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87
颗粒名称: 夏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53-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夏家村概况、村貌变化、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夏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夏家村坐落于商河县城北2.5公里处。南靠杨家村,东临楚家村,西依田家村,北与单园村接壤。全村有244口人,男119人,女125人,56户人家。
  据传,明代夏氏由河北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夏家村。全村四姓氏,夏、靳、张、田,夏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0%。村民均为汉族。
  村政沿革
  新中国成立前,夏家村与相邻的杨家村、小李家村建立了农会、妇救会、基干队等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生产,支援前线。1952年成立村党组织。
  1952-1986年,靳德贵任党支部书记。1987-1989年,夏长德任党支部书记。1990-1997年,夏荣福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靳卫国任党支部书记。
  全村有12名中共党员。
  村貌变化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后,夏家村民一直居住着低矮的土坯平顶房,每到夏天,阴雨连绵或大雨倾盆,时有房倒屋塌,房顶漏水现象发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深入落实,村民逐渐住上了砖瓦房,有4户村民住上了二层小楼。2010年,95%的农户用上了新家电、新家具,全村有9辆轿车,3辆货车,40%的人家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夏家村1982年通电。2004年全村用上了自来水。2005年村中街道实行了硬化。2006年全村装上了有线电视。
  村民经济
  夏家村土地肥沃、平整,人们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另外,饲养少量的猪、牛、羊,规模小,效益低,村民生活拮据。改革开放后,随着县城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不断减少。男女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从事运输、建筑、水、电、暖安装等行业。务工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65%。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550元。
   教育 文化 卫生
  1945年9月商河解放前,夏家村没有学校,富裕家庭的孩子到大李家村去上学,全村95%的人为文盲。1971年夏家村与邻近的杨家村、小李家村共同修建学校,校址位于杨家村,孩子们就近上学。2002年全镇统一撤并学校,适龄儿童转入单园中心小学就读。入学率达到100%。全村共有大中专生6名。
  2004年全体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50年夏家村与杨家村、小李家村共同组织了戏班子,演出过吕剧《小姑贤》《借年》《李二嫂改嫁》等剧目,到了1969年,戏班子演出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板戏。同时,村里每年元宵节还组织鼓子秧歌队,村里敲的大鼓,耍的“马叉”较有名气。
  人物
  夏长德 男,1947年参军,任团参谋长。1976年转业,任德州市法院院长。
  (靳卫国)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靳卫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夏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