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道路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市天桥区市政工程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65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道路工程
分类号: U415
页数: 48
页码: 126-173
摘要: 本章记述的是济南市天桥区道路工程情况包括早期道路、道路改建、主要道路工程、道路普查、现有道路、道路刨掘与修复等。
关键词: 道路 工程 天桥区

内容

第一节 早期道路
  明代,境区东南部已有济南古城西北的东流水街、花店街、江家池街、筐市街等街巷,多为土路面。清代,济南外城(俗名“圩子”)修筑以后,境区部分街巷被圈入城内,同时改铺土石路面。泺口镇亦随着商业的繁荣,水陆运输的发展,增修新的道路。至清末,全区共有道路98条。其中最长的一条是从济南古城西门,经永镇桥(今英贤桥)、北坦济安街、三空桥、标山、林家桥、马家庄至泺口的泺口大道(俗称“官道”、“西大道”,后又称“老济泺路”),是古城济南“北走燕冀,东连齐鲁”的“老官道”。
  1904年济南开埠后,区内始铺青石板路、碎石路。至1928年,新修铺石板路10条,碎石路10条。其余道路仍为土路。
  青石板路有:
  福康街:东起焦家隅首,西止靖安巷,长130米,宽3米。
  东杆面巷(原名东乾面巷):北起三圣街,南止武韬街,长240米,宽2.5米。
  西杆面巷(原名西乾面巷):北起锦缠街,南止武韬街,长300米,宽2.5米。
  锦缠街:东起制锦市前街,西止北小门街,长270米,宽3米。
  江家池街:北起裕宏前街,南止估依市街,长160米,宽3米。
  土利街(原名土地街):北段未铺石,南至馆驿街,铺石路长140米,宽3米。
  影壁后街:北起玄帝庙,南止馆驿街,长130米,宽4米。
  先志巷:北起温家大院,南止馆驿街,长110米,宽3米。
  北小门街和乐安街:北起真武庙街,南止迎仙街,长370米,宽4米。
  碎石路有:
  筐市街、铁塔街、花店街、焦家隅首和迎仙街:南起估衣市街,西止永镇门,长640米,宽6米。
  小纬一路(今纬北路):北起原胶济铁路,南止经一路,长300米,宽4米。
  东西纬一路(今铁道南街):东起小纬一路,西止南北经一路,长250米,宽4米。
  南北经一路(后易名天桥南街,今统称天成路):北起天桥南头,南止经一路,长160米,宽17米。
  津浦车站马路:东起天桥,西止车站西门,长150米,宽18米。
  老济泺路(为“老官道”之一段):北起泺口南门,南止永镇门(今英贤桥处),长5400米,宽4米。该路在菜市附近胶济铁路桥下,设卡收费,载人东洋车通过一辆收五分,载货大车收一角。
  义威路:为新辟建的土路,北起泺口南门,南止成丰桥,长4500米,宽6米。
  1929年济南市工务局成立,新修铺路面多采用花岗石板和堤口、黄岗出产坚硬耐磨的黑砂石。小纬一路北段专门修上两道车轮石和一道轨间石,边庄桥和张公坟桥上修上铁轨槽,以抗御车轮铁瓦的破坏。至1937年,区内新修铺花岗石道路8条,碎石路3条;翻修青石板路2条。其余道路仍为土路,城关小街巷亦有少量石板路。
  花岗石板路有:
  英贤街:东起焦家隅首,西止永镇桥,长130米,宽4米。
  小纬一路:北起后永和街,南止纬一路,长300米,宽4米。
  南北经一路:北起天桥街,南止经一路,长160米,宽17米。
  天桥街:北起丹凤街,南止南北经一路,长360米,宽5米。
  天桥东街:东北起成通纱厂前,西南止天桥,长540米,宽3米。
  丹凤街:北起成丰桥,南止天桥街,长680米,宽4米。
  成通纱厂前:东起津浦铁路,西止成通纱厂西南角,长280米,宽3米。
  仁丰纱厂路:南起茂新街,北止仁丰纱厂,长650米,宽2.5米。
  碎石路有:
  朝阳街、制锦市前街:南起花店街,北止铜元局后街,长800米,宽4米。
  津浦站后门至茅家林子,长750米,宽4米。
  翻修青石板路面的道路有:
  江家池街:长160米,宽2.62米。
  石巷子:长70米,宽2.4米。
  1938~1945年,日伪济南市公署工程局,下设两个工程处,专为修建道路,其中北郊工程处设在乐康街。8年间,除新辟堤口路、北园路、天成路等运输道路以外,还翻修了部分城关旧路。其中:面粉、造纸、颜料等业的商人集资整修了制锦市、铜元局一带的8条街巷;布庄、银号修筑了福康街等5条街巷;纱厂、面粉业翻修了成丰街、官扎营、丹凤街、宝华街、成通面粉厂前和天桥一带的街巷。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仅修筑了泺口车站至济泺路的土路,将成丰桥至泺口的济泺路铺成3米宽,3370米长的碎石路。至1948年济南解放初期,本区共有道路38条,总长度为50442米,总面积306354平方米。其中,石板路10385米,面积33644平方米;碎石路16987米,面积78290平方米;土路23070米,面积194420平方米。
  第二节 道路改建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先后将堤口路加宽到15米,济泺路加宽到8.16米,成大路加宽到8.5米;其次是将士路改建为碎石路面。1956年,济泺路铺装为沥青路面,这是天桥区第一条沥青路。1962年,将堤口路等主要道路修铺成沥青路面。1966年先后改建了无影山路、济齐路。1971年改建了北园路;同时,改造了宝华街、官扎营中街、官扎营后街、万盛街等50多条街巷。70年代至80年代初,先后改造和辟建了顺河街、铜元局前街、汽车厂东路等75条道路。1969~1983年,相继辟建了少年路、无影山中路等6条道路,1982~1983年底,天桥区人民政府发动全区人民(不含村镇),综合整修小街小巷,共改造修建街巷375条,总长度36841米,面积148566平方米,街巷道路实现沥青化。至1985年,全区共有道路598条,其中路面宽3米以上的道路223条,济泺路、堤口路、北园路等主要干道路面宽15~35米。全区道路车行道总长78291米,面积743783平方米;人行道、副道面积227010平方米。1986年后,继续对部分道路进行拓宽和改造。1987年11月堤口路由原来的35米拓宽至50米,两侧增设了慢车道。1988年11月,无影山路南段由原来的15米拓宽为30米,形成了三块板道路。1989年5月,济泺路北段(济泺桥至黄河大坝),由原来的9米拓宽至50米,新建了分车带,增设慢车道,建成为三块板道路,拓宽和改建了无影山南路、通普巷、六厂路等道路,共铺建沥青路面485950平方米,铺装混凝土花砖人行道117732平方米,新建立沿石56443米。 8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房屋建设,有许多道路合并或匿迹。至1990年,全区共有道路228条,总长度为122052米,总面积为1569740平方米。其中沥青路219条,总长度119757米,面积1556596平方米;水泥路6条,总长度1747米,面积8985平方米;石板路2条,长度为188米,面积559平方米;土路1条,长360米,面积3600平方米。铺装人行道总面积193217平方米。建立沿石总长100580米。
  进入90年代,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建设,道路工程规模逐步扩大,建设标准亦越来越高。天桥区先后辟建、拓建及改造了济南市北外环路、无影山北路、无影山中路西段、北园大街、明湖北路、历山北路及小区道路等工程。据1995年10月全国市政设施普查资料,天桥区共有道路街巷527条,总长度为352959米,总面积3348155平方米。其中,主干道9条,共计长度29115.2米,面积930221.8平方米;次干道8条,共计长度10317米,面积158443.8平方米;支路33条,共计长度36638米,面积311660.8平方米;街巷236条,共计长度169064.1米,面积1251863.7平方米;北园镇管道路195条,共计长78352.7米,面积491384.4平方米;工业小区内道路46条,共计长29427米,面积204580.5平方米;人行道总长度131139.8米,面积469783.9平方米,铺装面积410079.3平方米。
  第三节 主要道路工程
  济泺路 位于天桥区中部。南起成丰桥,北至泺口黄河大坝,全长5290米,宽50米。该路在1925年称“义威路”,为宽6米的土路;1930年改称为“五三路”;1938年改称“济泺路”。国民党统治时期路基由6米加宽到12米,并修建了宽3米的碎石路面。1953年将碎石路加宽至7~9米,并将泺口街里至大堤段加宽。1954年将成丰桥至济泺桥一段(称南段)路面铺装结构为34厘米厚的沥青路面。1956年又将济泺路北段(济泺桥以北)做了沥青表面处理。1958年6月3日至7月17日将南段沥青路面结构加厚为35厘米。当年10月又在南段主路两侧修建煤渣路面慢车道13360平方米。1964年1月8日至2月10日,由造纸西厂等单位集资修建了东侧边沟。1969年济泺路南段拓宽为34米,其中,快车道14米,两侧隔离带各4米,慢车道各6米,全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4年由天桥区市政工程养护所施工,4~5月将南段隔离带由宽4米改为3米,快车道宽度增至15米,慢车道也各增至6.5米。1985年自成丰桥到汽车厂东路两侧慢车道又各加宽至7.5米,新建人行道各4米,并将路边沟改为100×110厘米混凝土盖板沟及直径600~700毫米管道。
  1988年7月~1989年5月,以企业集资、政府拨款等方式投资497万元,拓宽了济泺路北段,长度2.2公里,宽度为50米。其中快车道15米,慢车道各宽7米,隔离带各宽3米,人行道3.5米×2,绿地各宽4米。同时修建雨水管道4公里,污水管道300米。
  1997年9月,对济泺路南段(成丰桥至济泺桥)总长2700余米进行了大型维修。这是济南市城建局单项投资的最大铺修的一项工程,也是第一次用新工艺“土工布”铺修的一条大修道路工程。工程于9月17日动工,月底竣工,对宽15米,长2700米的快车道进行了普修,铺路面积共40500平方米。
  天成路 位于天桥区南部。南起经一路,北至成丰桥,横穿胶济、京沪两条铁路。全长1020米,宽35米。是1980年将原天桥南街与天成路合并命名的。该路是在1926年成丰桥建成与老天桥的铁路桥洞北侧之间形成的。日伪统治时期拓宽为50米,并修建了宽15米的碎石路面。
  1954年8月改铺沥青路。天桥铁路桥洞以南至经一路,长160米的一段,原名天桥南街,最初是宽17米的碎石路,1933年建花岗石面路。1975年在该路中间改建了三层立交天桥,桥长854.5米、宽18米。桥下两侧为各宽8.5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慢车道和分别为宽5米的水泥混凝土花砖路面的人行道。1986年,随着天成路商业街的建设,道路更加宽敞、便利。
  北园大街原名北园路。位于天桥区东北部。东起黄台北路,西至济泺路,全长6930米,现宽50米。
  北园路始建于1941年,原名28号线,系宽约7~10米的土路。地处沼泽,泥泞难行。1954年将路基加高加宽,津浦铁路以西到济泺路一段路基加宽到26米。1955年4月,西起济泺路,东至历山路,修建7米宽碎石路面30510平方米。1959年将老济泺路至何家庄长2820米一段向南加宽至20米。1965年天桥养护所采用氯化镁(盐场废料)拌合粘土、石屑筑成2厘米厚磨耗层试验路面,随后又改为厚3厘米,宽7米沥青薄壳路面。1973年春,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并根据市规划线,自何家庄以东裁弯取直,改线到历山路口以东,将老路北移了352米。同时展宽修建了历山路口以东到工业北路口长2387米的全福庄路(即现北园路东段)。全部工程于1979年完工,共占地216亩,新建、改建沿路桥涵43座,共投资685.47万元。路面结构及横断面为:快车道宽14米;两侧慢车道各6米;绿化带2米;土路肩2.5米,全宽35米。快车道结构为3∶7灰土基础30厘米、碎石8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5厘米,总厚43厘米;慢车道为灰土基础20厘米,碎石层8厘米,沥青混凝土面层4厘米,总厚32厘米。
  1993年2月,中共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造北园路的意见后,天桥区委、区政府组织实施。改造工程按照具有地方特色、新颖独特、典雅别致、高档豪华的标准,建设北园路商业大街。沿路1700户,82个单位,总拆迁面积16万平方米和沿街规划设计任务,占地38公顷,本年完成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该路建设从1993年3月4日起,分三段工程进行建设。第一段工程从1993年3月4日至同年8月为拆迁和沿街建设阶段;第二段工程从1993年9月15日至同年12月30日为道路工程阶段。第三段工程为北园路商业街三期工程水屯路、历山北路建设任务。该工程1995年3月动工,年内竣工。同年4月,改名“北园大街”。
  一、济南市北园路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工程。该路根据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确定为城市Ⅰ级主干道。东起东外环路,西至济泺路,全长7公里,是全市内环路组成部分,又是济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通往济南国际机场的要道。改造前路宽35米,机动车道仅14米。由于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设施不完善,路面损坏严重,路况很差。在外环路没有正式通车前,还担负过境交通。因此,交通十分拥挤,车速降低,经常堵塞,事故不断发生,不适应全市交通干线的需要,更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要求,亟须拓宽改造。这次改造,天桥区段5.2公里中,联结贯穿南北10余条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宽50米。道路横断面初步确定:三块板,快车道22米,分车带各3米,慢车道各6米,人行道各5米,沿线两侧各增加10米绿化带。根据该路性质、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道路横断面为三块板,中间分车带用金属护栏代替。这样做一是视野开阔,有利于交通功能的发挥;二是有利于地下管线设施的安排;三是减少6米绿化带由两侧增加10米绿化带补充,超过规定的要求;四是增加慢车道和人行道宽度,满足商业大街自行车流和人流的需要;五是施工中不宜断绝交通,采取半封闭施工法。
  2.给水工程。该路水源从西郊黄河水厂和东郊地下水源地供应,其输水管Ø500、800、1000已形成,结合改造工程解决两侧次干道上给水管道留口;沿线配置消火栓,解决消防安全用水;沿街70余座楼用水;沿线喷泉、绿化和道路洒水用水等设施一并施工。
  3.污水工程。济南市南高北低,城市污水汇集天桥区穿过北园路,进入盖家沟污水处理厂。这次改造,在沿路两侧修建污水干道管,解决70座楼的污水排放。同时,解决城市污水穿越北园路污水干管预埋好,避免以后刨掘道路。
  4.雨水工程。济南南部山区,山洪沟渠由南往北穿过北园路,北园地区地势低洼,将道路路基提高,防洪按50年一遇,道路雨水按5年一遇进行安排,汇水面积采取分散排放。
  5.电力工程。该路供电电源从水屯220KV变电站直供。原来路北两条10KV临时架空线供应,由于增加30多万平方米建筑,用电量猛增。为解决这一问题,计划沿街两侧修建电力沟,过路交叉口埋设电力排管,不设架空线杆。
  6.电信工程。该路电信从北郊和黄台分局解决。现有地下管道18孔,为避免横穿道路,配合改造工程增加18孔,对沿线70多座建筑物通信户线管预埋好,路上不设架空线杆。
  7.煤气工程。原来气源从济钢焦炉煤气供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输气中压干管正在进行施工。根据供气范围,沿线建设低压配气管,并解决好次道上中压输气干管预留口,避免今后重复创刨道路,影响交通。
  8.热力工程。为了确保环境质量,不再分散建设锅炉房和烟囱,采用集中供热方式解决采暖和制冷,热源来自明湖、北郊热电厂。以北郊为主,沿线埋设集中供热管道,埋好过路预留管,日后不再创刨道路。
  9.路灯工程。北园商业大街建成不夜街,采用双排高压纳灯,灯杆采用轻型、坚固、美观的金属杆,进行对称式布置,不设架空线,采用地下路灯电缆,供电采用高压控制系统,配电室与供电局变电室合建。
  10.绿化工程。结合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加强道路交叉口和桥头绿化工程,沿线种植达到乔灌木、落叶与常绿树、花草木、平面与垂直相结合的高水平的绿化环境。
  11.交通设施工程。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分流隔离带,采用新型、轻巧、颜色鲜艳的金属栅栏。主要交叉路口采用红绿灯、微机数字自动显示器的处控交通管理系统。采用反光、发光标志,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架设人行天桥。
  12.候车廊亭工程。全线逐步设侯车廊亭,丰富现代化城市街道景观。
  13.环境卫生设施。沿线新建公厕和垃圾站,设置刷洗道路用的给水鹤,设置果皮箱,确保街道清洁卫生。
  二、北园路拆迁工程
  北园路与一段工程为拆迁和沿街建设,从1993年3月4日动迁,至同年8月底基本拆迁结束。本区段西起长途汽车总站,东至东界牌,全长5.2公里,沿线共有82个单位和北园镇的8个村(居)。改造工程采取近期与长远结合,建筑物古今中外结合,道路两侧改造与纵深发展相结合的构想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拆迁,分村(居)和单位建设”的指导思想。整个改造工程总规划面积38公顷,共计63万平方米,分两期进行。1993年完成一期工程,主要改造路两侧的破旧房屋和低于三层在规划线以内的房屋,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以3~4层为主的商业用房。二期工程为华润大厦、北园大厦等高层建筑和向纵深延伸的商业群体。一期开程投资为2.5亿元,要求二层以下的旧建筑全部拆除新建,沿路保留的建筑都要按标准要求全部进行装修,所有建筑的外表采用马赛克和面砖装饰,以淡白色为基调,统一设计装饰玻璃幕墙和霓虹灯,达到白天每个建筑成为一个景点,夜间霓红灯又显示出建筑造型的轮廓,使10里北园大街成为泉城独具特色的商业街。道路路面由35米拓宽到50米,两侧形成10米的人行便道。经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至8月份拆迁工作结束,共完成拆迁1500户,拆迁面积10万平方米;52栋商业楼规划图做了规划设计;7月份开始,各村(居)开工43栋商业楼,计127357平方米,有20个安置楼开工,计97674平方米;沿线48个单位的旧楼装饰工作全面展开;地下管线煤气管道已施工850米,其他工程陆续展开。
  三、北园路道路拓宽工程实施
  北园路道路拓宽工程由济南市政设计院设计,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具体实施。工程于1993年9月15日动工,同年12月30日竣工。1993年9月17日,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负责人赵兴成与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杨锡福签定了《市政工程组责任书》,内容为:为加快北园路商业街建设,完成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奋战100天,打胜北园路商业街建设攻坚战的任务目标,进一步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特签定本责任书。(1)完成全福庄至三空桥路段的市政工程;(2)完成整个道路的市政工程设计图纸资料及有关的设计任务;(3)抓好电力、路灯、电信、热力、煤气管道等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4)确保全部工程必须在12月15日竣工;(5)做到文明施工,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和伤亡事故;(6)完成以上任务,经验收达到以上要求,区委、区政府给予奖励。如完不成以上任务,将追究主要领导人的责任。
  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于1993年9月15日成立工程办公室,以王育龙主任挂帅,生计科梅修欣、刘新民、孙捷晓3人为工程技术骨干,行政、后勤和部分技术工人共15人组成的施工指挥班子,集结了14个施工队共800余人的施工队伍,确立了分车带施工、电信沟施工、雨水沟施工、快车道养护、慢车道加宽、竣工清理的施工顺序,采用人力和机械相互配合的施工方法,经百日会战,至12月15日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通报表彰。
  道路拓宽工程建设共完成工程量4300米,西起三空桥,东至东界牌,由原来的30米拓宽为50米。其中快车道22米,分车带各3米,慢车道各6.5米,人行道各4.5米。完成排水沟工程9451.2米,清理明沟1950米,铺设沥青路面16.79万平方米,埋设路沿石21300米,铺设人行道花砖20940平方米,外运土碴42595立方,完成拆迁111个单位,1830户,17万平方米,埋设煤气管2720米,电信电缆3700米,迁移高压电线杆和电话线杆160余根,48幢旧楼装修全部完成,装修面积8万平方米,新建商业楼竣工10万平方米。
  堤口路 位于天桥区西南部。东起济泺路,西止纬十二路北端,全长2952米,宽50米。
  日伪统治时期,堤口路称九号线,路基宽12米。因地势低洼又无排水设施,路面不平,泥泞难行。1952年重筑路基。1953年修建了7米宽的碎石路面。1963年按城市二级干道标准建成沥青路。车行道15米;两侧新砌花坛各宽3.5米;花坛外侧为人行副道,各宽2.5米至4米。路面结构总厚34厘米,其中地瓜石基础厚20厘米,碎石层8厘米,沥青面层6厘米。
  1987年8月到11月由天桥区建委将该路拓宽为50米的沥青路。其中快车道15米,慢车道6.5米×2,分车带8米×2,人行道8米×2。
  济齐路 位于天桥区西部。南起堤口路西首,北至孟家桥。是通往齐河县的干线。全长1616米。
  该路“七七”事变前是一条弯曲土路。1941~1942年间,日伪政府将此路拓宽为10米土路。1955年改筑为7米宽砂石路面。1964年改建成9米宽沥青路。1972年拓宽为12米沥青路。1983年扩建为宽35米沥青路。
  1996年,对济齐路进行了扩建。南起八里桥,北至济南锅炉厂,主车道宽15米,两侧各宽6米,路宽50米,铺修沥青混凝土路面64324平方米。工程7月15日动工,同年12月28日竣工。
  1997年又对济齐路锅炉厂至孟家桥进行了扩建,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8268平方米。工程6月份动工,同年7月竣工。
  无影山中路 位于天桥区西部无影山上。东起济泺路,西止黄岗路,全长3331米,宽22米。其中快车道14米,慢车道各宽4米。
  该路是天桥区人民政府于1983年按照城市规划,发动驻地单位集资和国家补助的办法进行修建的。由天桥区排洪排污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于1983年1月13日动工,同年9月13日建成通车。同步修筑雨水沟2613米,污水管道3184米,铺装花砖人行道13273平方米。1990年,实施该路西段工程。
  少年路 位于天桥区东部。东起明湖桥,西至顺河街。全长461米,车行道宽12米,人行道各宽5米。
  该路原是山东造纸总厂东厂的部分厂区和铜元局后街的一部分,于1969年开辟建成的。车行道为沥青路面,并铺装人行道,是本区通向历下区的主要道路之一。
  顺河街位于天桥区东部。南起英贤桥,北到北关车站,为顺河街之北段。长1732米,车行道为宽15米的沥青路面,人行道各宽4米。
  该路位于西圩壕西岸,西侧建有商店、住宅等,是市内南北干线之一。该路段是在民国初年,由一些居民沿西圩壕西侧,陆续定居而形成街巷的。1933年诸段称利民前街、北坦东街、河套庄、角楼庄。1956年经拓宽贯通筑成此路。1980年统一改称为顺河街。1997年,济南市实施顺河街高架路工程。
  工人新村北村道路 工人新村北村道路工程于1988年6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历时7个月。道路路面工程为11620平方米。
  工程位置及范围:该工程从师范路以北,济泺路以西,西工商河以东,金牛公园以南,总面积18.93公顷内的所有道路,包括村内和宅前道路。范围内四周皆已建成城市道路,村内道路与城市道路顺接。道路宽度:主路6~12米,支路3~6米,宅前甬路2.6米。路面结构:村内主要道路为沥青路面,2∶8灰土基础,厚度25厘米,碎石承重层10厘米,洒结油(2.5kg/m2)中粒式沥青混凝路面4厘米。
  工人新村南村道路 工人新村南村道路工程位于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地区,南北长700米,东西长410米,总面积28.7公顷。自然地形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呈簸箕形。工程道路共6条,总面积3.7万平方米,其中沥青砼路面2.4万多平方米,人行道1.3万平方米。道路工程主要有南村中街,长700米,宽20米,其中沥青砼面宽12米。南村东街长560米,宽10米,其中沥青砼路面宽6米。南村西街长700米,沥青砼路面宽7米。
  该工程从1988年6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
  北外环路工程根据市计委、市建委济计基[1990]105号文,下达给济南市第一市政公司北外环路工程,该路全长10.56公里。经费来源:养路费补助。施工单位预算为1741万元。
  1.工程概况。经国务院批准,济南市总体规划建设的外环路是本市重点建设工程。它对改善交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搞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环路总长51.4公里,规划路宽50米,施工宽度20米,按照二级公路标准和城市干道要求进行建设。北外环路是外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先安排的路段。北外环路总长10.56公里,西起大魏庄,沿知青路向东,经药山北、小鲁庄、泺口、赵家庄,东与济青公路第一号合同起点——大桥路立交相接。该路段为新辟线路,平均填土高度1~3米,新建沥青道路17万平方米;内运土方23万立方米,石砌明沟1米跨1663米;1.5米跨2441米;2米跨480米;单孔涵831米,双孔涵74米;新安混凝土立沿石21400米;水簸箕365个;道路全长10.56公里。
  2.建设地区特征及施工条件。北外环路位于济南市北部,沿黄河大堤。地下水位高,穿越稻田、苇塘,排水不畅,是济南市雨季积水地区。土质大都为黄河粉砂土,少量亚粘土,因受黄河大堤和高压线铁塔影响,全线设8个折点。施工测量、定线、栓柱、征地全部结束,施工用水电有困难,沿线埋设临时水管、临时电杆。乡镇的简易道路需有偿使用才能到达现场。大桥路、济泺路、治黄路3条国道为施工主要运输路线。在道路、桥涵、土方施工机械配套、运输车辆齐备、劳力保证的情况下,该工程于1990年5月20日正式开工,要求当年填筑路基完工,两侧排水及穿路排水系统形成,达到简易通车的形象进度。1991年铺筑灰土、碎石、沥青混凝土。同年6月30日竣工。工程造价约计1180万元,用工日19.6万个工日(含机械施工)。用水泥2500吨,筑路沥青2100吨,乱石19710立方米,路用碎石20553立方米,生石灰12447吨。
  3.施工方法。(1)施工安排。公司投入4个工程队,将北外环路全长10.56公里分为三个大段。自西向东为:三队任务为3500米;二队3191米;一队3396米;余473米为大桥路立交范围。日投入推土机3台,挖掘机3台,压路机6台;劳力600余人。工程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北外环路东段8.5万平方米内运土方,由区义务运填。西段内运土方14.5万立方米,尚有2.3万立方米垃圾占压线路,需先行外运。施工单位疏浚现有排水沟渠,处理软地基。本工程填挖土方工程量大,施工中选择以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方案。(2)施工程序。一是测量、定桩、做控制;二是外运垃圾,疏浚河渠;三是软地基处理、开挖、换土、碾压;四是开挖砌筑排水系统,义务运填土方,根据道路情况,自中间向两端向中间同时填筑;五是立沿石、道路承重层和水簸箕的施工。(3)土方、涵洞、粉煤灰的施工方法。一是土方回填采用汽车运输,推土机推平,压路机压实的施工工艺;二是土方开挖采用挖掘机、人力两种开挖方法;三是路基灰土采用机械拌合、摊铺、碾压;四是穿路涵先用混凝土管改水,然后开挖砌筑,五是粉煤灰用于路面结构层,按照设计、科研、施工、单位拟定的方案施工。
  该工程于1991年8月10日移交天桥区管辖。本次移交段落:西段自大魏庄、经知青路、药山北、小鲁庄至造纸东厂仓库的西北角,全长4197米。东段西部分自市一轻仓库门前至津浦铁路涵洞西侧计长330米,另东段自赵庄东黄河造船厂仓库至盖家沟西桩号3+060,计长1060米。合计移交5587米。剩余路面3261后又作移交。
  4.道路标准。该工程为二级公路标准。北外环路西段:知青路段为包线设计,基本上在原旧路上加一层路面结构。由药山北至小鲁庄为新辟路段,填土高为3米。由小鲁庄至济泺路段路面基本上根据附近地平高度确定;北外环路东段:由济泺路至船厂宿舍段路面高程原地平确定,由船厂宿舍至大桥路穿过原有耕地、苇塘、养鱼池等,为新辟路段,该段填土高度在2~3米;道路红线宽50米,除大桥路以西路段路基宽为50米,路面宽26米外,其余路基宽均为20米,其中路面宽15米,两侧各2.5米路肩,路堤边坡1∶1.5;路面结构:二灰土厚40厘米,沥青稳定碎石厚10厘米,黑色碎石厚6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厘米,总结构厚60厘米。
  1994年4月起,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对北外环路沥青路面面层进行了铺设,至同年10月止,共铺修沥青路面面层67492平方米,使该路达到标准化的道路。
  北园大街商业街三期工程水屯路、历山北路 北园大街商业街建设工程指挥部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坚持早安排,早动员,于1995年2月10日召开会议,确定1995年在继续完善北园大街商业街一、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水屯路、历山北路的道路和两侧商业街建设。水屯路全长4500米,宽25~30米,商业街规划10.5万平方米;历山北路长3100米,本区主要负责两侧9.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建设。其中水屯路,市政府已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区政府1995年十件实事。
  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拆迁,分村(居)和单位建设”的指导思想,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拆迁、规划、道路、施工4个组在15日内分别拿出方案、图纸设计,安排道路红线;集资小组筹集建设资金;沿线各村(居)、企事业单位按照济天政办发(1994)28号文件规定标准交足交齐,保证资金需用。
  济南市工商河综合治理工程污水截流护岸砌垒道路 济南市工商河综合治理工程污水截流护岸砌垒道路工程由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所施工。工程全长2400米,于1989年4月动工,同年6月竣工。
  工程的施工要求:井壁采用80#水泥砂浆砌红砖,基础现浇200#砼,下铺小毛石垫层。井壁内外均用1∶2.5水泥砂浆抹面,井壁四周夯填3∶7灰土。穿河管道四周现浇200#砼,下铺小毛石垫层。井内木闸板槽用200#砼浇筑。井盖板、井口采用200#铪。木闸板尺寸为65×51×5厘米。闸板上安起重环两只。闸板用热沥青浸煮两遍。
  挡土墙及护岸墙身外侧采用50#水泥砂浆砌正毛石,其余部分及基础采用50#水泥砂浆砌乱毛石。护岸基础全部挖掘稀泥,并用地瓜石夯实。护岸内侧用3∶7灰土夯实,宽度0.5米。挡土墙护岸每隔50米作沉降缝一道。泻水孔水平间距3~4米。沿河人行道横坡控制在0.015~0.02。人行道满铺砼花砖,每隔5米留植树,立砼花砖镶边。
  无影山北路道路工程无影山北路位于济南市城乡结合部,南起师范路,北至西北外环路,中间横跨小清河、太平河,全长2840米。道路由济南市市政设计院设计,由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承担施工任务。工程由1993年7月1日动工,同年12月31日竣工,工程预算造价407万元,结算总值为285万元,经费由市投资。
  修建无影山北路是加快天桥区经济建设,解决济南市西北交通拥挤状况的重要步骤。在充分考虑到防洪、排污、通航的基础上,由市里投资,在修建道路的同时,把金牛桥、太平桥修好。要求金牛桥以南道为三块板,快车道宽12米,慢车道两侧各宽7.5米,并设有Ø300承插式排水管道,分隔绿带两侧宽各为1.5米。35厘米的2∶8灰土基础,分两次碾压,4厘米中粒式沥青砼,1厘米沥青石屑封层。金牛桥以北至西北外环路为8米宽的沥青砼路面,25厘米2∶8灰土基础,4厘米中粒式沥青砼,1厘米沥青石屑封层。道路工程物资需用量为:沥青225吨,石灰1481吨,碎石3350立方米,预制砼板12块。
  东南外环路天桥段工程 济南市东南外环路工程是全市一号工程,要求质量高、工期短。天桥段工程量为2.6万平方米,从1993年5月底动工,同年6月底竣工,历时一个月。此次施工,养护处干部群众一条心,克服了时间紧、条件差、难度大、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发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精神,勇夺全市大会战的金牌,受到市委、市府及城建系统领导的高度赞扬,共完成快慢车道2.6万平方米的沥青铺设任务。
  新黄、稻香道路工程新黄、稻香道路工程位于济南市北郊热电厂,厂址位于新城庄以西,津浦铁路以东,济南化工厂北厂以南,济南国棉一厂以北地区。工程范围内新黄路长290.46米,稻香路长191.32米。
  该工程系济南北郊热电厂委托工程,遵循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本厂要求修建的。新黄路由津浦铁路以东交叉口0+56.5起向东与稻香路交叉口3+46.96止,全长290.46米。由该交点向北到桩号1+91.32(与新城路交点)止,全长191.32米。
  该厂地势较低,道路纵断面根据该厂控制标高进行修建。横断面新黄路红线宽15米,其中机动车道7米,两侧各有4米的人行道。稻香路红线宽25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各有5米的人行道。道路横坡均采用2%的抛物线形式,人行道采用2%的直线坡。
  路面结构。稻香路机动车道结构为中粒式沥青砼厚4厘米,黑色碎石厚6厘米,碎石垫层厚10厘米,2∶8灰土基础厚35厘米;新黄路机动车道结构为中粒式沥青砼厚4厘米,碎石垫层厚8厘米,2:8灰土基础厚35厘米。两条道路的人行道结构均为25×25厘米砼花砖,黄砂垫层5厘米,2∶8灰土基础厚15厘米。工程总投资60.5万元。建设单位为济南北郊热电厂,施工单位为济南市天桥区市政管理养护所。承包工程内容:砌筑1.5米×1.6米砼盖板沟长824.7米,砌垒雨水明沟长224.5米,铺设Ø600砼污水管道长461米。修建新黄道路长290米,宽7米,面积2030平方米;修建稻香道路长190米,宽7米,面积1337平方米。修建稻香路挡土墙长191米。
  该工程自1988年4月1日开工,同年7月31日全部竣工。
  陈家楼北小区配套设施 陈家楼北小区配套设施是1986年天桥区四项城市建设项目之一,由区房管局、建委、环卫等部门联合完成该小区的道路、排污、绿化、环卫、公建等设施建设。小区以济南师专门前南北路作为小区的主干道,8号楼东侧南北路作为小区次干道等道路,根据长度进行铺筑整修。在小区内南北干道重新铺设排污主干管。雨水采取路面排水,分三支排泄:(1)顺前陈路向北排泄,流至立交道;(2)2号楼西头以北沿铁路小马路向北排水至立交道下水管内;(3)2号楼西头以南沿铁道向南经桥洞,排至铁路以西立交道。道路排水系统由市政工程养护所施工。
  泺口南路 泺口南路长825米,宽7米,总面积5775平方米。结构为中粒式沥青砼4厘米,沥青石屑1厘米。工程于1996年4月开工,5月竣工。
  泺口北路泺口北路长341米,宽22米,总面积7502平方米。结构为中粒式沥青砼4厘米,沥青石屑1厘米。工程于1994年7月24日开工,同月29日竣工。
  师范路师范路东起济泺路,西止无影山路。1926年,该路长1500米,宽11米。1995年,天桥区市政公用设施普查该路长1549米,宽12米,总面积18588平方米。
  50年代,师范路西段原名为火化场路,系一土路。后经多次修复拓宽改建,成为本区中部东西方向的一条重要沥青道路。1997年5月,天桥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对师范路西段90医院至无影山路全长421米路段加宽3米的沥青路面进行铺修,共加宽铺修沥青路面2522平方米。
  第四节 道路普查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为搞好本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济南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发出[1995]33号文件,普查方案为:(1)普查的范围和内容。这次普查范围,包括本市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个行政区(含建制镇),1995年6月30日前竣工的,由城建、公路、单位及建制镇等管理的道路、桥涵、防洪、排水、路灯、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2)普查的工作安排。本市普查工作从1995年6月开始,到10月底全部完成。普查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①7月上旬,完成业务培[=此页为表格页训等各项准备工作;②7月中旬至8月底,各业务部门完成市政设施的现场调查、丈量和测算工作,登记造册,整理资料;③9月上旬至10月底进行复查并汇总完毕,上报市普查办公室。(3)组织领导。为掌握翔实的基础资料,准确及时地完成普查任务,各有关单位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责任到岗到人。成立普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集中力量,集中办公。各有关单位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确定2~3人专职负责,具体调查,确保市政设施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济南市城市建设管理局的具体要求,本区对全区市政设施建设进行了认真地普查。普查结果为:全区道路共527条,总长度352959米,总面积3848155平方米。其中,区管道路286条,含主干道9条,次干道8条,支路33条,街巷道路236条。区管道路总长245134.3米,总面积2652190.1平方米。北园镇管道路195条,总长78352.7米,面积491384.4平方米。工业小区管道路46条,总长29472米,面积204580.5平方米。全区有排水设施318条。其中,主干道7条,次干道8条,支路31条,街巷排水185条,北园镇排水87条。全区桥梁60座。其中,区管桥梁54座,北园镇管桥梁6座。全区涵洞56座,全部区管。全区路灯线路长度11900米,总功率25.7千瓦。全区排水泵站7座,装机25台,装机容量938.4千瓦。防洪堤15290米,为百年及以上一遇。绿化总面积为2419088平方米。其中,街道办事处绿化面积为131085平方米,北园镇绿化面积为552109平方米,工业小区绿化面积为1735894平方米。道路绿化覆盖面积为607949平方米,分车绿带148582平方米,中心绿岛50平方米,林荫道路1399平方米,行道树460908平方米。
  第五节 现有道路
  根据1995年10月10日天桥区市政公用设施普查统计,天桥区管辖道路总共527条。其中,区市政管理养护处管辖主干道9条,次干道8条,支路33条,街巷236条,计286条;北园镇管辖道路195条;天桥工业小区管辖道路46条。
  济南市的主次干道由市界定,如北园大街宽50米,济泺路宽50米。街巷道路:宽在3.5米以下界定为街巷道路,超过3.5米以上的为支道。
  第六节 道路刨掘与修复
  1956年以前,天桥区的道路刨掘及管理由济南市统一管理。1957年,成立天桥区市政工程养护队(1963年改为天桥区市政工程养护所),负责对全区道路刨掘和管理。1976年,重新成立市政工程养护队(1978年改称市政工程养护所),1993年,天桥区市政工程养护所更名为济南市天桥区市政管理养护处,直接负责市政道路刨掘与管理。
  1978年前,在长达20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城市道路较少,部分道路为土路,部分道路为沙子路,沥青路和水泥路较少,再加上城市建设项目不多,道路刨掘修复不多。进入80年代初,道路刨掘仍比较少。据1983年统计,全年刨掘修复沥青路只有1500平方米,刨掘修复收入只有1.07万元。
  道路刨掘修复工作纳入养护所的正常工作是1985年后。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道路和河道管理,实现管养结合,济南市天桥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出[1985]建管字第6号文,决定从1985年9月16日起,将道路刨掘和河道管理工作移交天桥区市政工程养护管理所管理。(1)由区市政工程养护所与公安交通部门配合,负责审批办理刨掘手续,养护所并及时进行道路修复。(2)在所收取的刨掘费中,养护要按国家规定,按时上缴国家能源基金。(3)养护所要在刨掘费总收人中提取25%按季度上交区建委,作为临时增加和急需修建的市政工程费用。(4)所收取的刨掘费,只能用于路面修复和养护,不作他用。道路刨掘修复工作移交后,区市政工程养护所作了5项规定:(1)在养护所增设市政设施管理科新的管理机构。(2)市管科配备4名成员,由阴玉坤担任科长。(3)为市管科专门备有机动车一辆。(4)为加强对道路刨掘修复工作的领导,确定由副所长赵兴成分管抓好这项工作。(5)为便于管理,为市管工作人员配备标志服装。
  养护所市管科成立后,认真学习掌握城市管理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了自身建设,使依法治城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管人员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及时查处了一批乱占、乱刨等违法行为。仅据1986年1月至11月统计,办理设施刨掘手续233起,计5208平方米,收费6.2万元。刨掘修复1176平方米。同时,在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下,查处违章刨掘数十起,使违章者不但受到处罚,而且受到教育,使道路刨掘与管理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本所管辖天桥区内的道路共230条,面积为72万平方米。自1986年以来,区养护所按照市府(1986)6号文转发《济南市道路、桥涵管理实施细则》文件规定,在道路刨掘管理方面做了一定工作,按照要求进行修复。刨掘情况是:(1)1986年7月至12月,共有94个单位刨掘路面141处,总面积为4010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636平方米,水泥花砖路面为388平方米,土路面2926平方米,刨掘护城河石岸挡土墙60平方米,立沿石130米。在路面刨掘中,在21处属于违章刨掘为30米,对违章者分别给予了处理教育。(2)1987年1月至4月,共有25个单位刨掘路面45处,总面积为3646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271平方米,水泥花砖路面315平方米,土路面460平方米。在路面刨掘方面,多数单位能按照市政府的规定办理手续后再进行施工,并按工期及时回填施工。养护所对刨掘后的各种路面及时修复。有些主干道前边刨,后边立即组织修复。济泺路引黄刨掘后,养护所加大措施,很快将路面恢复原状,保证了交通安全和环境卫生。北园路自来水管线Ø500铸铁管爆管后,养护所迅速抢修,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路面恢复。夜以继日,拉运碎石30立方米,出动劳力40名,及时进行复修,保证了道路使用和运行安全。
  在刨掘管理工作中,市管科工作人员按天桥区划为东西两片,分工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经常向各街道办事处宣传市府(1986)6号文件精神,对违章刨掘者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使违章刨掘逐年减少。1987年共办理道路刨掘手续175起,收入37万元。
  1988年,天桥区市政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市城建会议精神,注重抓好管养结合、建管结合,对本区所辖主干道进行重点管理检查,确保了主干线的畅通无阻。市管科具体工作人员对全区所有道路、排水设施每天进行专门巡视,及时发现和制止违章刨掘道路现象,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在为驻区厂企、学校及居民服务中,不以权谋私,不刁难用户,受到市民的拥护。一年来共办理批准刨掘手续179起,处理违章刨掘1起,收取刨掘费56万元,不但使被刨掘的路面及时修复,还有效地增强了单位的自身建设和“造血”功能。
  1989年,市政设施管理坚持面向社会,做到既要从严管理,又要热情服务。
  市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不分春夏秋冬,按片巡视检查,杜绝违章现象的发生。他们按照“五到现场”的要求办事,对前来按章办理刨掘手续的单位和个人,做到不卡脖子,不敲竹杠,热情接待,提高服务。全年共办理刨掘手续73起,批准刨掘158处,面积为2400平方米,收缴刨掘费13万元。
  进入90年代,天桥区市政设施坚持管养结合,建管结合的方针,经常不断进行巡视检查,减少违章刨掘道路的现象出现,确保主干道畅通无阻,并积极为驻区单位居民服务,力求达到社会、群众、申请单位三满意。按照城市管理法规,依法管理,自觉做到处理工作到现场,严格办事程序,协同公安、交通部门,统一加强对市政设施的管理,做到收费合理。至1992年,三年共办理刨掘手续152起,收费58.85万元。
  1993年,天桥区市政刨掘工程有了较大发展。随着经济建设大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为适应新的形势,养护工作采取建设与服务相结合的措施,凡归属权限之内的事,坚决做到不卡,不压、不拖,按政策规定积极办理。全年办理正常刨掘手续64次,办理刨掘费209.4万元。同时,对负责城市下水道维修管理的职工,不断加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居民群众服好务的思想,对各种雨污水管道井口勤检查,多巡视,发现有冒溢及时疏浚;对分管的办事处有专人负责,一有情况,及时清理,使各种雨水管道畅通完好率保持在98.5%以上,有效地保障了雨季汛期城市道路和广大居民的正常生活。
  随着现代化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项新增市政设施迅速增加,全区道路刨掘修复工作任务越来越大。广大市管人员在“学交警,树新风”的推动下,广泛开展文明优质服务活动。成立纠风小组,使行风建设扎扎实实开展下去。除按年初制定的“十佳”竞赛条件和争先创优评比条件外,又制定了《关于开展行风万人评实施意见》,实行政务公开,挂牌服务,率先实行全天候、全方位公开服务,24小时办公,行风形象大为改观,受到社会的好评。1995年,办理正常刨掘手续75次,总面积为18997平方米,共查处违章刨掘7次,总面积76平方米。对违章单位和人员分别进行教育和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市政设施的正常运行。1996年,市管科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贯彻执行《城市规划法》和《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依法行政,长年顶风寒冒酷暑,巡视在辖区的大街小巷,确保了各项市政设施的完好无损。全年共办理各种刨掘手续50多起,刨掘面积达到7147平方米。查处违章12起,基本杜绝了违章乱占乱刨现象。全年的道路合格率为100%,优良率为28%。1997年,全年共办理各种刨掘手续40余起,刨掘面积1978平方米,刨掘收费101.3万元。

知识出处

济南市天桥区市政工程志

《济南市天桥区市政工程志》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志书记述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记述原则,从不同侧面,客观地记述了本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事业的历史和现状,真实地反映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工作发展腾飞的全部历程,是一部反映本区市政工程的历史发展与现状的资料性工具书,是展现全区市政工程管理养护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勇于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重要著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天桥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