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庞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325
颗粒名称: 邹庞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60-5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邹庞村概况、村计民生、村政任职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邹庞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邹庞村位于郑路镇政府南2公里处,土马河北岸,备战路西侧,东与大石家村相邻,西南与大袁家村相连,东南与大杨家村相连,由邹家、庞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占地面积780亩,其中耕地646亩,村庄及坑塘、道路面积134亩,2010年全村共有102户,396人,有邹、庞、李、陈、郭5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邹姓最多。明朝成化年间,邹姓和庞姓迁入,分别以姓为村名,为邹家,庞家。清朝年间,李氏迁入邹家,郭氏迁入庞家,后又迁入邹家。1945年商河解放后,合并为一个村,名为邹庞村。
  村政任职
  1942年6月,邹立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邹庞村第一名党员,解放初期任仁风区区长。1945年,成立中共邹庞村支部委员会,邹立太任党支部书记。1952年,成立互助组3个。1954年4月,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庞贵林任社长。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庞贵林任社长。1958年,成立邹庞大队,下设邹家一队、庞家二队。1959年,邹玉吉任党支部书记,邹福平任支部副书记。1974年,邢继风任党支部书记。1976年,邹福珍任党支部书记。1980年,庞效冉任大队长。1984年成立邹庞村民委员会,庞效冉任村委会主任。1993年,庞效和任村委会主任。
  村计民生
  生产建设 邹庞村以生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为主,建有蔬菜大棚15个。该村有豆腐、豆腐皮加工传统,规模扩大,从业人数达40人。笤帚加工、大棚种植、劳务输出、棉种培育、畜牧养殖是该村主导产业。
  1978年,挖沟5000米,打井20眼,改善了水浇条件,单产突破500公斤。2004年,铺设农用电缆3500米,主要用于农业灌溉。2008年,建设大棚10个。1978年以后,该村发展二、三产业。至2010年,该村有预制厂、涂料厂、服装加工、老粗布加工、地毯加工、豆腐、豆腐皮加工、农机维修、百货商店、饭店、浴池、馒头房、家具制作、养猪场、个体运输、劳务介绍等个体私营经济。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达百人,年实现总产值74万元。
  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24万元,人均纯收入6138元。
  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大杨村联合办学,使儿童入学率达到80%。1964年,村自办小学,儿童入学率达到100%。1992年,村办小学撤销。
  村庄建设 1976年,村庄统一规划。1990年,邹庞正式合并为一条街。1993年,安装30千瓦变压器一台,户户通电。1996年大街硬化。2003年变压器增容至100千瓦。2008年,修建水冲式厕所30个。2009年通自来水。截至2010年,全村砖瓦结构住房达到97%,大型收割机7台,大型翻耕机6台,安装农用电缆3500米,各类机动车辆100台,其中重型汽车1辆,轿车9辆,面包车3辆。电脑15台,有线电视普及率95%,电话、手机入户率达100%。
  人物
  郭道堂 民国时期任山西省省长,因推行三民主义,被日本人杀害。
  邹连波(曾用名邹连涛)1938年参军入伍,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李毛、陈罗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连指导员、团政委,参加过多次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航运厅厅长,后任杭州市交通局局长,1989年离休。
  邹福政 1930年6月生,1945年参军,解放战争经历过多次战斗,转业后任德州市卫生大队党支部书记,市卫生院院长等职,已离休。
  (邹福珍)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邹福珍
责任者
郭道堂
相关人物
邹连波
相关人物
邹福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邹庞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