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通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38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交通 邮电
分类号: K925.2
页数: 4
页码: 157-16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居的交通、水路交通运输、黄河客货运输、小清河客货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等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交通 邮电

内容

交通香磨李居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有济南市区南北贯通的主干道之一
  ——济泺路;有香磨李居直通济南古城的东部主干道——标山路;该路贯通居与北部诸居和外环路相接,直通黄河泺口渡口,过黄河直达黄河以北。西接济齐路,东接济青高速公路的小清河北路。各路在居辖区内设有9处市区公共汽车停车站点:小清河北路的82路和84路在居辖区设有标山、泺口服装市场和北闸子3个停车站点;济泺路的4路、5路、K50路、K68路、K90路、K53路、K57路等均设有停车站。出租汽车来往如梭。从香磨李居出发,到济南国际机场28公里;到济南火车站4公里;到济南长途汽车站2公里;到大明湖公园5公里;到趵突泉公园7公里;到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只有10公里;济南动物园近在咫尺。除乘公共交通车外,居内商业街还设有出租车提供旅游服务。
  除公共汽车外,在服装市场设有火车售票处和飞机售票处,各路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水路交通运输黄河泺口港位于香磨李居以北2公里,建于20世纪初期。
  泺口港是黄河航运的中心。其航线下抵海口约250公里,上溯经河南仪封、开封至郑州黄河大铁桥,航线全长900公里。泺口段设有枣树园子、上关、下关、马家道口、赵家庄(原名李家行)等5个码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在此建港。
  黄台板桥港是小清河上游最大的货运码头。小清河全长约237公里,其航线经章 丘、齐东、邹平、桓台、高宛、青城、博兴至寿光的羊角沟。在20世纪30年代可到达济南市西门、侯家场、成丰桥码头。济南解放后,山东省交通厅在黄台板桥设航运局并建港口。
  黄河客货运输据《山东经济调查》(1915~1918年)记载,民国初年,由郑州铁桥至济南泺口,往来的民船约3000只左右(其中北园一带民船约250只),从河南、山西等地运抵泺口的主要货物为粮食、草辫、茧丝、花生米等农副产品。出境货物,从山东中部、东部经泺口运往外省的货物主要有食盐、沙糖、煤油、棉纱、布匹、纸类、海产品和杂货等。从山西、河南、鲁西,经泺口运往山东内地和沿海的货物,主要有铁货、茶业、木材、竹货、草辫、豆类、小麦、杂粮、麻、药材、煤、瓷器等。
  1938年,国民党在河南花园口破堤,黄河决口夺淮改道,泺口河道干涸,航运停止。1948年黄河恢复故道后,航运衰退,货运以石料为主,兼运粮食杂货。20世纪50~60年代,货运仍至梁山、郓城、利津等县,但已经衰微。黄河航运局曾发行于泺口至惠民的客运,后因乘客不多而终止。进入80年代,泺口黄河货运基本停止。
  泺口横渡是黄河上的主要渡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人海后,泺口渡口成为济南通往鲁北和京、津地区的主要渡口。到70年代末,泺口渡口是最兴旺时期,最高月收入可达30多万元。80年代黄河公
  路大桥建成通车后,泺口渡口日益衰退,过往车辆、行人大为减少。20世纪90年代,黄河连年断流,运输消失。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为方便南北交通,在黄河渡口搭起了浮桥。在防汛期间,为使洪峰畅通人海,根据水情,进行暂时拆除。洪峰过后,根据防汛情况,再行搭建。
  小清河客货运输据《时报》(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和《支那省列全志》(第四卷221页)载:小清河航运事业始于清代咸丰至同治年间,光绪以后逐步兴盛,每天停泊白在黄台板桥装卸货物的船只约200余条。清末民初,经黄台板桥输入的货物,以食盐、棉花、粮食、杂货等农副产品为主;输出货物以棉纱、煤炭、石油、日用杂货为主。自胶济铁路通车后,小清河货运量减少。20世纪30~40年代输入以食盐、粮食、大葱、大白菜等农副产品为主;输出以面粉、煤炭、大粪干等为主。50~60年代,主要输出煤炭、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70年代后因水源不足,货运基本停航。
  铁路运输京沪铁路(津浦铁路)从本居东侧和北侧通过,相邻有北园车站和泺口车站,南4公里处有济南火车总站,东南4公里处有济南火车东站,铁路运输十分方便。津浦铁路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北起天津,南到南京市浦口,全长1009.48公里。本地区辖内段自鹊山站南行,过黄河铁路大桥,经泺口站、北园站,至济南站计长11.5公里。1986年完成双线建设和配套工程。70年代后期,该铁路由泺口站西行,经曹圈黄河铁路大桥至宴城与北行铁路线相汇,两线同时使用。
  公路运输香磨李居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境内设济南泺口长途汽车站,每天100多部大型客货运输车辆通往全国各地。济南汽车总站泺口营业处设有大型客货车,通往全国各地。济南洛中货物集散中心设有42条线路,上百部大型客货通往全国各地和俄罗斯。
  运输工具解放前,香磨李居无有交通运输业,木头地排车和小推车是农民们运输的主要工具。解放后,香磨李的小推车、地排车、大马车发展到100余部。1958~1978年,香磨李大队除传统的农业交通工具外,已有12马力的小拖拉机。至1978年,全大队已有25马力拖拉机2部,28马力的拖拉机1部,50马力拖拉机1部,小型拖拉机50余部。主要搞运输业,为建筑部门拉沙、拉石,拉预制板、水泥、石灰等建筑材料。1983年,香磨李村增加了50马力的链轨车。接着,解放牌、黄河牌、北京130等运输车先后进村。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香磨李居二三产业迅猛发展,集体、个体、外资企业发展到3000余家,个体业户发展到2.5万余户,交通运输工具迅速发展。至2001年,香磨李居小轿车、面包车、各种运输车辆70余部,三轮摩托、二轮摩托、轻便摩托等上百部。全居各种车辆达200余部,形成一支强大的运输队伍。
  车辆管理为加强对车辆的管理,香磨李居建立了车辆管理组织,由居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刘新志分管,对本居车辆的检查、年审、办本、挂牌、过户等,均做好车辆管理和服务工作。
  邮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在泺口洪宇街设立三等邮政支局,承担北郊一带的邮政业务。1947年11月,在成丰桥设立邮政代办所,随即承办北园一带投递业务。
  解放后,香磨李一带的邮政业务,由市邮政局统一划分信件投递地段。群众寄钱寄物,主要到泺口邮政支局、成丰桥邮政局和堤口路邮政所办理,也有的到市内其他邮政单位办理。
  电讯20世纪60年代末,香磨李居只有1部电话,安在生产大队队办企业香磨李大队翻砂厂。随着香磨李居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工商企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济南泺口服装市场的建立、发展、壮大,3条商业街的繁荣兴旺,通讯设备日臻完善。20世纪90年代,居里安装了程控电话总机,各工商企事业单位均设有直拨电话。接着,私人住宅电话先后进了居民户,尔后,个人住宅电话大量进入家庭。至2001年,香磨李居设有直拨电话800多门,手持移动电话3000多部,传呼机2000余台,对讲机1000多部。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