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74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5
页码:
306-31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商河县的群众团体组织的发展情况。包括工人团体、农民团体、工商团体、青年团体、妇女团体等。
关键词:
群众团体
组织
商河县
内容
第一节 工人团体
商河县工会组织最早建于1929年11月,当时以建筑业为主成立了总工会,包括泥瓦、缝纫、理发等工会组织。1937年3月1日改组为建筑业职业工会,向山东省工会、国民党商河县党部、县政府立案。其组织为理监事制。商河县理发行业在济南市理发工人罢工运动影响下,曾成立商河县理发分工会,为县内党组织的建立和理发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以上工会组织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活动较少。1949年10月正式筹建商河县工会,翌年3月召开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110名,其中女会员24名。1963年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1987年举行了两届代表大会,并领导全县工人开展了多种有益的活动。至1990年,全县共建分工会81个,其中工业系统12个,县社系统10个,教育系统29个(含22个乡镇教育工会),环保系统5个,商业系统7个,物资系统4个,卫生系统4个,交通系统4个,粮食系统3个,农机系统3个。
第二节 农民团体
1947年2月商河县建立农民救国联合会,刘福海任主任。农救会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反霸、剿匪、动参、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1964年10月商河县建立贫下中农协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运动冲击而停止工作。1973年5月恢复,1979年12月撤销。其主要宗旨是:代表全县贫下中农的利益,加强党群联系,密切党群关系。
第三节 工商团体
1915年曾建商会,置正、副会长各1人。1928年改为商民协会,翌年复改为商会,会长更名为主席。
1945年全县解放后重建商会,设会长、副会长。教育私营工商业者合法经营。商会会长于1947年集资创办铧店,为翻身农民制造农具,支援生产及解放战争。建国后商会改为工商业联合会,设会长、副会长、秘书。组织领导工商业者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发动工商户按时缴税,督促执行国家物价政策,使其经营有利国计民生的商业。1955~1956年,教育带领个体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作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停止活动。
第四节 青年团体
1939年商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为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县、区、乡、村各级先后成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简称青救联),这是全县最早的青年组织。但是由于县境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军占据,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在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的七、八、九区和二区的一部分村庄普遍建立了青救会组织,组织广大青年破坏日本侵略者的公路交通和通讯设施。为抗日政府和部队站岗、送信。1945年发展到5000余人。对打败日本侵略军,解放商河城做出很大贡献。抗日战胜利后,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改称青年民主联合会,并很快普及全县。会员人数增到2万余人,成为“土改”“剿匪”的骨干力量。
1949年春县内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各区配备专职干部,组织广大青年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和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经一段准备工作后,又在城关区的刘万枝、卞楼、杨庙三个村进行建团试点工作。同年建立了青年团商河县委员会。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儿童工作部和秘书室。新的团县委建立后,立即在全县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各项活动,积极吸收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青年入团。1952年底,全县建团支部338个,发展团员5479名。1956年团县委增设军体部,有团支部579个,团员13173名,团的专职干部59人。
1957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学校和少先队工作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县委停止工作。1968年建立了商河县革命委员会后,由政治部群工组负责共青团工作,但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机构不健全,共青团工作受到影响。1970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整团建团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县分期分批地开展了整团建团工作。至1971年底,96%的基层单位建立了新的团支部,发展7624名新团员,输送1127名团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县委领导下,全县团的组织进行全面整顿,团组织进一步纯洁、健全,团的队伍更加壮大。至1985年底,全县所辖的26个团委有团支部1237个,团员19882人。1986~1990年,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加强团的自身建设。一是抓好基层的组织整顿。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机,借助农村党建和村级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对基层团组织进行整顿。二是开展竞赛活动。广泛开展“达标升级”和评选优秀青年工作者、优秀团支部书记、优秀共青团员等活动。三是加强对团员队伍的管理,颁发团员证。使团员队伍管理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通过以上活动全县1546个支部中,有一类支部696个,占45%。在各级团组织带领下,广大团员青年辛勤劳动、积极奉献,为振兴商河贡献自己的力量。至1990年底,全县已建立青年科技推广服务队600余个,科技推广服务站4000多处,青年科技试验示范田33公顷,青年科技示范户980户。被誉为“科技兴农带头人”的孙集乡周艾城村团支部书记周思和,积极开发吨粮田和作物立体种植,1990年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玉皇庙镇东甄村团支部,被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绿化突击队”称号。工交财贸战线团组织,以“争夺七、五功勋杯”活动为题,开展“双增双节”、“五小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全县有45项“五小”成果获上级有关部门表彰奖励,有2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青年厂长(经理),有5名个人和1个团支部被团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队)称号。29名个人和2个集体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队)称号。教育战线有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郑路镇中学青年教师杨光新被团省委授予“学雷锋先进个人”,被评为“泉城十大杰出青年”。
第五节 妇女团体
商河县妇女组织是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1939年县委成立商河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配有专职干部。号召发动和教育广大妇女,支持儿子、丈夫参军参战;发展土纺土织,给军队做鞋袜、军衣,支授军队打胜仗;为人民军队传送和探听情报;掩护军队的伤病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重大贡献。女侦察员薛之利经常以讨饭为掩护,深入敌占区,两次被日本侵略军抓起来,并对其威胁利诱、严刑拷打,但都没能使她屈服。党的地下交通员刘圣荣将几个孩子托别人照管,参加抗日大队。1945年全县解放后,县妇救会又积极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土改斗争,涌现出更多的先进模范人物。
1949年妇救会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1950年召开首届县妇代会,选举产生县妇联主任及组织、宣传部长。新建的民主妇女联合会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了扫除文盲运动。动员全县18~25岁的妇女上午校,大批女青年摘掉文盲帽,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合作化运动中,妇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胡集区史家村任清云率先组织5个互助小组。1953年扩建为初级社,后又扩建为三个村联办的高级社。多次出席省、地劳模会。
1957年民主妇女联合会改为妇女联合会。改称后,动员全县妇女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贡献妇女的力量。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左”倾错误影响,也出现过忽视妇女权益的倾向,妇女联合会为维护妇女的权益而积极展开工作。1963年学雷锋运动在全县展开之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共组织妇女学雷锋小组780个,组织丰产组415个,建各种丰产田、试验田710.5公顷,平均亩产238斤。涌现出妇女学雷锋积极分子2523名,有200名妇女加入了党组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妇联被迫停止工作,但广大妇女仍以实际行动反对、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路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妇联恢复工作。至1980年先后组织起“三八”植棉组1374个,参加人员7801名,总共管理棉田2589.5公顷。涌现植棉先进妇联5个,植棉能手196人。1981年后,全县农村普遍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模范婆婆、模范媳妇、劳动模范层出不穷。1985年召开八届妇代会,全县妇女响应大会号召,发奋自强,锐意改革。涌现出许多“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劳动模范,其中受全国表彰的有13人。1990年全县建妇代会933个,有61名优秀妇女加入党组织,226名妇女进入各类函授学习班。县、乡妇联举办植棉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妇女2万余人,有1700人成为植棉技术骨干,133名妇女领取农民技术员合格证。
第六节 少年儿童团体
1939年后各根据地的村庄都建有儿童团。适龄儿童入团率达95%以上。日伪占领区和边沿地区30%的村庄有儿童团,他们在宣传抗日、侦察敌情、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伪统治区的儿童还秘密贴标语、散传单、护送抗日干部和伤病员等。1945年秋,商河县城解放,广大儿童团员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改和支前运动中去。他们积极参加斗地主、斗恶霸、反奸诉苦、拥军支前,同时争做小先生,为广大劳苦群众摆脱无文化的痛苦贡献力量。
1949年春,商河县筹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同时,在全县各小学进行少年儿童队建队工作。团县委建立后,设少年儿童部,负责少儿队工作,少儿队活动非常活跃。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称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同年末,全县有少先队员5000余名,聘请大队辅导员9人,中队辅导员89人,小队辅导员311人。自1955年始,有计划地在校外建立少先队,至年底全县少先队员发展到13113名,其中校外少先队74个,校外儿童入队率达20%以上。1956年召开了商河县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大会。此间,校内队员27823名,占队龄儿童的95%,校外儿童入队率达77%。校内外共建大、中队1025个,有队员34366人。聘请大中队辅导员1219名。“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工作受挫,少先队的称号曾一度被“红小兵”组织代替。
1979年全县恢复建立少先队组织,发展队员56049名,占适龄儿童的70%以上,聘请少先队辅导员2370名。1984年团县委设立了学校与少先队工作部。同年,各乡镇聘请专职少先队总辅导员,少先队工作又重新活跃起来。1985年底,全县73216名适龄儿童全部加入少先队组织,有1535名少先队辅导员。在由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辅导员》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万枚“创造杯”少先队活动竞赛中,全县共开展创造性活动2000多个。其中有20个活动受到团省委、团地委的表彰。有3个少先队中队开展的活动夺得全国“创造杯”。1986年按照团省委部署,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参加全省“万枚四有小金星”竞赛活动,获省级优秀活动奖10个,省级金星队员120名,地级优秀活动奖20个,地级金星队员200名。1987年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参加全省“爱劳动的小金星”竞赛活动,“争做五爱小先锋”等10项活动,受到团省委、省教委表彰。有80名队员被团省委、省教委命名为“爱劳动的小金星”。1988年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开展了“争当金星中队、争创金星大队”主题教育活动。县实验小学少先队分别被团中央和团省委命名为“红旗大队”和“金星大队”光荣称号。1989年开展“为了人民的利益”主题教育活动,被省少工委评为先进县,有35个少先队活动被省少工委评为最佳活动,其活动普及率、获奖率均名列德州地区榜首。
1990年全县计有大队15个,中队1050个,队员67810名,适龄儿童入队率达98%以上。各大、中队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争做商河好少年”活动。1个大队、2个中队分别被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表彰为“学赖宁红旗大队”和“学赖宁金星中队”,有12个中队被团省委命名为“金星中队”,4名队员被全国少工委授予“学赖宁奖章”,16名队员被省少工委授予“赖宁式金星少年”称号,其中胡集乡边庞小学少先队员庞雪巍自强自立、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勇挑家庭重担,分别荣获“全国学赖宁奖章”、“全省赖宁式金星少年”、“泉城十佳少年”等光荣称号。
知识出处
《商河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实事求是地记述商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农业、林业、工业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商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