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庙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91
颗粒名称: 赵庙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赵庙村概况、村政沿革、村貌变化、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赵庙村

内容

村庄概况
  赵庙村位于商河县城东北处,距县城2.5公里,东与楚家村相邻,西与城后李接壤,南靠利禹路,北与单园村毗邻。
  该村总人口429人,男215人,女214人,共99户,有赵氏、王氏两姓,赵氏占总人口5%,王氏占总人口95%。
  赵庙村据传明正德年间由河北武邑一带迁来定居,因靠近一座庙而得名。赵氏最先迁来,王氏后由东关迁来定居。
  该村总面积686亩,其中耕地面积536亩,宅基、非耕地面积150亩。
  村政沿革
  1947年土地改革前后,该村成立了基干队、青年儿童团、农会组织、妇救会,还组织了担架队支援前线,发展生产自救。农会成员有:王存功、王仁宗、王仁科。2010年赵庙村有党员11名。
  1955年该村有15户成立互助组。1956年成立初级社,王仁宗任社长。1957年参加高级社,王存东任指导员。1958年建立党支部。1958-1972年,王仁宗任党支部书记。1972-1985年,王德润任党支部书记。1985-2005年,王存富任党支部书记。2005年,王育亭任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村貌变化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后,该村村民居住土坯房,遇到阴雨天,房倒屋塌时有发生,道路泥泞。1973年该村安排村民住宅。1983年开始建造砖瓦结构的房子。2010年该村有二层小楼5座。
  1983年全村通电;1998年,全村建深水井,通自来水;2007年,全村安装有线电视;2008年,全村道路硬化(由于当时资金紧张,外地工作者和部分村民捐款4万余元,为此该村建有功德碑);2010年,全村通黄河水。
  村民经济
  该村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要经济作物,有50余人在外地打工,农闲时有130人在附近务工。村民利用离县城较近的地理优势,经营肉食、副食品、布匹、建筑业。有2户做铝合金门窗,有3户安装水电暖,1户经营种子销售。该村有深水井11眼,旱能浇、涝能排,实现耕作机械化,该村2010年人均收入5453元。户户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新家具,70户安太阳能,有轿车、面包车20辆,大型运输车15辆,大型农机具1台。
  教育 文化 卫生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赵庙村无学校,学龄儿童在楚家读私塾。1955年建小学一处,适龄儿童入学率50%,2002年,商河镇统一并校,该村适龄儿童在单园小学就读,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培养大中专生21人。
  2004年,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该村在1945年前后时期与张徐村合办鼓子秧歌队。1966年以前演过戏剧《借年》《井台会》《刘三姐》《李二嫂改嫁》等剧目。
  赵庙村有计划生育协会、红白理事会。
  该村有一棵古老的杨树,周长5.5米,树高25米,于1896年刨卖。有一棵老枣树,栽种年代不详。
  (王育亭)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育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赵庙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