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体制变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4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经济体制变革
分类号: F121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村1958年至2001年纯农型、农工型、工贸农型、工贸型、贸工型等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经济 变革 香磨李

内容

纯农型香磨李村人民世世代代以农业为主,围着土地转,单一粮菜生产,无有工商企业。在农闲时间,只有个体的铁匠、木匠、石匠、泥瓦匠等,农忙务农,农闲作工。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上级发出“以农为主,以副养农”的号召,香磨李大队在保证粮菜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副业为农业服务的工副业项目。每个生产队抽调20~30名精壮劳力,组成副业队搞运输。全大队3个生产队,有近100名劳力搞副业,各生产队依靠这笔收入作为年终分配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余,各生产队设有副业组,拉地排,利用马车搞运输,派出劳力作工,挣了钱交生产队,队里给劳力记工分,每天发两三角钱作出差补助。直到1963年,香磨李大队才建立了工业项目翻砂厂。白手起家,到汽车制造总厂、济南钢厂、济南国棉一厂等大厂家求援,支援了小炼铁炉、鼓风机、刨子、砂箱等生产设备,12名放下锄头的农民为来料、来图纸的业户搞加工,请了技术员作指导,职工记工分回队参加分配,每年为济南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汽车制造总厂、省棉麻厂等30多个大厂家,加工零部件600余吨,每年收入加工费四五万元。
  农工型(1963~1978年)原香磨李翻砂厂更名为香磨李大队铸造厂,这是香磨李第一个队办工业项目。该厂为济南大厂加工所需零部件,10多名职工,年创产值2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5000元,实现利润5万元。该厂至1978年拥有职工60多人,年产值达80余万元,年利税10多万元。此时,香磨李村有三四处小型企业,从业人员几十人,年收入较少,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属于“农工型”经济发展模式。
  工贸农型(1978~1986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香磨李村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村办工业才开始起步。198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的重大作用和合法性。1984年又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同时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1984]4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香磨李村办工业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新阶段。从1978年以来,除原先的大队铸造厂、济南金牛日用化工厂、木材加工厂外,又建起润滑油厂、油脂化工厂等工业项目。至1986年,香磨李居已有初具规模的8处企业,拥有职工400多人,完成企业收入540余万元,企业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进入了“工贸农型”的发展模式,工业处于主导地位,三产收入占第二位,农业收入退居第三位。
  工贸型(1986~1989年)从1986年起,至1989年底,香磨李居工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结构,工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商业、服务业开始崛起,农业生产渐渐消失。至1989年,香磨李居已建起较具规模的铸造、建材、日用化工等11处居办企业,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力达586人(含外招人员),工业产值达675万元,工业收入达830万元。在全居410名劳力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力占劳力总数的36.3%;工业收入占全居各业总收入1523万元的54.5%,名居第一;商业、服务业收入690.8万元,占总收入的45.5%。
  贸工型(1990~2001年)从1990年起,香磨李居的经济结构又发生了大的变化,由过去工业占主导地位,变为以商贸为主导地位,成为“贸工型”的经济模式。香磨李居商业的大发展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济南泺口服装市场的扩大,济泺路、小清河北路的拓宽和新建,形成了长达2公里的3条商业街。其中济泺路香磨李段商业街就有各种商业门头200余处,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长达400余米的小清河北路商业一条街两旁,设有各种商业、服务业门头150余处。老济泺路两旁设有商业门头100多处。居内大街、小巷两旁布满了上千个花样,上万种品种的“名、优、特、全”商品。南北蔬菜市场每天营业额上万元;商业街两旁的各类服务公司20余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修理25处,大小酒楼、饭庄、餐馆60余处,其他如特油供应、加油站、煤气站、海鲜、酒水批发、粮店、油坊、各种配件、服装、美容理发、出租车服务等商业服务业近300余处,从业人员3万人,商贸总收入34亿多元,占总收入的85%以上,第三产业已成为香磨李居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中的第一支柱。
  香磨李居的商业大发展是从1989年后开始的。此时,香磨李居借助济泺路拓宽,小清河北路的建成,抢抓交通便利的优势,不失时机的开发土地资源,迅速建起了济南泺口服装市场,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商家前来经商。至2001年,香磨李居先后建成了老泺口服装市场、服装市场交易大厅、服装城交易大厅、服装城商贸中心、服装市场精品大厦、羊毛衫城、鞋城、童装批发市场等大型服装市场10处,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摊位25000多个,日客流量20万人次,市场收入40.3亿元以上,占全居各业总收入40.6亿元的99%以上。
  据1993年统计,香磨李居各业总收入8.5亿元,第三产业收入8.4998亿元,占总收入的99.7%,工业收入283万元,占总收入的0.3%。同年,全居劳力357人,从事工业生产的146人(不含外地劳力),占劳力总数的40.9%;从事第三产业的174人,占劳力总数的48.8%。从1986年起,香磨李居摆脱从属农业的地位,由原来的“一二三(农工贸)型产业”,倒置为“三二(贸工)型产业”。1996年,香磨李居各业总收入为21.87亿元,第三产业收入20.5529亿元,占总收入的94%;工业收入13171万元,占总收入的6%。至2001年,香磨李居形成了集科工贸、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拥有化工、建筑建材、制油、服装、房地产开发等10多个门类,上万种产品的企业集团。全居第三产业收入34.7亿元,占总收入的85.33%;第二产业收入5.9208亿元,占总收入的14.67%。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地位,“贸工型”的社会主义新村居矗立在黄河南岸的齐鲁大地上。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