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编 社会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482
颗粒名称: 第三十编 社会生活
分类号: D693.9
页数: 20
页码: 727-7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公布,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自由恋爱实现婚姻的数量越来越多,晚婚晚育、计划生育逐渐被人们接受,夫妻间的关系趋于平等。
关键词: 历城区 社会生活

内容

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公布,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自由恋爱实现婚姻的数量越来越多,晚婚晚育、计划生育逐渐被人们接受,夫妻间的关系趋于平等。因感情不和、家庭暴力、婚外恋等因素导致的离婚增多,再婚率呈增长趋势。全区街镇及区直部门先后建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各行政村(居)建立了老年组织,老年人享受优待政策,五保供养标准、居住条件逐年改善。2005年,全区建立起区、街镇、村居三级慈善工作机构,募集善款的渠道和救助范围逐渐拓宽。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辖区内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区人民的文化水平、健康状况、消费观念均发生显著变化。
  第一章婚姻家庭
  第一节婚姻
  1986年后,人们择偶时,逐渐将政治标准淡化,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除自由恋爱外,择偶途径多为由熟人介绍相识,出现通过婚介所、传媒(报纸、互联网、电视等)相识的新途径。夫妻双方的独立性增强,夫妻关系趋向平等。因感情基础差、家庭暴力、婚外恋等导致的离婚数量增多,丧偶、离婚后再婚数量增多。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有15岁及以上人口737841人(男377313人,女360528人),其中,未婚者172570人(男104690人,女67880人),占总数的23.4%;有配偶的516502人(男257997人,女258505人),占总数的70.0%;丧偶的46045人(男12688人,女33357人),占总数的6.2%;离婚的2724人(男1938人,女786人),占总数的0.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区有15岁及以上人口729078人(男373415人,女355663人),其中,未婚者157083人(男93524人,女63559人),占总数的21.6%;有配偶的527896人(男263145人,女264751人),占总数的72.4%;丧偶的40348人(男11004人,女29344人),占总数的5.5%;离婚的3751人(男2342人,女1409人),占总数的0.5%。
  第二节家庭
  1986年后,二代户家庭增长较快,三口或四口之家(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增多。1990年,全区有94.62万人,24.64万户,平均每个家庭3.8人。2000年,全区有80.83万人,24.3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3.32人。2007年,全区93.5万人,27.1万户,平均每个家庭3.45人。父母与子女的相互独立性明显增强,父母与成年子女大多愿意分开居住。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男女平等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儿、女对家庭承担同等义务,享有同等权利。
  第二章老龄事业
  第一节老年人供养
  1986年,全县有五保老人1601人,其中集中供养583人。同年10月起,对百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养老补贴20元/月。1988年起,对百岁以上老人增加养老补贴,生活在城镇的每人补贴30元/月,生活在农村的每人补贴25元/月。2001年,全区有镇敬老院13家、床位1672张,有街道社区托老站1个、床位50张;有五保老人1422人,其中集中供养854人,供养标准每人2400元/年,分散供养568人,供养标准每人1400元/年;部分经济条件好的村居为6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标准为每人10元/月~70元/月不等。2007年,全区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5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其中,90岁~99岁的老年人1308人;百岁以上老人25人,每人享受300元/月生活补贴。
  第二节老年人优待
  1995年,全区有39558名70岁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优待证,持优待证可免除村级三项提留和五项乡镇统筹、免除国办公园门票。当年,免除五项统筹共计256.9万元。1999年起,每年为全区9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查体一次。2000年起,每年开展青少年爱老义工活动,发动全区中小学学生在“敬老月”期间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和贫困老人;每年组织“庆国庆·迎九九”老年人文体汇演、历城区老年人康乐运动会。2002年,各街镇、社区建立爱老敬老志愿者队伍,对特困、孤寡老年人帮扶助养。2005年起,65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市内公交享受半价优惠,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市内公交车免费。2007年,为孤寡贫困老人办理“爱心救助卡”1800个,全区90%以上的老年人办理了老年优待证。
  第三节老年人权益维护
  2000年,区司法局为老年人设立“148”法律服务专线,健全老年法律援助制度,使老年人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地得到优质法律服务;区法院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享受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的优待。同年起,全区开展以老年人赡养为主的民事纠纷排查,及时化解矛盾,每年排查两次。至2007年,共受理老年人投诉案件1000余件,占民事案件的8%,减免诉讼费70%;处理老年人来信来访200次,处结率在95%以上;受法律援助的老年人1000余人,满意率达90%以上;虐待、不赡养老年人的案件发生率低于每万户1.5起。
  第四节老年公寓建设
  2006年,全区建立和完善5家老年公寓,建筑面积达7356平方米,有床位200张,配备康复器械120件,建立老年人棋牌室5间。2007年,全区老年公寓达到10家,共入住194人。老年公寓总投资3095万元,配备图书杂志室、健身器材室、老年活动室等设施。
  第三章兹善事业
  第一节慈善组织
  2005年5月,区慈善总会及17个街道、乡镇慈善分会成立。2007年6月,各村居建立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至同年年底,全区共建慈善工作联络站641个;建立慈善超市7家,分别为区慈善总会中心超市、山大路分会慈善超市、洪家楼分会超市、全福分会慈善超市、东风分会慈善超市、彩石分会慈善超市、唐王分会慈善超市,所得利润用于慈善救助。在全区建成区、街镇、村居三级慈善工作机构,形成以区慈善总会为主体,以街镇慈善分会为依托,以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为延伸,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慈善组织体系。
  第二节资金募集与管理
   一、资金募集
  “慈心一日捐”活动2002年,“救灾慈心一日捐”在全区开展。2005年起,活动名称定为“慈心一日捐”,每年5月份面向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区部队,国营、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干部职工等,开展个人捐赠一日工资、企业捐赠一日利润捐款活动,由区慈善总会负责。2005年,募集善款1411.34万元; 2006年,募集善款891.45万元;2007年,募集善款1454.5万元。
   项目捐助为慈善捐助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形式有:专项募捐,定向、非定向、冠名捐助,向上级、向外界争取资金和项目,开展专项救助。
  经常性捐助为慈善捐助的重要补充,主要形式有:区、街镇、村居等各级慈善机构、慈善超市随时随地接受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在商店等公共场所设置募捐箱,组织各种形式的慈善义画、义拍、义演、义诊等慈善捐助活动。
   二、资金管理
  区慈善总会按照《济南历城慈善总会资金管理办法》管理、使用慈善资金,受区审计机关审计,同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第三节慈善救助
  2005年,全区共投入1756.66万元慈善救助资金,20多个公益项目得到扶持,1365户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其中,900余万元支持全区村村通硬化路面工程,100万元实施“三联家电”扶老济困工程,29万元资助西营镇、仲宫镇打“慈善井”4眼。2006年,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实施“烛光”工程、夕阳扶老工程、助学工程等,救助贫困优秀教师,资助街镇、村居建设“爱心书屋”;投入资金10万元,分别在柳埠镇、彩石镇打井2眼;投入资金30万元,支持西营镇、彩石镇建设2所慈善小学。2007年,投入救助款1365.86万元,实施救助项目30余个,救助困难群众9700余户、3万余人;投入40万元,解决800户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敬老院建设;对上争取资金15万元,在彩石镇、西营镇打井3眼;美国LDS慈善协会向历城区捐助残疾人轮椅30辆,价值2.1万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朗润希望小学基金组织向彩石中学捐款10万元。
  第四章少数民族宗教
  第一节少数民族分布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区有回、满、朝鲜、蒙古、壮、高山、苗、藏等24个少数民族,共1363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4%。其中,回族有13024人,绝大部分居住在6个回族聚居村和12个回汉杂居村。回族聚居村有党家庄镇的党家庄西村、党家庄东村、刘家林村,仲宫镇的并渡口东村,桑梓店镇的老寨村、小寨村。杂散居村有党家庄镇的杜家庙、马家庄、黄山店、吉而屯、东渴马、殷家林村,仲宫镇的仲宫北村、东许庄、东郭而庄、西罗园村、十六里河镇的涝坡庄、矿村,柳埠镇的亓城村、柳东村。1999年12月,大桥镇、桑梓店镇、靳家乡划归天桥区,党家庄镇、十六里河镇划归市中区。2001年年底,全区有回、哈尼、满、蒙古、朝鲜、壮、苗、藏等39个少数民族,共634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 72%。其中,回族人口379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9.81%。有1个回族聚居村:仲宫镇并渡口东村;6个回汉杂居村:仲富镇的仲宫北村、东许庄、东郭而庄、西罗园,柳埠镇的柳埠东村、亓城村。随着回族村民的流动和迁徙,仲宫镇西罗园和柳埠镇柳埠东村回族人口不足50人,不再上报为回汉杂居村。2007年年底,全区有回、满、朝鲜、哈尼等39个少数民族,共6345人,占全区总人数的0.72%。其中,回族3994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2.95%。有一个回族聚居村即仲宫镇并渡口东村;4个回汉杂居村,即仲宫镇仲宫北村、东许庄、东郭而庄,柳埠镇亓城村。
  第二节少数民族事务
   1986年,18个回民聚居和杂散居村基本上以农业为主。1987—1995年,区政府贴息贷款390余万元,扶持少数民族企业发展。1995年,制定历城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九五”规划,并纳入到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996年年初,全区有少数民族集体企业60余家,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从业人员近5000人。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社会总产值达2.11亿元,人均收入1862元(其中有两个村超过2000元)。党家庄西村、刘家林村、仲宫北村、殷家林村经区政府验收确定为小康村。到2001年年底,辖区内少数民族年人均收入3082元。2007年,回族聚居村即仲宫镇并渡口东村,有少数民族人口500余人,农民人均收入达6950元;村内基础设施较完备,大街小巷全部硬化,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建有林果基地1个,有养殖专业户5户。是年,全区有民族企业9家,大部分是中小饭店。
  1982年后,县政府先后在回族居住集中地命名和恢复党家庄镇回民中学,党家庄西村、党家庄东村、刘家林村、老寨村、小寨村5所回民小学。1994—1995年,党东村、党西村分别投资80万元、136万元建起高标准的教学楼和幼儿园,各民族村都建有卫生室,并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1996年5月,在全区伊斯兰教代表会议上,与会代表向全区13000多名穆斯林群众发出“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的倡议。同年,各民族村成立红白理事会。1999年12月,在全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有27个先进集体、44名先进个人受到区委、区政府表彰。在同年举办的“将军杯”济南市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中,历城区代表队获组织奖,参演节目《武场英姿》《羊肉串故乡在新疆》分别获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群狮争雄》等3个节目获表演和创作三等奖。2007年,区政府先后投资240余万元,改善民族小学办学条件。
  第三节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辖区内少数民族成分,除回族外,更多的是因为个人的工作或生活迁徙到历城,数量少、不集中,因此很难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规模性的带到现今居住生活的地区,有的民族习俗仅限于保留在个人或家庭当中。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回族数量较多,有聚居村和杂居村,有两座清真寺,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回族群众现今仍保留并延续着本民族特有的民风风俗和生活习惯。
  回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传统,遵循教规教义。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穆斯林礼拜分“大礼拜”“小礼拜”。“大礼拜”是每周的周五下午,全体穆斯林沐浴更衣后到寺里和阿訇一起听经、诵经;“小礼拜”是一周当中每一天都要到殿里礼拜诵经,参与的主要是阿訇等教职人员。
  回族传统节日较多,在历城回族聚居区主要将开斋节、古尔邦节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月为当年斋月。在斋月里,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后至落日前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每天要诵经,这称作“把斋”或“封斋”。生活条件较好的穆斯林村民拿出自家的钱物救助困难的穆斯林家庭,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体验一下饥饿和干渴的痛苦心态,怜悯贫困的人们,真心去救助他们。到教历10月1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是穆斯林的“大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请村里有威望人到清真寺里,制作传统的回族食品,炸油香、炸馓子和糖馅炸糕等,用肉末麦仁儿做出香喷喷的糁,供礼拜的穆斯林群众享用。穆斯林群众可不计数量自愿地向寺里捐油、面粉或做好的饭菜,也可以拿钱,回族称“拿乜贴”。礼拜后,穆斯林群众一起吃“油香”,享用食物,即是开斋。之后的一个月内,穆斯林每家每户都先后请阿訇去墓地念经“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也称“小节”。每年的这一天,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较富裕的穆斯林村民到寺里捐羊,条件一般的穆斯林凭自愿捐粮、油、肉或钱物,并邀约若干人采购东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杂活都是回族群众自愿来干,并将此视为行善做好事,因此争先恐后。到寺里礼拜后的穆斯林聚在一起吃捐来的羊做成的“杂儿”和做好的食物。对于节前散了“乜贴”、捐散了东西、而没有来进餐的,要托亲友、邻居给带一份“油香”、菜等品尝,并相互登门贺节。
  回族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为多。回族的殡葬习俗是土葬,各级政府非常尊重回族的民族习俗,为穆斯林群众专门划出回民墓地。一般在举办婚丧礼仪活动中,7天之内都要请阿訇到家里念经,做“油香”,摆宴席招待客人及亲属,并将“油香”挨户分送给穆斯林群众。
  第四节宗教构成
  1986年,全县有伊斯兰教清真寺9座,分布在党家庄西村、党家庄东村、刘家林村、杜家庙村、马家庄村、仲宫北村、大并渡口东村、老寨村、小寨村,穆斯林群众1.3万余人,有受聘阿訇9人,散班阿訇8人、海里凡5人;有天主教信仰者1500余人;有基督教信仰者4000余人,慕道友3000余人,有牧师1人、长老6人。1991年,区天主教爱国会、区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区伊斯兰教协会成立,各个宗教场所陆续开放。2001年,全区有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56个,信教群众2万余人。其中,基督教活动点51个,信教群众5767人;伊斯兰教清真寺2个,信教群众4015人;天主教堂3所,信教群众1206人;有佛、道教信教群众6000余人。2006年,开放明贞观道教活动场所1个,神通寺佛教活动场所1个,成立历城区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和历城区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2007年,全区有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1个,为柳埠镇的神通寺,信教群众2000余人;有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1个,即锦绣川办事处的明贞观,信教群众897人;有开放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2个,即仲宫镇仲北清真寺和并渡口东村清真寺,信教群众4018人;有开放的天主教教堂和宗教活动场所5个,为洪家楼教堂、辛甸教堂、前王教堂、梁王教堂、龙湾教堂,信教群众1266人;有开放的基督教教堂1所,为苌庄教堂,宗教活动场所52个,信教群众6100人。
  第五节宗教事务
   1986—1991年,全区宗教管理部门是区委统战部的内设科室。1991年,成立历城区民族宗教办公室。同年3月,成立历城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华山镇苌庄教堂;4月,成立历城区天主教爱委会,办公地点设在洪家楼天主教堂;5月,成立历城区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地点设在党西村清真寺。1993年11月,省人大通过《山东省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历城区依法开展管理各个宗教活动场所的各项工作。1994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5号,发布《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对宗教活动场所依法管理。1995年7月,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印发《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办法》。1996年,开展对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工作。1997年,在全区宗教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对乱建庙宇、乱塑佛(神)像进行专项治理。1998年1月,区民族宗教办公室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授予“全国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0年,区天主教爱国会、区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区伊斯兰教协会分别进行换届选举。2001年,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民族宗教工作会议,对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先进集体、个人进行表彰。区民宗办被山东省宗教事务局授予“全省宗教活动场所年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伸北清真寺和苌庄基督教堂被省宗教事务局授予“全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6号)颁布,公布《宗教事务条例》,并于2005年3月施行。2006年,区天主教爱国会、区基督教“三自”爱委会、区伊斯兰教协会分别进行换届选举;同年,成立区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明真观;成立区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神通寺。
  第五章民俗
  第一节人生习俗
  婚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男女双方自由恋爱或经介绍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双方同意即进行订婚。一般订婚由双方家长和亲戚聚在一起,商量后将亲事定下。农村中尚流行举办订婚仪式,男方携礼金、礼品到女方协商结婚事宜。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礼金数额不断增长。举行婚礼当天,男方车辆迎娶,俗称娶媳妇,多用拖拉机、吉普车迎娶新娘。1990年后,定亲礼金多为10001元,寓意万里挑一。订婚、登记后,流
  行拍摄婚纱照,制作成影集或影框。迎娶新娘多用轿车,一般为6辆、8辆,多的达10余辆,渐兴请婚庆公司筹办婚礼,并聘请专业司仪主持。婚后,新人外出旅行成为时尚,称为“度蜜月”。结婚时,拍摄婚纱照极为普遍,除制作成影集外,还有的制作成挂历或台历,有的刻成光盘作为永恒纪念;迎亲车队一般款式、颜色一致,讲究车辆档次。
  生育20世纪80年代后,一对夫妻大多生育一个孩子,人们对孕育过程更加重视。怀孕期间,注重孕妇营养、定期查体。90年代后,夫妻更加注重优生优育,多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戏称为开展“希望工程”;胎教兴起,多采用放音乐、讲故事、同胎儿对话、抚摸等方式给予胎儿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2000年后,孕妇生产后多聘请月嫂护理产妇、护理婴儿、传授科学的育婴知识。受过专业训练、经验丰富的月嫂十分抢手,甚至出现“一嫂难求”的现象。孕妇生产后要“坐月子”,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卫生保健知识普及,“坐月子”期间更注重产妇饮食的营养搭配。婴儿降生一个月,称满月,亲朋携带礼物、礼金前往祝贺,主人则置办酒席款待。部分地区有在婴儿出生十二日时聚会庆祝的习俗。婴儿出生百日,亲朋前来祝贺看望,父母会为婴儿拍照留念。孩子满周岁要提前庆贺,称为“抢生日”,这天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主人设宴招待。很多家庭保留“抓周”的习俗,大人预先在桌上摆放书、笔、算盘、首饰、玩具、食物等生活用品,然后把孩子抱过来随意抓取物品,以拿到的东西来预测孩子未来的志向、命运。
  祝寿俗称过生日、做寿。旧时有“四十不做寿,做九不做十”的习俗,因为忌讳与“四、十”谐音的“死”字。过了50岁的生日称寿诞之日,满59虚岁即做六十大寿。每到老人诞辰之日,晚辈要携带礼物给老人祝寿,喝喜酒,吃寿面、寿糕,设宴庆祝。旧时年轻人不兴做寿,有的人过生日也是为了取悦老人,称“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儿女过生日要给父母行叩头礼,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多是全家吃顿面条而已。后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及孩童过生日渐多,常设宴庆祝,成为亲朋欢聚的日子。
  丧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丧葬改革,历城建火化场,悼念仪式随之变革。人死后火化,家属臂缠黑纱,亲朋送花圈,在殡仪馆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有的开追悼会,骨灰盒存放骨灰堂或土埋。农村大多仍沿袭守灵、出殡、祭祀等习俗,但随着思想观念转变,丧葬程序简化。人死先浴身,穿寿衣,立灵位,摆祭品,扎灵棚,设灵堂,子女披麻戴孝,亲友前来举哀吊丧、送祭挽幛、挽联或奠仪。去村头烧纸(纸扎轿子或马),名日“指路”(回阴间),主丧人卜定入殓殡葬之期,为亲朋好友送讣闻,称“报丧”。死者一般在家停灵一至三日,其间全家举哀。子女一日三时去土地庙送浆水。悼祭至出殡之日将死者火化入土。葬后分“赴三”“三七”“五七”“百日”等,孝子、孝眷都要到墓地祭奠举哀。
  第二节节日习俗
   一、农 历 节日
  春节农历元旦,俗称“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节前家家张贴对联,腊月最后一天晚上称“除夕”,家中供祭天地祖先,全家守岁,夜半燃放鞭炮。除夕夜,合家团聚看“春晚”已经成为过年的一种新习俗。正月初一早餐吃水饺,邻里间互相拜年。随着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春节用电话拜年者日渐增多,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又达到互相问候、增进友情亲情的目的,短信拜年尤受青睐。正月初二是回门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招财进宝。节日期间,一般农活停止,机关学校放假3天。1999年,改为放假7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也叫“灯节”。家家吃元宵,亦称汤圆;燃放鞭炮和烟花,常举办灯会,组织杂耍、舞龙灯、踩高跷等娱乐节目。1990—2007年,每年元宵节前后历城区都举行“花灯展评”活动,成为济南东部元宵节期间一大盛景。
  青龙节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相传从这天起龙开始活动。这天农家用大豆加糖炒之,名为“蝎豆”,全家分食。旧时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故“二月二”理发、剃头成为风俗,至今每逢“二月二”理发店生意非常红火。
  清明节是传统扫墓祭祖之日,有扫墓祭祖,为祖坟填土的习俗,也有踏青、放风筝等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团体多在这天组织干部职工、学生给烈士扫墓,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清明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这天习惯吃鸡蛋、粽子、粟米糕等。早晨门旁插艾,意为驱除灾害、邪恶或不祥之兆。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端午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俗称“晒衣节”。这天,民间晒衣服,农家晒粮食,士人晒书籍,僧人晒经卷,有“晒晒不生虫”之说。这天还有吃炒面的习俗,据说食炒面可防暑防痢疾。
  七月七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是夜称“七夕”,传说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旧时,青年女子于是夜集一处,设瓜果香案,拜织女乞巧,穿七孔针,先穿完者为得巧。此俗建国后渐无。近年来,因为西方“情人节”的传人和商家出于营销目的大力宣传,七月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逐渐被重视。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是日祭祖上坟。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十五”,为民间重大传统节日之一。这天家人团聚,设家宴,故又称“团圆节”。节前购置月饼及其他食品,亲友之间互相馈赠。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中秋节定为法定公休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重阳节”。旧时,济南多有食菊糕、饮菊花酒,携酒馔登千佛山的习俗。1988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九月九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节日。各机关、团体、街道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设宴庆祝。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时属初冬却常温暖如春,有“十月里小阳春”之称,故称“小阳节”,是上坟祭祖之日。新中国成立后此习俗渐少,20世纪90年代后此习俗渐兴。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这天各家用米、豆、枣等煮粥,称“腊八粥”,食之期望避灾去病;多有于这天泡制“腊八蒜”者,将去皮蒜瓣放入醋中浸泡,味酸辣鲜美,供春节时食用。
   辞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辞(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据说这一天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有扫舍习惯。
   二、公历节 日
   新年1月1日,又称“元旦”,民间称“阳历年”。多有各种文艺演出、联欢活动等。为法定公休日,放假1天。
   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简称“三八”节或“三八妇女节”,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进行庆祝,女职工于此日放假半天。
   植树节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节日前后,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国际劳动节5月1日,简称“五一”节或“劳动节”。单位多装饰彩门、悬挂国旗,举办游园、文艺晚会等活动庆祝。1988年,“五一”节定为法定公休日。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节法定公休日调整为3天,即5月1日—3日,一般与前后两个周六、周日调休、相连,连续放假7天,人们大多利用“五一长假”探亲、旅游,由于刺激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故被称为“五一黄金周”。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五一”节法定公休日重新调整为1天,一般与相邻最近的周六、周日调休、相连,连续放假3天。
  青年节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简称“五四”或“五四青年节”。是日,大学、中学多举行传统教育、科学报告会、艺术节、展览会、文体竞赛等纪念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简称“六一”或“六一儿童节”。小学、幼儿园多于这天举行文艺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按照《全国年节日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不满14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俗称“党的生日”或“七一”。此日,各级中共组织多举行纪念活动。
  建军节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俗称“八一建军节”“八一”。是日,部队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民间有拥军活动、部队有爱民活动,俗称“拥军爱民”。
  教师节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此日,学校举行庆祝、表彰先进、师生联欢等活动。社会各单位,多向学校捐赠物品,慰问教师。
  国庆节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简称“国庆节”。是重大节日,举行各种庆祝活动。1988年,国庆节定为法定公休日。1999年,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国庆节法定公休日调整为3天,即10月1日—3日,一般与前后两个周六、周日调休、相连,连续放假7天。此时正值中秋,事宜外出旅游,刺激了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故被称为“十一黄金周”。
  舶来节日20世纪90年代,一些外国节日开始流行,青少年以过洋节为时尚。2月14日情人节、4月1日愚人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12月25日圣诞节等逐渐流行起来。
  第六章 方言
  第一节 语音
  历城方言属华北官话系统,具有山东西区方言的基本特征,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东部彩石、唐王等镇邻近章丘,具有章丘方言的特征;中部王舍人、洪家楼、华山等镇毗邻济南旧城区,具有济南旧城区方言特征;南部仲宫、柳埠等镇近泰安,某些方言和泰安方言相近。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方言里的普通话因素不断增加。
  第二节 词语
   一、词法
   (一)人称代词复数表达法
   历城方言有两套,一套与普通话相同,在单数人称后加“们”,如:我们、你们、他们。
  另一套说法与普通话不同,是在第一人称后加“这伙”。举例如:俺这伙、咱这伙、你这伙、他这伙。
   (二)形容词生动形式
  历城方言表达程度加重,除用“冷”“乔”“稀”“杠”“挺”等副词外,还有“挺AA”和“精BB”两种格式。这两种形式主要用于成对的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一般来说,“挺AA”用于积极意义,“精BB”用于消极意义。举例比较如:
   挺宽宽的精窄窄的挺厚厚的精薄薄的
   挺深深的精浅浅的挺长长的精短短的
   挺粗粗的精细细的挺胖胖的精瘦瘦的
   也有例外。如:与“挺高高”相对的不是“精矮矮”,而是“挺矮矮”的。
   (三)语气词
   1、历城方言的“咧”,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表示陈述等语气。如:①又哭咧。②又急眼咧。③割破咧。
  2、“可”与普通话的对应比较复杂,根据句子的不同,大体相当于普通话的“吧”“的时候”。例如:①等明儿可(等明天吧)。②吃了饭可(吃完饭再说吧)。③我完不成可,你来帮忙(我完不成的时候,你来帮忙)。
   二、句法
   (一)把字句
  利用介词“把”字将动词所支配、涉及的对象放在动词之前的句型叫“把字句”。普通话一些带有趋向补语或处所补语的动词谓语句常常用这种句式。历城方言不习惯如此,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后或复合趋向动词(如出来、起来)之间。例如:①抓他起来,抓起他来(把他抓起来)。②推他地下(把他推到地下)。③锁你屋里(把你锁到屋里)。
   (二)比较句
   对两件或几件事物进行差别的比较句子叫比较句。如:他比你高。历城方言比较句与普通话相比有两点不同:
   一是,句式与普通话相当,但“比”字常说成“般”字。例如:①他长得不般你高。②这个屋般那个屋干净。③他般你学习好吗?
   二是,结构方式与普通话不同,为:A+比较语+起+B。例如:
  历城方言 普通话
  ①一天热起一天。①一天比一天热。
  ②一天高起一天。②一天比一天高。
  ③我不差起你。③我不比你差。
  ④今年不热闹起基年。 ④今年不比去年热闹。
  ⑤全班没有聪明起他的。⑤全班没有比他聪明的。
  ⑥这些树没有起这棵的。⑥这些树没有比这棵再高的。
  ⑦我还不知道起你吗? ⑦我还不比你知道吗?
   (三)反复问句
  普通话这类说法如:好不好、来不来。历城方言常用“啊吧”来表示反复问,例如:①热啊吧(热不热)?②行啊吧(行不行)?③去啊吧(去不去)?④热得难受啊吧(热得难受不难受)?⑤你自己走害怕啊吧(你自己走害怕不害怕)?
   三、词汇
  这里收集的词汇仅是历城方言常用词语的一小部分。前面为言词,后面为释义。遇到写不出的字用同音字代替,用[]表示。(一)自然、时间
  老爷爷儿 太阳
  老爷地儿 太阳地儿
  贼星流星
  扫帚星 彗星
  [饭]巴拉子霰
  呱啦霹雳
  拔子冰雹
  冻冻冰
  坷垃土块儿
  土谷堆 土堆
  [不]土 灰尘
  炭煤
  炭末子 煤末子
  头年、年时去年
  过年明年
  今儿今天
  明儿明天
  后儿后天
  前儿前天
  夜儿昨天
  头午上午
  晌午中午
  过午下午
  白夜白天
  黑夜晚上
  年五更 除夕午夜
  (二)植物、动物
  谷谷子
  长果花生
  棒子玉米
  地蛋马铃薯
  秫秸高梁秸、玉米秸
  葚子桑葚
  朝阳花 向日葵
  婆婆丁 蒲公英
  指甲桃子 凤仙花
  [檐瓢]虎儿蝙蝠
  恶螂珠子 蜘蛛
  蚁蛘蚂蚁
  头牯牲口
  儿马公马
  骒马母马
  犍子公种牛
  [石]牛 母牛
  叫驴公驴
  草驴母驴
  牙狗公狗
  女猫母猫
  牙猪公种猪
  马虎狼
  黑瞎子 狗熊
  貔子、野狸狐狸
  黄鼬黄鼠狼
  老鸹乌鸦
  家雀麻雀
  春谷谷、光棍儿捣锄布谷鸟
  [餐]打木子啄木鸟
  曲蟮蚯蚓
  蛤拉蚰子 蜗牛
  蝎虎[蠊子]壁虎
  马蛇子 蜥蜴
  蜜虫蚜虫
  白碴苍蝇卵
  [乖子] 蝈蝈
  刀螂螳螂
  蛸前儿 蝉
  伏了儿 秋后的一种小蝉
  神仙、神仙狗蝉的幼虫
  官蜒、蜒蜒蜻蜒
  蛤蟆统称青蛙、蟾虫
  青歪子 青蛙
  疥蛤蟆 癞蛤蟆
  蛤蟆[咳态儿]蝌蚪
  虼蚤跳蚤
  夜猫子 猫头鹰
  结鳃鱼鳃
  (三)房屋、用品
  屋、宅子 房子
  当天井 院子
  仰[陈]、天棚纸扎顶棚
  虚棚可放置东西的顶棚
  栏、茅房儿厕所
  饭屋厨房
  囤子棉背心
  褯子尿布
  围脖儿 围巾
  洋火火柴
  糨子浆糊
  锅头锅灶
  被窝被子
  [豆]枕 枕头
  抽斗抽屉
  担杖有钩的扁担
  担子无钩的扁担
  黄香松香
  木合鱼子 木鱼
  瓶子锥儿 瓶塞儿
  胶鞋、水靴子雨鞋
  麻包麻袋
  (四)名称、疾病
  小厮儿、小小儿 男孩儿
  小妮儿 女孩儿
  双巴儿 双胞胎
  离巴①办事不精明
   ②手艺不精通的人
  老娘婆 旧称接生员
  带犊子 随母改嫁者
  背生子 遗腹子
  庄户人家 庄稼人
  新妈亲叔母
  婶子远房叔母
  大爹、大爸爸亲伯父
  大爷远的、亲的伯父
  小(二、三……) 爸爸亲叔叔
  叔叔称远房叔叔
  妗子舅母
  儿儿子
  两乔儿 连襟
  后[奔]髅 后脑勺
  页拉盖 额头
  耳碎耳屎
  鼻子、斜斜鼻涕
  扯洌、痴拉口水
  胳破胳臂
  手心手掌
  手掌手背
  妈妈乳房
  胳拉瓣儿 膝盖
  黑星星子 雀斑
  干哕恶心
  羊羔子风 羊角风
  发疟子 发疟疾
  拉薄儿 大便稀
  心口疼 胃疼
  冻着了 感冒
  拔头顶 谢顶
  不熨帖 身体不舒服
  拐子瘸子
  喀巴结巴
  (五)饮食
  晌午饭午饭
  后晌饭晚饭
  包子饺子
  蒸包子包子
  油炸子、香油子油条
  粥 玉米面做成的稀粥
  面汤下锅后的面条
  馍馍圆形馒头
  卷子刀切方形馒头
  果子油花生油
  大油猪油
  酸蘸儿冰糖葫芦
  (六)动作、行为
  娶 ①男方娶媳妇
   ②女方出嫁
  扎裹打扮
  掐腰叉腰
  〓 撕
  孤堆下蹲下
  [母]量估摸,估量
  潲色退色
  干么干什么
  [乖]碰,触
  知不道不知道
  不靠[勺]不可靠
  不[棱]个没空儿,没时间
  舔腚 巴结
  溜沟子 学舌
  崩木根儿说毫无根据的话
  揍势 装腔作势
  打夜作 熬夜
  搐搐(衣料等)缩小,缩水
  不耳他 不理睬
  招压迫虎子梦魇
  拾漏帽儿①拣到,拾到
  ②幸运地碰上机会、名额等
  不许顾 没看见,没注意
  戳骨轮儿、戳头子玩木偶
  (七)其他
  窝囊 脏
  腼片 腼腆
  二咯 不聪慧,痴呆
  索好动,调皮
  二糊 犹豫
  迂磨 磨蹭,拖拉
  骚气 骚
  赛好
  么、啥 什么
  多咱 什么时候
  这户儿 这种,这类
  不孬 不错,挺好
  红白喜事指喜事、丧事
  盘缠 路费
  饥困 饿
  冷、乔、杠、稀 副词,很
  尽着 本来就
  没价 没有
  一共,拢总统共
  [浪]闲的之类的
  从在(~他家里玩)
  第七章居民生活
  第一节城镇居民生活
  城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职工工资。1986年,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1159元,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210元,集体所有制职工年人均工资1042元。之后,职工工资逐年增长。自1993年10月起,实行工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职级工资制,国家连续几次提高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档次;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全区职工工资收入出现较快增长趋势。1994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4702元,比上年增长47.8%。1996年,全区职工年人均工资达6045元;2000年,达10348元;2007年,达29403元。
  20世纪90年代,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大多数无固定工作的城镇居民投入到第三产业中。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5.74万人,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同时,不同从业群体及同一群体中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有所拉大。
   二、消费
  衣衣着消费大幅度增加,改变了服饰颜色单调、款式单一、质地差的状况,衣着冠履多姿多彩。收入较高的人群大都穿着名牌服装,追求高档次,中青年绝大多数人讲究穿出特点和品位,为数不少的人佩戴项链、戒指等饰品(物),化妆品、美容店受到青睐。20世纪80年代,衣料多以涤纶、的确良、弹力尼为主,棉布为辅,毛料逐渐增多,款式有夹克、西服、两用衫、拉链衫、驳头西装、连衣裙、西服裙等。90年代,西装、风衣、夹克、T恤、牛仔裤、旅游鞋、喇叭裤流行一时,羽绒服、皮大衣、羊毛衫、保暖内衣等出现。90年代前期,面料向合成纤维演变。90年代后期,人们日渐崇尚天然纤维面料。进入21世纪,西装领带、休闲服、牛仔裤、针织衫、T恤等成为服饰主流,连衣裙、套裙、迷你裙、短裤为女性所喜爱。
  食20世纪80年代,居民食品消费以细粮为主,辅以粗粮和副食品,肉、禽、鱼、蛋的消费量逐年增加。20世纪末21世纪初,居民食品消费中副食品消费量增加,花色品种繁多,鸡鸭鱼肉奶和各类新鲜蔬菜一年四季占据餐桌,膳食结构日趋合理,人们开始讲究吃喝美味、营养保健。粗粮细作、粗细搭配的食品受到青睐,水果消费量逐年增加。定亲宴、婚嫁宴、生日宴、聚会宴等大多在酒店举行,除夕夜全家老少到酒店订餐吃“年夜饭”成为时尚。
  住1990年前后,城镇职工一般居住单位的公房,面积较小,设施简陋,部分职工因无公房而租赁民房居住。1995年前后,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和建筑业的发展,全区住房面积每年递增10万平方米以上,大批职工购买了私房(商品房),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进入21世纪,绝大多数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部分居民有了两处或两处以上的住房,居住面积扩大,建筑质量提高,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自来水、暖气、网线等设备齐全,室内装修向着高档次、豪华型发展。
  行1986年前后,城镇居民出行一般乘公共汽车或自行车,部分人乘摩托车;2000年前后,出行工具多为各类汽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到2007年,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轿车、面包车、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已不多见,大量中青年男女学驾驶、拿驾照,全区拥有汽车2.71万辆。
  其他消费品1985年前,居民家庭“现代化”高档日用品主要是手表、挂钟、液化气炉具、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尚不普遍。1986年之后,家庭高档日用耐用消费品逐步增加。到2007年,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固定电话、手机、电磁炉、微波炉、太阳能热水器等已十分普遍。液晶彩色电视机、微型计算机、因特网也已进入普通家庭。
  第二节农村居民生活
   一、收入
  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元。1986—1996年,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个体私营企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199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81元。1997—2007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化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同1986年相比增长11.3倍。
   二、消费
  1986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支出18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08元,其中,食品支出206元,衣着支出43元,居住支出169元。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6元,其中,食品支出890元,衣着支出110元,居住支出224元。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支出1205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0元,其中,食品支出1610元,衣着支出263元,居住支出962元。
  衣1986年以来,城乡居民服饰差别越来越小,西装、裙服、休闲装、文化衫、夹克衫、运动装、皮鞋、运动鞋在群众中普遍流行。2007年,区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每个中年农民一般都有一身以上西装,冬天有棉大衣或防寒服。
  食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以粗粮为主改为以细粮为主,馒头、米饭、面条、油饼、火烧成为家常便饭,新鲜蔬菜及猪、牛、鸡、鸭、鱼等肉类、海鲜进入百姓餐桌。饮食水平逐渐提高。
  住20世纪80年代,农村住房多以平房为主。1990年后,翻建新房不断,土坯房、石头房大都变为了砖房或楼房,住房结构变为单元式,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配套,功能齐全,住宅面积多在100平方米以上。房屋用水泥钢筋打地圈梁、前出厦,使用铝合金或钢塑门窗及高级地板砖铺地者日渐增多。有的富裕户将平房翻建为楼房,仿城市楼房样式设计建造,一般为二至三层。大门换为花瓷砖贴墙,大多书写着“幸福人家”“吉祥如意”等永久性门联,大门换为铁制大门,显得豪华气派。200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宅面积45.8平方米。
  行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普及,公共汽车遍布城乡,人们出行方便快捷。90年代,农村家庭内普遍有了自行车,有的户达到2辆~3辆,多数家庭购买了摩托车、电动车,个别家庭购买了小轿车。城乡之间有了定时定班的公交车。21世纪初,电动自行车以其轻便、节能、环保的优势在城乡流行。至2007年年底,全区农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42辆、电动自行车24.6辆、摩托车9.3辆,汽车逐步进入农民家庭。城市与乡镇之间、街镇之间、村之间,全部修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村内道路进行硬化,结束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状况。外出远行,坐火车十分便捷。
  耐用消费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居民已转向拥有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录像机、电冰箱、高级音响以及摩托车等高档耐用消费品。从2000年始,电脑、轿车等开始步人中等收入家庭。2007年,全区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洗衣机74台、电冰箱73台、空调26台、抽油烟机15台、微波炉19台、自行车142辆、摩托车95辆、电话机86部、移动电话120部、彩色电视机118台、影碟机70台、照相机10架、家用计算机16.7台。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