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赵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83
颗粒名称: 新赵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09-6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新赵村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新赵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新赵村位于郑路镇东部,东临徒骇河,西与魏家村相连,南与赵东村接壤。2010年全村共有78户,总人口331人,有刘、赵两姓氏,均为汉族,两姓人口基本相当。全村占地面积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400余亩,村庄民居占地约100亩。据《赵氏族谱》记载,赵氏族人自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迁至徒骇河西岸,原名龙泉寺赵家,因东靠徒骇河岸,南北西三面围墙,故称围子赵,后因徒骇河拓宽,至现址,建设新居,因此得名新赵村。
  村政任职
  1947年,赵希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解放战争时期,村政权带领群众建立农民协会、联防队等基层组织,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组建初级农业合作社,赵希友任社长。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赵希友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新赵村生产大队,刘希太任大队长,下设两个生产队。1971年成立中共新赵村支部委员会,赵希友任党支部书记。1971-1984年,赵希友、赵广征、刘成吉、刘合仁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大队长。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刘合仁任党支部书记,赵光忠任村委会主任,刘成坤、赵纯正任村委会委员,村民委员会下设6个村民小组。1987年,赵光忠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10年,全村共有党员18名。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2010年有蔬菜大棚70个,徒骇河沿岸植树100余亩。村内有南北两条大街,东西两条大街直通商展路。
  1950年后,全村群众挖沟修渠,防旱排涝,打砖井40眼,粮食由原来的亩产不足60公斤,发展到亩产100公斤。1962年后,从外地借调抽水机一台,购买12马力的柴油机两台,进行农业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又组建木工组,弓房等,发展副业,渡过了困难时期。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耕地全部改造为水浇田。1993年,开始建设蔬菜大棚,至2010年,全村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70个,主要种植芹菜、西红柿、辣椒等,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70万斤,年产值60多万元。至2010年,村内建有地毯厂、养殖场、木工组、豆腐坊、养猪场、颗粒加工厂等。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8.6万元,人均纯收入7210元。
  村庄建设 1985年,全村户户通电。1986年,全村划分宅基地,开通大街。2000年,完成电网改造。2001年,通有线电视。2006年,两条大街安装路灯。2010年,全村通上自来水,修建了村两委办公室,建房5间,设置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至2010年,全村砖石结构住房占98%,各种农用机动车100余部,摩托车、电动车、彩电、冰箱、通讯设备普及。
  (赵光忠)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光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赵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