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81
颗粒名称: 武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16-5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武家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村民经济、文化教育、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武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武家村位于商胡路中段,西与郑家村隔商胡路相望,东靠苗家村,南与临盘二矿采油七队相邻,北隔余粮干沟与北小庞村相望,村东紧靠贾胡沟。全村南北长250米,东西长110米,呈长方形状。村庄最明显的标志是村前的集市大街,东西长300米,宽38米,是贾庄镇有名的集贸市场,四、九为集。
  全村共有农户41户,总人口158人,耕地221亩。有武、王、张3个姓氏,其中武姓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0%。
  据传,武氏家族明朝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并以姓氏“武”为村名。
  村政任职
  1949-1976年,王召金任村党支部书记。1976- 1990年,武圣亭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1995年,武振功任村党支部书记。1995-20村庄变迁
  1960年前,该村庄无大变化,村落集中于一条南北大街两侧。村落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1960年开始为部分缺房户于大街以北进行规划,统一红砖建基、坯墙、尖房顶。1970年利用村中空闲地、低洼地、边缘地为居住拥挤、缺宅基地的家庭进行安置。1995年开始村庄规划,扩宽原来的南北大街,新增了东西北大街,在村南修建了“五联镇集贸大街”,并对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房屋开始修建青石建基、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前出厦房屋。2000年以后,全村砖瓦房逐渐普及,有3户孤寡老人享受低保,普及了有限电视、电话,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村民经济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了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粮食产量有所提高。1970年左右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地成方,沟成网。
  该村土地较多,但土地分散,初分地到户时,每人十几处地块,耕种基本依靠人翻、人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与发展。后经陆续整合,合并了地块,大面积耕、种、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减轻了农民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至2010年该村有吊车、铲车、叉车、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可进行施工作业,有小麦、玉米收割机3台、拖拉机2台,播种机2台。沿集贸大街住户利用地缘优势搞起了餐饮业、商贸业、建材业、装修业。村民张延亮自主创业组成了运输队搞“物流”运输。2004年在党支部书记武振波的带领下,村民武国力办起了占地六亩的养殖场,主要以养猪为主。
  文化教育
  民国时期,该村有公办“五联镇模范学校”一处,开设小学1-6年级课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兴办了农民夜校、识字班突击扫盲,该村于郑家村合建成完全小学,到1957年,合办学校“普九”达标。建起了达标的教室,标准的桌凳、配套的教学器材,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教育普及。至2010年,全村有本科毕业生3人。
  人物
  武荣亭 1932年出生,1951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复员,2008年去世。
  武振山 曾任德州市物质局局长。(已退休)
  10年,武振波任村党支部书记。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党圣凯
责任者
王超
责任者
武荣亭
相关人物
武振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武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