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义张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2014
颗粒名称: 李万义张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85-28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李万义张家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教育卫生。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李万义张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李万义张家村位于龙桑寺镇南,东与三官庙村为邻,西与孙集乡康家村相连,南与孙集乡小街村接壤,北临孙扒古村,整个村庄呈方形。全村总面积1100亩,其中耕地1000亩,人均3亩,村庄民居占地100亩。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70户,总人口333人。
  李万义张家村因姓氏而得名,还曾称为“鸭子张村”“前西张村”。全村有张、李2个姓氏,均为汉族。其中张姓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95%。张、李两姓皆由河北枣强迁此。
  村容村貌
  新中国成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破烂不堪,杂乱无章,大多数是土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土坯房逐渐被砖石结构的瓦房所代替。1975年,全村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2条大街,总长700米,并逐步对村内所有街道和胡同进行硬化整修,对大街进行美化和绿化。20世纪80年代,安装路灯。
  至201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0平方米。村内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亩产粮食不足30公斤。1955年,该村组织10户村民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相继成立了4个互助组。后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打砖井15眼,修沟渠2条。1966年,年人均粮食100公斤,人均纯收入50元。1978年,年人均粮食120公斤,人均纯收入100元。1982年,粮食产量提高到亩产500公斤,全村解决温饱问题。
  该村在人民公社时期有铁编厂1家,从业人员30人,年收入近6万元。从1982年开始,立足自身优势,推广种植、养殖、加工业。至2010年底,该村外出打工人员70人,人均收入700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5倍。砖石结构住房占98%,全村安装程控电话7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100多台,各种机动车辆100余辆,轿车8辆,全村新农合与新农保参保率98%。
  教育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3%。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造和扩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1997年,学校“普九”达标,校舍达标,教学设施配套。2006年,学校合村并点,村庄孩子到三官庙小学上学。1995年,村内有了阅览室,建立活动场所,配置高低杠、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
  20世纪60年代,村里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到80年代,村里的“赤脚医生”逐步被小诊所代替。2005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0年,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同年,建成村级卫生室,有医生3人,床位5张。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李万义张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