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平阴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400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24
页数: 3
页码: 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阴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398人。全境纵距50公里,横距37公里,总面积900平方公里。平阴地势南高北低,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方便,为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境内有大小山头848个,海拔300米以上的有91个。1987年平阴全县共1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十万二千三百三十七户、三十一万零九百二十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98人。
关键词: 平阴县 概述

内容

平阴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北纬36°01'~36度23'、东经116°12'~116°37'。东靠肥城,西傍黄河,南接东平,北邻长清。全境纵距50公里,横距37公里,总面积900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5.5~494.8米。1987年全县共1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84235户、35812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98人。
  (一)
  平阴历史悠久。从境内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时期先民已在安栾河、玉带河、浪溪河畔定居。春秋初期平阴邑已成为鲁国的重要军事、经济中心之一,战国时期为齐邑。东汉建武初年置平阴县,至1987年的一千九百六十多年间,县界境域、行政区划历经12次较大的变更。北宋至元朝中期全县面积最大为2200平方公里,清代面积最小为590平方公里,1987年总面积为900平方公里(合135万亩)。1861年捻军曾在平阴县与清军作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平阴是革命根据地与冀鲁豫解放区往来的重要交通要道。刘海涛、张北华、万里、袁振等同志曾进驻平阴,点燃抗日烽火,指挥作战,发展党的组织,建立人民政权,为平阴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平阴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建国后平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人民生活逐年提高,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二)
  平阴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方便,为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阴地势南高北低,泰山余脉纵贯县境中部,绵亘50公里的平阿山区盛产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林果业、农牧业比较发达,万亩玫瑰园即在此区域之内;东南部为汇河冲积平原,主产粮棉、桑蚕、蔬菜;西北部为山前倾斜平原和沿黄滩区,主产粮棉、林果、花生、蔬菜,也是水产养殖基地和滞洪区。境内有大小山头848个,其中海拔300米以上的91个,大寨山(〓山)最高,海拔为494.8米。翠屏山位于万亩玫瑰园中,多佛塔山顶耸立,松柏苍郁,风景秀丽,系济南市旅游点之一。过境河流有黄河、汇河,内河有安栾、锦水、玉带、龙柳、浪溪等季节性河流。东平湖位于县境西南部。沿黄地势低洼,城西洼最低,海拔35.5米。平阴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13.6℃,年降水量638.5毫米,无霜期204天。适宜动植物的繁殖生长。平阴公路四通八达,济兰、泰临、平徐三条国道纵横交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
  平阴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鸦片战争后,平阴人民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洪流,1899年甲士威以山头、土楼、前寨、后寨、桥口、黄坡及黄河北的部分村庄为中心,成立义和团,发展团民1.8万人,并多次掀起反对外国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1938年6月28日平阴沦陷,抗日的烽火燃起。爱国知识青年谷扩如、熊善隆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中共平阴县委、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领导全县人民奋起抗日,爱国青年积极参加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历经上百次战斗,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县人民奋起自卫,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还乡团”进行了殊死的斗争,1948年3月12日平阴全境解放。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全县组织上千民工和大量军需物资支援济南、淮海、南京、上海等战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
  建国初,平阴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等项政治运动,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175.7万元,比1949年的815.6万元增长了44.15%,主要农产品产量都超过了建国前最高历史水平。1953~1957年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农民的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个体手工业和私营商业逐步过渡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958~1961年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办人民公社,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运动中由于“高指标”、“共产风”等左倾思想影响,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暂时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一度有所下降。1962~1965年在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等项政策,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39.6%。
  1966年6月~1976年10月开展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县国民经济又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在农业、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国民经济逐步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844万元增加到49627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924万公斤,全县人均占有444.7公斤,比1949年增长近两倍;农民人均收入达568元;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8万元增加到3526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1%。全县工业已发展为化工、纺织、机械、建材、造纸、酿造、服装、粮棉油加工等十多个行业,近百种产品,其中12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两种产品获“国优”,4种产品获“部优”、“省优”。全县商业网点发展到2570个,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843万元,城乡人民储蓄余额7186万元。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邮电发展迅速,3条干线公路和乡镇道路交织成网,四通八达,12个乡镇和80%的村庄达到了晴雨通车,平阴黄河大桥连接黄河南北,日车流通量近万辆次。2000门程控自动电话开通,并入了全国通讯网,扩大了省内外的电话、电报、电传业务。教育体制改革,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87年全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处,完全中学3处,初级中学40处,农技、农中6处,小学338处,在校学生5852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6%,恢复高考制度后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557名。科技管理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全县有工程、农艺、社科等专业技术人员719名,科研所2处。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艺创作队伍逐步扩大,每年都有上百篇作品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1987年全县有图书室160个,文化馆收藏文物1100件。县城建有文化馆、文化宫、影剧院、广播电台、新华书店,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遍及各乡镇,6个乡镇建起了影剧院。1987年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45个,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87名,病床522张,县人民医院已成为门类较全、设备较完善的医疗中心,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计划生育工作,198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县,198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体育运动基本普及,设施建设初具规模,群众体育运动活跃,1987年全县业余体育队伍发展到十二万余人,县城设有占地面积122亩的丁级标准体育场1个,乡镇和基层单位建有小型体育场21个,篮、排球场328个,1970~1987年为国家、省、市体育院校和体工队输送优秀运动员81名,1987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
  建国近40年来,平阴人民取得的成就是辉煌的,走过的道路也是曲折的。历史在前进,改革在深入,勤劳、勇敢的35万平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进一步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开拓前进,把家乡建设得更富饶、更美好!

知识出处

平阴县志

《平阴县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由概述、大事记、专志、附录组成。概述,综述县情,有叙有议,是全志之纲;大事记,纵贯古今,以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重点记叙对全县有影响的大事或带有起点性的新事,为全志之经;专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只记实事,不作评述,为全志之纬。专志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检法司、人事·劳动、民政、农业、林业、水利·渔业、黄河、特产、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工商·物价·计量、计划·统计、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宗教·谚语、人物共30篇122章316节,节以下根据需要设目;附录,主要收录某些单项性的重要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