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81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管理
分类号: F273
页数: 10
页码: 166-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市卷烟厂生产管理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生产调度、计划管理、统计管理、工艺管理、信息管理、成品管理、“903811”系统管理工程的提出等。
关键词: 济南市 管理篇 生产管理

内容

1945年11月,设置生产课,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生产活动的管理等,课长高镇西。1947年7月,陈鹏九任生产课长。
  1950年4月,设置生计课,负责全厂生产计划编制,负责技术指导及原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查,负责人张寿先。1952年,葛立忠任生计课课长。1953年,黎明辉任生计课主任,吕济云任副主任。1955年6月,设置计划科(原料、在制品和成品的检查等业务划归生产检验科),负责计划统计、生产作业安排、生产调度、基建大修施工。科长胡兆麟,副科长徐承曙。
  1965年6月,设置生产计划科。吕希若任科长,刘继富、高文贵任副科长。
  1977年,设置生产技术科。科长郭玉玺,负责生产计划的编制、统计核算、定额管理、生产组织与调度、工艺管理、配方管理、商标设计与管理、产品检验、原辅材料检验、钢印刻制与维修等工作。1978年,聂培堂任科长。1979年,李本荣任科长。
  1981年,刘胜科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983年,王言庆任科长。1984年,崔建秋任副科长。1986年,金增桴任科长。1987年8月,撤销生产计划科,设置生产计划安全科。10月,恢复生产计划科,撤销生产计划安全科。1988年,崔建秋任科长。
  1990年,崔建秋任厂长助理兼生产计划科科长。1991年,谢家祥任副科长。1992年,生产计划科更名为生产计划处。谢家祥任处长,李焕阳任副处长。负责集团内生产计划、综合统计、联合生产等;负责济南卷烟厂的生产计划编制、定额管理、综合统计、生产组织与调度、成品库管理、钢印刻制与维修、工业电视管理与维护等工作。
  1998年,生产计划处更名为生产信息管理处。李焕阳任处长,王明强、陈晓鸥任副处长。计算机中心、调拨站成品库划归生产信息管理处。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生产计划,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及售前服务机制。生产信息管理处有52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设计划统计、生产调度、工业电视管理、钢印、计算机中心、成品库管理6个小组。1999年,钢印组业务划归工业电视管理组,人员由6人减为2人。
  2001年,生产信息管理处有42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3人、计划统计组3人,调度组5人,工业电视2人,计算机中心11人,成品库管理18人。主要职能: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平衡集团内各卷烟厂生产计划和进度,编制季、月生产作业计划,做到均衡生产;负责生产过程中原辅材料与能源动力供应的调度,定期召开周计划平衡会,根据销售信息及时调整生产作业计划;负责成品库的管理和售前服务工作;负责制订生产和原辅材料消耗定额;负责编制生产经营报表、负责综合统计管理工作;负责计算机应用开发及其项目的软件、硬件管理,制订计算机技术推广方案,并组织方案实施情况的验收;负责计算机的维护与管理;负责工业电视的管理及无线对讲系统的维护与管理;负责卷烟钢印的制作、维护、收发及储备等。
  第一节 生产调度
  解放初期,具体生产工作由各间长负责。1950年,设置生计课,生产调度由课长负责。1955年,设置计划科,负责生产调度。1965年,设置生产计划科,行使生产调度职能。1982年,卷接包车间的钢印制作划归生产计划科管理。1984年,日常生产由生产技术科通过调度员进行调度,紧急情况下,调度员可代表生产副厂长和生产技术科科长采取应急措施,直接下达调度指令;生产车间对调度人员指挥必须无条件服从。因调度失误造成损失,追究调度人员责任。1987年,为规范工艺管理,确立生产调度的责任和权威,规定调度员夜间行使厂长调度权力。
  1992年11月,启用大型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和无线电集群寻呼系统,可对48个生产面进行监控,生产信息收集便捷直观,调控能力加强。
  1997年,济南卷烟厂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生产调度依据质量体系进行运作,使生产的过程控制实现标准化、规范化。
  1998年,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推行和应用,生产调度的管理模式更趋科学性、规范性及有效性,并具可追溯性;生产调度指令下达基本实现无纸化。
  生产调度管理工作职责:
  1.生产调度工作是按照作业计划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生产活动进行全面控制的一种手段。促进生产活动协调、均衡、有节奏地进行,以保证产品按照质量标准,按日、按品种完成计划。
  2.在厂长和副厂长直接领导下,对全厂生产实行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生产计划处配备生产调度员,在处长领导下,履行调度职责。
  3.生产调度员有以下职责:按品种计划和在制品的库存情况,决定烟叶投料量;按生产能力平衡生产,决定主机开放台数;按销售处要求和在制品的库存情况,决定换牌时间和开台面;对不遵守工艺规范和不遵守劳动纪律的生产工人,有权制止及提出批评,对严重浪费原材料的现象有权制止;对不遵守安全规程的生产工人及不安全设备有权制止或停车;对继续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机台有权制止;对改善在制品贮存和加强文明生产的建议有权向生产管理部及车间主任提出改进建议;夜班调度有权临时调整夜班车的接送时间。
  4.生产调度要经常深入车间,了解原材料的准备情况、在制品结存、设备开动、水、电、气、汽的供应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保证生产衔接。发现问题及时和生产管理一、二部、车间主任、工段长磋商。尽可能统一认识,及时解决,有些问题如暂时不能形成一致意见,为不延误时机,调度员有权做出调度指令,事后报告说明原因。对调度指令,部门、生产管理部、车间、工段必须执行。调度指令失误由调度员负责。
  5.协助处长定期召开生产调度会。会前做好材料准备,提出解决生产问题的具体措施,做好会议记录,执行会议决定,会后整理会议纪要并组织落实。
  6.按时填写调度日记,如实反映情况,认真填写交班记录。
  第二节 计划管理
  建国前,企业规模小,管理方法简单。1950年末,山东省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计划处,负责对烟厂计划管理的调控。
  1955年6月,设置计划科,开始编制生产、经营计划,逐步配置人员,设科长、计划员、统计员、调度员、记录员。1958年,由于片面强调高指标,计划管理基本失去作用。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执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即工业70条),计划管理得到加强。1964年,中国烟草工业公司成立,直接向总厂下达指标,总厂计划得以较好地执行,各项计划衔接密切,产、供、销组织比较协调。
  1970年,济南卷烟厂划归济南市第一轻工业局管理。此后,生产计划总量由市一轻工业局下达。烟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挖潜,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生产产量迅速增长。但由于要求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出现产大于销现象。1979年,企业注重综合治理,调整产品结构,保证市场供给,但出现了计划失控现象。
  1982年,山东省烟草公司成立,厂年度生产计划由省公司统一下达,内容包括产量、产值、消耗、销量等。厂依据省下达的计划,制订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份生产作业计划。
  1993年,集团成立后,集团生产计划由省公司下达,集团调控。计划管理由生产处负责生产计划编制、生产定额编制和生产统计。生产计划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分为长期、中期、短期3种类型。长期计划即远景规划,期限一般在十年以上,是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规模、能源、配套设施等进行总体规划;中期计划即五年计划,如“九五”发展规划、“十五”发展规划等;短期计划即指年度计划,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实现长远规划的具体行动计划,由销售、生产、财务三方面平衡后,经领导批准,作为年度预算目标。
  年计划分为半年计划和季度计划,季度计划中又分为月计划。月计划是对年计划的分解,也是具体的生产考核目标。先由生产处提出下月度生产能力,再按销售部门反馈回销售需求明细表,由双方共同平衡后制订生产计划,并下发各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再以此为依据制订财务预算计划、材料采购计划、烟叶准备计划等,生产车间根据计划安排好生产设备和班次、人员等。
  月度生产计划下达后,各部门按计划做好准备工作,并进行实施。由生产处负责协调、平衡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如每周召开由产、供、销等各部门参加的周生产平衡会,做到均衡生产,保证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
  根据《山东省烟草专卖局烟草计划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一般自10月份起制订下年度计划,在季度最后一月的中旬制订下季度计划,在每月25日左右制订下月计划,并在周平衡会后分解成详细的日计划下达到生产车间。
  第三节 统计管理
  企业的生产统计工作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厂设综合统计员,部门设专职或兼职统计员,车间设专职统计员。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厂各种统计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整理、加工分析,编制工业统计报表,准确、及时、全面地上报有关部门,为领导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提供准确的统计信息。
  1980年以来,全厂统计人员先后通过了国家统计局、济南市统计局的职称考试,分别取得了统计员、助理统计师、统计师资格证书和统计员上岗证。
  1981年,制订《统计工作竞赛办法》,采用“百分制”评比办法,对工业统计报表做到定期考核,定期评比,提高了统计报表数据的准确性。
  198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后,生产统计工作严格按国家局、省局的工业统计报表制度,上报各种工业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同时完成上级有关部门布置的各种定期、不定期统计调查任务。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颁布,企业重新修订《济南卷烟厂统计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统计人员岗位职责,要求统计人员必须依法统计。
  1985年,参加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历时1年。普查内容有人员结构、固定资产、资金占用、原材料消耗、设备状况、生产情况等。厂被评为全国第二次工业普查工作先进单位,普查人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3年,开始使用计算机,并逐步替代手工计算。生产部门每天报送的生产进度表、月报表等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得出所需统计数据,统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1995年,厂参加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工作,以生产信息处为主,各部门统计人员参加,完成第三次工业普查任务,厂被评为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工作先进单位。
  1999年,聘请北京东华城信电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软件人员,开发了统计工作软件,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对统计数据的分类、汇总,自动生成各功能模块所需用的各类统计报表,实现了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统计数据信息共享。
  2001年,产、供、销统计数据基本实现厂局域网上查询,各种统计报表、统计信息资料实现了企业网上传输。
  第四节 工艺管理
  建国初期,没有设置工艺管理部门。1957年,设置技术科,科长吕希若,副科长吕济云。负责技术管理、产品检验、设备检修、大修计划、人工发酵、配方设计、工艺规程的修订等。1963年,技术科划归生产计划科。1965年,设置生产技术科,负责配方设计、工艺规程的制订等。
  1977年,设置生产技术科,郭玉玺任科长。负责工艺管理、配方管理、商标设计等,并设专职工艺管理员1人。
  1986年1月,设置技术科,科长郭玉玺,副科长郗继忠。
  1990年,为加强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改造,技术科划分为新产品开发研制中心和工艺技术科两个部门,工艺技术科科长郗继忠,有工艺管理员3人,配方管理员1人。
  1991年5月,增加配方管理员、工艺管理员各1人。8月,姜元成任工艺技术科副科长。
  1992年,新产品开发研制中心与工艺技术科合署办公,由工艺技术科科长郗继忠负责全面工作,同时将香料配制人员及设备划归工艺技术科管理(原归车间)。11月,工艺技术科更名为工艺技术处,处长郗继忠,副处长姜元成。负责工艺管理、香精香料配制、新产品开发等管理工作。
  1993年12月,工艺技术处重新划分为工艺技术处和新产品开发处,工艺技术处处长姜元成,副处长上官繁昌(分管枣酊生产和烟叶发酵)。负责生产工艺、香精香料配制、枣酊生产和烟叶发酵等管理工作。同年,宿顺尧任工艺技术处处长。
  1998年初,王坤明任工艺技术处处长。10月,孙万庆任工艺技术处处长,陈建军任副处长。同时将生产管理部综合检验人员划归工艺技术处管理。至2001年末,工艺技术处有管理人员7人(处长、副处长各1人,工艺管理员2人,工艺控制员2人,配方管理员1人),综合检验13人(其中跟班检验员12人),香料配制工段14人(工段长1人,统计员1人,配制工12人),主要职能是负责卷烟生产的过程控制与工艺管理。
  一、制丝工艺管理
  50年代中期,制订制丝工艺技术标准。1965年实行总分厂制,统一修订工艺技术标准。1983年以前,制丝工艺管理比较简单。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制订《卷烟工艺规范》,在济南卷烟厂进行工艺验证,以及后来与国际乐富门烟草公司合作,均促进了济南卷烟厂的工艺管理。
  1987年,开始生产“将军”牌卷烟,专门为“将军”牌卷烟的制丝加工制订了技术标准。生产加工“将军”牌卷烟时,由技术科、质管科、生计科派员现场监督,出现问题随时解决。
  1989年,一、二分厂一车间(制丝)和一分厂二车间(卷制)、三车间(包装)各设常白班工艺员1人,二分厂制丝车间(两班生产制)各设跟班工艺员1人,负责工艺管理,工艺管理仅限于烟叶的配比和《卷烟工艺规范》所规定的工艺指标项目。
  1990年,由技术科每月对一、二分厂的制丝车间进行工艺技术指标达标率检查,对贮丝房温湿度进行合格率检查。
  1992年,安装投产的5000kg/h制丝线,由四打十一分打叶线和采用HAUNI技术的制叶(梗)丝线组成,针对该生产线调整了工艺管理内容,在保证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工艺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增加了对流量、打叶风分过程出叶率、风量风压、烘叶(梗)丝机调整、加香加料、烟丝配比均匀控制等内容,并将工艺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
  1994年,开始使用微机对制丝车间的烟丝填充值、膨胀烟丝填充值等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掌握制丝、膨胀烟丝工艺加工状况,采用统计技术进行管理。
  1995年,济南卷烟厂与郑州烟草研究院合作,进行制丝线自动控制方案设计、实施,历时两年,实现5000kg/h制丝线全线自动控制。该项目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998年,提出制丝工艺管理稳定度的概念,将工序控制理论引入制丝工艺管理全过程(含膨胀烟丝、薄片丝),在保证制丝、膨胀丝、薄片丝生产在线自检、自控、计量设备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前提下,控制加香加料(薄片丝粘合剂)、混丝掺配(瞬时、总体精度误差)、烘叶(梗)丝(温度、含水率)、膨胀烟丝膨胀率、薄片丝质量的稳定。
  二、卷接包工艺管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包工艺管理由生产车间负责。至90年代初,卷接包工艺质量主要依靠质检人员控制。
  1991年,在将军工段设立工序控制点,主要控制“将军”牌卷烟的重量和圆周,保证了将军烟的工艺加工质量。
  1992年,卷接包工艺管理主要以控制烟丝消耗为主,在卷接包车间设置工序控制员,每20分钟对卷接机测量一次烟支重量,统计单箱净耗丝量,并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
  1998年至2001年末,卷接包工艺管理主要集中在自检自控设备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以及加工质量的稳定性方面。保证卷接包设备检测系统的灵敏可靠,运用工序控制理论,控制烟支重量、圆周、吸阻,滤棒的长度、圆周、吸阻等,通过计算CP值和CPK值,控制卷烟和滤棒成型加工质量的稳定度。
  三、工艺考核
  1990年开始,企业修订最终产品分类计件与8项指标挂钩责任制,将部分工艺技术指标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在百分制考核分数中占6分,其中工艺技术指标合格率4分,温湿度合格率2分。从1994年开始至2001年,修订经济责任制,将工艺管理考核分数增至12分,其中工艺技术指标合格率、单箱净耗丝量(软、硬盒车间)、膨胀烟丝填充值、混合丝填充值、温湿度合格率各占2分,具体工艺管理考核细则:
  (一)制丝车间工艺技术指标测评合格率
  1.检查考核办法
  按照《过程检验规程》对制丝车间工艺加工过程的全部工艺技术指标进行不定期的指标测评,每月1次,汇总并计算指标测评合格率。
  2.计分标准
  本项目考核定额98%,满分2分。具体计分公式:实际得分=2×指标测评合格率/98%
  (二)贮供丝车间温湿度控制合格率
  1.检查考核办法
  按照生产环境工艺技术指标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从贮供丝车间的温湿度统计报表中,根据生产加工过程实际必须进行的温湿度控制时间统计计算温湿度合格点数和总检测次数,计算温湿度控制合格率。
  2.计分标准
  本项目考核定额95%,满分2分。具体计分公式:当控制合格率低于考核定额时
  实际得分=2×温湿度控制合格率/95%
  (三)膨胀丝车间膨胀烟丝填充值
  1.检查考核办法
  由工艺技术处综合检验人员按照《综合检验规程》对膨胀后的烟丝取样,实测填充值,每班2次,月底统计实测填充值的平均值(含水率),并计算实测标准填充值:
  实测标准填充值=(实测含水率-13.0%)×0.22+实测填充值
  2.计分标准
  本项目考核定额6.5cm3/g,满分2分。具体计分公式为:实测标准填充值附加测试环境因素影响0.8cm3/g后,在考核定额的基础上每提高或降低0.1cm3/g,实得分在2分的基础上直接增加或减少0.1分。
  (四)生产一部混合丝填充值
  1.检查考核办法
  由工艺技术处综合检验人员按照《综合检验规程》对硬盒“将军”、硬(软)盒“九州”、硬(软)盒“琥珀”、硬(软)盒“大鸡”、精品“大鸡”、特醇“将军”的混合烟丝从贮丝柜出口处取样,实测填充值,每柜2次,月底按牌号分别统计各牌号实测填充值的平均值(含水率),按次数加权计算实测填充值并计算实测标准填充值:
  实测标准填充值=(实测含水率-13.0%)×0.25+实测填充值
  2.计分标准
  本项目考核定额4.3cm3/g,满分2分。具体计分公式:实测标准填充值附加测试环境因素影响0.2cm3/g后,在考核定额的基础上每提高或降低0.1cm3/g,实得分在2分的基础上直接增加或减少0.1分。
  (五)软盒、硬盒车间单箱净耗丝量
  1.检查考核办法
  由工艺技术处综合检验人员按照《综合检验规程》对硬盒、软盒车间生产的卷烟产品进行重量的检测,每机台每小时不低于1次,月底由工艺技术处按测试次数加权平均计算硬盒、软盒车间重量控制的平均值,然后计算卷烟的单箱净耗丝量:
  单箱净耗丝量(kg)=(加权平均烟支重量—烟支辅料重量)×50000
  其中:烟支辅料重由工艺技术处定期测量并进行有效修正。
  2.计分标准
  本项目考核定额硬盒车间36.6kg/箱,软盒车间35.6kg/箱,满分2分。计分方式:实际单箱净耗丝量在考核定额的基础上每提高或降低0.1kg/箱,实得分在2分的基础上直接减少或增加0.1分。
  第五节 信息管理
  1990年10月,设备科成立计算机室,由3人组成,负责全厂计算机管理和配备。1996年10月,成立计算机中心,隶属设备处。1998年10月,计算机中心划归生产信息管理处,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人员增加到11人,由副处长王明强分管。计算机中心负责全厂计算机设备的购置和计算机相关项目的推广应用工作。此前,厂内部信息收集和管理比较分散,各部门各自收集信息,没有实现信息共享。计算机处于单机工作状态,信息收集、处理手段比较落后。计算机中心成立后,通过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逐步改变了过去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情况,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
  一、信息的归口管理
  按照信息的分类,实行信息的归口管理。销售部综合信息管理处负责销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术中心负责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其他处室负责相关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上报工作。
  生产信息管理处计算机中心负责信息技术管理,提供信息处理平台,包括建立信息网络传输平台,数据存储平台(数据库系统),业务处理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等,并负责维护上述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
  1997年初,成立以总经理孙其泽为组长、副总经理陈毅力为副组长,各处室、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将军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使将军集团信息化建设有了组织保证。1999年4月,为了保证集团管理信息系统(GEN-MIS)的顺利开发和实施,成立了将军集团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陈毅力,副组长张富廷、杜爱民、陈贵吉、赵洪雷、安郁厚、段玲、王洪祥、蒋海岩、赵宝忠、孟令权、张振国、钱锡荣、薛向东。下设业务和开发两个小组。业务小组组长王明强,副组长黄杏国。开发小组组长温巍,副组长冯世泽、卢超。
  2001年,调整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叶逊,副组长陈贵吉、李玉斗、段玲、张树山、孟令权、安郁厚、王洪祥、蒋海岩、赵宝忠、张振国、范军、尚爱华、刘健。
  计算机中心成立后,在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的同时,随着各种相关应用项目的实施,各项信息管理规定随之出台。为加强集团公司软件开发的规范化管理,陆续颁布了《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办公自动化使用管理规定》、《企业信息化管理规定》、《集团网站建设管理规定》、《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规范》、《电子版标准文件控制办法》、《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计算机耗材管理规定》、《数据接口规范》等制度。
  三、信息化基础建设
  1997年末,完成厂区光纤网及其建筑物的综合布线工作,共使用10条光缆,敷设了600多个信息点,形成通畅的信息主干网。
  1998年8月,引进了Digital的网络设备,组建成基于ATM155M的主干网。引进了两台康柏公司的高速稳定的Alpha小型机服务器,并做了双机集群,作为数据库服务器,为全厂计算机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提供了网络支持。
  1999年末,将物业公司、实业公司、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烟叶库、调拨站等部门通过无线网的方式联入了集团网。
  2000年,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安装了网络版的杀病毒软件kill2000,并在几次大规模的病毒攻击中起到了防护作用。
  2001年11月,对原有网络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骨干网由ATM换为千兆以太,百兆交换到桌面,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同时,选用康柏公司的服务器做成双机集群,作为数据库服务器;配置WWW服务器、OA服务器,并有多台服务器作为他用。在对外联络上,采用一条光纤宽带网接入Internet,并采用缓存服务器,提高了连接速度;采用拨号入网的方式或一线通设备,对于不能直接上网或不能通过DDN、X.25等高速通讯的单位或出差在外者都可通过拨号上网的方式与服务器通讯。在广域网方面,已通过帧中继的方式与国家局、省局(公司)及相关政府部门联接;各分支机构均可通过拨号网络与集团总部连接。
  四、信息项目管理
  1993年,设备处备件库的进货、发放、结算首先采用微机管理。1995年,在济南卷烟厂卷接包车间20余台设备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可实时采集卷接包设备的生产、物料消耗、设备运行状况等信息,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
  1998年7月,制订《将军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按照国家局的总体部署和集团公司计算机应用的具体情况,确立了集团公司信息化总体目标: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一个以生产经营为核心、以计算机为载体、融数据采集、多媒体技术和决策支持于一体的高度开放的先进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同时与国家局、省局实现联网,实现电子商务。并确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由此开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调研与开发,并于1999年3月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采用了莲花公司的LOTUSNOTES系统,主要模块有:电子邮件、公共信息、销售信息、处室业务、企业标准、产品研发、收发文、模块简介、服务信息等。
  1998年9月,开始开发功能更加完备的备件管理软件,在一级库、二级库运行,并于2001年10月通过验收。该软件规范了备件计划的申报、购买、入库等流程,缩短了备件的购买周期;保证了备件购买的准确性,减少了浪费,提高了备件管理水平,降低了单箱备件消耗;通过增加寄存件的品种和数量,降低了备件库存占用资金。
  同年,对5000kg/h制丝线集中监控系统进行改造,使相关部门可以实时监控车间生产现场情况。同年12月,在生产二部卷接包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1999年5月3日起系统试运行,2001年4月通过验收。该系统包容了卷接包车间的生产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及人事考勤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统计工作量减少了30%左右,报表上报时间提前了1~2天。本系统中可实时查询到所有辅料的使用和库存情况,为辅料的采购提供可靠依据,每年降低辅料库存资金占用10%~30%。该系统在2001年度厂创新成果评审中被评为二等乙级。
  1998年底,筹建将军集团管理信息系统(GEN-MIS)。1999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北京东华诚信电脑发展公司为合作单位,项目正式启动。该系统依据集团实际需求及卷烟生产的管理经验,以“智能管理”的理论、方法为指导,结合MRPII、ERP、电子商务进行设计。GEN-MIS系统有助于将军集团实现在市场规划、价格策略、服务、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质量、销售、预测等方面进行信息集成和管理集成;进行经常性的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生产集成型评价工作;优化企业的物流系统。该系统融信息服务、决策支持于一体,为现代化企业的重要标志。系统总体设计分为决策支持分系统、生产运营分系统、生产保障分系统、驻厂调拨站分系统、资源策划分系统、其他分系统等6个分系统;其中包括了销售、烟叶、生产计划、工艺、设备、人力资源管理等35个业务模块。GEN-MIS系统的运行,实现了从原辅材料采购、卷烟配方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监控、烟叶投料、在制品监制、成品销售等一条龙管理;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
  在系统建设的同时,开展了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组织进行了600余人次的培训,提高了员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1999年7月,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该系统提供现代化办公条件及综合信息服务,提供系统范围内的文件、电子邮件及通讯服务,实现文书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提高了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最终向“无纸化”办公过渡。
  同年9月,开发实施了集团视频点播系统,可从网上点播集团新闻,及时了解集团动态。年底,开始实施将军集团“一卡通”系统。
  2000年6月,实施了IC卡食堂售饭系统;9月,实施了IC卡考勤管理系统,体现了一卡多用的特点。由于数据存储在计算机中心服务器上,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水平。
  第六节 成品管理
  济南解放至1953年前,卷烟成品先后由山东烟酒公司、省专卖事业公司调拨。1954年,黄台烟厂成立供销科,下设成品库。由于产量少,成品当日即运往烟酒站。
  1964年,将北园路厂区内西侧厂房改建为930平方米成品库。
  1983年3月,成立销售经理部,成品库划归销售经理部。成品库最初在北园路厂区西侧,与生产车间联接,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存烟2000余箱,卷烟通过运输带进入成品库,车间驻库员接收,并与车间对帐无误后,由成品库保管员开出“成品入库单”,办理入库手续。部分卷烟由成品库转往站台库装火车运走。
  1987年8月,将北园路厂区西侧厂房改建成品库楼房2座,总面积5881平方米。
  1990年,成品库建螺旋式发烟口。随着产量增加,租用山东物资08仓库和军用山洞仓库,后增加西仓库。
  1992年,烟厂迁至将军路后,建立成品周转库,储存条件明显改善,增设空调机、去湿机,使用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存烟5000箱,归生产计划处管理。成品摆放实现道、墙、垛、柱“四距”规范,托盘放烟,每盘5箱。
  1994年,开始使用进口喷码机,用于箱体标注生产日期、时间。
  1995年,新建螺旋滑梯,并增加一个出烟口。年底,成品库与调拨站微机联网,仓管员可从微机上认可提货单,打印“提货出门证”。
  1996年9月,新建成品库,使用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归调拨站管理,有员工24人,可存卷烟13000箱。成品库储存条件继续改善:二楼安装柜式空调8台、三至五楼是集中制冷风筒,8台去湿机分布在4个楼层;有发烟监视系统、温湿度自动检测仪等设施。
  1998年10月,成品库划归生产信息管理处。
  1999年9月,安装“大屏幕温湿度巡检仪”。同年11月,新增6台喷码机,打印“卷烟调拨流向区域编码”,配合专卖管理。改善下烟滑道,在下烟滑道外侧加装防护板。开始实行对客户的“承诺服务”。
  附:成品库成品入库、搬运、储存、发放、防护管理规程:
  入库:由成品库保管员与装封箱车间人员共同对交接成品进行清点、确认,并对包装箱外观进行检查合格后,由装封箱车间出具《成品入库通知单》,双方签字各执一联,成品方可入成品库。如有包装箱磕碰破损、封条开粘、非质检专用胶带的二次封箱、垛箱不规范、不整齐等问题,成品库均予以拒收。
  搬运:库内成品的搬运采取人工装卸,托盘存放,拖车运输方式。搬运作业时,须核对品种、数量,检查搬运、发放的成品包装箱是否完好,要轻搬、轻放、文明装卸。
  储存:库内货垛须有明确标识。标识内容:牌号、规格、生产日期,采用摆牌方式。其中状态标识:绿牌为合格,黄牌为待检,红牌为不合格。标识管理应记录认真,品种、数量,卡、物相符。库区应清洁、无异味,温度控制在30℃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定时检测库内温湿度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决定降温或去湿设备开机、停机时间。
  发放:首先查验提货单是否合法有效。确认后开具《提货出门证》。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发放卷烟。根据卷烟流向按单逐件喷码,不得错喷、漏喷。随即登录《卷烟成品出库记录表》,填写《收、付、存垛位卡》,做到准确无误。发放完毕,将《提货出门证》第二联交予客户,放行。当班清点库存,帐实相符后,填写《收、付、存日报表》和《交接班记录》。对有质量问题、或有特殊要求的成品,要专门存放,未经有关部门同意,不得出库。成品出现质量问题,应隔离存放,明确标识,并记入《成品损坏记录》。经有关人员审评后,填写《成品烟损坏调换申请单》,按手续到车间如数更换。对让步接收的成品,发放时在《卷烟成品出库记录表》上注明生产日期、发货日期及接收单位。仓库建立明细的保管帐,准确记录成品进、出、存动态;并分楼层建立成品货卡,日账日清,保证帐、卡、物三相符。
  安全: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无火灾、无设备事故、无盗窃、无人身伤亡。库区严禁烟火、严禁存放易燃物。专库专用,不许存放其它物品。夜间值班要做好安全巡回检查。相关物品、设备定置、定人管理。
  成品交付的服务承诺:全天24小时进行成品交付服务,保证客户随到、随时安排交付。装车完毕,协助客户盖好篷布,扎好车。听取客户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第七节 903811系统管理工程
  1997年5月,提出“903811”系统管理工程,即:设备有效作业率达到90%以上;烟叶单耗38公斤/箱以下;1人1机或1人1线操作。这一目标在行业中首次提出且先进可行。同年8月,在济南卷烟厂十二届三次职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经讨论通过后实施。
  一、“903811”系统管理工程的提出
  “903811”系统管理工程是在企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生产调整中提出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企业瞄准国内外行业先进水平,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增强企业竞争力。“903811”系统管理工程是从原单纯的“降耗工程”发展而来的。之前,由于贯标工作的顺利进行,于1997年1月通过国际、国内两项认证,使标准化管理纳入正轨,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同时,由于推进“降耗工程”等四项管理工程取得了成效,烟叶单耗已降至39公斤/箱以下;职工培训已把提高操作水平作为主要内容,提高了职工技能,使职工由技能型向智能型发展;厂升为国家设备管理二级企业,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制度和检查监督机制,设备有效作业率已居行业先进,具备较好的基础;“八五”、“九五”技术改造的实施,为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以上均为实施“903811”系统管理工程的保证。由于此项工作时间长,涉及面广,要求高,所以又称为“903811”跨世纪系统管理工程。
  二、“903811”系统管理工程的实施
  在实施“903811”系统管理工程中,一是重视宣传发动工作,把实现此项目标变为全厂员工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二是在经济责任制中,将设备有效作业率和烟叶单耗(烟支单重)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三是把设备有效作业率列为重点,开展TPM(全员生产维修管理)活动,人人重视设备维护管理,并提出“引进设备终生不大修”、“三个清洁”口号,落实联机台维修责任制,开展TQC活动,解决影响设备有效作业率提高的难点。四是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在降耗中,对从投入到产出全过程的各个工艺环节进行定期测试,找出非正常消耗环节加以解决,全部统计数据纳入降耗管理。把填充值、水分、单支克重、烟末、烟梗、残丝等数据制成趋势图分析问题及时纠正,加强了对温湿度的监测管理。五是以改革推进“903811”系统管理工程实施,减员增效,转岗分流,妥善安置。六是开展TQC攻关活动,如设备和降耗的专题攻关。
  通过加强管理、落实经济责任制,1997年烟叶单耗下降3.15公斤,接近目标。通过细化管理、合理设岗,1997年生产管理部一次性减员251人,实现了减人增效。在设备管理中,备件集中统一管理,减少资金占压约1000万元,减员24人。组建集中装封箱车间,增加了2条输送线,8台封箱机,比人工装箱减少84人。
  三、“903811”系统管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1997年,设备有效作业率86.08%。烟叶单耗38.05公斤/箱,比上年下降3.15公斤,比全国烟草业平均烟叶单耗降低3.55公斤。1998年,卷接设备有效作业率达到86.26%,烟叶单耗达到37.05公斤/箱,全年烟叶降耗比1996年减少成本5660万元以上,生产车间全年共减员184人,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493.2箱/人·年,在部分机台开始试行1机1人操作。1999年,卷接设备有效作业率为87.56%,烟叶单耗达到了36.74公斤/箱,上半年生产一线共减员272人,1人1机操作在制丝线和卷接包机组全面实行,部分工段或设备开始出现无人化作业区。2000年,卷接设备有效作业率88.47%,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700箱/人·年以上,烟叶单耗37.4公斤/箱,1人1机操作程度有所提高。
  1998年7月,在全国烟草计划工作会议上,陈毅力副总经理就903811系统管理工程在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1999年该管理工程荣获山东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知识出处

济南卷烟厂志

《济南卷烟厂志》

本志上限为1928年,下限为2001年,大事记延至2002年6月。记述了济南卷烟厂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及经营、生产、科技、人物等各方面的历史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