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杨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57
颗粒名称: 双杨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商河县龙桑寺镇双杨孙村发展情况报村庄概况、村容村貌、经济发展、村政任职、文教卫生、人物。
关键词: 商河县 龙桑寺镇 双杨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双杨孙村位于龙桑寺镇龙岳路以西2公里、商东河以东1公里处,东北与李官村接壤,西与东小吕村相邻,南与孙集乡北李家村毗邻,北与大王村相望。截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该村常住人口132户,512人。总面积1909亩,耕地1729亩,村民居住占地180亩。
  该村有刘、孙两姓,刘姓于明代迁入,祖谱失传,无从考证,曾有刘孙庄之称。孙姓分为两部分,同姓不同祖。一部由二世孙万河迁入,时况无从考证;一部于明代九世孙由乐安迁入,始祖兄弟3人,邦显(下分12支)、邦佑(下分3支)系同胞,邦式(下分3支)与二祖伯叔堂从之,孙姓迁商后立墓,墓地有两棵大杨树,从此得名双杨孙村,历经五六百年,人丁兴旺,繁衍昌盛。
  村容村貌
  20世纪70年代前,村落集中在前后大街中间,东西长250米,后大街以北、西北角有几户住宅,家庭比较富裕,称芙蓉街。前大街以南、东南角有几户住宅,称小庄,村中间有条南北大街,称大胡同街,宽6米,其他以南北过道为主。村内建筑多为青砖建基、土坯砌墙、平顶草檐大出头,很少有四梁八柱的四合院,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1972年,村里对宅基、住房、街道实行统一规划,先后开通2条大街。北大街以北3排房屋,大街宽14米,南北大街中间4排房屋,南大街以南两排,规划标准院落,东西宽17米,南北长20米,南北两排之间有5米的过道。1998年,村庄又重新规划,村落北移,在原来规划北大街后3排以北通东西大街,宽20米,大街以北安排3排房屋。改革开放后,房屋以砖石、混凝土结构为主,前带出厦,宽敞明亮,门窗是以铝合金为主的玻璃门窗。1982年,全村通电,安装路灯。1995年,全村普及电话。2002年,全村通自来水,解决了喝苦咸水的问题。2006年,普及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2010年,该村对两横一纵3条大街进行硬化,总长1000米,铺设村内自来水管道,同时村办公室也建成使用。
  经济发展
  该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村民除耕种土地外,以自产自销的方式做点小买卖(蒸馒头、炸果子、卖豆腐)。该村有换破烂、磨菜刀的小生意,农闲时能出动40副挑子。1951年,政府颁发土地证,实现耕者有其田,粮食亩产200余斤。1955-1956年,上级号召打井抗旱,村内打井40眼。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根治河流,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地成方、沟成网,条条道路树成行。村内粮棉有较大的增产,粮食达到单产380余斤。
  该村工业始于公社化时期,1963年办铁编厂,发展到12部编织机,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1968年,村北种植150亩苹果园。1980年,该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购买机器水泵80台,同时使用化肥、农药、良种,粮食产量达到亩产近千斤。1990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购买大型机械,土地合并地块,讲究科学种田,粮棉亩产超双千斤。2010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8000元。该村有大型机械5台,汽车16辆,小型拖拉机、三轮车80余辆。
  村政任职
  1945-1957年,孙德濯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孙长固任农会主席,孙德增任村长。1955年建立了互助组。1956年,由互助组扩大为两个初级社,孙德翠、孙明吉分别任社长,孙德濯任党支部书记。1957年,由初级社合并为高级社,孙德翠任社长。1958-1965年,孙德翠任党支部书记,孙玉广任大队长。1966-1972年,孙玉业任党支部书记,孙德翠任大队长。1973-1974年,孙德翠任党支部书记,孙德茂任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1981年,孙玉业担任党支部书记,孙德茂任副书记。
  1982-1998年,孙玉业担任党支部书记,1984年,孙玉信任村主任。1998-2002年,孙玉信任党支部书记,孙玉利任村主任。2003年,于化明驻村任党支部书记,马兴祥任驻村干部。2004-2007年,孙立峰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元平任村委会主任。2007-2009年,孙元辉任村党支部书记,孙元平任村委会主任。2009-2010年,孙元军任主任,全面主持村内工作。
  截至2010年,全村有党员22名。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有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1955-1963年,该村先后办农民夜校、午校、识字班,扫除文盲。1978年以后,对学校进行修建和改造,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6年,学校合村并点,该村学生到李官庄小学读书学习。
  至2010年,该村有大学生13人。
  该村于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2010年,开始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
  该村传统秧歌队极具特色。1947-1956年,该村高跷队获县“优秀秧歌队”称号。1995年被县文化局派往济南演出。19551970年,演出了《李二嫂改嫁》《三世仇》《红灯记》等剧目,曾多次到周边乡镇演出。
  人物
  革命烈士:孙德孝 孙庆瑞 孙元清
  1947年以前参军入伍人员:
  孙玉华 孙德翠 孙德孝 孙德伦 刘培树 孙佃明
  孙元忠 孙玉章 孙玉前 孙元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孙元军
责任者
孙德孝
相关人物
孙庆瑞
相关人物
孙元清
相关人物
孙玉华
相关人物
孙德翠
相关人物
孙德伦
相关人物
刘培树
相关人物
孙佃明
相关人物
孙元忠
相关人物
孙玉章
相关人物
孙玉前
相关人物
孙元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双杨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