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9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植技术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
页码: 202
摘要: 境内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甘薯等。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小麦—玉米,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水稻。一年一作种植模式:春甘薯、春谷或春大豆等每年春夏交季时种植,秋冬交季时收获。东北部平原水浇地主要模式为小麦—菠菜—玉米;小麦—菠菜—玉米—大豆;小麦—春玉米—大白菜。棉花种植早春化冻后耕地、整地,4月底至5月初播种,起垄种植,点播,每穴4粒~5粒,每亩用种2公斤~2.5公斤。行距60厘米~7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每亩定植苗1700株~2000株。施足底肥,并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追肥,适时打顶、整枝、中耕、除草、防虫。
关键词: 农作物 种植技术 历城区

内容

一、粮食作物种植
  境内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甘薯等。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小麦—玉米,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玉米;小麦—水稻,每年10月(秋分)种植小麦,次年6月(芒种)收割,再种植水稻。一年一作种植模式:春甘薯、春谷或春大豆等每年春夏交季时种植,秋冬交季时收获。
  小麦种植传统播种方式以人工耧播为主,稻茬麦有部分人工撒播。一般采用起畦种植方法,畦宽2米~4米不等,行距12厘米~18厘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机械化播种,推广精播、半精播种植技术,并实施配方施肥。在旱地推广旱作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稻茬地推广晚茬麦综合增产技术。90年代初,机械播种完全取代人工耧播(山坡地除外)。在高产地块实施吨粮田开发,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拌种,降低播种量,采用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精细整地、施足基肥,覆膜播种。
  玉米种植传统播种方式以人工点播为主。1986年后,实施玉米密植和配方施肥综合技术,增加种植密度,一般4500株/亩;施肥改为配方肥。种植规格,采用大小行和等行距种植,行距大行1米,小行0.6米,主要用于套种;行距均为0.8米。2001年后,逐渐发展为机械播种为主。
  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沿黄河和小清河一带,传统种植方式以水育秧、人工插秧移栽。2000年后,推广旱育秧及机械插秧移栽技术,未获得大面积推广。
  甘薯种植春甘薯为主,起垄种植,垄距0.6米,亩栽植3500株左右,立夏前完成栽植。
  二、瓜菜作物种植
  1986—1995年,推广间作套种立体种植。东北部平原水浇地主要模式为小麦—菠菜—玉米;小麦—菠菜—玉米—大豆;小麦—春玉米—大白菜。南部丘陵山区为小麦—玉米—芸豆,小麦—玉米—西红柿,春玉米—地云豆—玉米—架云豆,春玉米—地云豆—玉米—豆角等一年三作三收或四作四收。1995年后,推广保护地栽培,主要有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栽培3种方式;塑料大棚,一般为宽8米~12米、长30~60米,面积240平方米~720平方米,种植黄瓜、西红柿、甜椒、草莓、油桃、杏等,分布在唐王、遥墙、董家、郭店、王舍人、仲宫等镇;小拱棚,宽2米,长短不等,种植早春西葫芦、莴苣、卷心菜、西瓜等,分布在唐王、遥墙和仲宫等镇;地膜覆盖主要种植“四鲜”作物,提前上市。
  三、花生及棉花种植
  花生种植早春化冻后耕地、整地,3年~4年深耕1次,4月底至5月初播种,每亩8000穴~10000穴左右,每穴2粒,起垄种植,配方施肥,主要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化学除草技术。2002年后,春花生栽培实施双膜覆盖,夏季收获食用鲜果。
  棉花种植早春化冻后耕地、整地,4月底至5月初播种,起垄种植,点播,每穴4粒~5粒,每亩用种2公斤~2.5公斤。行距60厘米~7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每亩定植苗1700株~2000株。施足底肥,并根据不同阶段进行追肥,适时打顶、整枝、中耕、除草、防虫。

知识出处

济南市历城区志

《济南市历城区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地域范围为2007年济南市历城区行政区域。内容包括: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城建环保、交通邮电、开放开发、农业综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业、商贸服务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历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