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庄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97
颗粒名称: 三里庄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62-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三里庄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三里庄村

内容

村庄概况
  三里庄村位于商河县城区东北部,316线以南,南与孙家湾村依邻,东与周家村为邻,西靠后魏村与东酒厂相连,北隔316线与薛园村、赵庙村相望。
  该村因距县城三里而得名。古时村西有一条干道途经小孙家湾村到达县城,至20世纪60年代逐渐消失。
  该村计有王、许、蔡3个姓,王姓人口最多。王姓始祖于明代中叶迁至商河县郑路营子村定居后,分支迁居县城东三里许家村,后改名三里庄,距今500余年,已繁衍20世300多口人。许氏始祖于元朝末年由直隶枣强县迁居商河县三里庄定居,长达600多年。蔡氏始祖于明代迁居该村,因近代后续无人,与许氏两家友好过继,许氏继承祖业。前蔡氏家谱失迷,何时何地迁此无从考证。
  截至第六次人口普查,该村计有常住人口567人,140户。总面积675亩,其中村居面积160亩,耕地面积515亩。
  村貌变化
  该村20世纪60年代之前,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较大变化。村庄集中在一条东北、西南的斜大街两侧。由于街斜,致使房屋呈左偏北、右偏南状,街南住户较多,街北住户较少。许氏人家居于街南东首与西首。户与户之间为1.5米的过道,村中仅有一条过道较宽(3米)。全村东西长约270米,南北长约100米,呈东窄西宽状。村庄建筑多为土坯墙,只有少数住户有建脚5-7层,房架为梁檩结构,平顶草檐大探头,有的用木头橛子,平顶,草檐探头。
  60年代,部分家中缺房屋的农户利用空闲地、低洼地自行修建简陋的房屋。70年代中期开始在村街北边进行规划。1976-1984年共安排32户,两户之间留有4米过道,建筑标准为红砖建脚,白灰抹缝,开始建砖坯结构平房,后建青石建脚全砖墙,尖顶挂瓦带出厦住宅。80年代后,在村南,村北继续进行规划,开始取直南北东西大街。2000年以后,全村砖瓦房普及,少有的土坯墙结构房屋多为闲院。2010年前后,开始出现建有二层小楼。
  该村墓地分散,原都以祖传的土地或土改分得的土地为自家墓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铲平耕地中坟头,村民积极响应,而后又进行部分恢复,有的立了墓碑,大多仍在原址。少许因规划占用了墓地,多自行选择迁建。
  1983年实现全村通电,2002年村打机井1眼,并自行铺设水管接到了每户。2010年政府将黄河水引进了村内,村民喝上了黄河水,2003年村北部与西部铺设沥青路面。
  村政沿革
  1945年,该村归城关区,1949年3月改成一区,1952年6月改成城关镇,1955年5月又改成城管区管辖。1957年1月隶属城关镇,1958年,隶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下设3个生产小队。1984年4月隶属商河镇,村建立村民委员会;2005年,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后隶属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民国时期王成真任村长。商河解放后,1945-1947年,王成让任农会主任,王耀山任村指导员。1947-1949年,许玉成任农会主任,王成见任村主任。1950-1955年,王成红任村长。1956-1960年,王宗先任村支书,后任大队长,王成让任合作社副社长。1960-1961年,王宗亮任党支部书记,许召祥任大队长。1962-1966年,王宗兰任党支部书记,王者夏任大队长。1966-1967年,王宗刚任“革委会”主任。1967-1968年,王仁德任“革委会”主任。1969-1970年,王宗利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1981年,王者夏任党支部书记,王宗宪、王德奎先后任党支部副书记。1981-1982年,王宗恩任党支部书记,许永清任大队长。1983-2000年,王仁和任党支部书
  记,许永清、王仁祥先后任大队长,后改村委会主任。2001-2005年,王仁彬任党支部书记,许召河任村委会主任。2006-2010年,王宗富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2011年,王仁和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宗高任村委会主任。
  村民经济
  该村地势平坦,适宜种植粮食和棉花。1947年土地改革,1951年政府颁发土地证,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村民们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村民在经营土地的同时,利用土地资源,种植枣树、苹果树、梨树和蔬菜,作为经济收入的补充,有的还利用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做些自产自销的小买卖;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工具的限制,村民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号召大规模根治河流,挖沟修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沟渠成网,地块成方,为提高粮棉产量奠定了基础。1980年,该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种田积极性得到较大调动。在享受农田基本建设成果的同时,逐步推广科学种田,使用优良品种,依据土质使用氮磷钾肥。根据虫害生活习性,使用农药,使粮食产量由集体耕种亩产400斤左右增至1600斤以上。90年代以后,该村合并地块,大多户联合购买拖拉机,实行并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改变了畜拉人翻耕种的状况。既缩短了收种时间,又减轻了村民的劳动强度。
  2000年以后,随着248线的拓宽,村庄建设、人口增加等原因,该村可耕地越来越少。村民在省道316线两侧建加油站、面粉厂、酒厂、煤炭厂、餐饮店一家,2009年省道316线改建,两侧耕地被占,该村村民剩余劳动力分散到各行各业,有的从事木工、瓦工、装修,有的自行组建小规模建筑队,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揽活干,有6辆中型车专门从事运输水果,有2户从事露天蔬菜种植,5户从事养殖,8户建起冬暖式塑料大棚生产,到2009年该村农民纯收入4557元。家家有了彩电、户户通了电话,中青年有手机,家庭轿车、面包车40余辆。
  教育 文化 卫生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该村建有私塾一处。1945年9月商河解放后改为公办学校称三里庄小学,开设1-5年级课程。1976-1978年村小学改为联中。1978年撤销,恢复三里庄小学,开设1-6年级课程,供邻近学生就读。1998年改称三里庄小学,仍然开设1-6年级课程。2010 年学校被办事处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1966年开始推行合作医疗,村内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2名。2004年实施新一轮合作医疗(新农合),减轻了村民看病负担。2009年后,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2010年,经主管部门同意审批,建有达标卫生室一处,村民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该村传统秧歌的特色是舞蹈,伞、鼓、棒、花、丑、甩、踢、蹲、挖、拧各种各样的场子被舞蹈家所吸取,并从初始阶段的民间艺术演变成专业演出。曾代表商河县参加过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演出,每次演出,吸引多家电台、记者、专家采访、研讨。参加过在中国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祖国盛大节日庆典。奖项有1994年济南市文化局授予的“济南市民间艺术之村”称号,1999年北京龙潭庙会组委会、文化部、北京文化局授予的第十三届龙潭“中华民族民间花会大赛银奖”。
  对于三里庄鼓子秧歌的评价,早在50年代山东省戏曲学校的高级讲师刘志军说过,三里庄的鼓子秧歌队一进场先声夺人,没有剧场,而是打着行程进场。大鼓一落,立即开场,来势威武,身手敏捷,当最后一个八趟街开始后,坐在主席台上的老舞蹈家贾作光、周冰、张朝群也坐不住了,不顾年老体弱,冲上场子,贾老领伞,张老打鼓子,60岁的周冰女士当起了拉花姑娘。这时场外的专家、教授也纷纷手舞足蹈起来,楼上看台的青年舞蹈家竟也忘记了自己是在台上,喊着节奏跳了起来。演出结束后,大家把三里庄的秧歌队团团围住,打伞的、抢鼓子的、打棒的、农民成了专家教授的老师。
  关于该村传承至今的专业秧歌队,开始是由村里组织、县领导带队到外演出,后由村组织、县文化局联系经常外出表演。1992年,时任县文联主席的陈学孟用大量的史料和考证提出了鼓子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其流传赖于祭祀活动,其武魂锤炼于军事战争,其流传至今是自娱的特点。(引文摘自1992年2月29日,济南日报三版、文化生活。)
  人物
  王仁和 村党支部书记,从事过弹棉花等多个行业,被济南市人民政府和工商局授予模范个体工商户等称号。
  1947年参军人员:王宗宪
  烈士:王存礼
  (王仁和)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仁和
责任者
王仁和
相关人物
王宗宪
相关人物
王存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里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