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徐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99
颗粒名称: 张徐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张徐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张徐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张徐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东北部,富民路贯穿东西。东与薛园村接壤,西与涌鑫居民区为邻,北与大李家、杨家、小李家、赵庙村相望,南与东关村相连。
  该村旧有张家、徐家之称,1952年合称张徐村,以姓氏而得村名,古时村内有一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官道经北门直达城内,距县城1.5公里。
  该村计有张、徐、王、焦4姓。张氏家族是该村第一大姓,但同姓不同宗,其人口居多的张姓始祖自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河北枣强迁入该村,存续24世。另一张姓(二家张)于1975年由胡集聂家寄居该村后,繁衍3代。徐氏家族自明嘉靖年间由河北枣强迁入该村,存续21世,为该村第二大姓。王姓存续23世,为该村第三姓,(因族谱遗失,何时从何地迁入无法考证)。焦姓为该村第四大姓,其始祖自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由河北枣强迁入该村,存续至23世。
  截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420人,93户。总面积380亩,其中村居占地180亩,耕地面积200亩。
   村貌变化
  该村于20世纪50年代初,曾称张家、徐家。其中张家居住于村北首,与徐家村中间隔有一60米左右的洼地,张家呈长方形状,只有一个过道1.7米左右。徐家东西长约130米,南北宽约110米,王姓住西首,焦姓住中间,徐姓住东首,户与户之间由1.7米的过道组成,称徐家、焦家、王家过道,村落呈东宽西窄状。改称张徐村后,村庄呈南北宽、东西窄状。村中建筑多为5-7层青砖建脚,少数无建脚,土坯砌墙,房架木质梁,平顶草檐探头,村中仅有少许富裕人家,盖房只是建脚比其他人家高出3-5层,其余无任何区别。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村民盖房条件逐渐好转,但村中一直没有安排宅基规划,村民盖房多在自己的老闲院、空闲低洼地,或经村集体允许,在村边村沿选址建房。村中建筑陆续出现了红砖白灰沿缝建脚(比原来高出6-7层),房内南北加宽2-3米,土坯砌墙,房橼为砖木橛子,90年代开始规划,在张徐中间安排了住户,开始出现青石建脚,全红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房屋。该村大规模规划集中在2003年,富民路改建,村中南首有17户被拆迁,于是在富民路以南进行了规划安置,连同路北统一了标准,户建筑标准为342平方米,两排之间留有6米的胡同,2005年取直了大街,2006年对村内宅基按标准进行规划,畅通胡同,并陆续拓宽了村东村西的规划。
  该村墓地分散,旧时都以祖传土地或者土改分得的土地为本家墓地,后在自家责任田内。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铲平坟头,村民积极响应,后虽又恢复,但坟头比原来的小很多,延续至今。
  1980年实现了全村通电,2008年村内新上变压器。2003年从东酒厂铺设水管到村,供村民用水;2009年进行了重新改造,安装入户,村民统一喝上了黄河水。2003年,村西南北路进行了硬化,铺设了沥青路面。
  村政沿革
  1945年商河城解放,该村隶属城关区,1949年改称一区,1952年6月改称城关镇,1955年5月又改称城关区管辖,1957年1月,隶属商河镇,1960年1月隶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辖2个小队,1984年4月,政治体制改革后,隶属商河镇,村建立村委会。2005年12月,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归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民国时期,徐连成、张成林先后担任村保长。商河解放后,1945-1967年,徐连尧任村长。1952-1957年,成立过袁豆大社,徐连尧任大社社长(辖张徐、赵家庙、薛园、韩木、闻王、楚家、东石庙、袁家、豆家、前街、西街、刘庵、冯家等19个大队,该村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徐连尧任指导员,张纯功任村长兼副社长,1958-1967年,徐连尧任村长,徐金弟任党支部书记,张建功任大队长。1967-1984年,张成玉任党支部书记,徐明义任副书记兼大队长。1984-2006年,张训亮任村党支部书记,徐明义任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01-2006年,王振前任村委会主任。2006-2011年,徐忠亮任党支部书记,张训青任村委会主任。
  村民经济
  该村村民历代以耕种土地为主,仅有少数户利用靠近县城优势,做自产自销的小生意,旧有一家在西常庄常年炸果子。另有两户在原文化馆、旧城牌坊一带从事烤烧饼、熏鸡生意。
  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后再经历互助组、合作社、到生产队的过渡,粮食产量起伏不定,风调雨顺就高一些,遇旱涝就是灾年,村民一直过着吃粮靠救济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党和各级政府组织民众根治河流,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沟渠联网地成方,为以后提高粮棉产量,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80年代初,该村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加之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秸秆还田,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喷药治虫,粮棉产量比集体时增加2-3倍。90年代后,耕种打轧一改过去靠人力为主,转向以机械化为主的方式,不仅缩短了耕作时间,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2009年该村村民人均收入4609元。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人口增加,富民路改建,拆迁户安排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该村可耕地逐渐减少,劳动力便自行分散到各行各业,富民路建设后,县农业办、水泥厂、沙料场,制板制砖场,办事处、供销社先后落户该村,村委会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有26户以租赁房屋的方式,从事物流、汽车修理、电气焊、二手汽车买卖等生意,商河县瑞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落户该村,有4户种植15个大棚从事蔬菜种植,有4户从事畜牧养殖,有1户建起内衣加工厂,有5户从事汽车维修养护、有2户常年从事畜禽宰杀,另有一户还成立了规模较大的沙料场,这些大小不等、行业不同的企业、种植养殖户吸收了部分劳动力,其余富余劳动力有的从事餐饮、商贸服务、有的从事于建筑、装修、运输、个体经营或服务于其他行业,成为该村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教育 文化 卫生
  1969-1997年,该村建有公办学校1所,称张徐小学,开设1-5年级课程。1997年该村小学撤销,学生转移至单园小学。恢复高考后,有16人考上大学。该村传统秧歌的特色为(与赵庙合演)鼓钗、伞、花、跳圆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村中盛行各种游戏,男孩白天玩扣铜钱、玩玻璃、打蹦,傍晚玩捉迷藏;女孩则以踢毽子、跳绳、跳方、打捂帽为主,大人们则利用在生产队田间劳作间隙,随手拾起土瓦块、秸秆小木棍做棋子,安方、走四顶,两人一伙,不参与围观,其乐融融饶有兴趣,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游戏逐渐消失。
  1966年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该村设有卫生室,有 赤脚医生1名,2004年实行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村民看 病负担得以减轻,2009年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 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徐金忠 历任杨庄铺乡党委书记,县建设管理局党委 书记、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徐兆奎 历任怀仁镇、杨庄铺乡供销社、县供销社主 任。
  1947年大参军人员:
  徐花禄 徐明山 徐金弟 徐花贞 张纯玉 张成金
  (徐忠亮)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忠亮
责任者
徐金忠
相关人物
徐兆奎
相关人物
徐花禄
相关人物
徐明山
相关人物
徐金弟
相关人物
徐花贞
相关人物
张纯玉
相关人物
张成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张徐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