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刘桥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41
颗粒名称: 西刘桥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574-5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西刘桥村概况、村政任职、村计民生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西刘桥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西刘桥村位于郑路镇南部,东与中刘桥村相邻,西与芦坊村相连,北与南解家村接壤,南与济阳县肖家村隔河相望,全村占地总面积8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65公顷,林地面积5公顷,村庄民居占地面积10公顷。2010年全村共有147户,总人口698人,全村皆为刘氏,均为汉族。明成化年间,刘氏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入此地。该村原名芙蓉街,又名十字街,村南有一桥,名刘家桥。后来人多村大,分为东、中、西三刘桥,该村居西故称西刘桥。
  村政任职
  1950年4月,刘存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59年8月,中共西刘桥村支部委员会成立,刘存田任党支部书记。1967年,刘宝顺任村党支部书记。1981年,刘文青任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刘俊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刘治华任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该村共有党员8名。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村内9条街道已全部硬化,村北柏油路与张王路相连。村内有安防网厂、木材加工厂、油坊、卫生室、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洗浴中心、加油站、维修部、理发店等。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9万元,人均纯收入5919元。
  1968年,挖沟修渠,该村购置了柴油机及灌溉设备,粮食亩产量提高到180公斤。1983年,该村利用徒骇河水源条件,购置30千伏电机及配套灌溉设备,增修水渠1200米,全村耕地使用电力灌溉。1985年,粮食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2009年,修水泥水渠2条,增置灌溉设备3套。
  该村工业始于人民公社时期,当时全村四个生产小组都有木材加工、油坊,从业人员30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办副业解散。个体工商户日益增多,相继出现副食、农资、服装、餐饮、医药零售、建筑、调料、维修、洗浴等行业,从业人员100余人。分布济南、淄博等各大城市务工人员100余人。2009年建起木材加工厂,2010年新建安防网厂,均为民营。
  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一处闲置民房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当时能容纳几十个孩子上学,包括周围几个村的儿童。1955-1968年,受徒骇河扩宽影响,学校先后三次迁址。1969年,新建一所正规学校,结束了用旧民房办学的历史。当时的学校占地1000平方米,教舍2间,教室8间,能容纳80名学生。1986年新建学校,购置教学设施。学校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教舍4间,教室10间,全部砖木结构瓦房,能容纳120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村民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年人均粮食60公斤,人均收入不足20元。1965年,人均粮食达到180公斤,人均收入40元。1996年,人均收入1500元,村民住上砖混结构的瓦房。1983年,安装50干伏变压器两台,户户通电。1997年,村内安装了第一批程控电话。2000年,电视机普及,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普及,人均年收入2400元。2007年,安装有线电视设备。2009年,安装自来水,村民开始饮用深层地下水。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全村有轿车10余辆,重汽运输车10余辆,大型收割机3台,电脑20余台,太阳能热水器20余套,空调20余台,通讯设备、摩托车、电动车普及。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村全部土房,街道狭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徒骇河扩宽,全村50%房屋搬迁新建。1995年,该村对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按规划开通6纵3横9条大街,总长3000米。1996年,村内中心大街铺上柏油路,随之有了通往县城的公交车。2006年,村“两委”投资30万元硬化全村所有道路。2010年,投入7万元,新建村委办公室。
  人物
  刘忠行 清朝翰林。当时朝廷在该村为其建造翰林门一座,“文革”期间被毁。
  刘青 1953年出生,1973年入伍,1975年在山东省农科院人事科任职,后任省人大行政法制处处长。
  (刘治华)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治华
责任者
刘忠行
相关人物
刘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刘桥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