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51
颗粒名称: 陈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82-5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陈家村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陈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陈家村位于郑路镇东部,西与尚家庙村相邻,南与惠民县靠河桑村接壤,全村占地面积737亩,其中责任田372亩,蔬菜大棚200亩,林地30亩,村庄占地135亩,2010年全村共有105户,总人口431人,全村只有陈氏一个姓氏,均为汉族。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陈氏由河北枣强迁至商邑城东22.5公里处立村,居徒骇河北岸、黄家桥北头,原名黄家桥陈,因徒骇河拓宽改造,该村于1963年迁到展家村东北1.5公里处,更名为陈家村。
  村政任职
  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陈金花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陈家生产大队,陈玉俊任大队长,下设两个生产小队。1961年,陈朝义加人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64年,中共陈家村支部委员会成立,陈朝义任党支部书记。1967年成立陈家村革命委员会,陈金富任“革委会”主任,陈金城任民兵连长。1984年10月,建立陈家村民委员会,陈玉亭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委员3名。2010年村委会由3人组成,陈朝亭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陈家村土地以沙土为主,部分盐碱地得到改造,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经济来源以蔬菜大棚为主,建有高温大棚160多个,占地200余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粮食亩产不足80公斤。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9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20公斤。1963年村庄搬迁后,全村村民治理盐碱地,挖渠筑田。1978年以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责任田全部变成水浇田,并发展露天蔬菜生产。1986年,人均纯收入超千元。1992年,从建低温大棚开始,逐步改造和新建高温大棚,户均1.5个棚,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芹菜、豆角等蔬菜。2010年,村内有工程建筑队、密目网加工厂、棉油加工厂等企业。该村有通往与商展路的柏油路,村内建有居民楼房两座,村民全部住上砖瓦结构的瓦房,有轿车16辆,面包车2辆,大型收割机2辆,重型运输车2辆,电脑40余台,彩电及通讯设备达到普及,村庄内各街道有路灯,实现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通电话。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12万元,人均纯收入8196元。
  文化教育 1966年以前,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0%。1969年,该村修建小学并二次搬迁。1989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5%。1997年,该村小学并入展家乡中心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1962年该村考出了第一名中专生。1977年该村考出了第一名大专生,至2010年该村大中专毕业生达到了80多人。
  (陈朝亭)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朝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