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私塾 义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私塾 义学
分类号: G527.52
页数: 4
页码: 734-73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杨庄村私塾、义学两种类型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地方教育 事业 杨庄村

内容

私塾 私塾是民众自筹经费举办的学校。有三种类型:一是富家大户独家延聘老师,教授本家子弟的东馆;二是由就学者家长集资聘请老师,教授一二十名学生的团馆;三是塾师自己在家开设学馆,各方子弟登门出钱求学的,称门馆。北园一带的私塾多系团馆,且比较普遍。一般四五十户的村庄几乎都有;一些大村,有二三处之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山东省提学司饬令私塾一律改为学堂,但私塾仍盛行。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县教育私塾计有194处。北园范围无单独记载,数字不详。塾师由学生家长聘请,薪修数量,视其名望、资历、学生多少双方议定,一般为期1年。
  义学 义学又称义塾,是一种乡里举办、官府资助的免费学校。据《清史稿·选举制》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在各州县与大乡巨镇各设立义学。山东布政使罗含章曾在济南设多处义学。其中,就有泺口义学。清末民初,曾多次明令,废私塾兴学堂,但名为义学,实为私塾。直到1929年7月1日建立济南市后,北园一带的私塾才被新建学校所代替。
  济南的书院由来 我国书院开始于唐朝,但当时为数甚少,至宋朝有所发展,数量渐多。其中最著名者为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世称宋四大书院。当时著名大儒多讲学其中,如宋真宗时范仲淹曾讲学于应天书院,南宋初朱熹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当时书院负责人称“山长”,因书院一般多选定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故有此名。
  宋代的书院,多为私人所创办,以讲学和研究学术为主,兼及教学。而且教学与后世先生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同,多采取问难辩论,启发学生自学为主。
  至元代令各路、府、州、县皆设书院,因此,元至明清的书院多为官府所创办,但也有私人所设,官府补助的。当时的书院是专为科举培养人才的场所,以辅县儒学之所不及。
  我国的书院,以明清时代最为发展,各府、县皆有书院,省城的书院多至四五处。书院学科为经史子集。学员自费求学,不受人数和地区的限制,故有远近负笈入书院学习的盛况。
  济南的书院 宋朝书院的兴盛,影响了元朝的发展。元文宗天历年间( 1328~1330),在济南东郊闵子墓(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鲁人。其墓在洪家楼南)创办“闵子书院”,表明元统治者尊孔尚儒,以图得到当时儒人的欢心和拥护。闵子墓为清幽秀雅的名胜地,故元代济南统治者选定此处建书院,增建房舍,扩大范围,建筑宏伟壮丽的大门,上悬有“闵子书院”辉煌耀目四大金字的匾额。这是济南最早的书院。
  明朝建制山东省,以济南为省会,为本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文化教育逐渐发展。明代先后成立了3处书院:
  1.白鹤书院——在城北杨庄以南,南临莲塘,荷香四溢,碧波涟漪,绿柳掩映,风光幽美,明历城举人周居岐认为此处有利学习,遂于1525年(嘉靖四年)建筑这处书院。因他喜爱白鹤,故名此书院为“白鹤”。从此,其东邻的居民点,也命名为“白鹤庄”。这处书院在清军攻陷济南时遭到破坏,遂停办。白鹤书院经历了百余年,至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任务。
  2.湖南书院——在大明湖南岸,原钟楼寺故址(今学院街西邻)。明嘉靖四年(1525年)由山东省提学道邹善创办。不久,改名“至道书院”,并置有学田数顷,以补助书院的费用。明万历初(1573~1620)取消,改为提学道公署,俗称“学院”,故其东邻的街道称“学院街”。
  3.历山书院——在趵突泉东,明嘉靖进士谷继宗的别墅故址。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山东省巡盐御史毕懋康创办。《历城县志·书院》载:“巡盐御史于万历甲寅年建,六郡士子读书其中者以百计。”当时这处书院是济南规模最大的书院。该院建筑宏伟壮丽,有轩有室,有廊有庑;亭台楼阁,峙立院中;绿柳翠竹,掩映其间,庭院幽雅清秀。金线、漱玉、柳絮等名泉,犹如颗颗明珠,照耀院中,景色绚丽。并引来白龙泉之水,弯曲缭绕,水声潺潺。宏伟高大的三楹红漆大门,耸立于正觉寺街(今趵突泉前街)气势雄伟。门前峙立着画梁红柱、飞檐斗拱的门坊,上书金光闪闪的“历山书院”的金字匾额,辉煌夺目。各地学子负笈来学者,多至百余人,文风盛极一时,惜至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取消,改为传递公文的驿站。
  清代沿用明制,仍设书院,以“作育人才”发展教育。先后共设立了白雪、振英、龙章、泺源、济南、尚志6处书院。
  1.白雪书院——在趵突泉东,白雪楼故址。顺治十一年(1654年),山东省布政使张缙彦在明历山书院旧址创办。康熙皇帝南巡来济南,赐匾额日:“学宗洙泗”,悬于书院大门之上,增加无限光彩。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山东省巡抚张鹏,又将此书院改名“历山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书院移至城内院西大街,改名“泺源书院”,以志不忘其来源。最兴盛时期,学员曾达百余人之多。雍正年间该书院被废除。
  2.振英书院——在运署街路北,原按察使司公署故址(今济南市第一中学校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山东省按察使黄炳所建。乾隆四十一年,按察使陆耀重修,改名“蒿庵书院”,以祀明代济阳学者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道光二年(1822年),按察使罗含章再重修,更名“景贤书院”。 3.龙章书院—在珍珠泉抚院内,清巡抚李树德建。李任山东巡抚6年,以后因李离去,这处书院也随之结束。
  4.泺源书院——在城内西门里大街路北原都指挥使司公署(今泉城路百货大楼对过山东省统计局地址)。雍正十一年(1733年)巡抚岳浚奉旨创办。泺源书院是当时规模最大、声誉最高的书院。这处书院建有巍峨的红漆大门,光彩夺目,上悬有“泺源书院”金字匾额,辉煌壮观。大门内建有古色古香的文昌阁,内塑文昌帝君神像,栩栩如生;阁旁建有古朴典雅的朱子祠,内塑朱熹像,文雅庄重,显示儒家风度。乾隆十三年( 1748年),山东省巡抚准泰,曾亲自经理书院,并建立教学法规,刻石立碑,以便永守勿违。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省巡抚铁保重修书院,并重定教学规范,刻石永志不忘。该院的经费也很充足,历代官府均予以补助。该书院藏书甚多,经书子集约有几万部。书院主讲多为著名学者,如咸丰年间,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曾为主讲数年。还有一位著名学者,即咸丰皇帝顾命八大臣之一的匡源,同治初罢官后,即任该书院主讲。
  5.济南书院——在西公界北首,原江园故址。清嘉庆九年(1804年),山东巡抚铁保所创办。济南书院在藩署西,旧名寿佛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布政使江兰置湖田数十亩,修建寿佛楼,凿放生池,池上奉观音大士像,故名江园。嘉庆九年巡抚铁保改为书院,并置有学田,其收入作为书院的补助费用。
  6.尚志书院——在趵突泉东明代历山书院故址。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省巡抚丁宝桢创办。《历城县志·书院》载:“尚志书院在西关金线泉侧,明进士谷继宗别墅……同治八年巡抚丁宝桢,因其旧址建为尚志书院,手书堂额日‘尚志’,榜其门日‘金泉精舍’,招士子肄业其中。”
  书院的取消 清末由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国家几濒危亡,激起了部分爱国知识分子倡导维新运动,以图挽救中国。其中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变法,得到皇帝的采纳,遂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实施“戊戌变法”。其中就提出大力提倡西学,废科举、兴学堂的办法。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提倡西学之事,仍得到实行。清政府下令“各省、府、州、县,开设中西学……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的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之书院改为小学学堂”。
  此令下达后,泺源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山东省高等学堂”。景贤书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为“东运中学堂”。尚志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校士馆”,不久改为“师范讲习所学堂”,后来又改为“存古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山东省优级师范学堂”。济南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济南中学堂”。
  济南的书院,创自元代天历年间,至清代先后成立了10处书院,其中只有泺源、景贤、济南、尚志4处书院传留到清末光绪年间。五六百年来这些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给济南的文化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杨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