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656
颗粒名称: 大官庄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859-8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韩庙乡大官庄村村庄概况、村民经济、村政任职、村民生活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韩庙乡 大官庄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大官庄村位于韩庙乡正西方向2公里处,东南角是后洼埃村,东北与小官庄村相邻,西边是大屯洼。2010年,全村共有160户,总人口486人,劳动力300入,耕地面积1260亩。全村有李、陈、张、刘、王、曹、魏7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李氏人口最多。
  据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李氏由河北省枣强县一带迁来。此地盐碱瘠薄,雨季易涝,当时官府免了田赋,又因地广,随意迁入垦种,故名官庄。因村北有一小官庄,故而得名大官庄。该村多次被乡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等称号。
  村民经济
  该村地形东南高,西北洼,以红土为主,黄土较少,多为低洼地。1953年之前,主要以种植红高梁为主。1953年,该村有17户加入初级合作社。到1954年共有40户加入初级社,1955年,全村所有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1956年,大官庄初级合作社与其他几个村的初级社合并为西杨大社,村民统一参加劳动,在高地上种植玉米,低洼地段种植地瓜。1959年,西杨大社解散。1978年后,土地再分配,该村率先把土地分给个人,每人分得2亩地,当时亩产玉米700斤,麦子600斤。1990年后,村里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至2010年,小麦、玉米亩产量达到双千斤,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600元。
  村政任职
  刘清云是该村第一名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为党组织搜集情报。1942年左右,李德禄任农会主席;1943-1944年,李安明任村长;1944-1956年,陈富佃任村党支部书记;1956年秋,大官庄村加入西杨大社(孙胡同、苏王、前后洼埃、西杨、大官庄、小官庄联合成立为西杨大社),苏王村张富岐任社长,每村一名副社长,大官庄村陈富佃任副社长。1959年春,西杨大社解散,分成各个自然村。1959-1970年,陈富佃任大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香臣、李学梦任委员;1970-1977年,李芝元任村党支部书记,陈广新任副书记,李子俊任委员;1977-2005年,陈万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德贤、李子俊任委员;2005-2007年,王青同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杰、李存民和王维国、张长友先后任委员;2007-2008年,李存义任村党支部书记,魏志勇、陈井贤任委员;2008-2010年,陈井贤任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军、曹学亮任村委会委员;2010年,李洪东任村党支部书记,张佃军、李保全任委员。全村共有党员14人。
  村民生活
  1978年后,村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1995年,全村通上自来水。2008年,安装有线电视线路。2010年,该村建设党员活动办公室,同时建设了文化广场,广场绿化种植法桐24株,冬青80株;投资2万元安装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完善文化科技服务站建设的配套工程,添置办公桌椅11套,档案橱6个,电脑2台,购置图书1500册,建设了农村书屋。至此,全村95%的村民住上了砖石结构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多平方米。村内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多数家庭已购买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电视机、通讯设备基本普及。
  (陈万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大官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