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孙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205
颗粒名称: 西小孙家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437-4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贾庄镇西小孙家村庄概况、村政任职、经济民生、文教卫生、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贾庄镇 西小孙家

内容

村庄概况
  西小孙村位于贾庄镇政府东北方向3公里处,朱家以南1000米,316省道以北1000米处,南临香坊村,西靠王丰告村,北与杜集村毗邻,东与河沟村接壤。该村可耕地面积900亩。全村136户人家,总人口570人,村内有孙、王、姜、李4个姓氏。其中王姓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均为汉族。
  据《孙氏家谱》记载,孙氏本姓乔,居河间庆云,有尊贵者逃避兵乱赴胶州过商河之庞家庄,因受孙氏家业的影响,令其子乔衍光改为孙姓,万历年间由孙集侨居小孙家,因姓而得名。据《王氏族谱》记载王凤诰第三代子孙王晋才携长子问臣从王丰告到小孙家西头居住。1938年以前,在马集村东头的高岗上有一个40- 50户的小村叫小褚家。1938年,日本鬼子制造马集惨案时,该村被炮火夷为平地。村民四处逃散,姜氏的一大户来到小孙家西头安家。李氏仅有一户。
  村庄变迁
  解放以前,村庄的房屋、街道、胡同都无明显变化,住户都是集中在前街以北,西边称“王孙二院”,当时有两条南北街道,分别为官伙巷和大车道。解放后至1966年,没有多大变化,在村东(现在十字路口的东边,前街的南边建立“头牯栏”——养殖牛、马、驴、骡子等牲畜的场所),房屋多为土房,条件好的有青砖建基,墙是土坯、泥坨的,房架均为木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出头。1966年前后,对村庄进行第一次规划,整平大街(150米×15米)。1973年进行第二次规划,统一安排宅基地,但没有统一大小、高低。1987年进行第三次规划,主要是整平大街、对宅基地实行“两统一”,即统一测量(20米× 23米),统一安排向村东延伸,房屋结构主要为土结构,房顶为尖顶,当时已经开始出现几处红砖瓦房(红砖是河北引进的),瓦均为自己村内烧制而成。1996年修建了出村路,与环乡路相连,路基铺垫均为村民义务出工,柏油路面(500米×5米),南北走向1条(230米×12米),小巷6条(宽4米)。2004年硬化(混凝土)大街3条总长730米,宽6.5米,总投资18万元左右。2007年修建了村文化室,内设乒乓球台,扑克、象棋、军旗、跳棋等。
  村庄沿革
  1937年11月,商河沦陷,该村受日伪统治。1945年商河城解放,归五联防(1949年3月改为六区,1952年6月改称胡集乡,1955年5月改为胡集区)管辖。1957年1月隶属胡集乡。1960年1月隶属贾庄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下辖4个生产小队。1984年4月,隶属贾庄乡管辖,1996年隶属贾庄镇管辖。
  1945-1949年,王云洪任村长,分田地、搞土改。1949-1955年,姜连发任村党支部书记,成立互助组,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又成立2个初级合作社。1955-1958年,王传孔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业任社长,后来又成立了高级社,下辖2个生产队。1958-1972年,王吉责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征任村大队长。1965年建成“马蹄窑”烧青砖。1966年建立油坊2处。1967年建立香油坊和上轧棉机。1968年搞起铁编包括刺绳、铁丝网。1972-1989年王吉玉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成任村大队长。1975年村建成红瓦厂。1989-1994年王同仁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吉同任村主任。1994-1996年王同光任村党支部书记,王洪胜任村主任。1996-2010年,孙洪胜任村党支部书记,户户通自来水,硬化、美化大街。
  村民经济
  该村历代以分散性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村民除经营土地外,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些小买卖,有炸果子、轧挂面、做粉条、轧棉花、加工面子、做衣服等等。
  1947年土地改革以后,耕者有其田,但受水利、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人均纯收入甚低。1970年前后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水利条件有所改善。1980年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农田基本建设基础上,使用良种、化肥、地膜等,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时的亩产200余斤增加到亩产800斤左右。20世纪90年代,由于地块较为分散,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耕种打轧基本依靠人工,费时费力。后陆续整合地块,合并地块,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至2010年底人均纯收入7000余元,村内有9户孤寡老人享受着低保,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均普及,全村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30余部,村内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群众安居乐业。
  村民王同平2006年建起了养鸡大棚,年收入8万余元。村民王修震2007年建起了价值6万元,占地4亩多的养鸭棚,年出栏量达2万多只,年收入1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不少养殖户。
  文教卫生
  1948年建立该村第一所小学,利用空闲民房为教室,共两个班级(40余人),采用复式教学,教师有王传会、王吉业。1959年该村又成立了一所小学。1976年在村南重新建立了村小学,设1-5年级。1997年撤销合并至甜水井希望小学。
  该村传统文化有鼓子秧歌,由于村庄较小,和贾庄镇香坊村、栾庙村、王丰告4村联合组建了一支秧歌队。秧歌表演花样繁多,高跷(腰鼓,打棒,5米高的扁担)、小鼓(十字街,剪子鼓,迷魂阵)、旱船、丑角等。内容丰富多彩,远近闻名。1956年以王传会为首成立了一剧团,共有50余人,曾出演过《打渔杀家》《空城计》《盘丝洞》等,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打渔杀家》曾在贾庄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
  1966年,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名。2004 年该村作为镇重点村,重建了高标准卫生室。2008年国家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卫生室进行高标准改造,内设诊断室、观察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厕所,通上了自来水,配备了听诊器、吸痰器、简易呼吸器、身高体重计、便携式高压消毒锅、氧气瓶、消毒灯、诊查床、健康档案柜等高标准设备。有医生3名,辐射4个村庄。
  人物
  王传成 1924年出生,1947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等职务。1951年抗美援朝,荣获“一等功”,后转业到青岛市铜铅厂,任科长。1975年离休,已病故。
  王吉富 1927年出生,1947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后转业到商河县水利局任科长。1987年离休,已病故。
  王吉思 1944年12月出生,1960年商河一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矿物院地质系,毕业后安排在临邑县第一中学任教,后任教导主任,曾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已病故。
  该村有大学生9人。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韩福广
责任者
王秀保
责任者
付泽元
责任者
王传成
相关人物
王吉富
相关人物
王吉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西小孙家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