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
济南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济南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庄社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122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军事
分类号:
E289.52
页数:
12
页码:
715-7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济南市的军事历史发展历程和现状。
关键词:
地方军事
历史
济南市
内容
第一节 兵役
募兵制 清朝末年,实行招募兵役制。由省巡抚根据本地区人口、面积、交通状况等确定开招日期,设选验处所,宣布招募条件。应招者多为贫困农民百姓。民国初期,由军队派员或委派“募兵贩子”挂牌设店,宣传游说,招募新兵。凡无严重残疾者皆可应征人伍,役期不定。1933年,民国政府颁布《兵役法》,实行征募集兵源。凡年满18~45岁的男子,按户“三丁抽一”抽签确定应征对象,中签壮丁必须按时到征兵机关报到,否则扣押家属作人质。有钱有势不愿应征户,用粮雇佣壮丁顶替,被雇者多为贫家子弟。保甲长乘征兵之机,向百姓敲诈勒索。有时军队强行抓丁,扩充兵源。民国时期,杨庄被抓去当兵的有4人。
志愿兵役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济南市郊区动员参军,广大青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歼灭侵略者。
1951年,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的广大青年毅然应征人伍。首批人员是:张云俊、杨兴财、路延长、杨广茂、杨新生等。6名青年赤胆忠诚、毅然入伍。但当时由于形势需要,均留守国内保家卫国。
1953年3月后,征兵工作成为一项年度性任务,征集时间一般为冬季,征集对象一般在18 ~ 23周岁,兵役事务由济南市政府和区政府具体组织实施。1956年,该村又有6名热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担负起停战后保卫朝鲜国防安全的任务。这6名热血青年是:张新民、张玉石、杨广钱、闫世忠、张秀石、王贵生。
义务兵役制 1955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公布后,实行义务兵役制。凡年满18~22岁的公民,不分民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任务。青年应征人伍后,公社、大队对其家属给予较高政治荣誉。每逢春节前,组织慰问队给军属、烈属、复员退伍军人送挂光荣牌,贴新春联,送慰问品,并召开军属座谈会,保证军属生活略高于一般群众。1978年3月,国家颁布的《关于兵役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根据自愿原则,可以将服役6年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转为志愿兵。1984年5月31日,国家颁布了新的《兵役法》,将义务兵役制改为“以义务兵为主体,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同时规定:义务兵服现役期为陆军3年,海、空军4年。
征兵工作由济南军分区和区、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由区、县人民武装部具体实施。其程序是:进行宣传教育,激发广大适龄青年的参军热情;以卫生部门为主设立体格检查站,对应征青年进行体格检查;以公安部门为主,对体格检查合格的应征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区、县征兵办公室会同接兵部队,按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要求及体检、政审情况定兵。杨庄居每年都有2~3人应征入伍,2004年有1名青年入伍。此时,全居老幼涌向街头欢送参军青年。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给参军青年佩戴大红花及赠送慰问品。
根据1987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退伍义务兵安置工作必须贯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和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杨庄居根据生产建设和工作的需要,优先在退伍军人中招工提干,至2004年,对全部退伍军人进行了安置。
1950~2004年,杨庄居共有150余名青年先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其中有135名复员,10名转业,6名仍在部队服役(4男2女)。
预备役 1980年,恢复预备役登记制度。根据《兵役法》规定,预备役分为第一类预备役和第二类预备役。军官和士兵退出现役后转入第一类预备役;在征集年度未被征集服现役的、平时免服现役的应征公民和依法进行了预备役登记的年
满18~24岁的女性公民,编人第二预备役。预备役每年退役、登记一次,至2004年,杨庄居先后有预备役人员150多名。预备役训练纳入民兵训练。
第二节 民兵
民兵组织 1948年济南解放后,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自然村以贫雇农为骨干,建立了民兵队,有民兵20余名。每个基干民兵配有1~2个手榴弹,每个基干民兵班配有2支枪。1949年,杨庄乡建立了民兵组织,杨庄村杨兴财任民兵治安队队长,张庄村张家洪任民兵治安队队长。1950年成立民兵连,胡起凤任民兵连连长,民兵队伍壮大到40多人。
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大办民兵师”的号召下,北园人民公社成立了民兵师,下设9个民兵营。杨庄大队民兵编人第二营第四连,杨春泉为民兵连长,下设8个民兵排。
1960年4月,杨庄大队民兵连正式成立,下设8个民兵排,其中建有1个基干民兵排。王玉德任民兵连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洪运、胡起凤先后兼任民兵连指导员,全村民兵发展到100多名。
1964年,历城县人民武装部会同北园人民公社武装部到大队进行民兵组织整顿,要求公民加入民兵组织,须由个人申请,党支部审定,做到组织、政治、军事三落实,从而,加强了杨庄生产大队民兵连的建设。1962~1964年,张新民接任民兵连长。1965~1978年,杨春泉、张洪陆、张洪锡先后任民兵连长。1978年3月,李志明接任民兵连长。1984年5月,张利接任杨庄村民兵连连长。2002年8月30日,杨庄社区居委会建立济南北洋集团武装部,党委书记葛国庆任武装部第一部长,张利任武装部长。届时,杨庄社区居委会共有民兵160余名,其中普通民兵130名,基于民兵30人。
军事训练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健全了军事训练制度。民兵训练的主要课目是队列、刺杀、射击、投弹、爆破等。20世纪50年代,民兵军事训练主要是利用冬闲时间,以村民兵连为单位进行训练。1958年,民兵师成立后,各民兵连采取劳武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基干持枪民兵由上级武装部指导训练,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由民兵连统一进行训练。20世纪60年代初,为贯彻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关于全党抓军事的指示,掀起民兵训练和军事大比武的高潮。1964年,杨庄大队民兵连民兵参加了全社民兵比武大会,荣获优良奖。从解放至“文革”前,县、社、大队十分重视民兵训练工作,每年均组织民兵打靶训练,参加修黄河、防汛、防凌、修国防公路等中心任务。
1965年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错误的批判民兵比武工作,民兵训练走向低潮。
1976年秋,公社组织各民兵连选拔的具有较高军事素质的民兵,集中训练,参加了历城县武装部举办的刺杀、掷弹、爆破、单兵战术、班对抗射击、精度射击、速射7个项目比赛,杨庄大队抽调的民兵在比赛中获得较好成绩。1977年,贯彻中央军委制定的民兵四年周期训练大纲,民兵训练逐步正规化。1981~1984年,民兵军事训练进行了全面整顿改革,训练周期由4年改为2年;训练内容、时间、人员有所减少,训练质量全面提高,经考核,参训的民兵全部合格。1985年后,民兵军事训练由两年周期改为年度训练,并实现了以区集中训练取代了镇、村集中训练,进一步保证了训练质量。自建立民兵组织至2004年,杨庄居民兵连共训练民兵900余人次,合格率100%。
政治教育 民兵政治思想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计划。20世纪50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民兵政治工作和民兵教育主要利用全民教育、民兵军事训练及农闲时间,结合党的中心任务,进行人民战争思想、形势战备、民兵性质任务、光荣传统和学雷锋、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及英雄人物等方面的教育,提高民兵的思想政治觉悟,强化“兵”的观念,促进民兵队伍建设。
1978年后,杨庄大队民兵政治思想教育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内容为主,积极发动民兵带头参加两个文明建设,为杨庄大队经济建设作贡献;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和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兵政治教育以“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中心,基干民兵为主要对象,“青年民兵之家”为教育阵地,坚持每月、至少每季度组织1次政治学习,在节假日和征兵时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教育。同时,加强了民兵军事训练中的政治教育、基干民兵的国防教育和全民性教育。
武器装备管理 20世纪50年代,杨庄村民兵装备有枪支,10多个基干民兵,配置步枪2支,每人2个手榴弹。1954年基于民兵排配置步枪3支。1958年,在“大办民兵师”的高潮中,杨庄大队民兵连配置各类枪支12支。是年,北园民兵第二营的武器装备置于北园管区,民兵除保管好自己的武器外,还担负着维护、管理武器装备的任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民兵训练比武,杨庄大队民兵连武器装备增加,枪支多达20余支。枪支登记造册,签发持枪证,基干民兵1~3人持1支枪,每人4颗手榴弹。枪支的管理,日常由民兵连统一保管,训练时分发使用。每周检查、擦拭一次枪支及装备,做到完好无损。1986年,民兵武器装备,统一收归济南市军分区管理。
重要活动 济南解放后,杨庄、大张庄和小张庄3个村民兵在保卫人民政权、抢险救灾、兴修水利、整田改土、植树造林、修桥铺路、扶贫、拥军优属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民兵每晚轮流值勤、站岗、巡逻,管制“四类”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协助公安部门破案。20世纪60年代初,取消站岗、巡逻及破案活动,积极参加护麦、护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参加义务劳动。1973年,杨庄大队派出几十名民兵参加改建天桥的工程,历时1年多。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为防震抗震,民兵在大队昼夜轮流值勤,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随着工业园和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的日渐扩大,民兵担负起保卫居办各企业的重任,成为经济发展的“保护神”。在历年的黄河防汛中,民兵皆承担全部任务。挖河筑坝,填土备料,还承担了凌汛冰峰爆破任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庄村民兵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主动承担了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被天桥人民武装部评为先进民兵组织。1994年12月,杨庄村民兵连荣获济南市政府、济南军分区颁发的“百强民兵连”荣誉称号。
杨庄民兵连下设3个排,9个班,共有民兵160余人。其中基干民兵1个排,20余名基干民兵。其工作为:一是每年抗洪抢险、黄河防汛,均抽调民兵打头阵。1996年黄河发生大水,本村两个基干班24人先后战斗了20多天,战胜特大洪水。二是每年“四级两会”期间,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坚持昼夜巡逻,确保万无一失。从1996年起,本村选拔表现好的党团员和先进青年30多人组成治安防范巡逻队,白天由10多人值班,维持治安,夜间20多人彻夜巡逻,制定责任制,为经济建设服好务,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三是每年招兵工作,根据上级招兵任务和条件,进行宣传动员。符合年龄段的青年组织体检,帮助上级选拔优秀合格青年输送到人民解放军大学校。每年有20余名青年要求入伍,每年输送2~3名,最多年份输送5名。从1984年以来,先后由40名青年光荣入伍,90%以上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立功,有的评为先进士兵。在部队学到了专业技术,复员后回村发挥了才能,成为村居两个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每年入伍新兵走时召开隆重的欢送会,披红戴花,专车送行。四是每年建军节和春节召开军属座谈会,并经常走访军人家属,听取意见,了解困难,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节日发放优抚金和慰问品,在住房分配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先考虑。通过工作,让当兵的放心,家里安心。军人复员后,召开会议介绍村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教育,分别由区、镇、办事处和村里进行安置。解放以来,全村145名军人复员和转业,均做到了工作安置。1984年以来,30多名军人复员,分别担任了党政干部、企业厂长经理和部门保安人员,为经济建设发挥力量。五是调解民事纠纷,使全居团结和睦。抓好治安工作,及时抓捕小偷小摸和扰乱社会秩序的坏人,及时将他们送到联防、警务区或当地派出所。六是参加党和政府部署的中心任务,整治市容环境,清除“八乱”,建文明院、文明街、文明单位。七是抓好“平安山东”建设,建立“平安居委会”,工作下深,抓好基层,做到看好家、护好园,打击邪恶,扶正压邪,做一流的民兵工作。
济南北洋集团武装部 北洋集团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集团有1803人,是集工、商、贸于一体的行政居,2001年人均收入3000多元,利税974万元。
北洋集团武装部前身是杨庄大队和杨庄村民兵连,始建于1950年9月,2001年民兵组织整顿后,现有民兵169名,其中基干民兵26名,1个排,2个班,普通民兵143名,3个排,9个班。
根据上级关于加强民兵基层建设的指示,在杨庄社区党委和居委会的领导下,以中共十四大精神为指针,深化民兵工作改革,充分发挥民兵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军事训练、民兵带建、维护社会治安、执勤巡逻、发展经济中做了大量的有益工作,以实际行动做出了贡献。
本部在落实民兵基层建设的任务中,加强了民兵干部队伍、基干民兵队伍建设,因地制宜,建起了民兵连部、民兵执勤室、“民兵之家”三大阵地,并相应具备了室内设施,健全了同各类民兵制度和资料。几年来,本部充分发挥设施的作用,加强了民兵的政治、军事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民兵整体素质的提高与集团经济建设相适应,保证民兵工作的正常开展。
近几年来,本部发挥民兵突击队的作用,在北洋集团两个文明建设日益增强,在全集团30余处企业中,由本部民兵担任厂长、经理的就有17人,结合工作实际岗位练兵,在修旧利废、革新改造、节约挖潜活动中,为集团经济建设创收100多万元,节约资金30多万元,连续3年被军分区评为先进民兵连,连续6年被区、镇武装部评为先进民兵连,有6名民兵受到了奖励,有18名民兵被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第三节 驻军
杨庄居位于济南市北部,历史上这里就是历代军队防卫的重要基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即设有“烟墩”,驻军防守外敌入侵。明崇祯六年(1633年)《历乘·建置》载:在大明湖以北、小清河一带设卡驻兵。日本侵略军占领济南时,在杨庄、大小张庄一带驻有重兵,并在村附近建有土围子,筑有炮楼,修有战壕和碉堡等军事设施。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从1946~1948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在杨庄一带驻有一个榴弹炮营,在村内驻有一个连的兵力,把村民最好的房子作为他们的住处,时常强迫老百姓出夫,为他们修工事、挖战壕、建炮楼,强迫人民无偿地做苦工。
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首先清除了小清河以北的国民党守军,其他国民党兵闻风狼狈逃窜,南行和向西行走几里,即被俘虏。
济南解放后,济南军区警卫营,山东省军区独立二师,山东武警中队,济南军区炮兵指挥连,解放军238部队,济南军区马鞍山部队,济南军区炮兵团,山东公安部队,济南军区护桥部队等,均先后驻防济南市北部地区。
第四节 战事
杨庄境域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就发生在村西附近的北马鞍山一带。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89年,齐伐鲁、卫二国,均为齐败。鲁、卫二国向晋乞师。晋遂发战车“八百乘”,兵六万,进攻齐地,齐以战车五百乘迎击。癸酉(六月十二日),双方列阵于章(今北马鞍山),经过鏖战,“齐师败绩,逐之,沿小清河东逃,经杨庄村北东逃,败之华山。三周华不注(即华山)”。齐顷公被晋军追得围华山转了3圈,大夫逢丑夫与齐顷公换装,“丑夫使公下如华泉取饮”,才借机而逃。齐国不得不罢战言和,献出国家玉磬等,还了鲁、卫土地,并将大路一律改为东西向。这次战争,就是春秋时期四大著名战役之一的“齐晋鞌之战”。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在杨庄以北设有小清河防线;在杨庄以南设有哨卡,驻有重兵;在村周围均修建了碉堡,经常残杀中国人民。我党领导下的济南地下党组织,在北郊一带活动,不断探清日本侵略兵的兵力、武器装备及其他信息,时常与日本侵略兵发生遭遇战,不断袭击日本侵略军的据点、车站、仓库等要害地点。
1937年10月13日,韩复榘部队与日本侵略军在鹊山交战,黄河大桥被提前炸毁,韩部杀伤日军多人后,沿黄河岸西撤。傍晚日军进入鹊山,惨杀鹊山人民百余人。
1946年冬,国民党山东挺进军36旅驻扎北园一带,被我地方武装部队黄河大队围堵攻打。
国民党在杨庄一带设有一个榴弹炮营,在杨庄庄内驻有1个连的兵力,济南战役打响后,该营、连部队不堪一击,狼狈逃往城里。
1948年9月24日上午,国民党军王耀武卫队100余人,从北极庙潜逃,经白鹤、杨庄、张庄至五柳闸,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截击,伪军全部缴械投降。
济南被解放军攻进后,在济南的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有的被俘,有的化装逃跑,但也未能逃出人民所布下的罗网。其中也有藏在百姓家里待机逃跑的个别人员,因为看到共产党进城以后的种种使人感动的措施,而自动投案向解放军司令部报到的。 9月24日上午11时,王耀武看到局势已经绝望,就要全部被歼,即派十五旅高子日团的一个营及特务团的一部,由北极阁通过出城的坑道向北突围。该部突至约750米处,因受解放军的猛烈阻击,无力前进。在解放军集中精力与突围的部队作战时,王耀武就在一个小村庄里化好装,并为了容易脱身,令突围的部队向后撤退。他乘解放军追击后退部队的时候,即向东逃去,但逃至寿光县,即被查出捕获了。
鹊山惨案 1937年10月13日下午,日本侵略军进入鹊山,见人就杀,当晚受害61户,死百余人。其中被刺刀捅死35人,被枪打死26人,被放火烧死1人,被刀砍死1人,被炮弹炸死2人,投湾自杀10人。鹊山南村韩福香被日本兵抓去送子弹,走在路上,被捅了9刺刀后,扔进猪栏。同时被害的董福春,被捅了8刺刀。鹊山东村郑玉恩被日本兵捅死后,又把其两岁的女儿捅死在她母亲的怀里。山北村张明夫和他的妻子以及17岁的孩子,藏在地瓜窖里,被日本兵用干草堵住窖口活活烧死。全家人惨死绝了的有陈家祯、杨林水、冯黑子、藏文仲、张家连、张明有、陈天柱、张明春、王兆祥、王兰田10户。
鹊山惨案的始末
一、鹊山惨案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沦陷,日寇迅速占领华北。济南为华北南部重镇,又是山东省会和南北交通要地,必然成为日寇进攻的重要目标。
同年,10月3日,日寇开始进攻德州,国民党第三集团军81师485团在冯玉祥指挥下,只守了两天就被日寇攻下。韩复榘部撤退到徒骇河一线布防。日寇稍事停顿,又从晋东调来援军,11月5日攻下陵县、临邑,10日陷庆云,15日日寇迫及黄河北岸,强占济南北郊鹊山,奸淫烧杀干尽了一切坏事。一夜间杀死村民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鹊山惨案。
二、鹊山惨案的原因。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以后,拥有5个正规师和1个独立旅,五路民团约30万众。俨然是独霸一方的“诸侯”。一心想保存实力,对抗战持观望态度,只派少数部队过黄河与日寇周旋。由于广大官兵强烈要求抗日,韩复榘出于无奈,于11月13日,率手枪旅贾本甲团和特务队过黄河督战。兵过济阳城(在郭家老坟)即与敌人遭遇。手枪旅仓惶应战,抵挡不住便退了下来。贾本甲腿断致残(在宋家坟被群众掩护下来),韩的卫队长牛耕林当即阵亡,其他卫士伤亡殆尽。韩突围穿越济阳城(换上便衣带20多名随从骑摩托远绕县城),甩掉了敌人逃回济南,留一个手枪营,在鹊山和泺口断后。为防备坦克进犯,14日,手枪旅向鹊山村民征集民夫,把鹊山东北黄河大坝一段从坝顶掘到坝底,由于形势紧迫,连夜突击终于完成。15日(阴历10月13日)下午,日寇华北驻军矾谷廉介第十师团一部约一个中队,分两路从鹊山东北沿黄河大坝和西北沿津浦铁路扑来。在大坝和铁路交叉地段一暗堡处和手枪旅遭遇。其他各处守军也立即向来犯日寇开火,战斗激烈,双方死伤惨重。五点后手枪旅不支,纷纷沿黄河大桥向济南撤退。未及全营手枪旅过完,12“桶”(外形如桶故称)炸药声声巨响,这座巍然屹立的黄河泺口大桥,从3~n号桥墩全部坍塌在河心,桥身侧卧水中。只剩南端两孔,北端一孔,依然歪斜而立。不少手枪旅官兵被炸死,有些落在河里淹死。梅花山的陈兆峰说:“王发亭的表兄弟就是手枪旅的战士。大桥炸后,把他震昏,躺在一堆死尸上。一会儿两个鬼子军官走来侦察大桥被炸情况,在他身边路过,这位战士又苏醒过来。一见是两个敌人,从身边摸起一把鬼头刀,乘敌不备,一刀一个把两个鬼子杀了。之后他摸着炸毁的桥梁过河回到济南。”他见人就说:“这次我杀了两个鬼子军官,替鹊山乡亲报了仇,就是死了也值了。”这晚除个别手枪旅战士在村里藏起外,余部沿着黄河大坝向齐河城方向退去,鬼子却乘机向村里袭来。村民尚志武说:“手枪旅守在东北暗堡里的一位班长,见暗堡难守,就弃堡向鹊山村逃跑。鬼子一枪击中他的肩部,灰军装立即爆起一突棉花。班长见难以逃跑,佯死趴在手枪上。鬼子追来连踢他两脚,误为已死就走了。事后这个班长在鹊山村被掩护下来。日寇以搜索手枪旅为借口制造了鹊山惨案。”
鹊山位于黄河北岸,隔河与济南市区相望,历来属济南和历城建制(当今属济南市天桥区),是鲁北平原南端的第一个制高点。山势陡峭险峻,又是济南北面的一道天然防线,占领鹊山无疑扼住了济南的咽喉。黄河流经这里,是过往行人必经的渡口。著名的黄河大桥纵贯南北,又是津浦铁路必经之地。纵是手枪旅炸坏了这座大桥,仍不失鹊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鹊山之战后,是日寇在这里驻防的重要原因。日寇既驻防鹊山,就必然在这个地区造成一种威慑气氛,以显示他们的“威严”。要达到“必畏我敬而降于我”的目的,“必然使用武力”。所以他们不分军民,不分老弱妇孺,都在被杀之列。如此,日寇才迷恋他刺刀之下建立的那种“新秩序”;才迷恋他用中国人民血肉筑起的一道“威严”。这就是日寇制造鹊山惨案的指导思想,是日寇侵略本性所决定的。
三、鹊山惨案的真相。这天下午六时左右,日寇带着在济阳大屠杀沾满双手的鲜血,即进了鹊山村。当即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不论男女老幼,被日寇看到,远者开枪,近者用刺刀刺。刹那间整个村子哭声、喊声织成一片。村民李玉山的母亲觉察到情况不好,抱起孩子就跑,刚跑到村头,就被日寇一枪打倒。几个日寇立即冲到她的跟前,用刺刀挑出肠子。不懂事的孩子,还躺在血泊里没命的妈呀!妈呀的哭。杨吉水一家,住在鹊山西北角,下午手枪旅和日寇一交火,就逃往外村。晚上,他听到枪声渐息,误以为鬼子走了,只身回家躺在床上睡下,哪料“咚!咚”两声门响,他只穿一件短裤就去开门。没等脚迈出大门,鬼子一声嚎叫,举刀向他膀子砍来,他惨叫一声便躺在血泊里死去。日寇拖着他的双脚,把他抛到张大成家猪圈里。村民王其信在逃跑的路上,被日寇抓住,割断他的腰带,绑了双手,用刺刀在他脸前晃来晃去,王早已魂不附体。猛然间一个日寇一刀捅到他的脖子上,王唉呀一声,一头栽到路旁。日寇向他臀和腿连刺几刀,王其信痛苦地挣扎着,几个日寇却在狰狞大笑。王香亭是鹊山村耶稣教头头,总以为只要举着日本的膏药旗,表示对日寇欢迎,就会免于一死,其料他死得更惨。日寇先是在王香亭肩胛上猛刺一刀,哪想把刺刀卡在肩胛骨上,拔不出来了。日寇用脚踏着王的肩膀才拔出刀来。最后把王一刀一刀零割了,连个完整尸首也没看见。
晚上十点左右,日寇借抓“马猴子”、“支那军”为名,抓来40多人,用铁丝绑在一起,关进一个大院里。这些手无寸铁的村民又集体惨遭杀害,个别幸免者,也成终身残废。日寇还口口声声找“花姑娘”,这时年轻的姑娘、媳妇早已逃向外村,逃不了的也早以一身老太婆打扮,还抹上一脸锅底灰,故示丑陋骗过鬼子。有的害怕忍受不了鬼子的折磨,只身一人,或抱着孩子跳到大湾自杀了。大湾内到处漂着尸体(后来日寇又抓人把死尸捞上来,抛到猪圈内)。受害者亲属李连荣说:“我到猪圈找我爹的尸首时,足足翻了30具才找到,连那些没翻到的,足有50具。”山南头有个山洞,藏了十几个人,也被日寇发现。鬼子用机枪朝洞内扫射,十多个人全部死在洞里。事后人们进洞找人时,早已血肉模糊,难认死者真面目了。
梅花山和鹊山有一湾之隔,也难幸免。村中有个叫“活阎王”的老太婆以卖烟卷为生,15日这天,见鬼子杀人也人慌无智了。扒了扒就近一个柴火垛,顾头不顾腚地向里钻。鬼子见此光景,在狞笑中一刺刀就结束了她的性命。王化亭之父被捅死之后,鬼子就上了他的房顶,四处观望,见一妇女从北屋向南屋里跑,一枪就放倒了她,这个妇女倚在门上就死了。梅花山村陈兆峰说:“鹊山、梅花山死难者近100人,没见有一家敢为死难者戴孝、出殡或公开痛哭一场的,都偷偷地埋掉完事。见了鬼子都是眼泪往肚里咽,还得故作笑容。看,做一个亡国奴是啥滋味。”
四、问题解疑。鹊山惨案后,日寇在鹊山已显示了他的威慑力量,统治秩序已经建立,为什么不从鹊山过黄河却绕道济阳和高青间的门台子渡过黄河?对此,有人认为日寇是舍近求远的愚昧之举。笔者不否认日寇绕道鹊山,在军事上有避实击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逼韩投降”的一个策略。是日寇有意放慢速度绕道门台子,进军周村、博山截断胶济路,再回头包抄济南。既给韩复榘造成被包围的压力,又给韩充分考虑问题的时间,是日寇“明智”之举。日寇所以这样做,是因早在1935年日本驻济武官花谷中佐和韩有过密室会谈(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也和韩有过秘密协定(山东独立),这一点日寇对韩是信心十足的。反之,若从鹊山过河,很容易造成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局面。韩复榘这个人“气度很狭小,性情又很毛躁,火气上来,能抹着光膀子亲临前线杀敌”;有时韩又对其部下说:“傻小子才真打呢!我们要保存实力……”日寇虽最终未使韩投降,但韩却以“没有大炮”和“南京政府借战争消灭异己”为由,把济南拱手让给了日本,同样达到日本的目的。这就是日寇不从鹊山过黄河的主要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营造济南市防御体系,在杨庄村建有工事,驻有重兵,形成济南北部防御线,称为“固若金汤”的防御点。1948年9月,我强大的人民解放军从西南、西面和北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济南,其中,从黄河南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杨庄村,大炮几鸣,丢盔丧胆的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有的撤回城里,有的半路被歼,有的束手就擒,最后,国民党吴化文起义,其下属2万余名官兵起义。经8昼夜的奋战,全歼国民党11万军队,9月24日,济南全境解放。
第五节 人民防空
1969年,毛泽东主席在“提高警惕,要准备打仗”的形势下,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杨庄大队同全国一样,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人民防空设施建设的高潮。当年,大队召开动员大会,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号召全民动员,人人动手,深挖防空洞,以备打仗。当时,杨庄一带土地低洼,根据上级安排,抽调劳力参加天桥底、济泺路和济南动物园的防空洞挖掘。同时,在济南明湖中学挖了少量的地下防空洞,部分村民在庭院挖了少量防空地窖。
知识出处
《杨庄社区志》
出版者:济南出版社
本志内容包括:概述、行政区域、社区建设、经济管理与综述、农业、工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经济贸易、创业篇、文化、党政群团组织、居民、人物传略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