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西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85
颗粒名称: 赵西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611-6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赵西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赵西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赵西村位于郑路镇东南部,东靠徒骇河,西与斜庙村相接,南与前赵村相邻,北与赵东村相连。全村占地总面积580亩,耕地580亩,全村有84户,总人口360人。全村有赵氏一个姓氏,均为汉族。
  《赵氏家谱》记载,徒骇河大堤下有一个龙泉寺院,赵氏族人于公元1460年自河北枣强迁居寺院附近落户,取名龙泉寺赵,后改名姑子庵赵。因有同胞三个人,其中两人在西边,取名叫西赵村,村中有一湾,相隔分为东西两部分,后改为两个大队。上个世纪60年代,西赵村分为两个行政村,湾西面的取名为赵西村。
  村政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赵西村和赵东村为一个行政村,赵希兰任党支部书记。赵希安任村长。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赵希安任社长。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赵希安任社长。1958年,成立西赵村生产大队,赵希安任大队长。1961年,立行政村,名赵西村,赵希兰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1965年,赵希成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赵光责任副队长。1969年,赵钦贵任副队长。1971年,赵钦责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1984年,成立赵西村民委员会,赵钦责任村委会主任,赵菊芳任妇女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赵西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柏油路由村中心穿过,西连通天路,东连商展路。
  1952年,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农业合作社,打井17眼,修渠排涝。1959年,粮食由原来的70公斤提高到了140公斤。1964年,党支部组织群众治理盐碱地,从徒骇河引水压碱,使村北的20公顷耕地得到改良。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1993年,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30个,当年冬天种植芹菜,春季种植芸豆、豆角等,年产值达15万元。村民又把低温大棚改建成高标准冬暖式大棚,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等,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100吨,年产值180万元。该村村民除去种植大棚外,还从事安全网加工,年收入15万元。2010年,村内住房98%为砖石结构的瓦房,各种机动车辆70余台,彩色电视、通讯设备达到普及。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9万元,人均纯收入7594元。
  文化教育 1976年,村党支部投资3万元新建9间教室。1996年,投资5万元建设高标准的教室6间,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先后有11名学生参入全日制大学本科。2000年,投资1万元办起农村文化大院,设青年科技之家、乒乓球室、篮球场。
  村庄建设 1996年,党支部和村委会组织安排宅基规划,村内通大街,安装自来水,村内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
  (赵钦贵)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钦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西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