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42
颗粒名称: 张家湾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575-5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张家湾村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家湾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张家湾村位于郑路镇东南部,东靠张王庄村,西接东刘桥村、南解家村,北与斜庙村相连,南靠张王庄村和徒骇河。全村占地面积210亩,其中耕地176亩,村庄民居占地34亩。全村共有42户,总人口156人,有王、张、訾3个姓氏,均为汉族。
  清初,有王氏两兄弟由河北枣强迁此定居。相传此处有一大湾,湾内长有各种植物,非常旺盛。当时北湾面积有十几亩大,王氏兄弟二人就定居于此湾北岸,地名为王铁匠家。之后又有张氏、訾氏从河北枣强迁来定居。清朝同治年间,王铁匠家更村名为张家湾。
  村政任职
  1952年4月,王传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52年,王京仁和王传仁组织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成立中共张家湾村支部委员会,王传仁任党支部书记,王栾仁任支部委员。1972年,王万友、王万敏任支部委员,成立生产大队,王万友任大队长。1984年,成立村民委员会,王万敏任村委会主任。1992年,王风彬任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王风彬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张家湾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村内南北柏油路从街中心穿过,北接商展路,南通环镇路,村南路西建有村卫生室1所,村西有木片加工厂2处,有蔬菜大棚10个,主要以种植芹菜、黄瓜为主。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9.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838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亩产粮食不足70公斤。1952-1959年,打砖井10眼,修渠排涝。1959年,粮食亩产160公斤。1963年,村民对全村耕地进行全面改造,挖沟修渠,粮食亩产300公斤。全村部分男劳动力制作马车车盘,销往烟台、潍坊、济南等地,全村人均增收200元,在此基础上又开办了榨油坊。1972年,进行村庄规划。1994年,建起10个高温蔬菜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芹菜等蔬菜。1995年,对全村耕地进行大调整,使每户的责任田更加集中,便于耕种,村内的闲散地也重新进行分配。1996年,投资5万元进行大街硬化,并开通一条直通村内大街的南北公路。2005年,对村内大街和通往村外的南北公路进行重新铺油。2007年,村民办起木片加工厂、编织袋厂、汽车修配站。2009年,户户通自来水。2010年,村民全部住上砖瓦结构的房子,有线电视入户率100%,部分村民拥有轿车或面包车,彩电、电话、无线通讯设备、机动三轮车达到普及。
  教育卫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先的村学校曾3次迁址。1992年,建起一所标准校舍,让入学儿童彻底告别土台黑屋的历史,儿童入学率100%。1992年,由王传桥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一所村级卫生所。
  (王风彬)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风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家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