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家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商河乡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760
颗粒名称: 昝家村
分类号: K295.2
页数: 2
页码: 27-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商河县昝家村概况、村政沿革、村民经济等发展情况。
关键词: 商河县 昝家村

内容

村庄概况
  昝家村位于商河县城区316线以东,南靠县副食品公司,隔副食品公司与柳行村相望,西临省道316线,与东关村相望,东与魏家村接壤,北靠酒厂。
  该村共有昝、王、田3姓,王姓人口最多,昝氏明初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入,以姓氏命村名,因而得名昝家村。王氏于明代中叶由河北省枣强县迁至商河,历经500余年,全村王姓常住28户,96人。田氏于明代由河北武邑枣强一带迁入,在该村的常住人口为11户,50人。昝氏常住该村的有4户人家,24人。全村共计43户,170口人(此数据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65亩,其中村居占地面积为35亩,耕地面积为130亩。
  村貌变化
  20世纪80年代前村庄无大变化,该村只有东西方向的两条狭长街道,全村住房集中于两街道之间,南街以南住一部分,北街以北有少部分住户,村内房屋大多以砖木结构为主,80年代后村内进行局部规划,全村房屋有所改建,都改为青石建脚砖墙,尖顶挂瓦前出厦房屋。
  1980年实现全村通电,1999年铺设自来水管道,并通往各家各户,全村喝上自来水,2003年村街道铺设沥青路面。
  村政沿革
  该村民国时期属顺德乡、豆腐店管区,1945年商河城解放,该村归城关区(1952年6月改称城关镇,1955年5月又改称城关区)管辖,1957年隶属城关镇,1960年1月属城关人民公社,村改称生产大队,全村有一个生产队,1984年属商河镇管辖,村建有村民委员会,2005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后归许商街道办事处管辖。
  解放后,田俊义任村农会主任。1953年,王本文任该村村长。1957年后,王付方任村合作社社长。1979年,王建光任该村党支部书记。2009-2010年,王俊建任该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经济
  昝家村历代以分散型小农经济为主要形式,村民的经济来源除经营土地外,充分利用依省道316线,靠县城近的优势,搞多种经营,有经商、运输、养殖、维修、餐饮等。
  该村农业生产,以前以人力、畜力为主,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收入较低。1980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村民的种地积极性,使用良种、化肥、农药,耕种也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粮食产量也由原来的300-500斤,提高到1000斤左右,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改善。
  教育 文化 卫生
  1980年前该村儿童分散于魏家、东关村学校就读,1980年与前魏合建小学一处(昝魏小学),含一、二、三个年级,1982年村儿童到实验小学就读。
  该村由于受人口少的限制,与前、后魏3村联合组织鼓子秧歌表演。村中盛行各种小型游戏,男孩打蹦、抽铜钱、捉迷藏、女孩玩踢毯子,打捂帽等,大人在田间地头安方,走四顶等,后来消失。
  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前,该村设有卫生室,有赤脚医生一名,实施新一轮农村合作医疗后,减轻了村民看病的负担。2009年后,社区卫生机构为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为村民查体。
  人物
  昝国胜 男,在中国林业部工作,职务不详。
  昝春胜 男,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人民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前参军人员:
  王友方 1948年参军,战斗中负伤。
  新中国成立后参军人员:
  田继信 王建跃 王俊建 昝胜华
  (王建跃)

知识出处

商河乡村志

《商河乡村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书记述的是《商河乡村志》是我县史志部门继《商河年鉴(2007~2010)》、大型文化系列丛书《商河流长》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是我县第一部记载乡村历史的志书,她以行政村为基本编纂单位,较全面、系统、客观、翔实地记录了全县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村庄形成、家族变迁、人口状况、村落变化、村政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村计民生、人文轶事、民间艺术、经济特色等各个方面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建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昝家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