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307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299.22
页数:
6
页码:
351-3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历城区1986年至2007年间计划经济管理的体制、计划编制、计划执行情况的简介。
关键词:
历城区
经济管理
计划管理
内容
第一节 计划管理体制
1986年,计划管理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工业生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并存,年度计划与长期规划并重;农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轨;流通体制实行计划内与计划外双轨管理,物资流通实行计划安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商品物资流通由原来的计划分配逐渐向市场调节过渡;投资管理体制由政府包揽一切向多元化投资体制转变,建设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1988年,除少部分救灾及支农物资仍实行计划安排外,国家取消计划物资供应。1992年,全面落实经营、用工、价格、分配“四放开”政策,除部分统购粮食和人口发展指标实行指令性计划外,其他指标均实行指导性计划。1995年,区政府制定《历城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对企业及社会投资实行源头控制,对投资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和区别对待。办法的实施,加强了固定资产调节税的征管工作,改变了过去单一计划体制下,投资决策和管理分工政府包揽过多、统管过死的状况。1997年,取消所有物资计划供应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分别转为由市场供应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自主选择就业。1999年年底,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2年,对区属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且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2006年起,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抑制经济过热,对新开工项目加强立项、用地、规划、信贷、环评等管理工作。
第二节 计划编制
1986—2007年,历城区每年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按上级部署编制中长期计划(规划)。在年度计划编制过程中,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历城实际,坚持既体现加快发展、又留有余地的原则,保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在对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全市计划安排情况,并征求区直有关部门的意见,综合平衡后,制订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长期计划(规划)的编制,综合考虑辖区范围比较大、城乡环境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坚持计划(规划)编制既与全市发展计划(规划)相衔接,又体现历城特色和保持历城发展思路的连续性。编制过程中,区发改委(原计划委员会)在大量调查研究、分析测算并与上级计划(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完成五年计划(规划)纲要初稿。区委、区政府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组成专家组,参加专题研究和综合计划(规划)的论证评审,深入分析发展环境,把握发展规律,突出发展理念,科学谋划计划(规划)期内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增强计划(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编制出的中长期计划(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区长办公会、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形成计划(规划)草案。计划(规划)草案经区委扩大会议原则通过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通过。
一、中长期计划
历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1986年3月28日,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要点:调整好农业结构,着重抓好党家庄、董家、唐王、遥墙、孙村5个镇商品粮基地建设,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333.33公倾,退耕还林发展果树1.33万公倾,牧业产值达到5220万元;加快企业技改,发挥建材、建筑、食品加工优势,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新兴工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财政支出优先安排能源、交通、教育和农业发展。“七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1.9%,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9.8%,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17%;粮食播种面积1990年3.73万公倾,粮食总产量平均递增8%;人均收入平均递增9.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1991年3月15日,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按照“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要求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的总方针,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确保粮食稳定增长,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食品、建材、冶金铸造、轻纺、机械加工五大产业和出口创汇、战略后勤、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初步实现全区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战略转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生活环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供货值、地方财政收入、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1.5%、10.8%、4.6%、11.1%、11.8%、20.1%、8.1%、2.1%、5.9%。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及2010远景目标计划1996年3月16日,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2)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大力培植主导工业、新兴工业和名牌产品。(3)积极发展建筑业,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内控”的质量保证体系。(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搞好大服务为目标,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旅游和社会保障事业。(5)加强交通、通讯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加快二级公路以上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建成覆盖面广的现代通信网,积极搞好城镇公用设施建设。(6)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计划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2亿元,财政收入5.2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8亿元,财政收入14.8亿元,城镇职工人均收入2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2001年2月21日,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计划提出:(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增加农业投入,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加快第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3)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高效融合,突出科技创新,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高素质的大教育格局。(4)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5)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6)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7)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8)全面发展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与质量。(10)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文明、公正、健康发展。到2005年,计划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3亿元;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元。
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2006—2010) 2006年1月13日,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原则,推进以“建设新房舍、完善新设施、营造新环境、造就新农民、形成新风尚、健全新保障”六个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按照“大规划、大整合、大投入、大发展”的要求,遵循“充分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与区域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原则,精心搞好四大片区的开发建设,引导要素聚集,构建产业集群,推进集约发展。(3)围绕立足区位优势,融入省会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益、低消耗、循环节约型经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4)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要求,加强规划管理,大力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5)坚持内抓改革、外抓开放,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6)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五年累计达到1700亿元;全区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出口创汇12亿美元,年均增长13%左右;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二、年度计划
1986年,计划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生产,促进内外贸易,保证钢材、煤炭、水泥等物资供应。1987年,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努力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重视粮食生产,加快林、牧、渔各业的发展。1988年,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外向型经济;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建筑业和村镇建设。1989—1991年,计划提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出口创汇水平;控制投资规模,保证重点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搞好财政信贷平衡;积极发展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1992年,将旅游业、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纳入年度计划。1993年,首次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5年,将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纳入年度计划。1998年,提出搞好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2003年,提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物流业的目标。2004年,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纳入年度计划。2007年,提出以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为突破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三节 计划执行
“七五”期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进行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1986年,农业生产克服50年不遇的大旱,获得较好收成,粮食总产达到24366万公斤,完成年计划的92.8%。1987年,通过加快和深化企业改革,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3100万元,占全年计划的102.5%。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1851万元,占年计划的114.1%,比上年增长54.1%。1989年,贯彻“四保四压”(保证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农业等短线产品项目,压缩一般加工工业长线产品的项目;保证国家计划内安排的、各方面配套条件已落实的项目,停建计划外项目;保证必需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压缩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特别是楼堂馆所建设项目;保证重要引进技术、列入国家计划的重大企业改造和生产市场急需产品所必需的技术改造项目,压缩一般技术改造项目,特别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项目)方针,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清理、压缩在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控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5万元,比上年下降21.8%。1990年,粮食总产量33094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计划的105.1%;农民人均纯收入785元;工农业总产值22251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4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02万元,占计划的100.8%;外贸收购总值2315万元,比上年增长34.1%;完成科技成果242项,比上年增加82项。
“八五”期间,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幅逐年加大,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繁荣,外贸出口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科技、教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91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达到10041万元,比上年增长9.93%。外贸收购总值3031万元,比上年增长30.9%。199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3.1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林、牧、副、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45%提高到50%;提前三年实现消灭“断头路”的目标;有10个乡镇开通程控电话,程控电话达到2.2万门,进入全国长途电话自动拨号网;电视覆盖面积达95%以上。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千元,达到1093元,比上年增长16.3%。199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3584万元,比上年增长57.5%。199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57亿元,增长54.7%;“三资”企业出口创汇2733万美元,增长64.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28.6%;财政收入24900万元,增长19%;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8项。
“九五”期间,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菜”为重点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至“九五”期末,全区经济林总面积2万公顷,各类大棚3万个、2666公顷,粮经比例由“八五”期末的8.5∶1.5调整为6∶4。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科技含量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先后开展了管理效益年和以学习《管理技术》与《品质管理》两本书为内容的“两本”管理活动,实施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和骨干企业膨胀战略,实现了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全区865个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共完成技改投入15亿元,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建成投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以洪家楼为中心,乡镇驻地为重点,以大中型商业网点、专业市场、商业街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辅助的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各类市场127个,年交易额达8亿元的2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大王庙引黄闸及配套工程等7项重点水利工程,商品粮基地县等综合开发项目取得预期效果,齐鲁安替比奥等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洪楼广场等城建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实施安居工程、旧村改造工程,完成绕城高速公路历城段等6条公路的新建或拓宽工程,计174.56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党政信息网建成并投入使用,有线电视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批准外资企业233个,投产86个。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8项,实施科技计划87项,开发新产品146种。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得到加强,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新闻、体育等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7亿元;粮食总产量2600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79元;外贸出口31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6.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6亿元。
“十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新进展,工业生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3元,增长6.3%;外贸出口4031万美元,增长2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亿元,增长13.2%。2002年,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完成10.98亿元(老口径),增长31.67%。200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3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81万美元,增长79.9%。2004年,旅游业共接待游客达242万人次,增长30%;旅游业综合收入达6.9亿元,增长41%。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89.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3.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02亿元,增长36.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6元,增长22.1%;实现出口创汇65180万美元;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20万元,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的头两年,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45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67亿元,同比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40元,同比增长16.5%;城镇登记失业率3.9%;粮食总产达24840万公斤,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363公斤;46.3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3%。2007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7.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58亿元,同比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50元;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共接待游客509万人次,同比增长18.3%和10.6%;免除全区7万名中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成为全市首个“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