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扬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938
颗粒名称: 张名扬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1
页码: 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玉皇庙镇张名扬村村庄概况、村计民生、村庄建设、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玉皇庙镇 张名扬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张名扬村位于商河县西南角15公里处,东至杨广坞村,西至临商河以西与临邑县孟寺镇孔家村相连,南临大张村,北至贾庄镇栾洼村。全村占地总面积804亩,其中耕地534亩,经济林123亩,村庄民居占地28亩,河沟渠道占地109亩,石油占地10亩。2010年全村共有105户,总人口474人,党员16名,人口自然增长率7‰。有马、李、栾、张4个姓氏,其中马氏最多。
  该村因人名而得名。相传该村原名小张家,后来张氏有一富户名扬,因打官司打赢了出了名,后改村名叫张名扬。该村张氏和李氏迁来较早,后马氏从栾庙村迁来,栾氏迁来最晚,大约在1860年从临邑县白庙村迁来,栾、马氏系姑表兄弟。
  村计民生
  新中国成立以前,该村有耕地1500多亩,盐碱地450亩,粮食产量不足150斤。1953年,张志胜组织8户村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该村与杨广坞、河东李、王天弼4个村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张志胜任社长,打砖井20多眼,生产条件有所改善。1959年,粮食产量由原来150斤提高到300斤。1960-1962年,遭受严重涝灾,农作物绝产。1964年,党支部书记张志胜带领群众修方田沟、挖渠道,增加粮食产量,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68年,又修了村西临商河引黄渠。
  村政任职
  1946年,马玉香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张名扬村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成立,马玉香任书记。村党组织的活动秘密进行。战争期间,有7名青年参军,其中有4名(李从富、马玉功、栾振丙、张志良)牺牲,李从富被评为战斗英雄,有4名青年参加支前队伍。1949年,全村发展党员17名,张志胜任党支部书记。从1947-2010年,共5人任村党支部书记。
  村庄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前,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房屋都是土房。自1986年开始,栾秀仁任村党支部书记,到1987年春把村里4条大街,5个胡同全部开通,对宅基统一规划,对自行拆掉的优先安排,当年安排盖房户23家,村里又找来水利局的施工员把全村统一测评,由马光玉主管宅基规划。1990年,栾秀仁任党支部书记,马光玉任村委会主任,李学福任文书,考虑村南有400多亩浇地困难,买了电机水泵两套,解决了浇地难的问题。2000年,由李学福任党支部书记,马光玉任村委会主任,栾成军任文书,投入3万多元,在临商河修一座混凝土结构桥梁。2002年,新打机井12眼,投入5万多元。2003年,第二次电改投入1万多元新换变压器1台。2006年,投入3万多元给全村通自来水。2007年,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把大街压了灰土,修了2400米下水道,投资5万多元。2008年,大街全部硬化,投资38万元。2010年,大街两侧全部绿化,投资6000多元。
  1986年,该村新建一处200余平方米学校,1990年进行扩建。2009年,新建文化大院,设有篮球场、图书室等。
  人物
  张根林 1903年生,解放前任魏集民兵联防队队长,后被国民党逮捕杀害,解放后追认为烈士。
  马玉山,解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朝鲜战争,国家首批飞行员,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居住在烟台。
  马清友 1916年生,革命烈士。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马光玉
责任者
张根林
相关人物
马玉山
相关人物
马清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张名扬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