,故名。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居民迁入,形成街巷,取名丁家崖。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丁家崖。沿用至今。
  静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民国初年,张连芬(枣庄中兴煤矿董事长)在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因街巷安静、幽雅,故取名为静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静安里,沿用至今。
  普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巷原是魏家庄派生胡同,习称北魏家胡同。1930年因普安水会设在巷内,遂易名为普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普安里,沿用至今。
  安平街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张培荣(兖州镇守使)在此建宅邸后,形成街巷。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居民渴望平安、幸福,故取名安平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安平街,沿用至今。
  乾德巷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期形成街巷。因泰安杨姓(包工头)在此居住较早,习称杨家胡同,军阀混战时期,居民因渴望文明、幸福,故易名为乾德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乾德巷,沿用至今。
  凤馆街 位于辖区北部,因该街位于凤翔街和馆驿街之间,取两街名首字,而得名。原是杨姓坟地,俗称杨家林。1926年形成街巷,取名为凤馆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凤馆街,沿用至今。
  对关街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居民迁入建宅,形成街巷,因该街地处馆驿街和丁家崖两街的关帝庙之间,故名对关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对关街,沿用至今。
  塘子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有谭、张两家在此合建瀛州澡塘,形成街巷,故取名为塘子街,后又因别于城内东塘子街,冠西字称西塘字街。始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解放后改称为塘子街至今。
  皖新街 位于辖区北部,据《安徽乡祠碑记》:“清咸丰八年间霍山吴竹如司寇开藩山左,悯乡人不能归葬,仿京师义园之例,倡捐廉俸,手置地于会垣西关外三里许十王殿地方,计亩三十有九分八厘八毫,价值京钱壹千九百七十有奇。……山东布政使李元华撰记清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嘉平月。”安徽乡祠建成后,邻近仍是一片荒野。后渐有安徽人迁入乡祠附近居住,1904年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故名皖新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皖新街。该街原有三条派生胡同,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康和里、阜康里并入皖新街。
  长春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魏家庄建宅邸,其花园建在该街(今安平街小学校址),形成街巷。因花园内树木花草四季常青,故取名长春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长春里”,沿用至今。
  乾成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于民国初期形成,取名为乾成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乾成街,沿用至今。
  发祥街 位于辖区北部。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形成街巷,因该街庙宇内和尚法名为法祥,故名法祥街。1842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新建发祥映壁梢门碑文载:“……殆祥气发达之兆也,因更名发祥焉。”由此更名发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有发祥街。名称沿用至今。
  晋和街 位于辖区北部。原为田野,1930年陆续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俗称小经四路。1938年山西人贾估斋在此购地建宅,因该街多系山西人和睦相处,故名晋和街,沿用至今。
  同福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为山东省商业银行总经理张志衡的一块土地,1930年,张志元、王柱东、仇志钧等人购买此地建宅形成街巷。军阀混战时期,因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同福街。1934年《济南大观》载有同福街,沿用至今。
  小纬四路、小纬五路 位于辖区北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济南开商埠,兴建马路,据1914年《济南指南》记载:“出自西城普利门至于大槐树。曰商埠,……其东西为经,南北为纬。”该二路因东邻纬四路,向北不直通经一路,故依次命名为小纬四路、小纬五路。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均载。
  三里庄东、中、西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为村庄,因距古历城三里,故名三里庄。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三里庄。济南开辟商埠后,街道扩展,由西向东延伸,分为东、中、西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有三里庄东、中、西街,沿用至今。
  平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原为农田和树林,民国初年,商人李时云建宅于此,形成街巷。军阀混战时期,因居民渴望安宁幸福,故取名为平安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平安里,沿用至今。
  兴云里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冯鹏展(字浩云)在此兴建广东会馆,形成街巷,依其浩云,取街名兴云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兴云里,沿用至今。
  魏家庄位于辖区北部。1821~1850年(清道光年间),有魏、曹两家为避水患,由长清楚家庄迁此定居,遂形成自然村。因魏姓来此较早,人口较多,经村民共议定名为魏家庄。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称魏家庄,沿用至今。
  麟祥街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此处住户稀少,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魏家庄。1904年,济南开辟商埠后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门之西,故取名麟祥街。沿用至今。
  奎盛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民国初,赵连奎(三番子头目)在此建房后形成街巷,以其名末字,取名为奎盛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奎盛街,沿用至今。
  同生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原为山东督办张怀芝的松菊花园旧址。1930年,李、张等四姓购买该园建住宅。李姓开设同立锉厂,张姓做买卖,堂号为大生堂,形成街巷,取两姓作坊、店铺各1字,故名同生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同生里,沿用至今。
  宝善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山西人解宝善的先祖在此开设窑厂,习称解家窑。1919年,窑厂拆除,改建住宅,形成街巷。因解宝善在此首建住宅,故取名为宝善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宝善里,沿用至今。
  魏家胡同 位于辖区北部。该巷于民国初期形成。因位于魏家庄南侧,习称南魏家胡同,约在1920年,北魏家胡同易名为普安里,此街巷易名为魏家胡同。沿用至今。
  德安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25年,贾姓在此建宅做生意,店铺字号容德堂,形成街巷后,以堂号定街名为德安里,名称沿用至今。
  永庆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清末,山西籍人于姓在此开设窑厂,字号跻升堂,习称于家窑。形成街巷后,取名为升平街。后因与经三路升平街重名,更名为永庆街(取文明、幸福之意)。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亦称永庆街,沿用至今。
  民康里 位于辖区北部。清末,陕西省督军吴新田在此建宅多处,形成街巷后,取民顺安康之意,故名民康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民康里,沿用至今。
  文化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约在1925年形成,因济南市立第一小学设在该街北口,故名文化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文化街,沿用至今。
  西长盛里 位于辖区北部。原是一片荒地。清末,长清县曹德志在此建房居住,形成街巷。其三子名三盛,故取名为长盛街。后因别于东关长盛街,冠西字称西长盛街。始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建国后,称西长盛里,沿用至今。
  树德里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山东省督军张树元在此建楼房六幢,平房五处,赠与王其风的后代(王其风为南京炮团团长兼要塞司令,张树元的姐夫,曾栽培和推荐张擢升高官)。形成街巷后,张树元为表感恩报德之意,故取名树德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树德里,沿用至今。
  永盛街 位于辖区北部。民国初期,商人李景成在此处建宅,形成街巷,居民渴望永远繁荣昌盛,故取名为永盛街。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永盛街,沿用至今。
  麟祥南街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始建前是一片树林。约在1915年,官吏齐铭洲和律师郝凤武等人在此建宅邸形成街巷。因位于麟祥街之南,故名为麟祥南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麟祥南街,沿用至今。
  德庆里 位于辖区北部。该街原是伊斯兰教教长张进生家族墓地,习称张家林。韩复榘统治时期,济南审判厅推事书记官张进生(与教长重名)等人购买此地建住宅,形成街巷,名为德庆里,沿用至今。
  普利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称柴家巷,因此处为柴市,故名。1851~1861年(清咸丰年间),修筑圩墙,曾将柴家巷与会仙桥之间的通道堵死。1908年,于永镇、永绥之间增辟一门名曰普利门,内植柴家巷,遂更街名称普利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柴家巷,今称普利街。沿用至今。
  迎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迎祥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迎祥街,沿用至今。
  福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为福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福祥街。沿用至今。
  共青团路 位于辖区东北部。1954年,城顶街北口至麟祥桥一段横穿冉家巷、郝家巷、西券门巷、麟趾巷4条街巷拓建,1957年竣工,为表彰广大青年、共青团员参加筑路义务劳动,命名为共青团路。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估衣市街并入,统称共青团路,沿用至今。
  麟趾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早因养济院坐落在该街,故名养济院巷(即孤贫巷),居民渴望幸福度日,后易名麟趾巷。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养济院巷城顶西”《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麟趾巷。已沿用二百余年。
  盛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名神堂巷,因巷内庙宇和祠堂甚多,故名。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载:“神堂巷、剪子巷西。”民国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将此封建迷信街名改为盛唐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盛唐巷,沿用至今。
  长春观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古长春观座落在该街,故名。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长春观街,沿用至今。
  大板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称广会桥街,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建置》载:“广会桥在趵突泉下流。”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大板桥即旧志之广会桥也。称大板桥街。街之名称已沿用200多年。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马路泉街并入该街,统称大板桥街。
  西凤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凤凰街。后因区别于南关凤凰街,冠西字称西凤凰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称为西凤凰街。沿用至今。
  靖安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形成街巷,取名黄家园。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载:黄家园,后与天王寺巷合并,名为靖安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靖安巷,沿用至今。
  西券门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原名悬门巷。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悬门巷,因街内南端阁楼门形为悬门,故名。清末易名券门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券门巷。建国后,因区别于南关券门巷,冠西字称西券门巷。
  穆家楼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明代穆深宅邸座落在此处,故名。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人物列传》载:“穆深,历城人,七岁能文……,戊子中亚魁,壬辰登第时,……擢铨部郎。”穆深宅邸,明万历年间建,引为街名时间不详。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穆家楼,沿用至今。
  郝家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济南府志·明齐河人物》载:“郝焜,字跃如,山东齐河人,天相子,崇祯乙卯举人”,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郝家巷,以给事中郝焜宅得名。”建国后,辟建共青团路时,将该巷分为两段,南段并入共青团路,北段仍名郝家巷。
  城顶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地势与原泺源门城楼水平线相平,故名。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城顶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钉字街并入,统称城顶街。
  钉字街 据1771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丁字街,旧志有粮市辎辆云集,贸易无虚日,南东门外,皆逊西市”。清末,山西省籍人开设“文和铁店”,因经营钉子闻名谐音为钉字街。
  永长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644~1661年(清顺治年间),清真北大寺建成后,此处迁入居民形成街巷,习称大街和前街。清末民国初年,取名永长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永长街,沿用至今。
  大杆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古长春观(又名大庵)前,取谐音为大杆巷。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大庵巷、长春观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仍载为大庵巷,旧志长春观前。清末谐音为大杆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亦标注为大杆巷,沿用至今。
  剪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旧时多铁铺作坊,尤以制剪子闻名,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剪子巷,沿用至今。
  篦子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旧时有制梳子和篦子的作坊,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篦子巷,沿用至今。
  曹家巷位于辖区东北部。相传,明代曹姓在此定居后形成街巷,故名。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曹家巷,广会桥东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西河沿街并入该街,统称曹家巷。
  石棚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913年,济南振业火柴厂在此建厂后,形成街巷。因该地处于坚硬碎石岩层,俗称石棚,取名为石棚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石棚街,沿用至今。
  西小仓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相传,因古代此处建有粮仓,故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小仓街。民国初,因别于东关小仓街,冠西字称西小仓街,并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沿用至今。
  太虎石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衢市》载:“太湖石巷、柴巷西北。”清末谐音为太虎石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为太虎石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太虎石巷,沿用至今。
  保安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保安巷。已有200多年历史,名称沿用至今。
  吉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传,清末形成街巷,取名吉祥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称:吉祥街,沿用至今。
  三元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古三元宫座落在此街,故名。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建置考·寺观》载:“三元宫,一在旱石桥,在柴家巷。”清末,街巷形成,取名为天地水府。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天地水府。后依三元宫易名为三元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三元街。沿用至今。
  五路狮子口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长春观门前停放狮子和处于五条街汇合口,故名。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五路狮子口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仍载为五路狮子口,沿用至今。
  小板桥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小板桥坐落在该街,故名。据传,清中叶形成街巷后,取名小板桥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小板桥街,沿用至今。
  至德院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内吕祖庙门上横匾雕刻之至德院,故名。清光绪季年增辟坤顺门时,形成街巷,名为至德院。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至德院。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载为至德院街,沿用至今。
  新安市场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该街原是安徽义地,1950年,在此兴建市场,取名为新安市场,后渐成街巷。
  至德里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该街原是一片土堆,民国初期形成街巷。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有至德里。沿用至今。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该街东段并入斜马路。
  斜马路 位于辖区中部偏北。因道路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取名为斜马路。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15年建成道路,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商埠全界图”中标注有斜马路轮廓。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斜马路,沿用至今。
  小纬二路南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南,在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有该街的轮廓。韩复榘统治时期名为北四里村,因距古历城四里而得名。解放后仍名为北四里村。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该街位于小纬二路南则,为管理方便,故更名为小纬二路南街。
  仁爱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为荒地,俗称朱家林。韩复榘统治时期,美国领事馆、英美烟草公司设在此街。因该街旧时是达官富商居住地,信仰宗教者甚多,取《圣经》语得仁爱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将永善里并入该街。统称仁爱街。
  北乐山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南,该街原是一片石岗子地。民国初期,建窑厂四处,形成街巷。因地势南高北低,与南山遥望相对,习称对山街。当时,因军阀混战,天下不宁,居民在该街南北两端加设栅门,以防盗患,并取街名为乐山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亦载为乐山街。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按其方位,该街改称为北乐山街。
  公和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该街原是一片荒地。1924年,贫苦群众在此齐心协力建住宅,形成街巷后取名为公和街,寓意大家和睦相处。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公和街。沿用至今。
  北海后街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街名取王注东之故乡潍县(古称北海)故名。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沟渠,1918年王注东(潍县人,德国留学生)在此购地开设眼科诊所。称为北海医院,宅邸亦称北海别墅,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标注为北海后街,沿用至今。
  三合庄 位于辖区中部偏东南,该街原是一片荒地、沟渠。1930年,有王风斌、张永立、伊××三户购买袁姓土地建房栖居,形成村庄。因三户首先在此处安家落户,故取名三合庄,沿用至今。
  启明里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裕顺窑场的旧址。韩复榘时期,商人孔曰鲁等人购买窑场土地0.73公顷,在此建房,形成街巷,取名启明里。1947年《济南市街道详图》中亦标注有启明里,沿用至今。
  公立街 位于辖区西部。公立街原是一片荒地,是通往岔路街南侧窑场的一条土路。1929年建宅迁入居民后,形成街巷。因该街是贫苦群众自筹资金整修的街道,故取名为公立街。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为公立街,沿用至今。
  纬五路南街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韩复榘统治时期,贫苦群众在此地搭棚栖居,形成街巷。因位于进德会西侧,称进德会西街。解放后,因位于纬五路之南,故易名为纬五路南街,沿用至今。
  群贤里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在民国初期是一片荒地,后有孙兆明、李文修、房印辰等人在此处建房栖居,形成街巷,因同心协力建街,故取名为群贤里。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群贤里,沿用至今。
  民生庄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窑坑,俗称黄家岗子。1931年,民生银行购地1.33公顷,由赵洪林等六人组成六和堂代管出租土地。后居民迁入建房形成街巷,因地权属民生银行,取名为民生庄。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有民生庄,沿用至今。
  太平庄中、西、东街 位于辖区西部,该街原是一片荒地,窑坑多处。1930年,贫苦群众迁此处建房定居,形成街巷。当时,因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不安宁,群众渴望平安、幸福,故取名太平庄。1932年《济南市市区图》中亦标注为新太平庄。后住户增多,街道由西向东扩展,1934年,按街所在方位,街名分别称为太平庄中街、西街、东街,沿用至今。
  城顶下埃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该街原名新街口,因位于新街(今名旧新街)北口得名。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有新街与新街口,后因新街易名为旧新街,新街口也随之更名为城顶下埃街。因西通城顶街,地势又低,故名。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中称城顶下埃街,沿用至今。
  仓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仓巷城顶南,沿用至今,已有340多年。
  西青龙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趵突泉大街(西抵杆石桥又西灵官庙乃西南孔道)回营(杆石桥东皆色目人所居)。”证明距今340年以前,今西青龙街是当时趵突泉大街的西段。另据现存1857年(清咸丰七年)“重修青龙街东首小寺北房记”碑文中有青龙街之记载。后又因有别于东关青龙街,冠西字,始称西青龙街。1965年将围屏街、西青龙街同时并入趵突泉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复称西青龙街。
  杆南西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杆石桥南侧之西,故名。建国前,此处仅有少数棚户。建国后,兴建住宅,形成南北街道,统称杆石桥南街。1965年划入文化西路。1980整顿换制门牌时,析名为杆南西街。1989年,该街拆迁建成居民楼群。
  礼拜寺巷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清真寺而得名。据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回回寺巷(旧志名回营杆石桥东皆回民所居)。”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又载为:回回寺街。街名虽几经演变,但当地回民一直惯称礼拜寺巷。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为礼拜寺巷。
  杆南东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位于杆石桥南侧之东,故名。据传,日伪时期(1938~1945年)形成街巷,取名杆石桥南街。济南市解放前夕(1948年)《全市街道展宽表》中载有:杆石桥南街。解放后,因街西侧又逐渐形成街巷,统称杆石桥南街。1965年调整街巷时,将街西侧并入文化西路。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定名为杆南东街。
  民权大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街名取自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五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载为民权大街。
  旧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清末民国初年,自北而南,逐渐形成街巷,取名新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新街。因别于上新街,易名为旧新街。并见于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沿用至今。
  民族大街位于辖区东北部。街名取自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日伪时期形成街道,曾名新民东六路。济南市解放前夕,《全市街道展宽表》载为民族大街。
  土街位 于辖区东北部,因形成街巷后是土路面,以路面结构取名为土街。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建置》(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土街。沿用至今。
  饮虎池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据传,清代形成街巷,因南北方向较正,曾名朝阳街。1875~1908年(清光绪年间)因朝阳街重名,又以街西北之罗公祠更名为大庙街。据《山东通志》载:罗公祠在西关,祀知府罗文瑜。同书(2425页)载:“罗文瑜字辉山,奉天人,进士,1665年(清康熙四年)知济南府。”约于1930年又以街南口饮虎池命名为饮虎池街。
  上新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街道地势自北而南,步步上坡,取名为上新街。民国初年,形成街道。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街南段标注上新街,街北段标注半边店街。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将饮虎池前街(原名半边店街),上新街棚户并入,统称上新街。
  饮虎池前街 即今上新街之北段(北起西青龙街,南止原上新街北口)。据传,此处原为集市,因路东有一店铺占了半边街,取名半边店街。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半边店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为:饮虎池前街(因位于饮虎池之南故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并入上新街。
  上新街棚户 位于上新街南首东侧。原是山东省女子纺织学校与山东省工业职工学校的桑园。日伪时期学校停办,桑园荒芜,贫苦群众在此搭棚栖居,称上新街棚户。解放后逐步改建为住宅楼群,棚户陋巷随之消失。1980年整顿换制门牌时,并入上新街。
  青年西路 位于辖区东北部,该路原是一条土路。1950年,修建成碎石路面,命名为青年路。翌年又在山东医学院之东兴建一条新路,故将原青年路改名为青年西路。
  花墙子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街东侧趵突泉有砖砌十字花墙,故名。该街原名会广街。现存该街23号墙砖刻题字:“会广街杜康泉丁酉八月。”据传,因街西侧之饮虎池、白龙湾、登州泉、杜康泉等泉水均流经此街东入趵突泉会合,故名会广街。清末,因会广街名称不通俗,更名为花墙子街。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花墙子街。名称沿用至今。
  窑胡同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清代曾在此处烧窑,故名。相传1796~1820年(清嘉庆年间)重修清真南大寺时,在此烧窑,后窑废。形成街巷时,取名窑胡同。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附“济南城厢图”中标注为窑胡同。
  徐家花园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1917年军阀徐鸿宾(字延山,绰号徐大胡子任第五师四十七旅旅长,也有任炮兵旅长之说)在此购地约1公顷,建私人住宅和花园各1处。形成街巷后,把徐家花园引为街名。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徐家花园。解放后,原徐家住宅和花园几经改建,住宅旧址改为山东省电子工业局,花园旧址驻有山东省歌舞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将街内之崇厚里、清真里并入,统称徐家花园。
  斜街 位于辖区东北部,因该街的走向呈东北、西南的斜向,故取名斜街。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地域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斜街。沿用至今。
  信义庄东、西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一片核桃园。日伪时期(1938~1945年),陈家庄迁移,居民迁此地建住宅,形成自然村。因当时群众,同心协力建住宅,故取名为信义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按其方位,分别称为信义庄东街、信义庄西街。
  南光明里 位于辖区中部,该地原是裕昌窑厂的窑坑。1961年建房形成街巷,定名为光明街。1965年调整街巷名命名为光明里。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避免重名,按其位置改为南光明里。
  信义庄南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住户稀少。日伪时期,形成村庄,命名信义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为管理方便,按其方位,该街为信义庄南街,沿用至今。
  小梁庄街 位于辖区中部,该街原是荒地、窑坑。民国初期,住户稀少。有4户邢姓(名不详)管理坟墓和种地,习称邢家坟。后贫苦群众迁此地建民宅,形成自然村庄,因位于梁家庄北侧,取名为小梁庄。解放后,此处新建居民楼群和平房住宅,曾命名为光明街和砖瓦一厂宿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将光明街、砖瓦一厂宿舍等并入,统称小梁庄街。
  四里村 位于辖区中部,该村原称金家林(回族金汉青家族坟地)。日伪时期(1938~1945年),陈家庄拆迁后,此地建住宅,形成自然村。因北邻四里村,故取名为南四里村。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北四里村更名为小纬二路南街,故名为四里村,沿用至今。
  梁家庄大街、梁家庄北街、梁家庄一、二、三、四、五街 位于辖区南部,相传,明代中期,何、马两姓迁入此处定居,形成村庄,取名两家庄。据刘占洪(住梁家庄)说,清末民国初年,庄西端有口水井,井旁石碑记载:“井建于明万历年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地域考》(清康熙六十一年增刻本)载:“梁家庄。”1649年(清顺治六年)《重修玄帝庙牌》碑文载:“济郡西南梁家庄古有。”1978年划入市区。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村名注销,分为梁家庄大街、梁家庄北街、梁家庄一街、梁家庄二街、梁家庄三街、梁家庄四街、梁家庄五街。
  二七新村中路 位于辖区南部,原为农田,1950年济南铁路局兴建二七新村征地建路未命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位于二七新村中部故命名为二七新村中路,二七新村建成逐渐形成自然集市,1977年市中区工商管理局接管后逐步扩建为农贸集市街。
  陈家庄东街 位于辖区南部,日伪时期(1938~1945年),拓建马路,陈家庄由今之自由大街处迁建于该地,取名为西陈家庄。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改称陈家庄东街。
  英西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一条小土路。1982年因建工厂而加宽,因地处英雄山路西边得名为英西路。
  英西南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农田土路。1982年后随着新建工厂加宽整修为沥青路面,因位于英西路南边,故命名为英西南路。
  郎茂山路 位于辖区南部,原是一条土路,1978年建成沥青路面,未命名。1980年整顿换制街门牌时,因此路东靠郎茂山,故命名为“郎茂山路”。
  七里山中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原是一片洼地。1979年兴建七里山南村居民小区时,修建此路,因位于小区中部,故命名为七里山中路。
  五里山路 位于辖区南部,该路因东靠五里山而得名,1986年前仅西头一段土路,后因建济南军区司令部干休三所、建设银行和纪委宿舍延伸到五里山下。
  六里山南路 位于辖区南部,因位于六里山南侧而得名。该路原系庄稼地,后因兴建市老干部休养所、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拓建,于1984年10月动工,1985年竣工。
  腊山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沙子、石子路,1986年重修为沥青路面。以位于腊山脚下得名。
  东红庙北路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原有部分沥青路面,1990年拓建。因位于东红庙北得名。
  机床二厂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石子、沙子路。1979年修筑为水泥路面。以位于机床二厂南得名。
  东红庙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该路原为石子、沙子路,1988年修筑沥青路面,以位于东红庙南得名。
  魏华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原为碎石路。1979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因位于魏华庄西而得名。
  白马山南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此路1986年修筑,因位于白马山麓南而得名。
  白马山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以位于白马山麓西而得名。
  杨家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杨家庄而得名。
  机一西厂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机床一厂西厂而得名。
  后龙窝庄西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位于后龙窝庄西得名。
  文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文庄得名。
  九曲庄路 位于辖区西南部,因九曲庄得名。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