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计划编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0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计划编制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4
页码: 351-3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1986年至2007年间,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工作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历城区 计划管理 计划编制

内容

1986—2007年,历城区每年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按上级部署编制中长期计划(规划)。在年度计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历城实际,坚持既体现加快发展、又留有余地的原则,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在对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全市计划安排情况,并征求区直有关部门的意见,综合平衡后,制订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长期计划(规划)的编制,综合考虑辖区范围比较大、城乡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坚持计划(规划)编制既与全市发展计划(规划)相衔接,又体现历城特色和保持历城发展思路的连续性。编制过程中,区发改委(原计划委员会)在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测算并与上级计划(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完成五年计划(规划)纲要初稿。区委、区政府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组成专家组,参加专题研究和综合计划(规划)的论证评审,深入分析发展环境,把握发展规律,突出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计划(规划)期内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计划(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编制出的中长期计划(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区长办公会、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形成计划(规划)草案。计划(规划)草案经区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通过。
  一、中长期计划
  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86年3月28日,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要点:调整好农业结构,着重抓好党家庄、董家、唐王、遥墙、孙村5个镇商品粮基地建设,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333.33公倾,退耕还林发展果树1.33万公倾,牧业产值达到5220万元;加快企业技改,发挥建材、建筑、食品加工优势,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新兴工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财政支出优先安排能源、交通、教育和农业发展。“七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1.9%,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9.8%,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7%;粮食播种面积1990年3.73万公倾,粮食总产量平均递增8%;人均收入平均递增9.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1991年3月15日,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按照“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要求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总方针,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食稳定增长,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食品、建材、冶金铸造、轻纺、机械加工五大产业和出口创汇、战略后勤、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实现全区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战略转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供货值、地方财政收入、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5%、10.8%、4.6%、11.1%、11.8%、20.1%、8.1%、2.1%、5.9%。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及2010远景目标计划1996年3月16日,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培植主导工业、新兴工业和名牌产品。(3)积极发展建筑业,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内控”的质量保证体系。(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搞好大服务为目标,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旅游和社会保障事业。(5)加强交通、通讯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快二级公路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建成覆盖面广的现代通信网,积极搞好城镇公用设施建设。(6)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计划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2亿元,财政收入5.2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8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2001年2月21日,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加快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3)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高效融合,突出科技创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高素质的大教育格局。(4)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6)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7)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8)全面发展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与质量。(10)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公正、健康发展。到2005年,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3亿元;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 2006年1月13日,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进以“建设新房舍、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六个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按照“大规划、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要求,遵循“充分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原则,精心搞好四大片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要素聚集,构建产业集群,推进集约发展。(3)围绕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益、低消耗、循环节约型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4)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求,加强规划管理,大力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5)坚持内抓改革、外抓开放,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6)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达到1700亿元;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出口创汇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左右;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二、年度计划
  1986年,计划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生产,促进内外贸易,保证钢材、煤炭、水泥等物资供应。1987年,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努力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重视粮食生产,加快林、牧、渔各业的发展。1988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外向型经济;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建筑业和村镇建设。1989—1991年,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出口创汇水平;控制投资规模,保证重点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搞好财政信贷平衡;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1992年,将旅游业、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纳入年度计划。1993年,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5年,将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纳入年度计划。1998年,提出搞好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2003年,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物流业的目标。2004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纳入年度计划。2007年,提出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突破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