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邱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26
颗粒名称: 高邱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61-5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高邱站村概况、村计民生、村政任职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高邱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高邱站村位于商河县城东南方向25公里处,郑路镇南部,东与大袁家村为邻,西与党家村相连,南与乔李石村相邻,北与于家屯村接壤,隶属商河县郑路镇管辖,全村占地总面积1224亩,其中耕地999亩,苇塘30亩,村庄村民占地195亩。2010年全村共有200户,总人口780人,有李、苏、黄3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黄姓最多。
  该村原名小新庄,据记载,明朝始皇朱元璋之四子燕王朱棣从燕京往南京为父朱元璋吊孝,设立72站,因高邱站为其中一站而得名。李氏从河北枣强迁入,黄氏从山东寿光迁入,后有苏氏迁入。
  村政任职
  1939年,商河县郑路区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建立高邱站村农民协会。1947年4月,苏仁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该村第一名党员。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李俊水任社长。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设立高邱站村生产大队,李俊高任大队长,下设4个生产小队。1960年3月,中共高邱站村支部委员会成立,苏仁青任村党支部书记。1967年,成立高邱站村大队革命委员会,李明义任“革委会”主任。1984年10月,成立高邱站村民委员会,黄庆责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87年,李明耀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光耀任村委会主任。1989年,李光耀任村党支部书记。1994年,李明兴任村党支部书记,黄庆责任村委会主任。2008年,黄居海任村党支部书记,苏光华任村委会主任。2011年,李光勇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村内6条街道已硬化,东连备战路,西通商展路,村内有百货商店、机动车辆维修部等。
  1952年,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相继成立了3个互助组。1956年,打砖井10眼,修渠18条。1959年,粮食由原来的亩产70公斤,提高到亩产150公斤。1964年,治理村北洼地,投工3万个,动用土方8万立方米,将涝洼地改造成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1978年,开河挖渠,将全村所有耕地改造为水浇田。1984年,粮食亩产突破双千斤。1996年,村内开始建设蔬菜大棚,至2010年,村内建起冬暖式蔬菜大棚14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西红柿、辣椒等,每年向市场提供蔬菜56吨,年产值80万元。村内建有酒厂1家,各类养殖场5家。至2010年,全村砖瓦结构住房占98%,各种机动车辆100多辆,其中轿车10辆,大型收割机4台,电脑10台,彩色电视、电话达到普及。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09万元,人均收入5942元。
   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小学4次迁址,先后投入10余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和扩建。1984年,达到校舍、课桌凳、院墙、大门、厕所五配套。1994年,建起10间新教学校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村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代替。1974年,村党支部对宅基,住房统一规划。1975年之后,先后开通村内5条大街,总长2100米。1990年,全村通电。2003年,修建五横一纵的柏油路,安装路灯。2004年,安装有线电视。2011年,安装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
   (李光勇)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光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高邱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