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下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22
页码: 65-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历下区的自然地理,其中包括了地质、泉水、河流、气候、自然灾害等。
关键词: 济南市 历下区 自然地理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历下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北临济阳坳陷。地质情况较简单,历下区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带,分布着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的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地层。其中下统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地层厚度为106.92米;中统按照沉积韵纬划分为三组六段,每组的下段岩性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泥灰岩,厚度为31.63米至46.70米,每组的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和豹皮状石灰岩,厚度为121.09米至226.46米,产珠角石化石,中统总厚度为678.64米。这些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8度左右。
  在千佛山西南侧发育的是千佛山断层,长约25公里,呈320度至350度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8度,上盘下降,断层带内构造角砾岩带宽度不一,宽者五六米,窄者仅数十厘米。千佛山断层沿北北西方向通过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动。
  历下区中、北部为第四系松散层。松散层之下即为隐伏的济南辉长岩体,岩体平面形态近东西向椭圆状,西头周边呈月形弯曲,东头分成两叉、形似鱼尾、岩体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布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等。岩体属于浅成至半深成相,产状为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它的侵入时代是晚白垩纪燕山期。
  历下区西部趵突泉、解放桥及北部大明湖一带只占据岩体东南侧小部分面积。
  第二节 泉水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金代济南《名泉碑》载七十二泉。清代《济南府志》载一百五十一泉。1964年调查市区有天然泉108处。1983年调查有136处,其中已湮没填埋54处,尚存82处。
  历下区境内有泉81处,其中已湮没填埋29处,尚存52处。
  建国前,济南的泉水成因说法不一。建国后,地质科学工作者考察泉水主要成因是:济南南部中低山区有大片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海相沉积成因的石灰岩分布,面积550平方公里,厚度1041.34米。石灰岩被水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易吸收地表上的降水和径流,因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地下水向北流动。辖区大明湖一带分布着不透水的辉长岩体,与济南机床二厂至趵突泉、黑虎泉一线的奥陶系石灰岩接触,辉长岩体致密坚硬隔水,致使地下水承压回流,沿石灰岩裂隙向上运动,在静压力最弱的地方出露成泉。
  降水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变化。一般年份,地下水水位和泉水流量最小极值是在枯水期的4月、5月、6月,最大极值在丰水期的7月、8月、9月。1969年开始,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76年以后,趵突泉和黑虎泉每年断流3个月左右,最长达527天(1981年3月21日至1982年8月30日)。
  注:据记载,趵突泉在1618年(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曾干涸。
  济南的泉水根据出露的位置和汇流的路线分为四大泉群:趵突泉群(部分泉位于市中区)、黑虎泉群、珍珠泉群位于历下区,五龙潭泉群位于天桥区(其中孝感泉位于历下区)。
  趵突泉群
  趵突泉群位于旧城西南隅,分布面积约17公顷。有泉37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21处;已湮没填埋的18处,尚存19处。位于历下区的22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16处;已湮没填埋的10处,尚存12处。1958~1972年,趵突泉群日均流量7.8万立方米,最大日流量为24.8万立方米,最小日流量为4.9万立方米。
  趵突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前,居七十二名泉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泉。曾名“娥英水”、“槛泉”、“瀑流”。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三股泉水喷涌,最高涌量为1.877立方米/秒。水温终年保持在18℃左右。水质清醇甘冽。1969年后,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泉涌减弱。1976年后,每年时有断流。
  老金线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西侧。七十二名泉第二泉。泉池长宽各4.4米,深2.4米。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池底数泉齐发,东西泉水对涌,形成一条游动的线,故名“金线泉”。为与1956年新建金线泉区别,故称老金线泉。已不涌水。
  皇华泉 又名“木鱼泉”。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南侧。七十二名泉第三泉。泉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已无水。
  柳絮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东南侧。七十二名泉第四泉。泉池长3.5米,宽2.3米,深1.5米。因泉涌似柳絮而得名。据1771年(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柳絮泉在金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翻,如絮飞舞”。已无水。
  卧牛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南侧。七十二名泉第五泉。泉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已无水。
  漱玉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门前。七十二名泉第七泉。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泉水涌出形成串串水泡,经溢水口漫石穿隙跌入池中。
  马跑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东临浅井泉。泉池长12米,宽5米,深2.1米。水已浊。
  浅井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原与马跑泉一墙相隔,1964年扩园拆墙,与马跑泉合为一泉。
  洗钵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五泉。泉池长3.9米,深1.4米,池形不规则。已无水。
  灰池泉 位于后营坊街73号北侧。七十二名泉第四十泉。泉池长2米,宽1米,深2.8米。水已浑浊。
  混沙泉 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九泉。据《名泉碑》载:“混沙:城西南角场下”。已湮没。后将马跑泉东北侧假山下一处泉水称为混沙泉。
  满井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二大殿东北。七十二名泉第十二泉。泉池长宽各约1米,深0.6米。池壁镌刻“满井”二字。已覆盖。
  无忧泉 位于趵突泉南自来水厂内。七十二名泉第八泉。修水厂时湮没。
  石湾泉 七十二名泉第九泉。据《名泉碑》载:“石湾:趵突南。无遗址。
  酒泉 七十二名泉第十泉。位于趵突泉附近,无遗址。
  湛露泉 七十二名泉第十一泉。位于趵突泉附近,无遗址。
  金线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柳絮泉南。1956年扩建公园时建,泉池长2米,宽1米,深1.2米。池砌汉白玉栏杆。1956年将原金线泉碑迁于此,嵌池内东壁。已无水。北漱玉泉 位于趵突泉南路8号院内。泉池呈井形,深3米。已填埋。
  劳动泉 位于趵突泉前街10号门前,已填埋。
  尚志泉 位于老金线泉南,已填埋。
  螺丝泉 位于老金线泉南,已填埋。
  寿康泉 位于后营坊街路北、护城河南岸,已填埋。
  另外,趵突泉群的东高泉、望水泉、登州泉、杜康泉、双桃泉、饮虎池、白云泉、泉亭池、白龙湾泉、花墙子泉、青龙泉、道林泉、围屏泉、对康泉、井影泉15处泉位于市中区境内。
  黑虎泉群
  黑虎泉群位于南护城河东段。有泉15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4处;湮没的1处,尚存14处。1958~1972年,黑虎泉群日平均流量11.2万立方米,最大40.7万立方米,最小1.6万立方米。
  黑虎泉 位于护城河南岸,与解放阁隔河相对。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三泉。泉池在悬崖下天然窟洞内,洞高2米,宽1.7米,潭深3米。泉水经过3米长的暗渠,从3个石雕兽口中喷出,汇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从池北壁泻入护城河。黑虎泉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居第二位,最大泉涌量为0.47立方米/秒。
  古鉴泉 古称“剑泉”,又名“岱宗泉”,俗称“南门泉”。位于南门大街西侧,济南剧院北。七十二名泉第三十泉。旧时泉边有“岱宗泉”石碣,后佚失。1982年重修,石砌池,刻有“古鉴泉”。泉池长7.6米,宽4.8米,深2米。
  金虎泉 位于南门桥东。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二泉。泉池长宽各4米,深2米。水浊不流。
  南珍珠泉 古称“金珠泉”,又名“莲花泉”。位于半边街关帝庙阁子下崖。七十二名泉第四十一泉。已不冒水泡。
  白石泉 位于解放阁角下的南护城河内。清代乾隆年间疏浚河道,从河中涌出一泉,泉周围有很多白石,故命名“白石泉”。泉周砌石,池长4米,宽3米,深2米。泉水与河水混流。
  九女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解放阁下。泉池长9米,宽6米,深3米。泉池以太湖石围绕,呈不规则椭圆形。 玛瑙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黑虎泉东约40米处。泉池长3.7米,宽3.2米,深2.7米。
  琵琶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琵琶桥西侧。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
  一虎泉 又名“缪家泉”或“苗家泉”。位于南护城河南岸。1982年重修,泉池长6米,宽3米,深2.4米。
  胤嗣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南门桥东侧。泉池长宽各2米,深1.7米。水已浑浊。
  汇波泉 位于南门桥东侧金虎泉西南。泉池长宽各3米,深1米。水已浑浊。
  任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琵琶桥西侧。泉池长3.6米,宽3米,深1.4米。水已浑浊。
  豆芽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琵琶泉西侧。泉池长2米,宽1.4米,深1.8米。
  五莲泉 位于南护城河内,琵琶桥西。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水已浑浊。
  对波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与汇波泉相对。已填埋。
  珍珠泉群
  珍珠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芙蓉街、东更道街和院前街一带。有泉43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15处;已湮没填埋18处,尚存25处。1958~1972年,珍珠泉群日平均流量1.5万立方米,最大2.4万立方米,最小0.7万立方米。
  珍珠泉 又名“北珍珠泉”。位于院前街1号院内西侧。七十二名泉第十四泉。1980年泉池整修,长43米,宽29米,深3.8米。四周有雕刻汉白玉栏杆,池中立“珍珠泉”汉白玉碑。泉水经王府池子、百花洲入大明湖。
  散水泉 位于珍珠泉东70米处。七十二名泉第十五泉。泉池长宽各1.6米,深2米。南石壁刻有“散水泉”三字。
  溪亭泉 位于珍珠泉东假山下。七十二名泉第十六泉。泉池长2米,宽1.8米,深2米。在假山石上刻有“溪亭泉”三字。
  濯缨泉 位于王府池子南侧。七十二名泉第十七泉。泉池为一方井。
  灰泉 位于王府池子西北角。七十二名泉第十八泉。
  朱砂泉 位于芙蓉街94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泉。泉池长1.7米,宽0.65米,深1.3米。‘水入王府池子。
  云楼泉 又名“白云泉”。位于西更道街。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二泉。泉池长0.5米,宽0.4米,深1.4米。
  舜泉 又名“舜井”。位于舜井街中段路西。七二名泉第二十八泉。1965年填埋,1985年重建。
  古杜康泉 位于刷律巷59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一泉。因花墙子街23号处也有杜康泉。此泉称古杜康泉。泉池直径1米,深4.2米。
  玉环泉 位于省府前街路西。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七泉。1978年省府前街展宽覆盖,1982年重建。泉池直径1.3米,深2.3米。原泉名碑立于泉西。水已浑浊。
  芙蓉泉 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四十二泉。泉池长10米,宽5.2米,深1.5米。水已浑浊。
  华笔池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东部。池长宽各5米,深1.85米。池边镌刻“华笔池”三字。水已浑浊。
  玉乳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西部。泉池原长40米,宽30米。整修缩小为长宽各7.2米,深2米。水已浑浊。
  凤翥池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二门石桥两侧。池长宽各5米,深2.1米。池北壁镌刻“凤翥池”三字。水已浑浊。
  中央泉 位于县西巷2号院内。泉池直径0.5米,深2米。东墙壁镶有“中央泉”石碣。
  珍池 俗称“鸭子湾”。位于珍池街中段西侧。泉池呈三角形,长30米,平均宽15米,深2米。水已浑浊。
  王庙池 位于珍池街中段珍池南。池长1.4米,宽0.7米,深1.8米。西墙壁上有“王庙池”碑记。盛水季节有水。
  雪泉 位于西公界街2号院内。泉池长宽各2米,深2米。四周有雕刻石栏,池南壁镌刻“雪泉”二字。
  扇面泉 位于山东省图书馆院内。泉池长6米,宽4.9米,深1.5米,呈扇形,水已污浊。
  濋泉 位于院前街1号院内。泉池长宽各1.45米,深2.5米。水已浑浊。
  南芙蓉泉 位于芙蓉街132号院内。泉池长0.6米,宽0.5米,深2米。水已浑浊。
  腾蛟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北头路东。泉池长1米,宽0.55米,深1米。池东墙镶嵌“腾蛟泉”石刻。盛水季节有水。
  小王府池 位于王府池子街37号门前。池长4米,宽2.6米,深1.2米。已干涸。
  不匮泉 位于双忠祠街33号院内。泉池直径0.6米,深2.4米。
  放生池 位于西公界街3号院内。池长宽各3米,深1.68米。水已浑浊。
  知鱼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七十二名泉第十九泉。已湮没。
  刘氏泉 位于西更道街北端路西。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一泉。已填埋。
  香泉 又名“舜池”。位于舜井街济南第六十五中学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九泉,已填埋。
  罗姑泉 又名“罗姑井”,“瞽女井”。位于县东巷中段路东。七十二名泉第三十八泉。已填埋。
  广福泉 位于双忠祠街12号院内。原池长1.05米,宽0.7米,深1.75米。已填埋。
  瑞雪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西北部。原池长26米,宽16米,深1.5米。已填埋。
  鉴泉 位于县马园子街9号院内。已填埋,尚有泉名碑刻。
  太乙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南首。原池直径0.8米,深1米。已填埋。
  双忠泉 位于双忠祠街31号院内。已填埋。
  华家井 位于启明街。已填埋。
  北芙蓉泉 位于岱宗街24号院内。原泉池长1.65米,宽1.3米,深3米。已填埋。
  芙蓉池 又名王八湾。位于岱宗街。已填埋。
  玉露泉 位于大明湖路197号院内。原池长6.2米,宽4米,深1.2米。已填埋。
  大比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已填埋。
  平泉 位于平泉胡同北段路西。已填埋。
  太平泉 位于前高祥后街。已填埋。
  玉德泉 位于西城根街。已填埋。
  畔池 位于西花墙子街北头路东(原文庙内)。已湮没。
  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位于西护城河附近。有泉池27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6处;位于天桥区26处,位于历下区1处。
  孝感泉 位于历下区趵突泉北路22号汇泉饭店后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三十六泉。泉池长3.4米,宽2米,深1.3米。水已污浊。
  位于天桥区26处:五龙潭、天镜泉、七十三泉、古温泉、悬清泉、东蜜脂泉、西密脂泉、醴泉、赤泉、金泉、青泉、玉泉、井泉、净池、回马泉、静水泉、洗心泉、东流泉、月牙泉、北洗钵泉、新泉、泺溪泉、濂泉、裕宏泉、官家池、显明池。
  附:金代《名泉碑》载济南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东高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酒泉、湛露泉、满井泉、北煮糠泉、北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濯缨泉、灰泉、知鱼泉、朱砂泉、刘氏泉、云楼泉、登州泉、望水泉、洗钵泉、浅井泉、马跑泉、舜泉、香泉、鉴泉、杜康泉、金虎泉、黑虎泉、东蜜脂泉、西蜜脂泉、孝感泉、玉环泉、罗姑泉、混沙泉、灰池泉、南珍珠泉、芙蓉泉、滴水泉、灰湾泉、悬清泉、双桃泉、温泉、汝泉、龙门泉、染池泉、悬泉、都泉、柳泉、车泉、煮糟泉、炉泉、白虎泉、甘露泉、林汲泉、白泉、金沙泉、白龙泉、花泉、独孤泉、醴泉、浆水泉、南煮糠泉、苦苣泉、熨斗泉、鹿泉、龙居泉、百脉泉。
  第三节 河流
  历下区的河流有护城河、菜市庄河、曲水亭河、大柳行头河。护城河是在旧城四周修建的人工河,全长6260米,辖区5534米。河水源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群、五龙潭泉群水入西护城河,经北护城河,西泺河入小清河;黑虎泉群水入南护城河,经东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群水经曲水亭河入大明湖,出小北门,经北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大柳行头河汇集东圩子壕沟等排水沟之水入小清河。护城河1985年辟为环城公园的游览河。
  第四节 湖泊
  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历下区西北部(旧城北部),东临北门里街,南至大明湖路,西、北临护城河。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水源来自珍珠泉群。湖水从铁公祠东出水口和北水门流出,经泺河入小清河。
  古代大明湖面积较大,水面十余里,西至大明寺,南至濯缨湖,北连鹊山湖。北魏时期称“历水陂”。唐代称“莲子湖”。宋代称“四望湖”、“西湖”。金代初期开挖小清河,湖面逐渐缩小。金代称“大明湖”,延用至今。随着市区的建设,湖面逐渐缩小,遂成现状。
  建国前,无人管理,芦苇从生。私人在湖内植白莲、蒲菜、茭白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大明湖进行疏浚,整修了名胜古迹。
  70年代后,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泉水减少,湖水得不到补给,随着工业的发展,湖水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1972~1982年5次死鱼18万公斤。水生高等植物亦减少。现在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继续恶化。
  东湖
  东湖位于旧城东北部,大明湖迤东。东临黑虎泉北路,西临南北历山街,南临后高祥后街,北临护城河。面积32159平方米。湖内养鱼植莲。
  第五节气 候
  历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冬季5个月(11月至翌年3月),夏季3~4个月(5月至8月),春、秋季均不足2个月。
  气温
  1949~1985年,年平均气温13.5℃。7月最热,平均气温27.4℃。1月最冷,平均气温—2.7℃。
  1949~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2.5℃(1957年2月9日)。
  地温
  5厘米地温年平均14.9℃,比大气温度高1.4℃。7月最高,平均29.1℃,1月最低,平均—1.5℃。月极端最高地温31.7℃(1958年7月),月极端最低地温—3.6℃(1977年1月)。
  日照
  年平均日照2632小时,最多年为2900小时,最少年为2282.4小时。月平均日照6月最多,为276.5小时;12月最少,为176.5小时。日照百分率常年平均59%,最多年为65%,最少年为51%。
  年平均晴97.5天。年平均阴90.6天。年平均雾日19.3天。
  冰霜
  年平均无霜期190天左右(4月上旬到10月上旬)。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17日前后),终止期在4月上旬(9日前后)。
  年平均结冰期86.7天(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
  年平均土壤冻结期100天左右(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冻结日最早11月7日(1957年),最晚12月5日(1962年)。解冻日最早1月27日(1961年),最晚3月8日(1968年)。常年最大冻土深度为45厘米。
  降水
  1949~1985年,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147.4毫米(1962年),年最小降水量314毫米(1968年)。一年中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3%,其中7月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32.1%。冬季最少,12月至翌年2月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4%。
  年平均降雪9.3天,最早10月27日(1978年),最晚5月3日(1961年)。年平均积雪14.7天。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最大76%(1964年),最小60%(1965年)。各月湿度不均,8月湿度最大,为80%,4月湿度最小,为54%。
  气压
  1949~1985年,年平均气压1010.5百帕,月平均最大1021.2百帕(1月),月平均最小996.5百帕(7月)。
  季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和东北。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2米/秒。风力相当于2~3级。最大风速33.3米/秒(1951年7月21日),风力相当于12级以上。一年中4月风速最大,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26米/秒。全年月平均大风天数为2.1天。
  附一:1949~1985年辖区气象之最
  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
  最低气温—22.5℃(1957年2月9日)。
  日降雨量最大298.4毫米(1962年7月13日)。
  最大风速33.3米/秒(1951年7月21日,西风)。
  最大太阳高度角76°44′(每年夏至日中午)。
  最小太阳高度角29°52′(每年冬至日中午)。
  一年中白天最长14小时31分(夏至日)。
  一年中白天最短9小时29分(冬至日)。
  附二:气象谚语
  早(朝)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朝)出云如血,午后大雨落。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扫帚云,泡死人。
  瓦片云,晒死人。
  山出云,大雨淋。
  日落入云,有雨在明晨。
  云彩向东,一阵风;
  云彩向北,一阵黑;
  云彩向南,雨涟涟;
  云彩向西,披蓑衣。
  火吃云,晒杀人;
  云吃火,没处躲。
  东虹辘轳,西虹雨,
  南虹出来摸鲇鱼,
  北虹出来卖儿女。
  星星稠,满街流;
  星星稀,晒死鸡。
  夏夜星密来日照;雨中见虹天要晴。
  久晴雀吵变阴雨;久雨雀吵天变晴。
  鸡不安,要阴天。
  鸡往高处跳,大雨快来到。
  公鸡高处叫,晴天快来到。
  久雨闻鸡声,不久天转晴。
  础润见雨。
  朝雾一天晴。
  人黄有痞,天黄有雨。
  春冷秋热必是雨节。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冻开,
  八九大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第六节 自然灾害
  水灾
  1948~1985年,辖区发生较大的水灾两次。
  1960年7月4日至6日,辖区连降暴雨,倒塌民房381间,水淹田地129.1公顷。工业展览馆拆迁工地、仁智街至孟家巷、山水沟、趵突泉前街等处受灾最重,部分地段水深达1米以上。国家和个人财产受到损失。
  1962年7月13日下午1时至6时,辖区降特大暴雨,6小时内降雨量达298.4毫米。黄台、东关、正觉寺和趵突泉等地区水深达1.5米,持续6小时之久。这次暴雨是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辖区死亡13人,受伤415人,其中重伤11人。被淹房屋28000余间,倒塌房屋6445间,占全区房屋的3.64%,有4820户、19240人失去住所。桥梁、涵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道路坍塌,水、电、交通中断。全区企业经济损失476000余元。
  地震
  济南市的大地构造属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盖层呈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北有东西向的齐河至广饶隐伏大断裂,它在济南西北的禹城、高唐一带与聊城至兰考断裂交汇;西、南有北北西向的长清断裂和千佛山断裂。据史料记载,聊考断裂带发震7级1次、6~7级2次、5~6级2次,广齐断裂带发震5~6级11次。济南地区主要受这两大断裂控制,3级以下的小地震时有发生,较大地震是1622年长清县5.5级地震和1835年平阴县5级地震。外地地震波及有22次,1668年郯城、莒县间8.5级地震、1937年菏泽7级地震、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83年菏泽5.9级地震等都对济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知识出处

历下区志

《历下区志》

出版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书上限1840年、下限1985年底,大事记下限延至1987年底,记述了济南市历下区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境域、自然环境、人口;山、泉、湖、河、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街道、镇;组织机构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下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