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粮食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4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粮食产量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村1958年至1985年粮田面积及产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粮食
产量
内容
解放前,香磨李村的土地大多数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80%的可耕地旱不能浇,涝不能排。一年只能种一季高粱或大豆、谷子、玉米等,而且产量很低,亩产仅200斤左右。在800多亩土地中,绝大部分是低产田,一年打下的粮食,只能维持三四个月的生活,其他靠扛长工、打短工来补充,贫困农民主要靠出卖劳力维持生活。
解放后,香磨李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改革,实行了农业生产合作化,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从解放到1957年的近10年中,土地虽然全部掌握在人民手中,但由于土地多数是盐碱涝洼,粮食生产还是满足不了村民的要求。为了解决村民吃饭问题,村干部带领全村人民采取了三项措施,扩大了粮菜生产。一是深翻整平土地。对全村高洼不平的土地进行了整治,做到宜粮种粮,宜菜种菜,宜藕发展莲藕;二是兴修水利,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农田的灌溉条件;三是引进良种,提高产量。通过农业的整治,粮菜生产有了提高。全村600亩大田,播种小麦、玉米、谷子、豆子,亩产三四百斤,总产20万斤。
1958~1978年的20年间,全大队耕地降为500多亩(1958年为680亩,1978年为500亩)。全大队分3个生产队,单一农业生产。这一时期是党政群全力抓农业的20年。大队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从资金上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一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大队成立了农业机械队,已有25马力的拖拉机和50马力拖拉机搞运输。农田灌溉也由过去使用辘轳浇地,改用柴油机、抽水机抽水灌溉。二是改革粮食品种,选用优质水稻种植,坚持稻麦两作。1958年全大队680多亩大田,亩产由过去的二三百斤,提高到千斤左右。1964年,香磨李大队进行水稻试种,至1970年稻改300亩,每亩水稻产量达800~1000斤,稻麦两作,小麦600斤左右,亩产量1500斤左右。通过“四清”运动,调动了群众大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农业学大寨,群众战天斗地夺高产。至1978年,香磨李大队的3个生产队,每队产粮四五万斤,全大队总产达16万多斤,成为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年份之一。以后几年,每年总产量均保持在10万斤以上。
1978年以后,香磨李大队队办企业大发展。这一时期,香磨李大队耕地逐年减少,但由于向农业投入较多,机械化程度较高,再加上土地到了户,社员提高了种田的积极性,粮食总产量虽有降低,但亩产量大大提高。
1982年,全大队粮菜田200亩,粮食总产达4万斤。土地到了户的1983年,粮食总产量3万斤左右。
1984年,香磨李大队粮田面积全部种菜,以菜带粮油,为菜农供应粮油。至1985年,全村只有30亩菜田,无有粮食生产。
附
北园大米
据记载,战国时,历城有稻。(唐)李邕(678~747年)《登历下古城望鹊山湖》诗中有:“负郭皆粳稻,安时歌吉祥”之句。(明)嘉靖《山东通志》载有:“成化癸己年间(公元1473年)召饥民数万,浚小清河数百里,得湖田数百顷。”北园种稻,上溯2000年,有据可考500余载。北园水稻引市内泉水灌溉,水质优良。当地农民根据水稻喜凉水的特点,巧妙的调整放水渠,使灌溉水形成上进下出的活水,以降低水温,所产米洁白透明,做饭时散发出的香味,可达1000平方米,故有“一家做饭四邻香”之说,吃时甘美可口。(明)刘敕在《历乘》中赞北园大米:“此香炊出玉轻黄”。是说做出的米饭是玉黄色,有清香味。
北园大米,在解放前,价格昂贵。《历城县乡土录》记载:每斗4元上下(每斗20公斤)。只供上层人物和年节宴会食用,一般市民很少能吃到北园大米。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