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61
颗粒名称: 魏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5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魏家村村庄概况、村政任职、经济民生、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边张村

内容

村庄概况
  魏家村位于商河县城以西5公里处,东与史家村相望,西临刘志石村,南与东王村接壤,北与燕家村相望。该村总人口714人,157户,土地面积900亩。该村有魏、吴、刘3个姓氏,均为汉族。
  据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魏氏由河北枣强迁入,以姓氏命村名。
  村政任职
  在抗日战争初期,村民魏希忠加人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吴德顺、魏志山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由魏希忠接受上级指示,在村里开展秘密工作。
  1947年土改,后来成立了大社,魏家、东王、刘志石、小庞家合为一社,社长王丰海,会计庞玉波、王德育、郜玲。1958年各自成立了大队,魏希路任村长,魏希康任大队长。
  1945-1964年,魏希路任村长。1964-1982年,吴德顺任村党支部书记,吴金升任村主任。1982-2005年,吴兴江任村党支部书记,魏志林任村主任。2005年,吴世军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人民公社化以来,全村社员大搞农业生产,想方设法提高亩产量,当时小麦亩产500斤以上,玉米亩产也在500斤左右,成为全县有名的生产模范村,记者到该村了解生产经验,拍摄劳动场面,采访劳动骨干,将照片挂在县城大街上,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
  1962年大涝灾,该村一半土地绝产,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支部一班人带领大家克服种种困难,渡过难关,没向国家要过一粒粮。该村1972年购置了第一台24马力拖拉机,在当时这是一件新鲜事,男女老少都前来围观。
  21世纪以来,该村由单纯的种植农业转向外出务工、发展养殖业,全村40岁以下男劳动力90%以上外出打工,部分村民将责任田转租给别人,自己长年在外务工,一月可收五六千元。有2户村民建起了二层楼房。
  村民魏可成率先在村东头自己的责任田里建起该村第一个养殖大棚,做起了养鸭生意,第一批成鸭出棚盈得资金1万多元,他又扩大了规模,建起了第二个大棚。
  村民魏志雨养殖生猪,自繁自养,12个猪圈,70余头猪,出栏净收入15000余元。
  村民魏可宏购买了一辆四轮翻斗车,为村里修房户运土,垫房基,给砖瓦厂运土,而后购买了小麦联合收割机,又投资110万元购买了大型挖土机,承包附近河沟清淤,挖建大棚等工程。吴世学办起了废品收购站。
  该村还在村边多年空闲的湾里建了养鱼池,放养鱼苗3000余尾,建起了池养莲藕。2009年群众自愿捐款,进行了大街路面硬化,在外工作人员自愿捐款500-2000元不等,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家家户户应有尽有,电动车代替了自行车。
  人物
  魏可兴 贫苦出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由于他年龄较小,部队领导安排他担任后勤工作,供应前线所需物资。由于他积极能干,多次受到部队表彰。新中国成立后,安排到公安部门工作,后调到山东省安全厅,曾任山东省安全厅副厅长。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月江
责任者
刘永清
责任者
韩宪光
责任者
魏可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魏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