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科技成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89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科技成果
分类号: G322.752
页数: 13
页码: 410-422
摘要: 本章记述了商河县荣获科技成果的情况,包含了获奖成果及科技著述。
关键词: 商河县 科技成果

内容

第一节 获奖成果
  自1979年以来,全县获奖科技成果共182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的2项,地市级奖励的28项,县级奖励的153项。
  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 低碳钢丝热镀锌电焊网 由商河县五金编织厂赵芹渠、杨培舜、赵顺堂等协作完成。1980年10月~1981年8月攻克了低碳钢丝叉搭接点焊及电点焊网热镀锌工艺等技术难关,为山东省五金产品填补了一项空白。198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一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新产品“金龙奖”。
  HW-1型多点焊网机是金属制品企业焊制金属网的专用设备,能焊制幅宽916毫米、方孔25.4×25.4、19.05×19.05、12.7×12.7毫米三个规格的金属网,1987年由商河县机械厂隗寿康、叶楚才、刘玉坤、孙世忠、李传增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金属网生产设备中的一项空白。同年9月通过省科委鉴定,1988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地、市级科技成果 6×7龙凤呈祥提花床单 由胡集线毯厂俞文成、刘维民和天津市线毯厂协作完成。采用经纱16支、纬纱10支,径纱密度为71.6根/寸,纬纱密度为44根/寸,颜色是大红与蓝色两种。该产品质地柔软、手感性好、幅宽、美观大方,具有广泛适应城市和农村的特点,填补省内空白。1980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麦红粘土地浇蒙头水 由商河县农业局、白桥公社的李考明、苑继常等协作完成。能严实土壤、保墒、减轻冻害,达到苗全、苗壮及增产之目的。使小麦亩产增长3倍多。1981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上架桥 由商河县水利局李华堂等研究完成。即采用小组合排架,搭设浮桥。在浮桥上作业,改变了建桥先行堵水的老办法。每座桥比原来缩短工期3~5个月,节资5万余元,节约木材50立方米。1981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农田林网效益观察 由商河县林业局高之禄、刘树民、孙化新等协作完成。全县农田林网面积53333公顷,有林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4%,经几年的观测对照表明,农田林网能改善农田小气候,地面相对空气湿度增加4.2%,3月份平均地温增高0.33℃C,风速年平均减小0.44米/秒,干热风减少7.75次,无霜期平均延长4.5天,千粒重比空旷地增8.8%,单产增加14.3%。1982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灰食蚜蝇生物学研究及控制麦蚜作用的探讨 由商河县农业局植保站孔祥霞、马宝树及德州地区农业局有关人员协作完成。通过调查,摸清了大灰食蚜蝇和麦蚜取食习性与成虫寿命、交尾与产卵,各虫态发育历期,幼虫食量、化蛹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以及对麦蚜的控制能力等三大规律。为德州地区防治大灰食蚜蝇、麦蚜提供了依据,1985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瘦肉型猪杂交组合试验 由大岭农场孟繁仁研究成功。1982年12月~1984年10月,分别进行了三个杂交组合(长×新本、大×新本、长×大新本)的试验和现场分割鉴定,瘦肉率分别为58.1%、57.04%和60.28%。日增重均在650克以上,各项指标均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1986年由商河县科委组织鉴定,并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小麦低产变中产开发试验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商河县科委、农业局、杨庄铺乡政府于1981年始在1600公顷小麦低产田进行试验,1985年5月23日经德州地区农业局、地区科委组织12名专家参加验收测产,亩产由原来的109.35公斤提高到329.85公斤,年平均亩递增55.13公斤。1987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蔬菜工厂化育苗及田间定植技术研究 商河县殷巷镇政府在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商河县科委的协助下,于1985年承担了该项研究课题,由杨玉海、李继禄、孙景芳通过2年的研究、开发,初步解决了蔬菜秧苗紧缺、质量低劣等问题,加速了蔬菜生产良种化的进程,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5~1986年共育菜苗754万株,定植面积102公顷,增加经济收入达63.25万元。1986年10月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87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商河县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山东工业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济南市科技情报所、商河县科委、商河县农业局王善堂、李文基、姜振东、薛秀凤自1986年初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畜牧业生产的定性、定量分析,合作完成了商河县畜牧业最优结构布局方案和1990年发展预测,从而确定了发展畜牧业生产的方向和战略重点,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科学地组织生产提供了依据,1987年通过山东省科委鉴定,1988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无缝推制弯头 是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管道中的一种重要配件。商河县通用机械厂王宗彬、王荣华自1986年8月开始研制,到1987年9月中旬试产成功。1987年10月投入批量生产。同年由德州地区机械电子工业公司组织鉴定,并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碱性、中性低粘羧甲基纤维素 由怀仁镇胜利化工厂崔清美、高兴军、山东大学化学系有关人员于1986年协作研制成功。生产的碱性、中性低粘CMC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德州地区DB/3724、G71002—87标准;中性低粘CMC各项理化指标达到了石油工业部颁SY5093—86标准。1987年11月13日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88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商河县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区划 由商河县林业局石永富、张仁甫等人,运用森林经济学、测树学、土壤学、造林学等多方面林业技术知识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按照《山东省县级林业区划技术方法》的要求,于1985年1月对全县林业资源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分析,并作出综述和评价,对全县发展林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86年9月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88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家庭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及其资源最优配置的研究商河县农牧渔业局、省农业厅孙志堂、马怀君、王宝文等利用1986年53个一般农户生产水平的经济核算资料,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回归模拟,建立了商河县家庭农牧业投入产出函数模型;揭示了各主要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资源有限和无限的最优配置,从而解决了具体农户的资源配置方法,寻求到了现阶段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通过实验证明,其优化结果比较符合各农户的生产实际。1987年在全县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提高16.6%,1988年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89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黑曲霉诱变株UV11—JU5新菌种应用 商河县酒厂何学增应用黑曲霉UV11—JU5新菌株使固体曲糖化酶活力最高达到17000单位/克曲,平均稳定在15000单位/克曲,酒精生产加曲量比用UV11—48菌种降低了50%,出酒率有所提高,年生产能力为2600吨,新增产值6.77万元。同时,省工、省料、降低了消耗,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89年通过县科委鉴定,并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对马属动物性周期节律失调的初步探讨 商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王善堂采用注射促滤泡素和促黄体素的方法,使性激素保持繁殖所需的一定量,母畜发情排卵正常,能适时配种,提高受胎率。经6年的推广应用,大牲畜的受胎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75%,对全县畜牧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1989年县科委组织鉴定,同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棉花新品系“449”的繁育和推广 由商河县棉花原种场、县棉花办公室梁维和、王绍和王存清协作完成。1985年从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引进新品系“449”,通过4年的繁育和推广,对该品系的特征、特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总结出了春播与套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为社会提供原种9万公斤,年平均新增产值15万元,1989年通过县科委鉴定,并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魁王金丝枣选种 由商河县林业局纪清江、于聪生和县科委段守举等协作完成。自1981年开始对殷巷镇高坊村的枣树新品种进行了系统的定点、定树观察,记载、分析。该品种树势强健,树体高大,树冠开张,寿命长;抗旱、抗寒,适应性强;具有早果、丰产、优质等特点。较普通枣树丰产10~20%。且果大、皮薄、肉厚、色艳、味甜,既适生食,又可制干,其品质和商品性能均明显好于其它金丝枣品种。1987年经省测试中心分析化验,各种营养成分明显高于其它金丝枣品种,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并获省优质果品证书,定名为魁王金丝枣。该品种的选育成功,丰富了全县枣树品种资源,加快了枣树良种化的进程。1988年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89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杨庄铺35千伏输变电工程 由商河县电业公司邢维勋、郑仁金、吕荣华、济宁第二电器开关厂有关人员协作完成。该工程是山东省计委和省电力工业局批准建设的农电基建项目。输电线路从商河110千伏变电站出线至杨庄铺35千伏变电站,全长14公里,1988年建成投产后,供电区域包括杨庄铺、玉皇庙、钱铺、岳桥、白桥5个乡镇245个自然村。供电半径由原来的30公里缩短为12公里,电压平均提高6%,线损平均降低5%,年节电30万千瓦时,在相同负荷指标下,年多供电200万千瓦时左右,增加社会效益1800万元。同年通过德州电业局组织鉴定验收,1989年获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开发试验 1987~1989年由县科委和县农业局组织实施,张士信、李文基、周道德等协作完成。1989年在郑路、白桥等5个乡镇开发面积3333公顷,亩产达到500公斤;推广面积1.67万公顷,亩产425公斤,降低成本20~30%,同年9月由省科委组织鉴定,并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商河县万亩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开发试验 是德州地区科研攻关项目。主要包括播期试验,播量试验,高产攻关试验等。自1986年由商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穆佃文、王在利、王兴玲、岳桥乡人民政府和岳桥乡农技站协作实施,1989年试验结束。总结其最适宜的精播品种为鲁麦7号,播期9月25日~10月1日,每亩12万基本苗,冬前群体50~60万苗、最后成穗30~40万。亩产由原来的301.6公斤增加到414.01公斤,高产地块平均亩产513.7公斤。同年通过德州地区科委鉴定,1990年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仿波斯地毯技术开发 由商河县地毯厂邢维君、寇友亭和惠民县地毯厂有关人员协作完成。1990年研制成功的200道以上仿波斯地毯,图案新颖、做工精细、正品率在80%以上。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为济南市地毯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山东省科委鉴定,获济南市星火一等奖。
  棉、麦两熟高产开发试验 由商河县棉花办公室刘德金、县农业局张士信和县科委李文基协作完成。1988年开发面积200公顷,小麦亩产225公斤,皮棉亩产70公斤,霜前花率70%。1990年小麦亩产提高到260公斤、皮棉82.5公斤、霜前花率80%,分别比1988年增加35公斤、12.5公斤和10%。同年通过济南市科委鉴定,1990年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苹果幼龄果园早期丰产新技术开发 商河县林业局于聪生、纪清江、张仁甫和玉皇庙镇政府、贾庄乡政府有关人员于1988年在进行果园常规技术措施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果园复草、坠枝、土施PP333等项新技术,促进了幼树早成花、早果丰产。1990年4年生幼龄果树平均亩产325公斤,高产地块826公斤,5年生平均亩产706公斤,其中137.13公顷平均亩产达1391.1公斤,总产高达706万公斤。同年通过济南市科委鉴定验收,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棉花“中棉所12号”提纯复壮 由商河县棉花原种场梁维和、王绍河和县农业局有关人员协作完成。1990年推广面积2667公顷,亩增产籽棉65公斤,总增效益700万元。同年济南市科委组织鉴定,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棉铃虫性信息素测报防治技术推广 由商河县植保站马宝树、王元端、陈兰广协作完成。1990年推广面积1.33万公顷,节省农药款约10万元,纯增效益达40余万元。同年10月通过济南市科委鉴定,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由商河县农业局孔祥霞、徐波和县科委李文基协作完成。1990年推广面积2.7万公顷,增产粮食1875万公斤,增产皮棉75万公斤,增加产值1800万元。同年10月通过济南市科委鉴定,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金丝小枣嫩枝扦插配套技术的研究 由商河县林业局宋治湘、纪清江、张仁甫、车素英和山东省林校有关人员共同完成。为了快速繁育商河优良品种“魁王金丝枣”,根据不定根诱导与插穗生理年龄及激素处理理论,优化出枣树嫩枝扦插配套技术,生根率达到98%,移栽成活率10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8年通过县科委鉴定,1990年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封压领衬衫技术开发1990年由商河县新华衬衫厂的孟庆伟、刘传顺、牛希芝和北京大华衬衫厂有关人员协作完成。年产50万件,达到了出口标准,打入了国际市场,由省科委组织验收,获济南市星火成果三等奖。
  获县级奖励的科技成果 至1990年,获商河县科委奖励的科技成果共153项:
  第二节 科技著述
  获地市级以上奖的科技著述 商河县卫生防疫站王献堂、杨增源合写的《奈瑟氏菌苗型测定240例》,1972年获山东省科技优秀论文奖。杨增源撰写的《慢性肝炎248例观察》、《中草药治疗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424例疗效观察》,于1974年同时获德州地区科委科技优秀论文奖,《876例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1977年获德州地区科委科技优秀论文奖。
  商河县经济研究中心李文基撰写的《依据经营决策科学原理指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986年获德州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商河县水利局刘加俊、陆广来等合写的《商河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1986年6月获德州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商河县农业局孙志堂撰写的《对家庭农牧业主要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研究》,1987年获山东省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一等奖,德州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夏玉米高产低成本综合技术经济效益评价与分析》,1990年获山东省农业经济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商河县农业局植保站陈兰广撰写的《麦蚜与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程度在测报上的拟合应用》、《恒水位性信息素诱蛾器对棉铃虫诱测效果》,1990年10月分别获山东省植保总站、省植保学会优秀测报论文二、三等奖。
  商河县农业局植保站马宝树、陈兰广、王元端合写的《棉铃虫性信息素在测报上的应用研究》,1990年10月获山东省植保总站、省植保学会优秀测报论文三等奖。
  商河县水利局刘加俊撰写的《商河县开发利用黄河水的必要性及供水方案》,1990年12月获济南市水利局优秀论文三等奖。陆广来、崔玉发合写的《济南市鲁北平原水资源开发》,1990年4月获山东省农业生态环保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商河县张坊乡卫生院李德洽撰写的《育宫诱卵汤治疗妇女子宫发育不全不孕症13例》,1990年4月获全国中青年中医药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商河县农业局植保站马宝树撰写的《二代棉铃虫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的研究》,1989年12月获省科协第二届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