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旧居民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香磨李居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3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旧居民宅
分类号: K925.2
页数: 4
页码: 142-1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香磨李村解放前后旧居民宅的改造完成情况。
关键词: 香磨李 旧居民宅 改造

内容

香磨李村落位于小清河北部,京沪铁路东西线以南,济泺路两侧,小清河北路由东至西从村内穿过。
  解放前,香磨李村住宅除4户地主及2户富农的住房较宽敞外,绝大多数农民住房狭小、拥挤。富裕人家的住宅多为四合院或三合院,正房北屋3间,宽敞明亮,配有东西厢房各2~3间,灶房1间;黑漆大门内有1间门楼过道房。住房房顶多为草质,少部分富裕人家正房为小青瓦覆顶;房墙多为石基土坯砌垒,墙壁涂有白石灰;砖墙甚少。富户人家的庭院建有院墙,形成独家院落,住房较宽松,平均每人居住2~3间房,约20余平方米。贫穷人家的住房阴暗、潮湿、拥挤,房屋建筑结构皆为土坯墙、茅草顶,多数房屋内晴天见太阳,雨天漏雨水,只好用草席或茅草毡临时遮蔽;一般人家3~4口住1间屋或全家5~6口人仅2间屋,几代同室,还有的住窝棚,在路边空地临时搭棚居住;多数人家无大门、院墙和灶房,仅篱笆围院,草棚起灶,在破陋的房舍里维持生计。
  20世纪30年代初,全村39余户,180余人,共有房屋165余间。富裕大户家每户有10余间房,贫困者几代人住1间房。1937年,济南连降大雨,造成水灾,村内大多数房屋被浸倒,水患过后,全村的房屋部分受损。尔后,村民为维持生计,遂搭建起茅舍。
  解放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斗地主、分房产、分田地,村民生活安定下来,无房户及住房特别拥挤户分得地主房屋70余间。至1950年,全村共有民用住房332间,其中,砖瓦房10间,泥土草房322余间,人均住房面积8.67平方米。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村民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60年代始,村民建房多用砖、石、瓦,改造成第二代新建住房。进入70年代,村里呈现建房高峰期,条件较好人家拆建翻建住宅。此时,新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房屋造型亦从传统的筒子式向宽敞明亮的前出厦、玻璃门窗第三代新式房建设。1990年起,香磨李居开始建二层楼,已建楼房20间,进行第四代房的改造任务。1994年起,香磨李居建造居民大楼,已有楼房254间,砖瓦房912间,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使村民住宅向高层化、标准化、漂亮宽敞化进展。至2001年,全居旧居改造任务完成,建成公寓式漂亮宽敞的六层大楼20幢,共2700余间,全居居民全部住上楼房,人均居住面积100多平方米。

知识出处

香磨李居志

《香磨李居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反映了香磨李居的历史与现状。记述时限上起事物发端,断至2001年。

阅读

相关地名

香磨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