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39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2
页码:
775-7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教育
成人教育
杨庄村
内容
扫盲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倡导民众教育,进行扫盲、识字的宣传。1930年,省政府颁布了《山东省各机关附设民众学校暂行规程》,皆附设民众教育馆于各区、村小学内,多由小学教员兼课。虽年年冬季号召办夜校,但无实际措施,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把扫盲工作列为农村四项任务之一。1952年,济南市郊区成立扫盲委员会,各乡村皆办起了夜校,配备了扫盲辅导员。大力推行“速成识字法”(即先学注音,后突击识字,再转阅读,写作巩固,40天左右,识字1500字,达到扫盲标准)。杨庄村办的扫盲夜校,坚持“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停学”的原则,进行扫盲教育。入学者达80余人。
1955年冬,推广莒南县记工学习班的经验,组织编写《记工识字课本》,村里自编补充教材,包括村名、地名、人名、农具名、农活名、数码和简单记帐知识等。
1956年,乡村成立了扫盲协会,开展“人人教,全民学”的群众学习运动。截至1957年,总结推广了“同音识字”、“识字开花”、“单元识字”等行之有效的成人识字法。全村中青年基本扫除了文盲,有100余人达到初小文化程度。
1962年,北园公社配备了专职农教辅导员,使农民教育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到1965年,又有不少人脱盲。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受到干扰,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名为“学政治带文化”,实际扫盲工作没有抓。
1976年,北园公社对各大队文盲登记造册,实行“中学包片,小学包大队;教师包生产队,学生包个人”的四包责任制。采取分散、集中,包教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扫盲活动,又使部分农民从不识字达到粗识字。 截至2004年,杨庄居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仍占全居总人口的4.6%,均为老年人口。但是,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未出现新文盲。
成人培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杨庄村十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了请进来教、送出去学的方式,大力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一是选送优秀青年到大学学习。二是在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和中共天桥区委党校学习,先后选送近40名村干部及厂长、经理学习经济管理专业。三是在职培训,先后有100余名人员分别学习财会、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医药医疗、档案管理、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四是请进来教,培训自己的所需人员。请大学教授来村讲经济管理,40多名厂长、经理及班组长参加学习;请市委党校、区委党校教师讲政治理论,100余名村干部、企业领导人及班组长参加学习,进行培训。
为不断提高成年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党委、居委注重投入,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要求,满足广大成年人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1995年,本村与山东大学联合在本村开设财会专业、经济专业大专班,有40余名成年人参加学习,女性占了80%。1997年,本村投资20万元,购置电脑20台,在全镇率先办起电脑培训班,对全村厂长、经理及财会人员进行微机培训,提高了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至1998年年底,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中专文凭的企业管理人员有54人,其中女性34人,占总数的64%;获得各类专业职称的有51人,其中女性28人,占总数的56%。
杨庄村在成人教育工作中完善了一个经常性的培训机制。党委书记葛国庆与山东省建工学院达成协议,开设了大中专培训班,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加学习,争拿大中专文凭;同时,借助“双拥”共建单位的便利条件,每年组织企业积极分子到部队进行培训,强化爱岗敬业意识。近年来,企业职工先后有47人完成了学历升级,100多人受到村党委的表彰和奖励,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至2004年年底,杨庄总人口1807人中,大学文化的8人,大专文化的28人,高中文化的245人,中专文化73人,初中文化838人,总计初中以上文化的1192人,高学历文化的人数占总人口的66%。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