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下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785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地理
分类号: P942.52
页数: 59
页码: 36-9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济南市历下区的地理建置、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变化、人口构成、人口密度等。
关键词: 济南市 历下区 地理

内容

第一章 建置
  第一节 位置
  历下区位于济南市市区东部。跨东经117°1′37″,北纬36°39′45″。行政区划:东界从省纺织学校向北经甸柳庄、解放路第三小学沿山大路到黄台车站,与济南市郊区接壤;西界从南郊宾馆西墙向北经趵突泉公园西墙到坤顺门桥,沿西护城河到北护城河,与济南市天桥区、市中区接壤;南界从省纺织学校向西经羊头峪水库沿千佛山南麓到南郊宾馆西墙,与济南市郊区接壤;北界从黄台火车站向西经历山路、海晏门、历黄路到艮吉桥,沿北护城河到西护城河,与济南市郊区接壤。面积23.28平方公里,略呈方形。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102米,地面坡度以2.3~9‰的比降向北倾斜。千佛山屏于南,大明湖镶于北,泉水遍布城区,是“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古城所在地。
  第二节 历下古城
  1633年(明代崇祯六年)《历乘·建置》记载:“历下城建自汉,西晋永嘉年间移平陵城于此,而城始大”,“明朝洪武四年,始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阔五丈。门四: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历山,北曰汇波,城楼十一座,垛口三千三百五十个,旗台五十五座,炮楼各四座”。又据1924年《续修历城县志·建置考》载:“光绪季年,人民殷繁,车马时病塞涂,乃复增辟四门,在西南曰坤顺,在西北曰乾健,在东北曰艮吉,在东南曰巽利。”
  1861年(清代咸丰十一年),为防捻军,山东巡抚谭廷襄在济南旧城以外,“自东绕南至西(因北面临湖)三面扩建外郭,修筑了外城,名圩子,俗称圩子墙”。1867年土圩子墙砌成石圩子墙,“自东北而西北,长三千六百七十丈,高一丈二尺,顶一丈,基厚一丈五尺,垛三千三百个,设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7个门,设炮台14座”。
  解放后,古城墙和圩子墙逐渐拆除,拓宽为环城公路。
  古城门齐川俗称老东门,略偏北;泺源俗称西门,略偏南;历山俗称南门;汇波俗称北水门,略偏东。形成四门不对的建筑风格。新增巽利门俗称新东门,乾健门俗称新西门,坤顺门俗称西南门,艮吉门俗称小北门。
  第三节 建置沿革
  历下历史悠久。据1928年章丘县城子崖出土的“龙山文化”遗址和1964年济南市西郊田家庄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表明,早在六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远古居民繁衍生息。
  春秋战国时代,历下属齐国。据《史记·晋世家》载:“平公元年伐齐,齐灵公与战靡下”。《史记集解》载:“靡一作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历下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公元前153年(西汉景帝四年),设历城县,治所在历下。历下属济南郡历城县。
  晋代,济南郡治所由平陵城迁至历城县。
  隋唐时代属齐州历城县。
  宋代属济南府历城县。
  元代属济南路历城县。
  公元1376年(明代洪武九年),承宣布政使司从青州移历城。从此,历下古城是省、府、县三级官府所在地。
  清代属济南府历城县。
  1913年属岱北道历城县,1914年属济南道历城县。
  1929年设立济南市,历下为济南市第一、二、三区。1937年历城县治所迁出。
  1948年9月济南市解放初,行政区划沿用旧制。1948年10月成立区人民政府。第一区面积1.65平方公里,居民32494人,区人民政府驻东华街1号;第二区面积1.17平方公里,居民26705人,区人民政府驻院西大街;第三区面积1.91平方公里,居民37512人,区人民政府驻青龙后街37号。
  1949年3月,济南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称济南市城区,区人民政府驻东华街1号,区界以旧城垣为界,辖212条街巷;第三区在城外东部和南部(俗称东关和南关),区界东到东圩子墙外环城公路,西从三和街向北沿南、东护城河到菜市庄,南到体育场以南大公路,北从小北门沿北圩子墙向东到花园庄东圩子墙,辖77条街巷。同年8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1年1月,城区改称第二区,第三区改称第一区。同年6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2年7月,第一、二区各设5个街道居民委员会管理街道工作。
  1954年12月,居民委员会改为街道办事处。
  1955年1月,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称第一区,区机关驻舜井街和宽厚所街44号,辖9个街道办事处。同年,济南市将山东师范学院、济南第七中学、济南第八中学划入第一区。区界:东到东圩子墙外环城公路(含七中、八中、山东师范学院);西从山东工业学院西墙向北经三和街到护城河,沿南护城河向西到坤顺门,沿西护城河向北到旧城垣西北角;南到千佛山北公路(含千佛山名胜);北从大明湖北岸沿北圩子壕沟至花园庄。同年9月,第一区改称历下区。
  1956年7月,济南市泺源区撤销,正觉寺街和趵突泉两个街道办事处(辖36186户、148649人)划入历下区。历下区辖11个街道办事处。区界:东到东圩子外环城公路;西从南新街向北经趵突泉公园西墙沿西护城河到大明湖公园西南门;南到千佛山北公路;北从大明湖北岸沿北圩子壕沟至花园庄。
  1959年12月,济南市市中区撤销,普利门和西青龙街两个街道办事处(辖7879户、32352人)划入历下区。历下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
  1960年5月,历下区成立城市人民公社,所辖街道办事处改称分社。人民公社期间,为体现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济南市将历城县的七里河、甸柳庄、洪家楼、全福庄、石门李庄、鹊华、阳光、马家庄、窑头、姚家庄、太平庄、中井、下井、荆和、浆水泉、菜市庄16个大队(辖5731户、29183人)划入历下区。区界:东从石门李庄、七里河经姚家庄到浆水泉;西从南郊宾馆西墙向北经杆石桥沿顺河街到普利门,向东到西门桥,沿西护城河向北到大明湖公园西墙;南从浆水泉经太平庄到南郊宾馆南墙;北到黄台山以北石门李庄。全区辖53844户、280896人。同年,区机关迁至十亩园街1号。
  1961年5月,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市东区,旭日分社和东郊分社划入历下区。7月,七里河等16个农业大队复归历城县。10月,济南市恢复市中区,西青龙街分社和共青团路(原普利门)分社复归市中区)。
  1962年12月,撤销城市人民公社,市区分社恢复街道办事处名称,保留旭日分社和东郊分社。
  1964年11月,旭日分社改称工业二路分社。
  1967年2月,东郊分社和工业二路分社建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东郊和工业二路两个革命委员会解体,所辖非农业人口分别划归东关街道革命委员会和解放路街道革命委员会,1980年划归郊区管理。
  1979年9月,历城县北园人民公社菜市大队、东关大队划入历下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姚家人民公社阳光大队划入历下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向阳大队划入历下区司里街街道办事处。
  1982年2月,历下区将趵突泉和正觉寺两个街道办事处经十路以南地区划归新成立的千佛山街道办事处;将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历山路南段以东地区划归新成立的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将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历山路北段以东、东关街道办事处花园路以南地区划归新成立的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5年底,历下区辖13个街道办事处、146个居民委员会。
  第四节 街道办事处
  东关街道办事处
  东关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东北部。东从历山路经花园路向北到黄台火车站(含路两边单位),与济南市郊区接壤;西从东门桥沿护城河向北经历黄路到胶济铁路线,与东门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历山路经塑料三厂南墙向西沿东山水沟到东门桥,与解放路和建筑新村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黄台火车站向西到历山路,经海晏门、文垣街向北到铁路线,沿铁路线向西到历黄路,与济南市郊区接壤。面积1.88平方公里,呈东西长、南北窄。地势东高西低,海拔26.31~30.11米。办事处驻长盛街99号。
  东关地区解放前属济南市第三区,居民多为逐年迁入的难民,俗称棚户区。
  1949年3月,东关地区成立长盛街、奎垣街、东仓街、青龙街北段4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一区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为第一区第一、第二街道办事处。第一街道办事处辖孟家巷、仁智街、双龙街、文垣街、奎垣街、东青龙街北段、沈家胡同、班荆里、东关大街9条街巷,设5个居民委员会;第二街道办事处辖东仓街、南仓街、南岗子、石岗子、后岗子、平安巷、报施街、报施后坡街、东长盛街、花园庄、海晏门、东圩门外、东圩根13条街巷,设5个居民委员会。
  1955年1月,第一街道办事处与第二街道办事处合并称第一区第一街道办事处,并将青沈班居民委会员(辖东青龙街北段、沈家胡同、班荆里3条街巷)划归第三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第一街道办事处改称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辖19条街巷,设9个居民委员会。同年,辟建青岛路(1965年改名为历山路),石岗子东街命名(1980年并入南仓街)。
  1956年,北极庙街居民迁入东关地区新建的奎垣后街。同时设奎垣后街居民委员会。
  1960年5月,历城县菜市庄、全福庄、洪家楼、石门李庄、鹊华、甸柳庄、七里河7个农业大队划入历下区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并以农具厂为中心,加上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黄台分社。1961年7月,以上7个农业大队复归历城县管辖。
  1962年3月,黄台分社撤销,黄台火车站以北划归东郊分社,黄台火车站以南成立东关分社。同年12月,改称东关街道办事处。
  1965年,历黄路、花园路命名。
  1967年2月,东关街道办事处改为东关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街道革命委员会复称街道办事处。
  1979年9月,历城县菜市庄、崔家亭庄、太和庄、镇武庄、小园庄、小王家庄和花园庄划入历下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设菜市庄居民委员会。
  1979年,东关地区太和庄和崔家亭庄全部、小王家庄和菜市庄部分民房拆除,建居民楼,到1984年建成五层楼房29幢,取名菜市新村。设菜市新村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员会。
  1980年,命名花园庄东路、利农庄路、山大南路、山大路、建筑新村南路、历山东路、菜市南街、建筑新村。
  1981年增设历山路第一、第二、第三居民委会员。
  1982年2月,历下区将花园庄东路、利农庄路、山大南路、山大路、建筑新村南路、历山东路、建筑新村划归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5年底,东关街道办事处辖孟家巷、仁智街、石岗子街、南岗子街、后岗子街、双龙街、文垣街、奎垣街、东仓街、南仓街、平安巷、报施街、报施后坡街、东长盛街、花园路、海晏门街、东圩门外街、东圩根街、奎垣后街、东关大街、历山路、菜市南街、历黄路23条街巷和菜市庄、菜市新村、镇武庄、小园庄、小王家庄、花园庄6个村。设东圩子门外、东长盛街、石岗子街、后岗子街、南仓街、菜市庄、双龙街、奎垣街、奎垣后街、东关大街、报施街、历山路第一居、第二居、第三居、菜市新村第一居、第二居、第三居17个居民委员会。
  办事处自1958年开始发展街道生产,到1963年共办11个厂、组。同年,经过调整,袼褙厂、废品加工厂上交历下区,其他转交居办或停办。1964年又开始发展街居生产,到1972年有东关电器制修厂、烤漆厂、纸品加工厂3个街办工厂,11个居办生产组。1972年街办工厂上交历下区后,街居生产发展很快。1980年1月,14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金属加工厂、鲁光暖通设备厂、历下铆焊一厂、人民电器厂、致富器械厂、群康植物蛋白厂、幸福童车厂、历下印刷二厂、黄台工业煤气炉厂、黄台塑料厂、历下塑料三厂、光明灯具厂、历下铸造厂、历下模型厂、历下热处理加工厂、历下橡胶制品二厂、齐鲁节能供水炉厂、历下饲料添加剂实验厂、历华大理石加工厂等19个工厂。另外还有6个居办工业厂、组。工业总产值1667.96万元,利润217.21万元。
  东关地区在老城区外,解放前只有私人小商户28家。解放后有的停业,有的公私合营。1975年街道办事处办商业代购店、代营店、代销店。服务网点遍及各街巷。到1985年有街办商业、服务业网点11个,居办商业网点14个。较大街办商店有花园路五金交电化工商店、土产杂品商店、副食品商店、结婚用品商店、结婚用品第一商店、海晏门旅社。商业营业额3231.97万元,利润193.68万元。
  东关地区驻有88个单位,其中省属21个、市属13个。
  解放路街道办事处
  解放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中部。东从历山路南端到历山路北段济南塑料三厂南墙(含路两边单位和宿舍楼),与文化东路和建筑新村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太平街沿护城河向北到东门桥,与解放阁和东门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东舍坊街经南场街到太平街,与司里街和千佛山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济南塑料三厂南墙沿东山水沟到东门桥,与东关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1.46平方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8~102米。办事处驻解放路22号。
  解放路地区解放前多为农田、山岭薄地,居民较少,属济南市第二区。
  1949年3月,解放路地区成立后坡街、青龙街、东舍坊、太平街4个街政府,辖后坡街、下河涯街、华美街、东青龙街、十亩园街、青龙后街、南场街、东舍坊街、后场街、如意街、太平街、三友里、十亩园中街13条街巷。同年8月,撤销街政府,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
  1952年7月,成立第一区第三居民委员会。同年,七家村命名。
  1954年12月,第三居民委员会改称第一区第三街道办事处,辖14条街巷,设7个居民委员会。
  1955年1月,济南第七中学、第八中学、山东师范学院划入第三街道办事处。同时,第三街道办事处改称第一区第二街道办事处。东青龙街北段、沈家胡同、班荆里3条街巷划入第二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辖15条街巷,设9个居民委员会。同年,拓宽解放路(未命名),辟建青岛路(1965年改名为历山路)。
  1958年,平度路命名。
  1960年5月,历城县的马家庄、姚家庄、窑头庄、浆水泉、中井、下井、荆和、阳光、太平庄9个农业大队划入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并以山东师范学院为中心,加上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文化路分社。1961年7月,马家庄等9个大队复归历城县。
  1962年12月,文化路分社改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
  1965年,和平路、解放路、文化东路命名。
  1967年2月,解放路街道办事处改为解放路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复称解放路街道办事处。
  1979年9月,历城县阳光大队划入解放路街道办事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因居住分散,不单设居民委员会。
  1980年,山大路、建筑新村南路、历山东路、后坡东街、山师北街、健康路、科院路、十亩园东街、羊头峪东沟、羊头峪西沟、和平路新村命名,平度路改为山师东路。
  1981年增设历山路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居4个家属委员会。
  1982年2月,历山路以东划归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和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
  1985年底,辖解放路、历山路、后坡街、后坡东街、兴华街(华美街改)、沈家胡同、班荆里、青龙后街、十亩园街(三友里并入)、十亩园中街、十亩园东街、七家村、东青龙街、如意街、南场街、后场街、东舍坊街、太平街、下河涯街19条街巷,设十亩园、七家村、青南、青中、青后、青沈班、兴华街、后坡街、东舍坊、太平街10个居民委员会和历山路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居4个家属委员会。
  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自1958年开始发展街道生产,到1963年共发展6个厂、组,调整合并后被服厂、印刷厂、粉碎厂、袼褙厂4个工厂上交历下区,同年,完成产值361万元。1972年又发展到11个工厂、商店,同年解放路再生铁厂、解放路五金厂上交历下区后,街居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0年1月,9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化工厂、新新化工厂、泰山印花厂、历下玻璃钢厂、环球霓虹电子装璜公司、历下金属回收加工一厂、历下水暖安装厂、新鲁电子灯箱厂、光明机械厂9个工厂,工业总产值556.34万元,利润124.13万元。
  解放前,解放路地区有商户26处,除有两处饭店、两处煤店外,多系杂货铺。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增设国营商业网点,开辟解放路和历山路,商业较发达。到1985年底,有国营、集体、个体商店90多处。
  街道发展商业、服务业是随着开办代营店、代销店、代购店发展起来的。到1985年底,有丽华鞋帽商店、豪华商店、长城五金商店、长城广告公司、历下服务一社5个较大的街办商店,有14个居办商业网点。营业额1163.29万元,利润61.99万元。
  解放路地区是解放后新发展的地区。新建省、市单位较多,是区委、区政府所在地。驻地单位有152个,其中省属单位35个、市属单位30个。
  司里街街道办事处
  司里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南部,在古城外东南。东从太平街南首沿棋盘东街到文化西路,与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佛山街到南门桥,与正觉寺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佛山街南首沿文化西路到济南柴油机厂北门,与千佛山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南门桥沿南护城河到解放阁,与解放阁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0.96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58~102米。办事处驻司里街48号。
  解放前,司里街地区属济南市第三区。1949年3月,司里街地区成立所里街和司里街两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
  1952年7月,成立第一区第四居民委员会,辖司里街、双清街、半边街、南顺城街、所里街、三义街、兴隆街、对山街、红墙街、北场街、徐家胡同、离明街、得胜街、博爱街、宽洪街、马家湾涯街、凤鸣街、仁里街、龙风街、小青龙街、富安街、马道口街、棋盘街、文化西路24条街巷。
  1954年12月,第四居民委员会改称第一区第四街道办事处。1955年1月,改称第三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司里街街道办事处,辖24条街巷,设7个居民委员会。
  1960年5月,历下区行政区划调整,朝山街街道办事处撤销,所辖佛山街、蒋家胡同、凤凰嘴街、佛山院街、吉庆街、丁家场街、曹家巷、小南营街、文化西路、大南营街、广胜街11条街巷划入司里街地区,以司里街街道办事处为主成立历下人民公社司里街分社。设司里街、所里街、兴隆街、宽洪街、离明街、龙凤街、马道口街、佛山街、佛山院街、小南营街、大南营街11个居民委员会。1962年12月,司里街分社改称司里街街道办事处。
  1967年2月,司里街街道办事处改为司里街街道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改称解放泉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司里街街道办事处名称。
  1979年9月,历城县向阳大队划入,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1980年,大南营街改为南营街,曹家巷改为南曹家巷,棋盘东街命名。
  1985年底,司里街街道办事处辖35条街巷,设11个居民委员会。
  办事处自1958年开始组织街道生产,到1963年共有8个工厂,制鞋厂、粉碎厂、拔丝厂、五金厂、导丝厂、被服厂6个工厂上交历下区,棉绳厂和废品加工厂仍为街居企业。1964年又发展街居生产,到1977年有10个生产厂、组。同年,五金厂、再生铁厂、晶体管厂3个企业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9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玛钢厂、历下五金机械厂、历下无线电元件厂、历下服装三厂、历下金属回收加工二厂、历下制鞋厂、历下制盒二厂、历下环保安装队、华萌微电脑公司9个厂、队。另外还有居办厂、组19个。工业总产值456.36万元,利润103.02万元。
  司里街地区35条街巷中,只有司里街、所里街系明、清官商聚居之地,房屋较齐整,其他街巷多为市民居住,道路狭窄弯曲,商业不发达。商店多集中在朝山街一带,有庆祥杂货店,同香村、东兰斋糕点店,天宝楼、福兴斋饭店,洋广杂货店和兴隆村包子铺等10多家。其他街巷只有些小型百货、杂货店。
  办事处发展商业是从1958年开始的,各居成立生活服务和代购、代销、代营商业网点。1977年后,街居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85年底,办事处有街居商店21个,营业额721.94万元,利润43.63万元。
  司里街地区有驻地单位40个,其中省属单位7个,市、区属单位共33个,多系商业、服务业。
  解放阁街道办事处
  解放阁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中部。东以护城河为界,与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葛贝巷向北经天地坛街、院前街到北才盛巷,与泉城路和明湖路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以护城河为界,与司里街和正觉寺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北才盛巷经运署街到东护城河,与钟楼寺和东门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0.52平方公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海拔28.4~34.46米。地质以石灰岩为主,境内属岩溶地貌,多泉水。办事处驻泉城路62号。泉城路贯穿东西,沿街商业网点较多,舜井商业街南北走向,环城公园围绕东界和南界,有济南四大泉群的珍珠泉群、黑虎泉群和德王府、舜井、解放阁等名胜古迹,是商业繁华的闹市区,也是环境优美的游览区。
  解放前多为居民和商户。县西巷和舜井街以东属济南市第一区,以西属济南市第二区。
  1949年3月,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后属城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设宽厚所街和舜井街两个街政府。1949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二区第二居民委员会,辖43条街巷。
  1954年12月,第二居民委员会改称第二区第二街道办事处。1955年1月,称第一区第五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改称宽厚所街街道办事处。
  1960年5月,宽厚所街街道办事处和东门大街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院东分社。1962年3月,原东门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划出,成立东门大街分社。同年12月,院东分社改称院东街道办事处。
  1965年11月,院东街道办事处改称珍珠泉街道办事处。同年,将院东大街、金牛丝巷、郑家胡同、府东大街、府西大街、北斗巷6条街巷合并到新命名的泉城路,南马道街、升官街、南城根街、独门巷4条街巷合并到新命名的黑虎泉西路,大弯街、小弯街、东城根街3条街巷合并到新命名的黑虎泉北路,三曲巷并入宽厚所街。共撤销14条街巷,新命名3条街。珍珠泉街道办事处辖32条街巷,设宽厚所街、小王府、府东、院东、黑虎泉西路、南按察司街、舜井街、历山顶街、县东巷南居、天地坛街10个居民委员会。
  1967年2月,珍珠泉街道办事处改称解放阁街道革委员会。1978年10月改称解放阁街道办事处。
  1980年仓门楼子街并入宽厚所街,康成胡同并入南北仓巷,梁家胡同、金家胡同、楼子后胡同3条街巷合并到县东巷,南门里大街、舜庙街合并到舜井街,南北刷律巷、南东西刷律巷、北东西刷律巷3条街巷合并称刷律巷。共撤销10条街巷,新设1条街。到1985年底,解放阁街道办事处辖泉城路、县西巷、黑虎泉西路、北才盛巷、蕃安巷、按察司街、舜井街、历山顶街、县东巷、牛头巷、东辕门街、黑虎泉北路、东箭道街、宽厚所街、武库街、洪字廒街、东小王府街、西小王府街、葛贝巷、天地坛街、院前街、刷律巷、南北仓巷23条街巷,设10个居民委员会。
  解放前,在府东大街108号有中华针厂、舜井街有铁铜器作坊、宽厚所街有小手工业织布厂、护城河北北岸有胜绍酿酒公司,共4家私人工厂。解放后有的停办,有的实行公私合营。1958年开始发展街道生产,到1963年有14个生产厂、组,经调整合并后,五金电器厂、粉碎厂、被服厂、誊印厂、制盒厂、废品加工厂上交历下区。1964年又发展街居生产。到1972年,有35个生产厂、组。同年,机床电器厂、纸品加工厂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街办5个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电器三厂、中华包装装璜厂、历下彩印厂、华通电器开关厂、丰泰电梯厂、历下电器设备厂6个街办工厂,4个居办生产厂、组。工业总产值305.94万元,利润67.61万元。
  解放前,院前、院东大街商业比较繁华,有店辅120多家。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院东大街拓宽路面,舜井街拓宽建商业街。到1985年底,有国营、集体、个体商店共98家。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63年有8个商店。1972年增加到19个商店。1983年进行调整合并。到1985年底,有3个街办商店、9个居办商店。营业额467.23万元,利润33.89万元。
  驻地单位159个,多系商业单位。
  泉城路街道办事处
  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西部。东从葛贝巷经院前街到西更道街,与解放阁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以护城河为界,西门桥以南与市中区接壤,西门桥以北与天桥区接壤;南以护城河为界,与趵突泉和正觉寺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趵突泉北路经省府门前到起凤桥街,与明湖路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0.55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28.41~34.5米。环城公园围绕南界和西界,地处济南四大泉群之中,境内多泉水,王府池、玉环泉、芙蓉泉、孝感泉、知鱼泉、朱砂泉、腾蛟泉、太乙泉等名泉遍布境内,王府池一带是“家家泉水”所在地。泉城路地区环境优美,商业繁华。办事处驻省府前街7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驻省府前街北端。
  解放后泉城路地区属济南市第二区。1949年3月,第二区与第一区合并后属城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设西门大街、太平寺街、榜棚街、鞭指巷、芙蓉街5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二区第三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第三街道办事处,辖芙蓉街、金菊巷、平泉胡同、翔凤巷、起凤桥街、王府池子街、西更道街、西辕门街、芙蓉巷、录多里、南城根街、五三街、府馆街、院西大街、魏家胡同、西门大街、西门月城街、太平寺街、高都司巷、鞭指巷、将军庙街、洋楼西街、启明街、西熨斗隅街、福德巷、七忠祠街、安乐街、九曲巷、狮子口街、旧军门巷、布政司大街、榜棚街、卫巷、尚书府街、皇亲巷35条街巷。
  1955年1月,改称第六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又改称院西大街街道办事处。
  1960年5月,以省人委为中心,加上寿佛楼和院西大街两个街道办事处成立院西分社。1962年3月,划出原寿佛楼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寿佛楼分社。同时,将西熨斗隅街、将军庙街、启明街3条街巷划归寿佛楼分社,撤销洋楼西街、魏家胡同、录多里3条街巷。同年12月,改称院西街道办事处,辖29条街巷。
  1965年11月,院西大街、西门大街、西门月城街、七忠祠街、福德巷合并到新命名的泉城路,南城根街合并到新命名的黑虎泉西路,布政司大街改名省府前街,新命名趵突泉北路。同年,院西街道办事处改称泉城路街道办事处。
  1967年,尚书府街和皇亲巷合并称玉环泉街,五三街并入趵突泉北路。同年2月,泉城路街道办事处改称泉城路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0年,安乐街并入黑虎泉西路。
  1985年底,辖芙蓉街、王府池子街、西更道街、西辕门街、芙蓉巷、金菊巷、平泉胡同、翔凤巷、起凤桥街、府馆街、旧军门巷、省府前街、榜棚街、卫巷、玉环泉街、鞭指巷、狮子口街、九曲巷、高都司巷、太平寺街、黑虎泉西路、泉城路、趵突泉北路23条街巷,设太平寺街、鞭指巷、西门、卫巷、省府前街、院西、王府池子街、芙蓉街、安乐街、榜棚街10个居民委员会和省政府宿舍家属委员会。
  解放前工商业比较发达。私人手工业较多,有印刷厂10个、服装厂近50个、织布织巾厂20个、糕点作坊6个、鞋帽作坊21个、中药作坊5个。解放后有的停产,有的公私合营。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1963年,装订制盒组、被服厂、五金电器厂3个厂、组上交历下区。1964年以后又发展街居生产厂、组40个。1972年调整合并后,泉城轴承厂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9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塑料一厂、泉城电器厂、历下铜铝铆焊厂、历下服装二厂、泉城建筑公司、海佑工艺品厂、济南人造大理石厂、历下饮料厂、泉城化工厂、泉城微电脑公司10个街办企业和12个居办企业。工业总产值792.94万元,利润190.23万元。
  泉城路横贯东西,是济南市商业网点集中之地。解放前,有商业店铺231个。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国营、集体商业发展较快。到1985年底,有国营商店55个,集体商店54个。泉城路上有全市有名的济南百货大楼、西门展销大楼等商店。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底有泉城旅社、名士多画社、常春饭店、泉城微电脑公司、泉城果品食物店、玉环泉海味馆、泉城橡胶店、楼外楼饭店8个街办商业单位,有安乐饭店、乳燕餐馆、泉城摩托车经销修理部、卫巷烧饼铺、卫巷商亭5个居办商店。营业额756.99万元,利润60.14万元。
  泉城路地区驻有省级机关18个,省、市、区商业单位100多个。
  明湖路街道办事处
  明湖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西北部。东从起风桥街向北经曲水亭街到大明湖公园南门管理处,与钟楼寺和东门两个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趵突泉北路中段西护城河到大明湖公园西墙,与济南市天桥区接壤;南从起凤桥街经省政府门前向西到护城河,与泉城路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以北护城河为界,与济南市郊区接壤。面积1.01平方公里。地势较低洼,南高北低,略向西北倾斜,海拔24~26米。辖区荷红柳绿,鸟语花香,别有江南水乡风貌;冬天冰雪茫茫,俨然北国风光。街道办事处驻贡院墙根街27号。
  明湖路地区是明代布政使司、清代藩署、贡院科举考场所在地。解放后属第二区。1949年3月,第一、第二区合并后属城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设双忠祠、鹊华桥街、西公界3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二区第四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第二区第四街道办事处,辖双忠祠街、鹊华桥街、西公界街、辘轳把子街、贡院墙根街、东花墙子街、庠门里、泮壁街、涌泉胡同、茶巷、马市街、西奎文街、西花墙子街、府学西庑街、省府东街、省府西街、鞭指巷(北段)、西才盛巷、东才盛巷、慈林院街、孟家胡同、罗家胡同、太平胡同、平安胡同、寿佛楼后街、西城根街、寿佛楼街、水胡同、鹊华桥西街、乾健门里街、小湾街、北极庙街、华家井街、小仓街、升平巷、洋楼西街、顺贡街、晏公街38条街巷。
  1955年1月,改称第一区第七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寿佛楼街道办事处。1956年大明湖公园扩建,北极庙街居民迁至东关街道办事处地区奎垣后街。
  1960年5月,以省人委为中心,加上院西、寿佛楼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院西分社。1962年3月,原寿佛楼街道办事处辖区从院西分社划出,成立寿佛楼分社。同时,将军庙街、西熨斗隅街、启明街划入寿佛楼分社。同年12月,寿佛楼分社改称寿佛楼街道办事处。
  1965年,鹊华桥街、鹊华桥西街、乾健门里街、小湾街并入新命名的大明湖路。同年,趵突泉北路命名,华家井街、小仓街、升平巷、洋楼西街并入启明街。
  1966年,顺贡街、晏公街合并改称临湖街。
  1967年2月,寿佛楼街道办事处改称明湖路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称明湖路街道办事处。
  1985年,明湖路街道办事处辖33条街巷,设辘轳把子街、贡院墙根街、省府东街、双忠祠、西公界、临湖街、西城根街、启明街8个居民委员会和省政府宿舍家属委员会。
  明湖路地区解放前只有几家手工作坊。解放后有的合营,有的停办。街道办事处自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到1963年有小五金厂、袼褙厂、运输队、修理组、制盒组5个生产厂、组。1972年五金厂和无线电仪器厂上交历下区后街居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80年1月,10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
  1985年底,有童鞋厂、历下汽车修理厂、华夏服装厂、华星家用电器厂、明湖电器安装公司、历下装饰厂6个街办企业和制盒厂、纸箱厂、化工厂、印刷厂、铆焊厂、鞋塑厂、油漆粉刷厂7个居办企业。工业总产值306.9万元,利润93.65万元。
  解放前,明湖路地区多为居民户,只有几家私人饭铺、杂货店。解放后增设国营商店,发展合营商店。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有百花洲饭店、明湖居饭店、鞭指巷饭店、小明湖饭店、利群饭店、代购店、明湖青年店第一门市部、第二门市部、贡院墙根代销店、笑憨泉代销店、四季春饭店11个街居商业单位。营业额183.71万元,利润12.64万元。
  明湖路地区驻有18个单位,其中省属3个、市属15个。
  钟楼寺街道办事处
  钟楼寺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北部。东从县前街沿县东巷、汇泉寺街到大明湖,与东门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曲水亭街到大明湖南门管理处,与明湖路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曲水亭街经北才盛巷到县东巷,与解放阁街道办事处相邻;北到大明湖南岸。面积0.34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28米。境内多泉水。街巷多为旧平房,街道狭窄。街道办事处驻兴隆店街8号。
  钟楼寺地区是古代历城县公署所在地。皇华馆、察院、提督学政署均在境内。1929年济南市设立后,属第一区。解放后,1949年3月,第一区与第二区合并后属城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设钟楼寺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二区第五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第二区第五街道办事处,辖县东巷、南曾家桥街、皇华馆街、北察院街、县西巷、青年路、县后街、后宰门街、曲水亭街、院后街、兴隆店街、小兴隆街、县马园子街、珍池街、东西仓棚街、南北仓棚街、东更道街、米廒门前街、英武街、大厅门前街、岱宗街、东镰把胡同、西镰把胡同、汇泉寺街、皮家胡同、阁子西街、秋柳园街、学院街、北曾家桥街、东西菜园子街、南北菜园子街、钟楼寺街、万寿宫街、小梁隅首街、东西钟楼寺街、闵子祠街、鹊华桥街、思敏街、二贤街39条街巷,设县西巷、县东巷、后宰门街、院后街、仓棚街、思敏街、汇泉街、菜园子街、小梁隅首9个居民委员会。
  1955年1月,改称第一区第八街道办事处,驻地由后宰门迁至兴隆店街。同年9月改称钟楼寺街道办事处。
  1960年5月,改称历下人民公社钟楼寺分社,1962年12月恢复钟楼寺街道办事处名称。
  1965年,小梁隅首街、东西钟楼寺街、闵子祠街、鹊华桥街、思敏街并入新命名的大明湖路,二贤街并入汇泉寺街,撤销小梁隅首居民委员会。
  1967年2月,钟楼寺街道办事处改为钟楼寺街道革命委员会。1969年10月改称红卫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钟楼寺街道办事处名称。
  1980年,青年路改为县前街。到1985年辖34条街巷,设8个居民委员会和省政府宿舍家属委员会。
  钟楼寺地区解放前是旧官府和市民聚居区,工商业较少。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到1963年有包药厂、造纸厂、五金厂、被服厂、制袋厂、废品加工厂、童鞋厂、工艺厂、豆腐房9个工业企业。同年调整合并后,制袋厂、被服厂、造纸厂、童鞋厂、废品加工厂5个工厂上交历下区。1964年又开始发展街居生产。1972年有小五金厂、预制厂、制锁厂、低压电器厂、电子仪器厂5个工厂上交历下区。1973年又发展一批街居企业。1980年1月,9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华生印刷厂、历下文教用品厂、新华儿童文娱用品厂、历下水电建筑安装队、新华模具厂5个厂、队,还冇6个居办企业。工业总产值232.13万元,利润56.36万元。
  解放前有私人商店16家,其中粮栈、炭店、中药铺、笔墨店各1家,饭店4家,小旅店5家、小杂货铺3家。1956年私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辖区增设国营商店3家。1958年街道发展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底有土产商店、四美服装店、青年商店、玻璃门市部、新华模具店、富丽商场6个街办商业单位,有县东巷代销店、思敏代销店、思敏饭店、县东饭店、县西饭店、二贤烧饼店、后宰门饭店、后宰门缝纫店、瀛洲瓜子店9个居办商业服务单位。营业额359.82万元,利润28.64万元。
  钟楼寺地区驻有21个单位,其中省属单位2个、市属单位9个。
  东门街道办事处
  东门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北部。东从新东门沿东护城河到北护城河,与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新东门沿运署街、东西仓巷到县东巷,与解放阁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东护城河沿北护城河到艮吉桥,与东关街道办事处和济南市郊区接壤。面积0.56平方公里,南北长,呈长方形。地势南高北低,海拔24~26米。街道较狭窄,多旧式平房。街道办事处驻后湾街3—1号。
  解放后,东门地区属济南市第一区。1949年3月,第一区、第二区合并后属城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设东门大街、东华街两个街政府。同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第二区第一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第二区第一街道办事处。
  1955年1月,改称第一区第九街道办事处。同年9月,改称东门大街街道办事处,辖东城根街、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东顺城街、北门里街、阁子后街、阁子前街、南北历山街、东西历山街、贺胜戏场街、东玉斌府街、西玉斌府街、木头园子街、北太平街、苗家巷、后湾街、唐家胡同、南侠士巷、北侠士巷、指挥巷、振英街、县学东庑街、县学西庑街、东华街、泮宫街、县学街、拉马巷、东孟家峪、西孟家峪、尹家巷、祥风街、按察司街、葫芦头峪、大梁隅首街、运署街、马园子街、前公界街、后公界街、东西仓巷、东门大街、北极庙街41条街巷,设高祥后街、北门里、历山街、东门、苗家巷、指挥巷、东华街、按察司街、运署街、大明湖10个居民委员会。
  1956年大明湖公园扩建,北极庙街居民迁至东关街道办事处地区。大明湖居民委员会撤销。
  1960年5月,东门大街街道办事处和宽厚所街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院东分社。1962年3月,原东门大街街道办事处辖区从院东分社划出,成立东门大街分社。同年12月改称东门街道办事处。
  1965年,西玉斌府街、大梁隅首街、东门大街3条街巷并入新命名的大明湖路。东城根街、南侠士巷、北侠士巷、祥凤街4条街巷并入新命名的黑虎泉北路,同时设黑虎泉北路居民委员会。1967年2月,东门街道办事处改为东门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东门街道办事处名称。到1985年底辖35条街巷,设10个居民委员会。
  东门地区为古城老居民区,解放前只有私营文德铁工厂,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迁出。后又建自行车零件厂,1961年迁出。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1963年有被服厂、化工厂、轴承厂、誉印社、废品加工组5个厂、组。1972年有废品加工组、大桶组、衡器组、五金组、丝印组、纸品制盒组、运输服务队、建筑土方队、石料加工组、修鞋组、服装组11个队、组,调整合并后,五金厂、塑料工艺厂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6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塑料二厂、新艺儿童玩具厂、历下铆焊二厂、华通第二汽车改装修理厂、鲁新畜牧机械厂、华兴电器仪表厂6个街办企业。工业总产值549.6万元,利润83.89万元。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底,有机电产品供应站、东华茶庄、东门包子铺、黑北代购店、果品店、饭店6个街办商业单位,有苗家巷饭店、历山饭店、烟酒店、酒馆、东华饭店、副食品店、菜店、按察司街烟酒店8个居办商业单位。营业额399.88万元,利润24.37万元。
  东门地区驻有44个单位,其中5个市属单位、39个区属单位。
  趵突泉街道办事处
  趵突泉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西南部,在古城坤顺门外西南关,南圩子新建门以内。东从经十路沿趵突泉南路(含路两边单位)至坤顺门桥,与正觉寺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经十路沿山东医科大学西墙、南新街到趵突泉公园西墙,与济南市市中区接壤;南从经十路山东医科大学西墙到东墙,与千佛山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趵突泉公园北墙到护城河坤顺门桥,与泉城路街道办事处和济南市市中区接壤。面积0.92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36~73米。街道办事处驻东双龙街2号。
  解放前,辖区街巷较少,交通不便。趵突泉大街以南有一村庄,名窦庄,还有东豆腐巷、西豆腐巷(后改称东双龙街、西双龙街),周围皆是田地、水沟、义地、坟茔,较为荒凉。解放后拓宽文化路、经十路,建14幢居民楼。
  解放后趵突泉地区属济南市第四区(1951年改称第三区),设趵突泉街政府,驻南券门巷罗祖祠内。1949年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称泺源区趵突泉街道办事处。
  1956年7月,泺源区撤销,趵突泉街道办事处划入历下区。辖趵突泉前街、山水沟街、文化西路、青云里、西双龙街、东双龙街、南新街、营盘街、广智院街、经十路、经十一路11条街巷,设趵突泉前街、南新街、西营、东双龙街、广智院街、山水沟街西居、山水沟街东居7个居民委员会和山东医学院家属委员会。
  1960年5月,以山东医学院为中心,加上趵突泉街道办事处,成立历下人民公社趵突泉分社。1962年12月,恢复趵突泉街道办事处名称。同年,宾馆东路命名。1965年,山水沟街改为趵突泉南路。
  1967年2月,趵突泉街道办事处改为趵突泉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恢复趵突泉街道办事处名称。1982年2月,经十路以南划归千佛山街道办事处。到1985年辖9条街巷,设7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家属委员会。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先后建立骨制品组、五金加工组、毛巾加工组、棉绳加工组、建筑队、运输队6个生产队、组,到1963年调整合并为五金厂、综合门市部、土产废品加工厂3个厂企单位。1964年又发展金属压延厂、皮毛加工组、熔炼组、服装组、电器组、发卡组、油漆组、塑料组8个生产厂、组。1970年熔炼组、电器组并入金属压延厂。1972年金属压延厂、发卡组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7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水暖器材厂、历下服装一厂、历下建筑安装队、历下采暖设备厂、交通器材厂5个街办企业。有标牌厂、南新制盒厂、玩具厂、油漆铆焊厂、塑料厂5个居办企业。工业总产值368.9万元。利润88.56万元。
  解放前,趵突泉前街较为繁华,有小饭店、小酒馆、小旅馆、杂货铺等私人商店。解放后私营商店实行公私合营,增设国营商业网点。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底有南新饭店、西营饭店、西营肉食店、东双龙饭店、东双龙旅馆、广智院商亭、山西饭店、前街回民饭店、综合商店、百货商店、青年商店、广智旅馆、东双龙商店、山西代购店、前街代购店15个街办商业服务业单位,还有16个居办商店。营业额327.67万元,利润30.61万元。
  趵突泉地区有驻地单位21个,其中省属单位9个。
  正觉寺街道办事处
  正觉寺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南部,在古城外南关地区。东从南门桥向南沿朝山街(含路两边单位)至经十路,与司里街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经十路沿趵突泉南路到坤顺门桥,与趵突泉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工业大学西墙沿经十路到山东医科大学东墙,与千佛山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0.91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街道办事处驻正觉寺街37号。
  解放前,正觉寺地区市民聚居。解放后属济南市第四区(1951年改称第三区),设正觉寺街街政府。1949年8月街政府撤销,由公安派出所管理街道工作。1952年7月,成立街道居民委员会,1954年12月改称街道办事处。1955年9月,改称泺源区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1956年7月,泺源区撤销,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划入历下区。辖后营坊街、小后营坊街、新桥街、前帝馆街、后帝馆街、正觉寺街、精忠街、南凤凰街、永胜街、国兴街、南朝阳街、才盛巷、南圩根街、南券门巷、全胜街、千祥街、杉槁园街、穆家园街、南门大街、经十路、经十一路21条街巷。
  1958年9月,省、市在历下区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试办城市街道人民公社,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5月以山东工学院为中心,加上红旗人民公社和朝山街街道办事处的三和街、青年东路、朝山街、双福街、祭坛巷、窑窝街、十方院街、南圩门外街、文化西路9条街巷,成立历下人民公社红旗分社,辖30条街巷,设12个居民委员会。同年5月,朱德委员长来红旗分社视察工作。1962年12月,改称红旗街道办事处。1964年11月,改称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1965年,祭坛巷、窑窝街并入双福街。才盛巷改为南才盛巷。
  1967年2月,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改为正觉寺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复称正觉寺街道办事处。1980年,千佛路、千佛山东路、千佛山西路、千佛山村命名。同年增设山东省广播厅家属委员会。
  1982年2月,经十路以南地区划归千佛山街道办事处。到1985年底,辖26条街巷,设12个居民委员会和1个家属委员会。
  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生产。1960年发展到11个厂,产值640万元。1963年红旗被服厂、化学厂、印刷厂、五金铁工厂、粉碎厂、纺绳厂、玩具厂7个工厂上交历下区。1964年又开始发展街居生产,到1972年红旗五金厂、塑料制品厂上交历下区。1980年1月,8个街办企事业转为区级街办集体所有制单位。到1985年底,有历下广播器材一厂、正华橡塑制品厂、历下针织厂、正华机电设备厂、电力冷却设备厂、历下散热器厂6个街办企业。有双福居塑料组、朝阳五金生产组、南圩门外喷漆组、精忠塑料生产组、三和居化工厂、券门巷纸盒组、正东居火柴盒加工组、全胜居废品收购组8个居办企业。工业总产值363.01万元,利润106.27万元。
  解放前,正觉寺地区南门一带商业比较发达。解放后实行公私合营,增设国营商业网点。1958年开始发展街居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底,有新时代、新泉、正华、新兴、华丽、华侨6个门市部和正华商店、供销经理部共8个商业单位。营业额635.73万元,利润54.2万元。
  正觉寺地区驻有75个单位,其中省属15个单位。
  千佛山街道办事处
  千佛山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南部。东从羊头峪水库沿千佛山路向北到经十路,与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相邻;西从南郊宾馆西墙向北到经十路,与市中区接壤;南从羊头峪水库向西,沿千佛山南麓到南郊宾馆西墙,与济南市郊区接壤;北从历山路南首沿经十路到山东医科大学西墙,与司里街、正觉寺、趵突泉3个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5.98平方公里。地势南高北低,海拔52.5~102米。系山地丘陵。街道办事处驻千佛山路北段。
  千佛山古称历山,又名舜耕山,有著名的隋唐佛教寺庙,是济南市三大名胜之一。解放初,千佛山地区属济南市直属乡。1955年1月划归正觉寺街街道办事处。1982年2月成立千佛山街道办事处。到1985年底,辖经十路、千佛山路、千佛山东路、千佛山西路、宾馆东路、经十一路、马鞍山路7条路和千佛山村,设山东省中医学院、山东省旅游局、济南市植物园、山东省电报科、山东工业大学、省工艺美术学院、城市建设学校、省广播电视大学、南郊宾馆9个家属委员会。
  千佛山街道办事处成立后开始发展生产。到1985年底,有历下电器装修厂、铆焊厂、汽车修理厂、建筑安装公司、冰糕厂5个企业,工业总产值6.39万元,利润0.99万元。有千佛山商店、土特产商店、饭店3个商业单位,营业额41.18万元,利润3.86万元。
  千佛山地区有驻地单位26个,其中省属13个、市属8个。
  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
  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东南部。东从山东省纺织学校经经十路向北沿济南灯泡厂东墙到冶金机械厂,与济南市郊区接壤;西到历山路(不含路两边单位),与解放路街道办事处相邻;南从羊头峪水库沿羊头峪西沟至纺织学校,与千佛山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冶金机械厂沿和平路(含路两边单位)向西到历山路,与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4.94平方公里,略呈梯形。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最低69米。办事处驻山大路南段。
  解放前,文化东路地区除马家庄外全部是山丘、田地、坟茔。解放后,属济南市郊六区和直属乡。1951年直属乡划归郊六区。1955年9月,郊六区撤销,农业户划归济南市郊区,驻地单位山东师范学院、济南第七中学、济南第八中学划入历下区。1982年2月成立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到1985年底,辖和平路、健康路、科院路、山师东路、文化东路、羊头峪东沟、羊头峪西沟、山师北街、山大路、经十路10条道路。设文化东路二居、三居、四居,和平路东居、西居,经十路一居、二居,山师东路东居、西居,山师北街,山师宿舍,羊头峪东沟,商业厅宿舍13个居民委员会。
  办事处成立以后,开始发展工业生产和商业、服务业。到1985年有齐鲁化工仪器厂、齐鲁锅炉除垢公司两个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101.75万元,利润30.12万元。有废品收购店、群利副食品店、群益饭店、群利小吃部、打印组5个商业单位,营业额26.85万元,利润1.73万兀。
  文化东路地区有驻地单位127个,其中省属单位30个。
  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
  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位于历下区东部。东从冶金机械厂东墙沿山水沟向北到甸柳庄,与济南市郊区接壤;西到历山路(不含路两边单位),与解放路街道办事相邻;南从冶金机械厂沿和平路向西到历山路,与文化东路街道办事处相邻;北从甸柳庄向西到解放路第三小学,沿山大路向北到花园路,与东关街道办事处相邻。面积3.25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40.2~68.4米。办事处驻历山东路30号。
  解放前,建筑新村地区是一片茔地。解放后,南部属郊六区,北部属郊一区。1956年4月划归济南市郊区。1958年山东省建设厅建宿舍楼18幢,非农业户划入历下区,北部属东关街道办事处,南部属解放路街道办事处。1982年2月成立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1983年,益寿路命名。1984年,甸柳新村命名。1985年,闵子骞路命名。到1985年底,辖和平路、花园庄东路、利农庄路、山大南路、益寿路、闵子骞路、山大路、建筑新村南路、历山东路、解放路10条路和甸柳新村、建筑新村、和平路新村。设和平路新村东居、西居,解放路二居、三居、四居,建筑新村东居、西居,历山东路,山大路,山大南路,马家庄,利农庄12个居民委员会。
  办事处成立后即开始发展生产。到1985年底,有历下灯具厂、金属结构厂、建工灯具厂3个工业企业,工业产值69.3万元,利润7.22万元。有建新门市部、物资回收代购店、和平东居饭店3个商业单位,营业额52.81万元,利润3.19万元。
  建筑新村街道办事处有驻地单位81个,其中属中央部门6个单位、省属单位18个、市属单位7个。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质
  历下区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北临济阳坳陷。地质情况较简单,历下区南部即黑虎泉以南至千佛山一带,分布着古生界奥陶系下统和中统的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地层。其中下统为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它的上部含燧石结核和条带,地层厚度为106.92米;中统按照沉积韵纬划分为三组六段,每组的下段岩性为薄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夹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泥灰岩,厚度为31.63米至46.70米,每组的上段为深灰色厚层石灰岩和豹皮状石灰岩,厚度为121.09米至226.46米,产珠角石化石,中统总厚度为678.64米。这些地层呈单斜构造,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平缓,一般8度左右。
  在千佛山西南侧发育的是千佛山断层,长约25公里,呈320度至350度走向,倾向南西,倾角78度,上盘下降,断层带内构造角砾岩带宽度不一,宽者五六米,窄者仅数十厘米。千佛山断层沿北北西方向通过趵突泉附近,至今仍有活动。
  历下区中、北部为第四系松散层。松散层之下即为隐伏的济南辉长岩体,岩体平面形态近东西向椭圆状,西头周边呈月形弯曲,东头分成两叉、形似鱼尾、岩体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分布面积430平方公里。主要岩性为橄榄苏长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苏长辉长岩等。岩体属于浅成至半深成相,产状为向北倾伏的复杂岩盖。它的侵入时代是晚白垩纪燕山期。
  历下区西部趵突泉、解放桥及北部大明湖一带只占据岩体东南侧小部分面积。
  第二节 泉水
  济南素有“泉城”之称。金代济南《名泉碑》载七十二泉。清代《济南府志》载一百五十一泉。1964年调查市区有天然泉108处。1983年调查有136处,其中已湮没填埋54处,尚存82处。
  历下区境内有泉81处,其中已湮没填埋29处,尚存52处。
  建国前,济南的泉水成因说法不一。建国后,地质科学工作者考察泉水主要成因是:济南南部中低山区有大片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海相沉积成因的石灰岩分布,面积550平方公里,厚度1041.34米。石灰岩被水侵蚀形成溶洞和裂隙,易吸收地表上的降水和径流,因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山区地下水向北流动。辖区大明湖一带分布着不透水的辉长岩体,与济南机床二厂至趵突泉、黑虎泉一线的奥陶系石灰岩接触,辉长岩体致密坚硬隔水,致使地下水承压回流,沿石灰岩裂隙向上运动,在静压力最弱的地方出露成泉。
  降水和地下水开采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泉水的变化。一般年份,地下水水位和泉水流量最小极值是在枯水期的4月、5月、6月,最大极值在丰水期的7月、8月、9月。1969年开始,地下水开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76年以后,趵突泉和黑虎泉每年断流3个月左右,最长达527天(1981年3月21日至1982年8月30日)。
  注:据记载,趵突泉在1618年(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曾干涸。
  济南的泉水根据出露的位置和汇流的路线分为四大泉群:趵突泉群(部分泉位于市中区)、黑虎泉群、珍珠泉群位于历下区,五龙潭泉群位于天桥区(其中孝感泉位于历下区)。
  趵突泉群
  趵突泉群位于旧城西南隅,分布面积约17公顷。有泉37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21处;已湮没填埋的18处,尚存19处。位于历下区的22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16处;已湮没填埋的10处,尚存12处。1958~1972年,趵突泉群日均流量7.8万立方米,最大日流量为24.8万立方米,最小日流量为4.9万立方米。
  趵突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前,居七十二名泉之首,号称天下第一泉。曾名“娥英水”、“槛泉”、“瀑流”。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三股泉水喷涌,最高涌量为1.877立方米/秒。水温终年保持在18℃左右。水质清醇甘冽。1969年后,因地下水开采过量泉涌减弱。1976年后,每年时有断流。
  老金线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西侧。七十二名泉第二泉。泉池长宽各4.4米,深2.4米。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池底数泉齐发,东西泉水对涌,形成一条游动的线,故名“金线泉”。为与1956年新建金线泉区别,故称老金线泉。已不涌水。
  皇华泉 又名“木鱼泉”。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南侧。七十二名泉第三泉。泉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已无水。
  柳絮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东南侧。七十二名泉第四泉。泉池长3.5米,宽2.3米,深1.5米。因泉涌似柳絮而得名。据1771年(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历城县志·山水考》载:“柳絮泉在金线泉东南角,泉沫纷翻,如絮飞舞”。已无水。
  卧牛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鱼展室南侧。七十二名泉第五泉。泉池长6.3米,宽4.1米,深2米。已无水。
  漱玉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门前。七十二名泉第七泉。泉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泉水涌出形成串串水泡,经溢水口漫石穿隙跌入池中。
  马跑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东侧,东临浅井泉。泉池长12米,宽5米,深2.1米。水已浊。
  浅井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东北隅。原与马跑泉一墙相隔,1964年扩园拆墙,与马跑泉合为一泉。
  洗钵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李清照纪念堂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五泉。泉池长3.9米,深1.4米,池形不规则。已无水。
  灰池泉 位于后营坊街73号北侧。七十二名泉第四十泉。泉池长2米,宽1米,深2.8米。水已浑浊。
  混沙泉 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九泉。据《名泉碑》载:“混沙:城西南角场下”。已湮没。后将马跑泉东北侧假山下一处泉水称为混沙泉。
  满井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二大殿东北。七十二名泉第十二泉。泉池长宽各约1米,深0.6米。池壁镌刻“满井”二字。已覆盖。
  无忧泉 位于趵突泉南自来水厂内。七十二名泉第八泉。修水厂时湮没。
  石湾泉 七十二名泉第九泉。据《名泉碑》载:“石湾:趵突南。无遗址。
  酒泉 七十二名泉第十泉。位于趵突泉附近,无遗址。
  湛露泉 七十二名泉第十一泉。位于趵突泉附近,无遗址。
  金线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柳絮泉南。1956年扩建公园时建,泉池长2米,宽1米,深1.2米。池砌汉白玉栏杆。1956年将原金线泉碑迁于此,嵌池内东壁。已无水。北漱玉泉 位于趵突泉南路8号院内。泉池呈井形,深3米。已填埋。
  劳动泉 位于趵突泉前街10号门前,已填埋。
  尚志泉 位于老金线泉南,已填埋。
  螺丝泉 位于老金线泉南,已填埋。
  寿康泉 位于后营坊街路北、护城河南岸,已填埋。
  另外,趵突泉群的东高泉、望水泉、登州泉、杜康泉、双桃泉、饮虎池、白云泉、泉亭池、白龙湾泉、花墙子泉、青龙泉、道林泉、围屏泉、对康泉、井影泉15处泉位于市中区境内。
  黑虎泉群
  黑虎泉群位于南护城河东段。有泉15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4处;湮没的1处,尚存14处。1958~1972年,黑虎泉群日平均流量11.2万立方米,最大40.7万立方米,最小1.6万立方米。
  黑虎泉 位于护城河南岸,与解放阁隔河相对。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三泉。泉池在悬崖下天然窟洞内,洞高2米,宽1.7米,潭深3米。泉水经过3米长的暗渠,从3个石雕兽口中喷出,汇入长13米、宽9米的石砌方池,从池北壁泻入护城河。黑虎泉涌量仅次于趵突泉,居第二位,最大泉涌量为0.47立方米/秒。
  古鉴泉 古称“剑泉”,又名“岱宗泉”,俗称“南门泉”。位于南门大街西侧,济南剧院北。七十二名泉第三十泉。旧时泉边有“岱宗泉”石碣,后佚失。1982年重修,石砌池,刻有“古鉴泉”。泉池长7.6米,宽4.8米,深2米。
  金虎泉 位于南门桥东。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二泉。泉池长宽各4米,深2米。水浊不流。
  南珍珠泉 古称“金珠泉”,又名“莲花泉”。位于半边街关帝庙阁子下崖。七十二名泉第四十一泉。已不冒水泡。
  白石泉 位于解放阁角下的南护城河内。清代乾隆年间疏浚河道,从河中涌出一泉,泉周围有很多白石,故命名“白石泉”。泉周砌石,池长4米,宽3米,深2米。泉水与河水混流。
  九女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解放阁下。泉池长9米,宽6米,深3米。泉池以太湖石围绕,呈不规则椭圆形。 玛瑙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黑虎泉东约40米处。泉池长3.7米,宽3.2米,深2.7米。
  琵琶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琵琶桥西侧。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
  一虎泉 又名“缪家泉”或“苗家泉”。位于南护城河南岸。1982年重修,泉池长6米,宽3米,深2.4米。
  胤嗣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南门桥东侧。泉池长宽各2米,深1.7米。水已浑浊。
  汇波泉 位于南门桥东侧金虎泉西南。泉池长宽各3米,深1米。水已浑浊。
  任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琵琶桥西侧。泉池长3.6米,宽3米,深1.4米。水已浑浊。
  豆芽泉 位于南护城河南岸琵琶泉西侧。泉池长2米,宽1.4米,深1.8米。
  五莲泉 位于南护城河内,琵琶桥西。泉池长6米,宽5米,深2米。水已浑浊。
  对波泉 位于南护城河北岸,与汇波泉相对。已填埋。
  珍珠泉群
  珍珠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芙蓉街、东更道街和院前街一带。有泉43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15处;已湮没填埋18处,尚存25处。1958~1972年,珍珠泉群日平均流量1.5万立方米,最大2.4万立方米,最小0.7万立方米。
  珍珠泉 又名“北珍珠泉”。位于院前街1号院内西侧。七十二名泉第十四泉。1980年泉池整修,长43米,宽29米,深3.8米。四周有雕刻汉白玉栏杆,池中立“珍珠泉”汉白玉碑。泉水经王府池子、百花洲入大明湖。
  散水泉 位于珍珠泉东70米处。七十二名泉第十五泉。泉池长宽各1.6米,深2米。南石壁刻有“散水泉”三字。
  溪亭泉 位于珍珠泉东假山下。七十二名泉第十六泉。泉池长2米,宽1.8米,深2米。在假山石上刻有“溪亭泉”三字。
  濯缨泉 位于王府池子南侧。七十二名泉第十七泉。泉池为一方井。
  灰泉 位于王府池子西北角。七十二名泉第十八泉。
  朱砂泉 位于芙蓉街94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泉。泉池长1.7米,宽0.65米,深1.3米。‘水入王府池子。
  云楼泉 又名“白云泉”。位于西更道街。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二泉。泉池长0.5米,宽0.4米,深1.4米。
  舜泉 又名“舜井”。位于舜井街中段路西。七二名泉第二十八泉。1965年填埋,1985年重建。
  古杜康泉 位于刷律巷59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一泉。因花墙子街23号处也有杜康泉。此泉称古杜康泉。泉池直径1米,深4.2米。
  玉环泉 位于省府前街路西。七十二名泉第三十七泉。1978年省府前街展宽覆盖,1982年重建。泉池直径1.3米,深2.3米。原泉名碑立于泉西。水已浑浊。
  芙蓉泉 位于芙蓉街69号院内。七十二名泉第四十二泉。泉池长10米,宽5.2米,深1.5米。水已浑浊。
  华笔池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东部。池长宽各5米,深1.85米。池边镌刻“华笔池”三字。水已浑浊。
  玉乳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西部。泉池原长40米,宽30米。整修缩小为长宽各7.2米,深2米。水已浑浊。
  凤翥池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二门石桥两侧。池长宽各5米,深2.1米。池北壁镌刻“凤翥池”三字。水已浑浊。
  中央泉 位于县西巷2号院内。泉池直径0.5米,深2米。东墙壁镶有“中央泉”石碣。
  珍池 俗称“鸭子湾”。位于珍池街中段西侧。泉池呈三角形,长30米,平均宽15米,深2米。水已浑浊。
  王庙池 位于珍池街中段珍池南。池长1.4米,宽0.7米,深1.8米。西墙壁上有“王庙池”碑记。盛水季节有水。
  雪泉 位于西公界街2号院内。泉池长宽各2米,深2米。四周有雕刻石栏,池南壁镌刻“雪泉”二字。
  扇面泉 位于山东省图书馆院内。泉池长6米,宽4.9米,深1.5米,呈扇形,水已污浊。
  濋泉 位于院前街1号院内。泉池长宽各1.45米,深2.5米。水已浑浊。
  南芙蓉泉 位于芙蓉街132号院内。泉池长0.6米,宽0.5米,深2米。水已浑浊。
  腾蛟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北头路东。泉池长1米,宽0.55米,深1米。池东墙镶嵌“腾蛟泉”石刻。盛水季节有水。
  小王府池 位于王府池子街37号门前。池长4米,宽2.6米,深1.2米。已干涸。
  不匮泉 位于双忠祠街33号院内。泉池直径0.6米,深2.4米。
  放生池 位于西公界街3号院内。池长宽各3米,深1.68米。水已浑浊。
  知鱼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七十二名泉第十九泉。已湮没。
  刘氏泉 位于西更道街北端路西。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一泉。已填埋。
  香泉 又名“舜池”。位于舜井街济南第六十五中学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二十九泉,已填埋。
  罗姑泉 又名“罗姑井”,“瞽女井”。位于县东巷中段路东。七十二名泉第三十八泉。已填埋。
  广福泉 位于双忠祠街12号院内。原池长1.05米,宽0.7米,深1.75米。已填埋。
  瑞雪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西北部。原池长26米,宽16米,深1.5米。已填埋。
  鉴泉 位于县马园子街9号院内。已填埋,尚有泉名碑刻。
  太乙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南首。原池直径0.8米,深1米。已填埋。
  双忠泉 位于双忠祠街31号院内。已填埋。
  华家井 位于启明街。已填埋。
  北芙蓉泉 位于岱宗街24号院内。原泉池长1.65米,宽1.3米,深3米。已填埋。
  芙蓉池 又名王八湾。位于岱宗街。已填埋。
  玉露泉 位于大明湖路197号院内。原池长6.2米,宽4米,深1.2米。已填埋。
  大比泉 位于山东省人民政府院内。已填埋。
  平泉 位于平泉胡同北段路西。已填埋。
  太平泉 位于前高祥后街。已填埋。
  玉德泉 位于西城根街。已填埋。
  畔池 位于西花墙子街北头路东(原文庙内)。已湮没。
  五龙潭泉群
  五龙潭泉群位于西护城河附近。有泉池27处,其中属七十二名泉的6处;位于天桥区26处,位于历下区1处。
  孝感泉 位于历下区趵突泉北路22号汇泉饭店后院内。七十二名泉第三十六泉。泉池长3.4米,宽2米,深1.3米。水已污浊。
  位于天桥区26处:五龙潭、天镜泉、七十三泉、古温泉、悬清泉、东蜜脂泉、西密脂泉、醴泉、赤泉、金泉、青泉、玉泉、井泉、净池、回马泉、静水泉、洗心泉、东流泉、月牙泉、北洗钵泉、新泉、泺溪泉、濂泉、裕宏泉、官家池、显明池。
  附:金代《名泉碑》载济南七十二名泉
  趵突泉、金线泉、皇华泉、柳絮泉、卧牛泉、东高泉、漱玉泉、无忧泉、石湾泉、酒泉、湛露泉、满井泉、北煮糠泉、北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濯缨泉、灰泉、知鱼泉、朱砂泉、刘氏泉、云楼泉、登州泉、望水泉、洗钵泉、浅井泉、马跑泉、舜泉、香泉、鉴泉、杜康泉、金虎泉、黑虎泉、东蜜脂泉、西蜜脂泉、孝感泉、玉环泉、罗姑泉、混沙泉、灰池泉、南珍珠泉、芙蓉泉、滴水泉、灰湾泉、悬清泉、双桃泉、温泉、汝泉、龙门泉、染池泉、悬泉、都泉、柳泉、车泉、煮糟泉、炉泉、白虎泉、甘露泉、林汲泉、白泉、金沙泉、白龙泉、花泉、独孤泉、醴泉、浆水泉、南煮糠泉、苦苣泉、熨斗泉、鹿泉、龙居泉、百脉泉。
  第三节 河流
  历下区的河流有护城河、菜市庄河、曲水亭河、大柳行头河。护城河是在旧城四周修建的人工河,全长6260米,辖区5534米。河水源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群、五龙潭泉群水入西护城河,经北护城河,西泺河入小清河;黑虎泉群水入南护城河,经东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珍珠泉群水经曲水亭河入大明湖,出小北门,经北护城河、菜市庄河入小清河。大柳行头河汇集东圩子壕沟等排水沟之水入小清河。护城河1985年辟为环城公园的游览河。
  第四节 湖泊
  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历下区西北部(旧城北部),东临北门里街,南至大明湖路,西、北临护城河。湖水面积46公顷,水深平均3米。水源来自珍珠泉群。湖水从铁公祠东出水口和北水门流出,经泺河入小清河。
  古代大明湖面积较大,水面十余里,西至大明寺,南至濯缨湖,北连鹊山湖。北魏时期称“历水陂”。唐代称“莲子湖”。宋代称“四望湖”、“西湖”。金代初期开挖小清河,湖面逐渐缩小。金代称“大明湖”,延用至今。随着市区的建设,湖面逐渐缩小,遂成现状。
  建国前,无人管理,芦苇从生。私人在湖内植白莲、蒲菜、茭白等。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大明湖进行疏浚,整修了名胜古迹。
  70年代后,由于地下水位降低,泉水减少,湖水得不到补给,随着工业的发展,湖水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1972~1982年5次死鱼18万公斤。水生高等植物亦减少。现在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继续恶化。
  东湖
  东湖位于旧城东北部,大明湖迤东。东临黑虎泉北路,西临南北历山街,南临后高祥后街,北临护城河。面积32159平方米。湖内养鱼植莲。
  第五节气 候
  历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冬季5个月(11月至翌年3月),夏季3~4个月(5月至8月),春、秋季均不足2个月。
  气温
  1949~1985年,年平均气温13.5℃。7月最热,平均气温27.4℃。1月最冷,平均气温—2.7℃。
  1949~1985年,极端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22.5℃(1957年2月9日)。
  地温
  5厘米地温年平均14.9℃,比大气温度高1.4℃。7月最高,平均29.1℃,1月最低,平均—1.5℃。月极端最高地温31.7℃(1958年7月),月极端最低地温—3.6℃(1977年1月)。
  日照
  年平均日照2632小时,最多年为2900小时,最少年为2282.4小时。月平均日照6月最多,为276.5小时;12月最少,为176.5小时。日照百分率常年平均59%,最多年为65%,最少年为51%。
  年平均晴97.5天。年平均阴90.6天。年平均雾日19.3天。
  冰霜
  年平均无霜期190天左右(4月上旬到10月上旬)。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17日前后),终止期在4月上旬(9日前后)。
  年平均结冰期86.7天(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下旬)。
  年平均土壤冻结期100天左右(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冻结日最早11月7日(1957年),最晚12月5日(1962年)。解冻日最早1月27日(1961年),最晚3月8日(1968年)。常年最大冻土深度为45厘米。
  降水
  1949~1985年,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147.4毫米(1962年),年最小降水量314毫米(1968年)。一年中降水多集中在夏季,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5.3%,其中7月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32.1%。冬季最少,12月至翌年2月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4%。
  年平均降雪9.3天,最早10月27日(1978年),最晚5月3日(1961年)。年平均积雪14.7天。最大积雪深度为19厘米。
  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最大76%(1964年),最小60%(1965年)。各月湿度不均,8月湿度最大,为80%,4月湿度最小,为54%。
  气压
  1949~1985年,年平均气压1010.5百帕,月平均最大1021.2百帕(1月),月平均最小996.5百帕(7月)。
  季风
  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和东北。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东北风。年平均风速3.2米/秒。风力相当于2~3级。最大风速33.3米/秒(1951年7月21日),风力相当于12级以上。一年中4月风速最大,平均风速4.3米/秒,最大风速26米/秒。全年月平均大风天数为2.1天。
  附一:1949~1985年辖区气象之最
  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
  最低气温—22.5℃(1957年2月9日)。
  日降雨量最大298.4毫米(1962年7月13日)。
  最大风速33.3米/秒(1951年7月21日,西风)。
  最大太阳高度角76°44′(每年夏至日中午)。
  最小太阳高度角29°52′(每年冬至日中午)。
  一年中白天最长14小时31分(夏至日)。
  一年中白天最短9小时29分(冬至日)。
  附二:气象谚语
  早(朝)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早(朝)出云如血,午后大雨落。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扫帚云,泡死人。
  瓦片云,晒死人。
  山出云,大雨淋。
  日落入云,有雨在明晨。
  云彩向东,一阵风;
  云彩向北,一阵黑;
  云彩向南,雨涟涟;
  云彩向西,披蓑衣。
  火吃云,晒杀人;
  云吃火,没处躲。
  东虹辘轳,西虹雨,
  南虹出来摸鲇鱼,
  北虹出来卖儿女。
  星星稠,满街流;
  星星稀,晒死鸡。
  夏夜星密来日照;雨中见虹天要晴。
  久晴雀吵变阴雨;久雨雀吵天变晴。
  鸡不安,要阴天。
  鸡往高处跳,大雨快来到。
  公鸡高处叫,晴天快来到。
  久雨闻鸡声,不久天转晴。
  础润见雨。
  朝雾一天晴。
  人黄有痞,天黄有雨。
  春冷秋热必是雨节。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冻开,
  八九大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第六节 自然灾害
  水灾
  1948~1985年,辖区发生较大的水灾两次。
  1960年7月4日至6日,辖区连降暴雨,倒塌民房381间,水淹田地129.1公顷。工业展览馆拆迁工地、仁智街至孟家巷、山水沟、趵突泉前街等处受灾最重,部分地段水深达1米以上。国家和个人财产受到损失。
  1962年7月13日下午1时至6时,辖区降特大暴雨,6小时内降雨量达298.4毫米。黄台、东关、正觉寺和趵突泉等地区水深达1.5米,持续6小时之久。这次暴雨是自1916年有降雨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辖区死亡13人,受伤415人,其中重伤11人。被淹房屋28000余间,倒塌房屋6445间,占全区房屋的3.64%,有4820户、19240人失去住所。桥梁、涵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道路坍塌,水、电、交通中断。全区企业经济损失476000余元。
  地震
  济南市的大地构造属山东地块泰山隆起北侧,盖层呈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北有东西向的齐河至广饶隐伏大断裂,它在济南西北的禹城、高唐一带与聊城至兰考断裂交汇;西、南有北北西向的长清断裂和千佛山断裂。据史料记载,聊考断裂带发震7级1次、6~7级2次、5~6级2次,广齐断裂带发震5~6级11次。济南地区主要受这两大断裂控制,3级以下的小地震时有发生,较大地震是1622年长清县5.5级地震和1835年平阴县5级地震。外地地震波及有22次,1668年郯城、莒县间8.5级地震、1937年菏泽7级地震、1966年邢台7.2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1983年菏泽5.9级地震等都对济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三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变化
  1938年济南市第一区有3706户,16874人;第二区有4403户,21830人;第三区有3994户,18122人。
  1948年,第一区有8453户,32494人,比1938年增加4747户,增长128%,人口增加15620人,增长92.6%;第二区有7223户,26705人,比1938年增加2820户,增长64.05%,人口增加4875人,增长22.4%;第三区有9407户,37512人,比1938年增加5413户,增长135.6%,人口增加19390人,增长106.99%。解放前10年平均每年增加10%左右的户数和人口。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至1982年全国进行了3次人口普查。
  1953年第一次普查,济南市第一区有11987户,42295人;第二区有16324户,67080人。两区共有28311户,109375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历下区有40755户,193872人,比1953年人口普查数增加12444户,增长43.9%;人口增加84137人,增长77.3%。11年间人口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区域扩大、单位增设、企业招工和无计划生育等。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历下区有66110户,249376人。户数和人数分别比1964年增长62.2%和29.53%。
  1985年底,历下区有79387户,275885人。
  第二节 人口构成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项目有性别构成、文化构成和民族构成3项。
  第三节 人口密度
  辖区居民比较集中,人口密度较高。1938年济南市第一区有16874人,人口密度为10226人/平方公里;第二区有21830人,人口密度为18658人/平方公里;第三区有18122人,人口密度为9488人/平方公里。
  1948年10月,第一区有32494人,人口密度为19693人/平方公里,比1938年增加92.57%;第二区有26705人;人口密度为22824人/平方公里,比1938年增加22.3%;第三区有37512人,人口密度为19639人/平方公里,比1938年增加8.3%。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济南市第一区和第二区人口密度23124人/平方公里。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历下区人口密度为8328人/平方公里。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历下区人口密度为10712人/平方公里。1985年历下区有人口275885人,人口密度为11850人/平方公里。
  第四节 计划生育
  1948年前,辖区居民早婚、早育、多育现象较普遍。1950年5月,婚姻法规定结婚最低年龄,早婚现象减少。1957年辖区开展宣传计划生育,发放避孕药具。1962年开始实行结扎、放环等计划生育措施。
  1963年10月,历下区计划生育办公室按10个街道办事处划片管理312个单位,其中省属单位77个、市属单位186个、区属单位49个。同年,开始提倡晚婚,并规定男28岁、女25岁为晚婚年龄,晚婚率达80.4%。
  1966~1970年,计划生育工作停顿。1971年恢复后晚婚年龄改为男25岁、女25岁。
  1972年提倡“一对夫妇两个孩”。要求“晚、稀、少”,限制“早、密、多”。1973年晚婚年龄改为男27岁、女25岁。1976年晚婚年龄又改为男25岁、女25岁。
  1978年,历下区被济南市评为计划生育红旗区,同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并规定晚婚晚育、计划生育的奖惩政策:对独生子女从出生至14岁每月发独生子女保健费5元,并发“独生子女优待证”;终身只要一个孩子者退休时加发5%的退休金;独生子女医疗、入托、入学等给予优先照顾。对违反规定者,轻者批评教育,重者采取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同年,宣传优生优育,并实行婚前查体、孕妇定期查体,组织医务人员对遗传病、近亲结婚、围产期死亡和智力低下儿童进行调查。
  1982年5月,历下区成立计划生育局,街道办事处、驻区单位设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同年,晚婚年龄改为男25岁、女23岁。自1971年以来,历下区晚婚率保持在98%左右。1980年晚婚率下降。1985年晚婚率为91%,计划生育一胎率为97.9%。
  1985年历下区政府、东关街道办事处、省文化厅、广播电视厅、水利厅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同时历下区计划生育局李承智、解放阁街道办事处小王府居民委员会干部刘紫云、省地质矿产局张述明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历下区志

《历下区志》

出版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书上限1840年、下限1985年底,大事记下限延至1987年底,记述了济南市历下区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境域、自然环境、人口;山、泉、湖、河、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街道、镇;组织机构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下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