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92
颗粒名称: 老董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91-8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坊乡老董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社会事业、民间艺术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坊乡 老董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老董村位于张坊乡驻地以南2.5公里处,北靠王破头村,西靠骆家村,南靠南杨村,东靠许商街道五里庙村。自明代天启元年(1621)董氏由河北枣强迁来该村居住。该村东西走向总长280米,分前后两条大街,故有前庄、后庄之称。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隶属胡集公社,1965年分到张坊公社。
  该村有董、张、李、窦、孟、刘、孙、徐、肖、王10个姓氏组成,总人口515人,115户,劳动力210人,耕地面积702亩。
  2006年被“中共商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同年被评为“养殖先进村”。
  村政任职
  1945年,张宗强任村长,1947年,董延广任村党支部书记,1952年,董延广升任王木匠乡主席,刘树祥接任村长。1952年,李俊田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孟召群任村长。1956年,李家祯任村党支部书记。1959年,董广顺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家治任村长。1961年,徐明辉任大队长,1963年,张宗明任大队长,1969年,重建党支部,张宗明任村党支部书记,董召和任大队长。1980年,董召亮任大队长。1982年,李德全任村党支部书记,董召亮任队长。1984年,由大队改为村委会,由董广银任村主任。1988年,董召和任村主任。1994年,董召亮任村主任。1995年,董召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村计民生
  该村土地以白沙土为主,其中平原地500亩,涝洼地202亩,地块主要位于村北、村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有核桃园200亩。有专业养猪户3家、养鸡户7家,建筑业6户,汽车运输业7户,工贸服务业11户。村民就业人数120人,人均收入8000元。
  该村住房10%为土木类房,90%为砖瓦结构,全部建水冲式厕所,道路硬化,前街长250米、宽7.5米,中街长250米、宽7米,后街长250米、宽4.5米,西南街长100米、宽4米,南北街长500米,宽4.5米。水利设施齐全,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大型收割机5台。
  社会事业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所小学,后迁至南张村,1963年后又迁回该村,1998年与骆家中心小学合并。该村有卫生室2处,体育场2处,阅览室1处。
  村两委办公室建于2006年春,面积272平方米。
  民间艺术
  该村鼓子秧歌在清朝就已发展成熟,随时代的发展舞蹈编排更具现代气息,借鉴和发展了白集村富有民族性、传统性的“疯秧歌”。既有山东大汉的威武雄壮,又有青年的粗犷豪放。整个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舞姿优美,节奏分明。
  人物
  李庆伍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勇奋战多次荣立战功,为烈士。
  该村大学生8人,在校6人。
  (董召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董召亮
责任者
李庆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老董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