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75
颗粒名称: 常庄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44-24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常庄村发展情况包括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常庄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常庄村位于龙桑寺镇驻地东南5公里处,省道316线以南,东临师曹村,南接后翟村,西与三合庄村依邻,北与西田家村毗邻,是原常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处惠民、济阳、商河三县交界处,属革命老区,该村残存多处革命遗迹。全村耕地面积1859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渠配套,水利条件较好。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350户,总人口1432人。
  该村有周、刘、亓、韩、田、李、王7个姓氏,其中周姓人口最多,占全村总人口的50%以上。周、刘、亓、田、李、王6姓始祖皆迁自河北枣强。韩姓始祖韩照于永乐年间自河北邯郸迁此。全村人口均为汉族。
  常庄村自明初即有文字记载,古称“青龙镇”,后来改为“周家庄村”“周新庄村”,又名“刘屠庄”,后又改名数次,如“白马庄”“义和庄”等。因村落呈长方形,后遂俗称“长庄”,渐渐演变为村名“常庄”。
  村容村貌
  该村自1968年就推行村庄规划政策,基本街道已渐趋规整,主街宽15米。1980年,全村通电。1988年,常展公路东西贯穿全村,铺上沥青路面,成为全村最主要的街道。2010年,村民喝上自来水;同年,再次整修硬化村里的主要道路。
  至2010年底,该村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1公里,村西是“常庄商业街”,多是两层的楼房,街面达到30米宽,两侧商铺林立,是方圆十几里的经济交流中心。丰收河以东是原来的村落,多数是砖瓦房。村里有8家村民已经建起二层小楼,街道两旁设有垃圾箱,基本达到整洁和卫生的标准,房屋虽然有些许的错落,但是主体方向已渐趋统一。
  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村内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春旱夏涝,靠天吃饭,亩产粮食不足50公斤。1953年,该村10户村民组织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后又成立第二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打砖井42眼,修沟渠4条,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水浇体系,粮食产量达到200斤。1960-1962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庄稼颗粒无收,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该村是人民公社、供销社、医院、信用社、粮站等单位的驻地,往来人员流量较大,从而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该村是原常庄乡政府驻地,区位优势明显,村民经济来源已经不全依靠农业,商业收入已经占到家庭收入的主要位置。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加上镇政府的扶持政策,先后有数家集体、个体企业落户常庄,如济南重汽装配厂、世纪经伟棉纺厂、上海食品调味厂、地温鲇鱼养殖厂、香港合集果汁厂等。
  2010年,全村都住上砖瓦房,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000元,全村安装程控电话430部,电视机、电冰箱、电脑累计480台,各种机动车辆460余辆,其中轿车29辆、面包车37辆,大型收割机5台,大型运输车4辆。全村新农合参合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9%。
  清朝光绪年间,由村民集资设立集市,农历逢二遇七是常庄大集日,摊位达500余个,赶集人数千人,一度成为当时方圆百里最大的集贸市场。1957年,在村支部的领导下,李春文主持创办了集体制的油坊,加工大豆油。1968年,建养猪场,占地约20亩。同年,建粉条厂。
  村政任职
  因地处商河、济阳、惠民的交界处,行政关系也几经变易,先属武定府惠民县,后属德州地区商河,2005年全县政区调整后属龙桑寺镇管辖。
  常庄村是全县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村之一,抗战初期周曰来就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名党员。1949年,常庄村建立党支部。至2010年全村党员发展到37人。
  任职序列:1937-1945年,刘玉银任农会主席。1945-1946年,周殿章住农会主席。1946-1949年,田同礼任农会主席。1949-1960年,亓连行任党支部书记。1960-1970年,亓连升任党支部书记。1970-1986年,李春文任党支部书记。1986-1987年,刘振军任党支部书记,刘振峰任村主任。1987-1989年,韩本利任党支部书记,刘振福任村主任。1989-2004年,周佃兴任党支部书记,刘振福任村主任。2004-2010年,周观虎任党支部书记,亓连明任村主任。
  2010年,全村党支部有3名委员,37名党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使用,同时完善了村内党建各项硬件设施,村级组织办公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文教卫生
  清光绪年间,该村就有“周家学堂”一所,系周氏秀才文先生教书育人的场所。后改建为“常庄联中”,1980年搬入新校称“常庄完小”。1981年,常庄中学落成,学校发展逐步走入正轨。2008年,村中修了文化室,学文化、学种养、学科学蔚然成风。
  村中有标准的卫生室,正规、整洁,村民小病不出门,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常庄自古就有尚武的风俗。清朝有拳房,专门教授青年子弟学武,后由拳房班底组成了常庄的鼓子秧歌队,名震十里八村。
  人物
  刘司侯 清朝时人,官至佐清侯,选州右堂。
  田寿仙 名医,历清朝、民国、新中国3个时代,抗战时期曾斡旋于各种势力中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享誉三县。
  韩英女,1973年1月出生,汉族,1995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9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历任常庄乡党政办公室干事、计生办干事、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龙桑寺镇党委委员,共青团商河县委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革命烈士:周曰来 韩墨章 刘振常 刘玉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观虎
责任者
刘司侯
相关人物
田寿仙
相关人物
韩英女
相关人物
周曰来
相关人物
韩墨章
相关人物
刘振常
相关人物
刘玉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常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