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五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335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编 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28
页码:
605-6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1986年至2007年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历城区
教育
内容
1986年,历城县有高中5所,初中77所,小学539所。1986—1992年,投资5726万元,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建设和城镇中小学学校规模、校舍、操场、课桌凳、校园环境“五达标”工作。自1993年起,全区分三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6年,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第二批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区。2005—2007年,相继解决城镇、农村学校取暖问题,免除农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全区有高中5所,初中20所,小学128所。
第一章 教育行政
第一节管理体制改革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6年,县教育局下设遥墙镇、唐王镇、董家镇、郭店镇、孙村镇、党家庄镇、十六里河镇、港沟镇、仲宫镇、柳埠镇、西营镇、锦绣川乡、彩石乡、高而乡14个教育组。1987年3月,撤县教育局,设县教育委员会。5月,县教委更名为区教委,乡镇教育组改为乡镇教委,区教委下设17个乡镇教委。2001年12月,区教委改名为区教育局,区职工教育办公室更名为区成人教育办公室,由区经委划归区教育局管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改由区教育局管理。2006年9月,撤销街、镇教委,设立街、镇教育办公室,区教育局下设15个街、镇教育办公室。2007年2月,成立区教育财务管理核算中心,负责全区农村中小学财务集中核算工作,指导和检查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10月,成立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落实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各项资助政策、历城户籍的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办理及贷后管理工作。
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
幼儿园1986年,托幼工作由县妇联主管。1992年5月,区托幼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全区学前教育的宏观管理;托幼工作由区妇联移交区教委主管,各乡镇托幼工作由妇联移交乡镇教委主管。区教委设学前教育科,并配备专职幼教辅导员,对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督导评估、分类管理;对园长、教师考核、培训,指导幼儿园开展教研、科研活动。
小学1986年实行校部管理。1998—2000年由于生源减少,各乡镇小学先后实行合班并校,管理由原来的校部统管改为“以完小为中心,中小学分别管理”。2000年,各乡镇小学逐步由乡镇教委统一管理。2006年,小学全部由区教育局统管、街镇教育办公室协助管理。
初中1986—1989年,各乡镇每个管理区都设有1所联办初中(个别管理区有2所),由管理区管理。自1989年起,各乡镇合并联中,新建镇办中学(人口3万~5万人建1所,5万人以上建2所),由乡镇教委管理。学生学籍由区教育局管理,乡镇教委协助管理。2006年6月,初中学校由区教育局管理,各街镇教育办公室协助管理。
第二节教育经费
一、政策性教育投入
1986年,县直属学校教育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付、县教育局统一管理、各学校独立核算,实行定额包干;乡镇办初中和村办小学,其教育经
费国拨部分以1985年正常经费为基数,按省定编制实行定额包干到乡镇,缺额部分主要由乡镇负责筹集。1985年,开征农村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和补充公用经费。1986年,开征城市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改善公办中、小学和职业中学的办学条件。
1995年起,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设立扶持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实施对教育倾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发展校办产业和勤工俭学,继续鼓励捐资助学、集资办学。同年,征收“四项教育费”(对城镇就业职工按年工资总额的2%征收义务教育费,对辖区内宾馆等按住宿费标准加收3%的教育发展费,对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经营的单位及个人按产值的2‰征收教育发展费,按建筑工程投资额的1%征收中小学修建附加费)。2002年,取消“四项教育费”和农村教育费附加。
2004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和作业本费标准的基础上统一向学生收取的费用)。2005年,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改善中小学、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和弥补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不足。从2006年新学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继续对贫困学生进行补助,所需资金纳入区级预算;按照初中生年均72元、小学生年均54元的标准建立农村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上述教育投入所需资金,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与区财政按6∶4分担,即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承担六成,区财政承担四成。
2007年新学年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书本费,所需资金由市级以上财政承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含民办学校)学生杂费,所需资金由市以上财政与区财政按4∶6分担;职业学校的一、二年级学生按照每生1500元/年的标准、高中学生按8%的比例和平均每生1000元/年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市以上财政与区财政按4∶6分担;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所需资金由区财政承担;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初中370元/年提高到470元/年、小学210元/年提高到310元/年,所需资金由市以上财政与区财政按6∶4分担。是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总收入27141.2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占76.6%、城市教育费附加占12.3%、地方教育费附加占3%、事业收入等占8.1%。
二、捐资助学
1986年起,历城区领导干部、群众及历城籍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踊跃集资捐款。1990年起,历城区干部职工按年收入的2%捐款,交区财政;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干部职工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规定按年收入的2%捐款。1986—2007年,全区教育集资捐款累计达2.59亿元。
三、勤工俭学
1984年,县教育局成立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成立学校生产管理科、校办工业公司,负责学校勤工俭学工作。1986—1996年,创办校办企业113家,创收利润2890万元。1996年以后,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校办企业先后停办。2006年6月,撤销区校办工业公司、学校生产管理科。
第三节教育督导
一、督政
1993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分三批对乡镇“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1995年11月,全区“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的评估验收。
2001年起,全区开展争创“济南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活动。2002年12月,遥墙、董家、郭店、仲宫4镇通过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认定,成为首批“济南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至2007年9月,全区17个街、镇全部通过验收,成为“济南市教育工作示范乡镇”。
2003年5月,全区启动争创“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工作。2007年12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区“教育示范区”工作进行初评,抽查31所学校,初审合格。2004年,启动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工作。2006年,制定历城区《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实施标准》。2007年9月,历城区创建“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工作通过专家评估团评估验收,历城区农村教育城市化特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课题之一。
二、督学
1993年5月,对全区幼儿园进行评估验收。区机关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被评为二类幼儿园。2000—2002年,对9所幼儿园办园水平进行督导评估。省农干院幼儿园获优秀等级,遥墙中心幼儿园、港沟中心幼儿园、华山中心幼儿园等获良好等级。
1993年,区督导室对全区65所中小学进行规范化管理复评,共评出优秀学校1 1所、良好学校44所、一般学校10所。1993—1995年,对全区38所乡镇中学和400所小学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2002年6月,分别对遥墙镇中心中学、董家镇中心中学、郭店镇中学、孙村镇中心中学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全区13个镇(街道)中心小学及历城双语实验学校和全福、小辛小学进行督导评估,评估结束后下发了对各单位督评反馈报告及《关于对全区十三个镇(街道)中心小学及历城双语实验学校、全福小辛小学督导评估情况的公告》。
2002年8月,依据《济南市乡镇成教中心学校评估标准》,对全区乡镇成教中心学校进行专项督导检查。2002年10月—11月,区督导室组成21人的评估组,对历城一中等5所高中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经评估,历城二中达示范等级,历城一中、历城四中、历城五中达优秀等级,洪家楼高中达良好等级。
第四节校舍改造
1986年,全县农村中小学实施校舍、课桌凳、操场、院墙、大门、厕所“六配套”建设工程。到1987年,全区累计投资2126万元,新建、大修教室9620间,购置课桌凳38432套,新建院墙59643米、校门447座、厕所2407间,开辟操场51万平方米,使全区3个教学班以上规模的学校实现“六配套”,其余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是年,通过省政府验收,历城区被评为山东省校舍改造先进单位。1988年,各乡镇中心中学开始学校标准化建设。1990—1992年,按照城镇中小学学校规模、校舍、操场、课桌凳和校园环境“五达标”的要求,全区累计投资3600万元,新征土地6.4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7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47万平方米,新建校门6座、操场10个,购置课桌凳5369单人套,维修课桌凳2497单人套,完善装配阶梯电化教室8个,新建礼堂餐厅8个,硬化干道2.6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9万平方米。1992年,区政府被评为全省校舍改造先进单位。2001年,区政府成立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制定《历城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方案》。至2004年,全区累计投资3168.13万元,共维修危房1间,面积685平方米;新建楼房31幢、平房4间,面积54708平方米。同年,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全部通过省、市验收。到2007年,全区学校占地面积285.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辅助用房41.7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0.5万平方米、生活用房28万平方米,其他用房11.5万平方米。
第五节实验室微机室图书馆
一、实验室
1986年,全县中小学全部建有仪器室,共投入仪器购置款25.5万元。区直中学、乡镇联中都建有实验室,70%的小学有实验室。全县有仪器室457间,实验室495间,仪器管理员372名。1991年,全区有实验室763个,仪器室674个,配备专兼职实验教师479人,实验室设备投资105.2万元。有86所中小学分别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实验室一类、二类标准。同年5月,洪家楼镇成为全市第一个教育装备达标乡镇。1999年4月,启动“山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区)”工程(以下简称为“普实”工程)。至2001年年底,全区共投资4308.6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配套。2002年1月,通过省“普实”督导评估小组验收。
二、微机室
1994年,洪家楼小学配备20台计算机,建立全区第一个微机教室。至1998年,全区有19所学校建立微机教室,有计算机245台,总价值132.4万元。2003年3月,全区中小学校共有计算机6906台,计算机教室204个,多媒体教室51个,上网学校57所。2007年,全区中小学有计算机15015台,微机室191个,多媒体功能室171个,多媒体教室1 143个,107所学校建有校园网。
三图书馆
1988年8月,区教委成立图书代办站,负责开展学校图书馆配建工作。到1999年,全区中学有图书馆(室)33个,阅览室49个,资料室16个,图书管理人员53人,其中专职37人、兼职16人,图书馆(室)面积6063.62平方米,馆藏图书50.87万册,电子图书1006盘。全区小学有图书馆(室)144个,阅览室128个,资料室13个,管理人员171人,其中专职24人、兼职147人,图书馆(室)面积9810平方米,馆藏图书56.98万册,电子图书166盘。2003年,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学校图书馆工作的新规程,区教育局制定相应的学校图书馆(室)考核指标。2005年,全区中心学校图书馆和区直学校图书馆管理逐步信息化。2007年,全区有学校图书馆(室)137个,图书馆(室)馆藏图书213万册,图书馆(室)面积12420.85平方米,教师阅览室面积6607.62平方米,学生阅览室面积9800.62平方米。
第二章 前前教育
第一节办学规模
1986年,全县有幼儿园291所、700个班,学前班251个,在园幼儿19797人,学前一年入园率80%,学前三年入园率45%,有教职工745人。1987年,历城撤县建区,济南市原郊区机关幼儿园划入历城区,更名为历城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原郊区洪家楼、王舍人、华山3镇划入历城,全区幼儿园增至323所,有幼儿班855个,在园幼儿25252人,教职工984人。1997年后,学前教育工作由“普及”向“提升办园水平”转移。历城区机关幼儿园、省农干院幼儿园先后于1997年、1998年晋升为济南市一类幼儿园,洪楼一居幼儿园、还乡店幼儿园升为济南市二类幼儿园,另有27所幼儿园被评估验收为济南市三类幼儿园。1998年,党家庄镇、柳埠镇、郭店镇和孙村镇4所中心幼儿园升为“济南市首批达标乡镇中心幼儿园”。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区有幼儿园257所、772个班,学前班372个,在园幼儿16450人,教职工987人。2007年,全区有省示范幼儿园7所,市一类幼儿园22所,市二类幼儿园12所。全区有幼儿园200所(登记注册幼儿园155所),其中,区政府办幼儿园1所,镇中心幼儿园11所,单位办幼儿园1所,村办幼儿园109所,民办幼儿园33所,学前一年入园率100%,学前三年入园率94.2%。
第二节保育与教育
一、保育
1986年,全区托幼园所工作人员每年进行岗前健康查体,所有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幼儿入园前,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保健制度进行体格检查。幼儿园贯彻保教结合制度,规定幼儿一日生活作息制度,每年组织幼儿体检,并对幼儿身体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价,建立卫生消毒、病儿隔离、计划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制度。各幼儿园设立保健室、隔离室并配备专兼职保健医生和保育员,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和日常的保育工作,市卫生部门定期对保健人员进行培训,并为其发放上岗证书。1994年12月,卫生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关于颁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通知》,各托儿所、幼儿园加强了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2004年,对全区登记注册的幼儿园颁发“卫生保健合格证”。
二、教育
1986年,全县使用《全国幼儿园教材》,采用分科教学的形式,利用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6种能力。1999年,开始推行幼儿素质教育。全区使用《山东省幼儿园教材》把课程划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言5个领域,强调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2004年新学年起,使用《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以主题教育形式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开发和利用环境的教育作用,进一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2006年9月起,使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各领域之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言5个领域,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
三、幼儿园选介
历城区机关幼儿园1956年建园,原名县机关幼儿园,园址在王舍人庄历城火车站南侧,有大、小班各1个,幼儿50名,教职员工9名。1958年,随同县政府机关迁至洪家楼(现洪家楼南路3号),有平房7间。1985年,新教学楼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有幼儿120人,按年龄分为4个班,教职工21人。1987年,改名为区机关幼儿园。2001年,区机关幼儿园与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合并为新的区机关幼儿园。2002年,区政府投资新建幼儿园教学楼3407平方米。2003年,通过省示范幼儿园达标验收。2007年,占地面积2959平方米,有教学班12个、在园幼儿480人、教职工52人。
第三章义务教育
第一节小学教育
一、办学规模
1986年,全县有小学539所(完全小学509所,教学点30个),教学班1850个,在校生53491人。入学率98.73%、毕业率97.34%、巩固率98.07%、普及率99%。1987年5月,撤县建区,原郊区洪家楼、王舍人、华山3个镇划入历城区,全区增加小学40所,教学班411个,在校生13481人。1990年,洪家楼第二小学成立;1993年,洪家楼第三小学成立。2000年,因区划调整,大桥、桑梓店、靳家和十六里河、党家庄等乡镇学校分别划归天桥区、市中区管理。2005年,孙村镇、大正小区学校划归高新区管理;历城区双语实验学校成立;企业办的济南维尔康食品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济南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子弟小学、中国济南化纤厂总公司子弟小学同时移交历城区管理,并先后改名为历城区工业北路第二小学、历城区工业北路小学、历城区文苑小学。2006年9月,历城区外来务工子女定点学校小辛小学落成。2007年,全区有小学128所(完全小学100所,教学点28个),教学班1207个,在校生47139人,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二、招生与考试
1990年前,入学年龄为7周岁,1990年后为6周岁。按户口所在地就近走读划片招生,以行政村为单位,组织适龄儿童入学。
考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区教研室的部署进行,每学期分期中、期末两次考试,2001年以前,小学考试按百分制评定,2001年以后按等级制评定。
三、小学选介
历城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84年9月,位于山大北路61号,原名历城县实验小学。1986年,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700人,教师43人。1987年更名为历城区实验小学。1999年,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500人,教职工82人。2007年,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910人,教职工101人。学校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
历城区洪家楼小学始建于1953年,位于花洪路385号,原名山东农学院附属小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附属小学、济南市鲁迅小学、山东大学附属小学(随山东大学复名而复名)、历城县洪家楼学校、济南市郊区洪家楼学校。1987年,学校划归历城,更名为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小学。2007年,学校占地面积10710平方米,建筑面积7182平方米,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950人,教职工104人。
第二节初中教育
一、 办学规模
1986年,全县有初中77所,3所完全中学(一中、二中、历城中学)有初中部,有初中教学班451个,在校生23525人,教职工1876人。学生入学率79%、巩固率98.7%、毕业率98.6%。1987年5月,华山、王舍人、洪家楼3个镇所属学校及济南郊区七中(现历城三中)由济南市郊区划归历城区管理。1989年,原属齐河县的大桥、桑梓店、大王3个乡镇初中及齐河六中(完全中学)划归历城区管理,齐河六中更名为历城六中。1999年,教育布局调整,全区初中合并为33所,有教学班723个,在校生44266人,教职工2952人。2000年,大桥、桑梓店、靳家、党家庄、十六里河5个乡镇的学校及历城六中、历城七中,因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分别划归天桥区、市中区。同年,济南客车厂职工子弟学校划归历城,2003年12月更名为历城六中。2005年,孙村镇、大正小区所属初中划归济南市高新区管理。2007年,全区有初中学校20所,在校生21647人,教学班416个,教职工1867人,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9.56%、毕业率99.56%。
二、招生与考试
1993年前,初中招生实行考试择优入学的招生办法。1993年,区教委下发《关于1993年小学初中招生的工作意见》,规定应届小学毕业生实行就近走读,划片直升初中。至2007年,仍实行此招生办法。
1988年起,初中毕业实行会考。1999年起,中考增加体育考试。2001年,中考实行卷面考试与等级考核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与形式。2002年,中考增加信息技术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和信息技术共九科。其中政治实行开卷考试,数学考试可以使用计算器。2004年,调整中考考试科目,改为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加理科综合(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的形式。2005、2006年文科综合开卷考试,不计入总分,2007年改回闭卷考试,实行等级制,等级为D者不允许报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实行等级制,等级为D者不允许报考普通高中。
三、初中选介
历城第三中学建于1978年,位于洪西路16号(后名鸿翔路256号)。原名济南市历城第二十中学,建校初占地面积15667平方米,建筑面积6126平方米,有2个高中班。1980年改名为济南市郊区第七中学,同年7月,开始招收4个初中班。1987年,更名为历城第三中学。2000年7月,不再招生高中班,改为全日制初中,每年招收10个初中班。2007年,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1458人,教职工141人。
历城第六中学建于1960年,位于全福立交桥东南侧,由济南农具厂、济南卷烟厂、济南肉联厂、黄台发电厂、济南酒精总厂、省电力一公司6家企业联合创办,校名为济南工业二路小学。1962年6月,济南农具厂从工业二路小学分离,独立创办农具厂小学。1965年,山东机床维修站和济南齿轮厂的职工子弟也到校就读,学校扩大到12个教学班,在校生400人。1971年3月,学校扩建了初中部,更名为济南农具厂职工子弟学校。1978年,更名为济南拖拉机厂职工子弟学校。1984年,更名为济南客车厂职工子弟学校。到1998年,学校扩大到24个教学班,在校生1400人。2000年12月,学校移交历城区。2003年12月,更名为历城第六中学。2007年,学校占地面积6098.7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695人,教职工108人。
第三节特殊教育
一、辅读班及随班就读
1986年,仲宫镇西郭小学附设弱智儿童辅读班,招生10人,有教师2人。1989年,全区弱智儿童教育有教学班13个,在校生142人,专任教师25人;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点212个,就读生455人。1990年1月,历城区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弱智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区。至1991年,全区12个镇都办起弱智儿童辅读班或随班就读点,弱智儿童入学人数达633人。中重度弱智儿童入辅读班,轻度弱智儿童随班就读。弱智儿童辅读班,每班人数6人~10人,配备专任教师1人~2人,执行省弱智学校(班、点)教学计划,使用省统编教材。教学上突出心理缺陷补偿及行为纠正训练,肢体矫正练习,统一档案管理,实施个别教学计划,周备课实行“病例教案”,采取针对措施,保证做到个别训练与整体训练目标的统一。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每班随班就读的学生1人~3人,在普通小学教学班学习。使用普通教材,适当删减,降低要求,在教学上突出情景教学、愉快学习、面对面教学、因材施教。1993年,全区弱智儿童辅读班有14个,在校生142人,专任教师28名;随班就读的学生有601人。历城区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1995年,全区有弱智儿童589人,入学578人,弱智儿童入学率达到98%。2000年,区聋童学校开始招收弱智儿童,形成轻度弱智儿童到就近小学随班就读、中重度弱智儿童到区聋童学校就读、盲童到市特教中心就读的新格局。至2007年,全区轻度弱智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聋童32人和中重度弱智儿童41人在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二、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1988年,历城区聋童学校成立,位于王舍人镇郭家村。有教学班1个,学生12人,教职工4人。1989年12月,学校迁至郭店镇新校址,占地8660平方米,有平房30间,设2个教学班,有学生24名,教职工12人。1990年9月,招收第一个学前语训班,学生6人。1992年,建成600平方米的2层综合教学办公楼。1995年,建起语训室、缝纫室,开设语训课和职业教育课,有在校学生82人。其中,小学6个班,58人;初中2个班,24人。1997年7月,首届13名初中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其中1名学生以优异成绩和绘画特长考入山东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1998年12月,区聋童学校由郭店镇迁至王舍人镇郭家村新校址,新校占地面积16709平方米,建筑面积3167平方米。1999年,在原有缝纫课的基础上,增设刻瓷、装裱2个专业。2000年9月,学校招收5名弱智学生,发展为集聋教育、弱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2002年,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4年6月,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2006年开始创建“生存教育”特色学校,“中重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的研究”被列为济南市“十一五”重点教育课题。2007年5月,历城区聋童学校更名为历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免除学生住宿费、课本费、杂费的基础上,免除学生的餐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免费教育。2007年,有教学班9个,在校学生73人(其中,6个弱智班有学生41人,3个聋班有学生32人),教职工32人。1988—2007年,共有48名毕业生考入康复中专或职业高中,68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就业。
第四章普通高中
第一节办学规模
1986年,全县有历城一中、历城二中、历城四中、历城七中、历城中学5所高中,在校生2118人,除一中、二中外,其余学校办学规模较小。1987年,济南市郊区七中划归历城,更名为历城三中。是年,历城中学更名为历城五中。1989年,齐河六中划归历城区,更名为历城六中。1995年,唐王镇中心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生。1998年,洪家楼高级中学成立。1999年12月,历城区党家庄镇划归市中区,驻地中学历城七中划归市中区。2000年,历城三中改为初中。2001年,王舍人镇梁王工农中学、唐王中心中学停招高中生。2007年,全区有历城一中、历城二中、历城四中、历城五中、洪家楼高中5所高中,教学班214个,在校生13357人,教职工1060人,5所学校均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第二节招生与升学
一、招生
1986年,高中招生由县教育局统一组织考试命题,各高中学校组织考试阅卷,择优录取。自1987年起,由市教委统一组织命题、考试、阅卷和录取工作。录取新生分计划内和计划外两部分。计划内是按照考生的考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计划外是在录取分数线下一定范围内,对学校协作单位考生的照顾录取。2001年开始,市教育局确定录取新生分为统招生和择校生,规定择校生收费标准(省级规范化学校每生3年收费1.8万元,其他学校每生3年收费1.5万元)。2002年起,历城二中每年从市区招收高中生300人。2004年起,历城一中每年从市区招收高中生300人。2007年招生录取采用“按校划线,错时录取”的办法,取消原普通高中学校的批次设置,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均为同一批次录取学校。
二、升学
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由省命题。1978年起,高考由全国统一命题。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高考预选(1988年停止)。1983年从高二年级,开始文、理分科教学。至1994年,高考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6科,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按70分算)7科。1995—1998年,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政治、历史5科,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5科。1999—2006年,实行“3+X”的方式,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2006年后,高考由山东省命题。2007年,实行“3+X+1”的方式,文科考语文、数学(文)、外语、文科综合、基本能力,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外语、理科综合、基本能力。
第三节区属高中学校选介
历城第一中学建于1956年,原名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位于仲富镇,校园面积2.03万平方米,有18名教职工,首招初一4个班,224名学生。1961年更名为山东省历城第一中学。1964年发展为有6个高中班、12个初中班的完全中学。1987年更名为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1999年取消初中,成为一所高级中学。2007年,学校占地18.7万平方米,有教学班66个,在校生4235人,教职工293人。
历城第二中学建于1958年,原名山东省历城第三中学,位于董家镇董家村南,占地6.5万平方米。建校初,招收8个初中班,有在校生432人,教职工31人。1961年开始招收高中生,1962年更名为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1964年发展为有6个高中班、12个初中班的完全中学。1970年改名为历城县董家中学。1978年复名山东省历城第二中学,1987年更名为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07年,学校占地28.1万平方米,有教学班112个,在校生7100人,教职工425人。
第四节驻区市属高中
1996年之前,历城区无驻区市属高中。1996年,济南外国语学校与山东三箭置业集团总公司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在机场路中段创办济南外国语学校三箭分校。1997年,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在桑园路46号成立。2001年5月,位于郭店镇的原山东省济南第二师范学校改建为山东省实验中学东校。2002年,位于王舍人镇大辛庄的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幸福柳分校正式招生。2007年,济南第一中学由历下区迁到二环东路999号。至2007年,全区有驻区市属高中5所。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
第一节中等职业教育
一、办学规模
1986年,全县中等职业学校有历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为历城职专)、历城第二农业职业中学、历城遥墙第三农业技术中学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历城县分校(以下简称为区农广校)。1987年,历城撤县设区。济南市原郊区农业技术中学划归历城区,更名为济南市历城
区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是年6月,撤销历城遥墙第三农业技术中学。1995年,历城一职高升格为职业中专,更名为历城第二职业中专,1997年,历城二职高升格为职业中专,更名为历城第三职业中专。2005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历城第二职业中专学校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2007年,全区有历城职专、历城第二职专、历城第三职专、区农广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
二、专业与教学
专业设置1986—1999年,历城职专特色专业是农学类专业、财会专业;历城二职专特色专业是畜牧类专业、建筑专业;历城三职专特色专业是林果专业、幼师专业。1993年起,区农广校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联合招生,招收专科、本科学员,先后开设农学、畜牧、园艺、会计、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农村经济管理等十几个专业。1997年,在全市职业教育骨干示范专业建设中,历城职专财会专业被评为优秀一星级、机电专业被评为优秀二星级,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2000年,历城职专特色专业是机电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历城二职专特色专业是机电类专业,汽修类专业;历城三职专特色专业是机电类专业和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2003年6月,全区3所职业学校的专业进行结构调整,规范专业名称,优化专业设置。2007年,3所职专共开设七大类,14个专业。历城职专的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为省级骨干示范专业,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财会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二职专的汽修专业、服装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为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历城职专数控实训基地为市级示范实训基地,电子实训室与二职专汽修实训室为市级实训室。
教学实践1995年以前,全区强化“三教统筹”,实现职教与成教、普教的密切结合。1997年,推行毕业证书、劳动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2004年,实施职业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工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改革课时比例,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训课课时比例调整为2∶2∶6。推行实施“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组织职业学校师生到全市的170家企业进行调研,实行职业学校干部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技能证书制度、外聘教师制度。2005年,改革办学模式、办学形式,职业学校与21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协议。2007年4月,全市首家职教集团——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在历城职专成立,成员包括济南市10家职业学校和69家大中型企业,职教集团的成立使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成为解决中职人才供需脱节问题的新途径。
三、招生与就业
招生1986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实行全区统一考试录取。1993年,取消统一考试录取方式,各校灵活设置专业,进行自主招生。1997年,各职业学校开始成立招生就业办公室,专门负责职教招生和就业工作。1999年开始,区教委以行政干预的方式强化对初中毕业生的合理分流,职业学校试行免试入学制度,降低入学门槛、简化招生手续,各校推行“订单教育”(根据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设置专业招收学生)。2003—2004年,实行职教招生“一把手”负责制,校长全权负责招生工作,春季、秋季二次招生。
2007年,将招生工作纳入全区教育综合督导。
就业2003年以前,全区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如历城职专“三三三”创业教育(3年学习+3年就业+3年创业);开展“订单”培养,根据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建立办学信息反馈系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加强部门联合,构建面向济南市区(浪潮集团、元首针织、轻骑集团、润华集团等)、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及环渤海湾地区(青岛、威海等地)的就业服务网络。2004年,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校走访用人单位,对人才市场、企业进行调研,确立每名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考取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及所学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获取学历证书。至2007年,全区职业学校有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第二节师范教育
一、历城师范学校
1972年5月,历城师范学校在历城县工读师范学校校址(原孙村公社西顿丘西北处)建立。6月2日,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82人入校开学。1986年1月,学校迁至郭店镇,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房屋276间。1986—1990年,新建总面积7017.3平方米的办公教学楼、学生宿舍和辅助用房、实验楼、阶梯教室、3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1992年,新建音乐楼、职工宿舍楼、操场、图书楼、学生宿舍楼、食堂餐厅。1994年7月,历城师范学校整建制由历城区划归市管,更名为济南第二师范学校。是年,学校有24个班,招生329人,在校生890人,教职工148人。1986—1994年,共培养师范毕业生2036人。1998年开始招收5年制大专生。2001年5月,济南第二师范学校并入济南师范学校,在校大专班学生转入济南师范学校继续学习。
二、历城教师进修学校
历城教师进修学校前身为历城县函授师范学校。1956年3月,历城县函授师范学校成立,附设在历城县政府附近的赵家庄小学。1958年,迁至全福庄小学,开办初师和中师班。1971年,开展现代汉语、古典文学、代数、几何、化学等学科的高师函授。1981年,更名为历城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在洪家楼东原东风铁矿旧址(现华信路6号)。1986年,学校建筑面积2639平方米,有教职工39人。1985—1998年,举办函授中师班3期、1073人,脱产中师班2期、153人,高师班一期656人,小学教师中师班一期54人。1985—2005年,先后组织山东省音像高师、卫星电视师专、三沟通、中学教师助学自考、小学教育大专班以及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等专科学历培训,并开展小学校长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英语培训、艺术教师培训,培训小学校长1106人、幼儿教师及中小学教师49688人。2005年,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2007年,学校占地1.0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120平方米,有教职工47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31人;在校学生共234人,为成人中专幼儿艺术教育专业。
第六章高等教育
第一节电视大学
1986年,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普通专科校外师资班在历城教师进修学校开办。1999年4月,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历城分校建立。学生经全国普通高考招生,师范类专科学历,学制两年。2000年以后为非师范类,学制两年。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等高校聘请兼职教师。1986—2002年,招收10届电大学生,有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法律、财会、国际贸易7个专业,毕业学生416人。2003年,历城分校停止招生。
2000年4月,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在历城职业中专(校址位于郭店)设立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历城第二分校。是年,开设计算机专业1个班,学生45人。至2003年,共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5个班,学生246人。2003年,举办国际贸易专业1个班,学生26人。2005年,举办机械制造等专业1个班,学生27人。后因生源不足停办。
2003年3月,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在历城职业中专设立教学点。是年,举办“三二连读”(三年中专、二年大专连读)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班2个,学生73人。2004年,举办“三二连读”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班1个,学生30人。后因生源不足停办。
第二节山东建设学院
1994年12月,山东建设学院成立,位于荷花路37-1号。为省政府批准、历城区政府与中国民主促进会山东省委联合主办的一所民办高等院校。教师以聘用为主,学校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以历城第二职业中专教师为主,办学基础设施与历城第二职业中专共享。1995年,首招会审电算化专业50人。1996年后,陆续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机电、法律、计算机应用、政法、机械加工等22个专业,学制三年。建成汽车修理、服装工艺、机械加工、电气焊、计算机、电子家电6个实训车间,将课堂放在车间,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至2000年,在校生264人。
2001年,学校以自主招生为主要形式,面向全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招收高中毕业的三年制普通大专生、高级技工大专生和技师生,初中毕业的四年制普通大专生、高级技工大专生和技师生,以及高级技工和职业中专生。学生毕业后以向企事业单位推荐就业为主要形式。2007年,有在校生3351人,教职工197人。
第三节驻区高等院校
1987年,辖区内有山东大学、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校、山东冶金技术学院等驻区高等院校。1991年,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由齐河县迁回济南,学院济南校区位于农干院路866号。1998年,山东英才学院在孙村镇创建。2000年1月,山东法官培训学院成立,位于山大南路5号。2004年7月,济南职业学院在济南教育学院、济南机械职工大学、济南职工科技大学合并基础上成立,其新校区位于蟠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邻。至2007年,驻区高等院校有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济南职业学院、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冶金技术学院等。
山东大学建于1901年,历经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2000年7月,隶属于不同管理体制的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有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兴隆山校区6个校园,并在威海设有分校。其中,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位于历城区。学校总占地面积357万平方米,有42个教学学院(含分校11个院系),6所附属医院(含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2所教学、实习医院,并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教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教育学、军事学共11个大学科门类。
山东英才学院1998年,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在孙村镇埠东村创建,占地40.2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2008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山东英才学院。学院设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文法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农林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前卫艺术学院共12个二级学院。
第七章成人教育
第一节农民教育
一、扫除青壮年文盲
经过历次扫盲,1987年全区文盲人口比例低于7%。1988年2月,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全区20个乡镇成教中心开展扫盲工作。1990年,完成3710人的指令性扫盲任务,洪家楼镇率先成为“无盲镇”。1991年11月,全区脱盲学员1761人参加全市文化统考,参考率97.5%,及格率100%,高分率89%。1993年3月,全区共配备1348名教师、选拔2113名中小学生作为扫盲指导教师和包教“小先生”。7月,区教委、区委宣传部等12个部门对全区20个乡镇进行扫盲工作验收,经验收,全区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466人,剩余文盲、半文盲801人,除失能人员735人,青壮年文盲剩余66人。8月,国务院修改《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扫盲范围由原来的15周岁~40周岁人口扩大至所有15周岁以上人口,农村和城镇扫盲标准由原来非文盲人数占85%、90%分别提高到95%、98%,要求复盲率低于5%。至1995年年底,全区扫除文盲26080人,剩余1298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8%。1996年1月,历城区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第二批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市、区)。
二、农民专业技术培训
1989年,全区农科教结合(一体化)试点工作启动,遥墙镇为首批试点镇。1991年,遥墙镇成教中心开设财经、农业经营技术两个历城职业中专校外班,招生98人。1992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历城区作为农科教结合试点联系区。1992—1995年,先后增加唐王、王舍人、董家、党家庄、郭店、孙村、港沟等镇成教中心职业中专校外班,开设11个专业。1993年,全区85%的行政村办有农民业校,到2001年,行政村级办学面达100%。2003年,实施“十百千万”科教示范培训计划,创建遥墙、郭店、仲宫3个市级农村成教实习示范基地,培训科技示范户50户、专业户250户、致富能手2500人。2004—2007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2.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6万人。
第二节职工教育
1986年,历城县职工教育办公室隶属县总工会。1989年隶属区经委。2001年12月,更名为区成人教育办公室,划归区教育局管理。
1986年,有32个县直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教育科,其他单位职教工作均由工会或宣教科兼管。乡镇职教工作由区乡镇企业局教育科代管。全区有6所职工教育学校和1个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均配备专、兼职管理干部和教师。1994—2000年,职教工作开展多工种专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适应性培训、应急培训,并广泛开展“万人学外语”“产品效益年”等活动,受教育者达14.6万人次。其中,3462名厂长(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营销人员、财务会计取得专业培训证书,4386名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97336名职工接受岗前培训,23264人次接受“应急培训”和“适应性培训”,1376名职工先后获高中、中专、大专毕(结)业证书,1名企业经理获南开大学MBA结业证书。2001年后,因企业改制、职能转变等原因,职工培训业务取消。
第三节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1998年7月,历城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生,属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生源为当地城乡劳动者和高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合格后颁发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证书。校址设在华信路6号,与历城教师进修学校合署办学。是年,开设酒店管理专业。1999年,开设家电维修专业。2001年,开设电子技术与家电维修专业。自2002年开始,主要开设幼儿艺术教育专业。酒店管理、家电维修、电子技术与家电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幼儿艺术教育专业为两年制。2004级幼儿艺术教育专业有3个班为两年制,有1个班为三年制。2005—2007年,幼儿艺术教育专业均为三年制。
第八章社会教育
第一节青少年校外教育
2001年6月,历城区青少年宫成立,是全区第一家校外教育单位。区青少年宫位于东外环路洪苑小区,占地面积6646平方米,建筑面积2643平方米。2004年,被评为市社会力量办学一类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山东省书画考级指定报考单位,济南电视台少儿频道小记者站。2006年,在全国、山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区青少年宫被教育部、省教育厅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07年,区青少年富有教职工27人,其中本科艺术院校毕业的15人,外聘62位省、市、区级学校的骨干教师为兼职教师。
2007年,历城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在柳埠镇建成,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大楼面积8400平方米,设有24个素质教育功能室、17个实训室,共设计研究性学习项目36大类、1000个具体研究项目,可容纳2000人同时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基地还设置了素质教育林、拓展训练区、地理园。素质教育林栽植各种树木80种,名贵树木有银杏、水杉、芭蕉树等60种,果树有核桃树、山楂树、樱桃树等20种,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树木认识、种植、嫁接、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等内容的学习。拓展训练区设有缅甸桥、爬网海、走断木、攀岩、云梯、背摔、军事五项等综合实践类训练器材,可对学生进行手脑并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身体协调性能训练。地理园内设置22种常见的冰川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模型,具有沉积岩(石灰岩)、花岗岩(济南青)、变质岩(泰山片麻岩)等代表性的岩石,为全市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地理教育园。
第二节社区教育
2002年,历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负责对全区的社区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督促指导。各街道、乡镇及其所属村、居分别成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本社区的教育工作。2003年,以历城教师进修学校为依托,建立历城区社区教育学院,各街道、居委会成立社区教育学校(站、点);各镇以镇成教中心校为依托,成立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中心);行政村以村文化业余学校及村办小学为依托,成立村社区教育站、点。各居(村)委员会以社区教育学校为平台,做到长短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学文化与学技术结合、科技教育与普法教育结合、职业培训与转岗再就业培训结合、文化生活教育与卫生保健教育结合。开发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科技报栏等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科技、普法、体育、娱乐活动。2002—2007年,共完成在职人员岗位培训15.77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1.68万人,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教育、弱势人群提高技能培训7.59万人,特殊人群培训2100人,青少年培训10.63万人以上。2007年,全区共有社区教育专职工作人员82名、兼职人员625名,专职教师107名、兼职教师669名,志愿者385名;社区教育学校17所,社区教育教学站573个;100%的街(镇)、居(村)成立了社区教育学校(站、点)。
第九章教师
第一节教师队伍
1986年,全县有教职工5258人,其中专任教师4420人(含民办教师2225人)。1987年,撤县建区后,全区有教职工6286人,专任教师5330人,其中,小学3329人、初中1671人、高中176人、职专154人。2000年,区划调整后,全区有教职工7101人,专任教师6143人。其中,小学3370人、初中2095人、高中435人、职专243人。2007年,全区有教职工6691人,专任教师5627人。其中,小学2901人、初中1656人、高中807人、职专263人。全区小学任课教师中专学历达标率100%,专科及以上学历占77.8%;初中任课教师专科学历达标率99%,本科以上学历占74.3%;高中任课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99%,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6%;职业学校任课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79%,研究生以上学历占0.5%。
第二节教师待遇
一、民办教师转公办
20世纪50年代末,乡镇中小学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60—70年代,民办老师数量增多。1985年前经过两次整顿,民办教师减员1375人。1986年,全县有民办教师2225人。1987年2月,经过考试考核,174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90年,全区有民办教师2300人,其中中学民办教师421人、小学民办教师1847人,当年,民办教师报考师范录取32人。1992年7月,133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94年6月,217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96年12月,474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98年7月,1084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此外,1986—1998年民办教师参加大中专考试被录取374人,自动离职6人,其他原因离开教师队伍14人。经过几次调整和转正,1998年后,民办教师不再存在。
二、工资
1988年,在全体教师中开展首次专业技术聘任工作,并自1987年1月进入相应的职务工资等级,人均月增工资额为17元。1988年9月,劳动人事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的实施办法》,规定从1987年10月起,可以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现行的各级工资标准(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之和)提高10%。
1995年10月起,全区教育系统5683人晋升工资档次。1999年7月起,9064名教职工调高工资标准。2001年4月起,7252名教职工调高工资标准。2006年7月起,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全区6742名教职工每月增加工资1972645元,人均月增300元。2007年1月起,全区6590名教职工晋升薪级工资,每月增加工资176940元,人均月增27元。
2005年年底前,全区乡镇教师工资由乡镇政府财政发放。从2006年起,各乡镇教师工资改为由区政府财政统筹,统一标准、统一时间发放。
三、安居
1986—1987年,历城三中建设教师住宅楼房两栋70套,4480平方米。1991—1996年,历城一中、历城五中等学校为教师建设住宅楼房280套,31980平方米。1996年,十六里河镇为教师建设住宅楼3栋108套,86400平方米。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后,历城区把教师安居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之一,先后6次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到2003年年底,全区投资25868.39万元,新建教师住房3062套,建筑面积345669平方米,实现了教师达到户均1套住房的目标。
第三节职称评聘
一、职称评审
1988年以前,全区的教师均没有专业技术职称。1988年,开始进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至1999年,共进行7次职称评审,评审通过1 146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060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3255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2000—2005年,评审通过633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53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178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006—2007年,实行各单位(学校)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推荐并实行岗位限额控制办法,全区进行2次职称评审,评审通过84名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7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1名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二、职称聘任
1988—1995年,对专业技术人员职务实行全员聘任;1996年起,对新评审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
2001年12月、2005年3月,进行了2次竞聘工作。在竞聘过程中,按照“四公开、六定榜”的聘任程序,即参加竞聘人员的范围、条件和聘任原则公开,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公开,赋分标准公开,聘任结果公开,依次确定申请竞聘人员名单榜、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竞聘人员名单榜、竞聘人员的民主评议分成绩榜、竞聘人员的量化赋分成绩榜、竞聘人员的总成绩榜、聘任人员名单榜的程序,共聘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44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11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740人。
第四节教师招聘
2001年之前,教师来源主要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少量教师从外地调入。
2002年,本科毕业生由区教育局面向高中学校统筹安排选聘,历城籍济南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济南师范等小学教育大专班专科毕业生及省级优秀毕业生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选聘,其他毕业生回生源地待聘或自谋职业。是年,有94名本科毕业生安置在高中学校,27名专科毕业生安置在区直中小学任教。自2003年起,通过说课、考试招聘教师,至2007年,共招聘教师467人。
第五节教师培训
1986—1998年,全区举办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中师班,共培训1695人。1986—2005年,举办中小学教师提高学历层次专科班,共培训1846人。1994—2007年,举办中小学教师金员计算机高级培训、师德培训、教师新课程学科培训、菜单式培训和新课程远程培训136期,共培训49688人次。
2002年秋季,区教育局发动城区学校35岁以下在职在岗的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所有下派支教人员,原则上在基层工作不少于1年。至2007年,全区有108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35名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
2006年,从全区教育系统中选拔出33位“三名”建设工程人选,其中,6位名校长人选、8位名班主任人选、19位名教师人选。2007年1月,以名师名字命名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区教育局将4名“济南名师人选”和33名“三名”建设工程人选纳入名师梯队培训工程。2007年9月起,先后有18位名师人选到上海、杭州、苏州等地,跟随导师挂职学习培训1周。
第十章教育科研
第一节教学研究
自1984年起,历城县注重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研究,建立县、乡(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分别建立中学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和小学语文、数学、常识等9个学科的县教学研究会或分会,在各乡镇建立中小学16个学科的中心教研组,镇以下的各学片建立学段、学科教研组,区直中小学建立学科教研组。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联系为主线,实行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抓好规范课、优质课、观摩课三类课,实现全区30%的教师上好优质课,80%的教师能上规范课的要求。
1986—1989年,区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全区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学习和运用教学大纲。采用集体备课、举办假期教师培训班、请省市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1 990—1995年,加强初中教学研究,在学制、教材、教法、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总结推广教改实验。开展群众性的教研活动,部分学科集体备课,举行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等。从1998年起,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改“经验型”教学为“科研型”教学。2001年,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小学由案例为重点向以教学设计为重点过渡,初中进行“自探共研、当堂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高中围绕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高考“3+X”模式进行课改探讨。2003年,初中学校采取科学、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新课程培训,高中学校按照“分层推进、循序渐进”的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2004年秋季开始,高一进行新课改实验。2007年,面向学校推出19项重点课题和31项“金点子”课题。
第二节科研课题
1987年,历城区中学教学进行“分化点教学实验”“中学生音乐能力培养实验”“初中物理目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在小学学段启动“全国新教材实验”,相关“实验情况分析”被人教社编入《教学经验选编》。1988年,论文《乘法、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浅见》在全国教学实验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1990年后,开展中学数学“自学指导教学法研究”“难点教与学实验”,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与操作”,小学数学“优化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调整教材结构”,幼儿园的“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家园配合对幼儿进行学前教育”等科研课题。“九五”期间,历城区共承担全国级课题4项,省重点课题2项,市级重点课题7项,区级重点课题31项。1999年,历城区启动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并编写《分层次推进创造思维与个性教学实践研究》一书。
2001年,全区上报“十五”教育科研课题300项,其中“区域创新教育整体改革策略研究”“小学生开展小专题研究实验”2项课题被省教育厅批准立项为省重点课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实施策略研究”“新时期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及提高德育实效的策略”“开放式教学实验与研究”3项课题被确立为省规划课题,“利用ABC理论对中学生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等8项课题被确立为市级重点课题,有19项课题被确立为市级规划课题,有53项课题被确立为区重点课题。“十五”期间,全区共承担91项省、市、区课题的实验研究,其中,省重点课题3项、省规划课题3项、市重点课题12项、市规划课题20项。2007年,在全省教科研成果评选中,全区有127项成果参评,19项获一等奖,78项获二等奖。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