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实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90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科学实验
分类号: G322.752
页数: 1
页码: 424
摘要: 本节记述了商河县从1964年到1985年间,科技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等活动,先后引进和研发了大量的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的新技术,使农业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科技水平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名列前茅。
关键词: 商河县 科技 科学实验

内容

1964~1965年,商河县群众性的r射线育种工作获得成功,并受到省科委表彰和奖励。1969年,县农业局在白桥公社东瓜王大队与该村干部群众一道进行2公顷杂交高粱麦后移栽高产栽培试验,获得了平均亩产400公斤的好收成,其中1.93公顷丰产田亩产达684公斤。1974年后,全县22个公社相继建立了农技站,有农科队680个,农科组2770个,农民技术员1.108万人。比1969年亩增皮棉19.25公斤。1977年县五金编织厂仿制成功了X03型铁砂机,提高功效一倍以上,同年,郑路卫生院王笃礼对25例妇科病患者进行了子宫全切后悬吊术,获得成功。商河县第一棉花加工厂仿制的气流式轧花机获得成功,皮棉由原来的二级升至一级,台产皮棉由45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毛头率由0.56%降为0.35%,含杂率由1.8%降到1.3%,机器运转率高达300%,日增产值3450元。1978年陈宋公社冯楼农科队,实行科学种田,创墨西哥小麦亩产400公斤的好收成。同年县粮食局成功的仿制了高频振动筛,比人工筛提高功效50倍,除杂率在80%以上,处理万斤粮费用0.5元。贾庄乡粮所仿制成功了扬谷机,有风除杂率达90%以上,无风除杂率达70%以上,提高工效50倍。县卫生防疫站用中草药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79年县印刷厂研制的半自动折页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每小时产折页达4000个。1981年怀仁公社棉花获得好收成,皮棉总产达4.8万担,平均亩产皮棉80公斤,比1980年亩增皮棉22公斤,共增产皮棉66万公斤;怀仁农机站王恒生等,组织群众对鲁棉一号进行提纯复壮,建立“三圃”田397.33公顷,总产籽棉达2500余万公斤,与岱字15号棉相比,亩增籽棉2.4倍,衣分增加0.16%,纤维长度增加2毫米。同年燕家乡农技站被商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农业科学试验先进单位,其中有4项获德州地区科技成果奖,12项获县科技成果奖,玉米单产创559公斤,成为当时“商河之最”,接近国家玉米产量最高水平。1982年县妇幼保健站结合妇科病的普查和防治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并自制了多种药品,从而缩短了治疗周期,治愈率达90%以上。1984年南蔗北移分别在赵魁元乡、岳桥乡引种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亩产达3500~4000公斤,亩均收入4000余元。1985年赵魁元乡赵魁元村赵光秀引种的“秦爱”旱稻新品种获得成功。该品种生长期短(麦收后直播,秋种前收获),稻米质量好,亩产量在250公斤以上,翌年在全县推广。1985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带头户、重点户、专业户迅速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技活动的开展,至1990年全县科技带头户、专业户发展到2万户和6万户,分别比1982年增加1.92万户和5.95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5.6%和46.1%。殷巷镇科技服务部有实验田3公顷,丰产田133.33公顷,钢筋架塑料大棚2栋,3个温室,推广立体种植面积达3.21万公顷,创产值达100余万元,科技服务部经理崔全杰1990年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农民科技状元”。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