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市中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99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4
页码: 4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市中区的位于山东省的山脉、河流和泉水的情况。境内有多条山脉,主要是泰山山地北支余脉,主要有橛子山、马鞍山、英雄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和郎茂山等。同时,还介绍了7个泉水的情况,其中东高泉、杜康泉、登州泉、望水泉、西蜜脂泉等都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但现存部分已经干涸或被填埋。由于城市发展,地下水人工开采量超过泉流量,一些名泉已断流枯竭。
关键词: 市中区 地貌 济南市

内容

辖区地处泰山山地北麓低山丘陵和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的山前倾斜平
  原上,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平地海拔96米,低山丘陵海拔110~235米。北部坡度较小,地势平坦,海拔30余米。
  第一节 山脉
  辖区东、南、西三面环山。境内山岭,属泰山山地北支余脉,在南部形成屏障,其山脉为东西走向。主要的山岭有:橛子山、马鞍山、英雄山(原四里山)、五里山、六里山、七里山和郎茂山,其中以橛子山最高,主峰海拔460米,英雄山最低,海拔110米。西南主要山岭有:青龙山、簸箕山、马武寨、马武寨北峰、万灵山、石房峪、米山坡和白马山,最高的为万灵山,海拔316.4米,最低为白马山,海拔为89米。
  英雄山 原名赤霞山、四里山。位于辖区南部,马鞍山之西。海拔110米,为灰岩构成。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四里山东连马鞍,上有玉皇庙,亦名赤霞山。”四里山,因距古历城县城四里而得名。赤霞山,以夕阳西下,阳光映红此山而得名。山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顶峰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1966年易名英雄山。
  马鞍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东侧。海拔167.44米,为灰岩构成。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风景秀丽,是游览地区。据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马鞍山,城西南四里,形如马鞍,故名。上有王母庙,三月三日为蟠桃会,士女云集,又名会仙山。
  五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南侧。海拔173.5米,西北部设有革命烈士、革命干部骨灰堂、英雄山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山上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相传,因距历城县城五里而得名五里山。
  六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五里山南侧。海拔160米,山质灰岩,苍松翠柏四季常青。据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尹旻墓在山之阳,又北为六里山,明陈九畴墓在山之西……”,因距历城县城六里而得名六里山。(尹旻:见第二十二篇第五章第一节养济院)。
  七里山 位于辖区南部,六里山南侧。海拔174米,山质灰岩。绿化造林,栽植柏树,四季常青,因距历城县城七里而得名七里山。
  郎茂山 位于辖区南部,英雄山路中段西侧。有三个主峰,海拔235米,为灰岩构成。杂草丛生,间有松柏。俗称南山,又名狼窝山。据传,民国初年,此处遍山野草,偏僻荒凉,沟峪山洞中有狼栖居,故名“狼茂山”。1934年《济南大观》载:“狼猫山在城南七里,大佛山之北。”济南解放后,依谐音改为“郎茂山”。
  青龙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王官庄南侧。海拔228米。山上草木繁茂,传说该山曲里拐弯,山上青草,每春发青之际,形似青龙,故名“青龙山”。
  白马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京沪铁路东侧,井家沟北,海拔89米,荒山秃岭。
  簸箕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
  境内,北接米山坡,海拔114米,荒山秃岭。
  米山坡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北连腊山,海拔119米。
  马武寨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连石房峪,东为老虎洞,海拔258米。据传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前,马武起义,在山上修筑寨墙,故名马武寨。
  马武寨北峰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与马武寨相连,海拔248米,荒山秃岭。
  万灵山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南连马武寨,北接郎茂山,海拔316.4米,山上有幼松林。
  石房峪 位于辖区西南部七贤镇境内,北连马武寨,海拔305米。
  第二节 河 泉
  辖区河流沟渠主要有兴济河、夹河、西护城河、南圩壕、西圩壕、新生大沟、腊山河。除夹河外,均为排泄山洪的季节性河流。(详见第四篇第二章第二节)。
  “济南泉水甲天下”,辖区南部低山丘陵形成的裂隙岩下溶水,由南向北朝低洼处潜流,形成了趵突泉群。济南72名泉中,辖区占有7个,主要分布在西青龙街一带。
  东高泉 位于西青龙街17号院内,泉池呈方形,面积10平方米,泉壁以砖砌,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六泉,因泉高“悬百尺”,故名东高泉。有诗云:“孤泉悬百尺,一碧泻清秋。岂忘居高险,由来恶下流。”已枯竭。
  杜康泉 此泉原名北煮糠泉。位于花墙子街北段西侧,面积18平方米,泉池周以砖砌,呈长方形。据元代于钦编纂《齐乘》所引金代《名泉碑》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十三泉。据1633年(明崇祯六年)《历乘·泉》载:“北煮糠:趵突西隅作石棚,泉名糟粕待煎烹,一掬可清无尘滓,何是当年玷浊名。”改称杜康泉时间莫详。现存该泉西墙灰砖刻文载:“丁酉年八月,会广街杜康泉。”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王大堉诗:“薄薄酒难醉人,杜郎能使鲁酒醇,清清泉味甘冽,杜郎以之酿春色。”
  登州泉 位于辖区东部花墙子街57号院内,泉池呈长方形,已掩于厂房之下,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二十三泉。据1339年(元至元五年)《齐乘》载有“登州”。另据《历乘》卷十九第四十页载登州泉:“文登一脉透润城,澄澈全无蜃气腥,安得雪堂苏学士,朗口万竹濯清冷。”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有:“登州泉。”
  望水泉 位于辖区东部西青龙街17号院内,面积60平方米,四周砖砌,已枯竭。泉涌于元代。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齐乘·山水》载:“望水。”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历城县志·山川》载:“望水泉:趵突泉万竹园内会为殷相池亭”,是济南七十二名泉第二十四泉。相传此泉与登州泉水脉贯通,齐望登州,故名望水泉。古诗曰:“万竹园中景趣幽,双泉一脉望登州;碧梧百尺栖丹凤,雪浪千堆戏百鸥。”
  西蜜脂泉 位于辖区的东北部。共青团路45号后院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三十五泉。面积为5平方米,四周碎石垒砌。现已枯竭。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泺水又西北,左会五龙潭诸水,五龙潭南有东西蜜脂诸泉皆北流汇于五龙潭。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存以金物名者——曰蜜脂,中边皆甜也。”明人晏璧经品尝此泉水后,作出比较:“西池泉味比东强,何必天寒割蜜房;莫道脂甘能悦口,试将一饮胜天浆。”
  双桃泉位于共青团路街道办事处城顶街北口(现济南市电信营业处院内),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四十六泉。1942年《济南山水古迹辑略》载:“双桃泉在丁字街铺屋下,由地中经蜜脂,由江家池入五龙潭。”现原址难辨。
  石湾泉位于徐家花园南部山东省歌舞剧院食堂处,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第九泉,属趵突泉群,已填埋。据《历乘》卷十九第三十四页载:“石湾泉,石湾池接槛泉南,涌出清流味更甘,旋汲井花烹石鼎,㟙华秋净暮烟涵。”另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载:“石湾泉,玉壶堂西廊下,源塞数载,其流改入酒泉。”
  饮虎池位于西青龙街中段十字路口处,面积10平方米,池四周乱石砌垒,呈正方形,东西宽3.1米,南北长3.25米,深3.25米,该池集西、南两路泉水于此成明流渠。据现存池内癸亥年重建碑文记载:“饮虎池”,沿用至今。后拓宽西青龙街时填里。
  由于城市生产生活用水不断增加,辖区地下水人工开采量逐年增大。1968年以后,开采量已超过泉流量,地下水位逐渐下降,1976年以后,大部分泉水出现干涸,一些名泉已断流枯竭。

知识出处

市中区志

《市中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志采用小编结构,平行分目。设篇、章、节、目,采用记、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概述”冠于志首,总括全志。“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志为主体。共设26篇105章249节。内容包括行政区域、地理环境、人口、城市建设、交通、邮电、街道办事处、镇、工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市中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