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47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527
页数: 6
页码: 492-497
摘要: 本节记述的是1925年到1985年济南铁路局普通教育情况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经费合理使用等。
关键词: 铁道 专业 学校

内容

一、中学
  1925年9月,胶济铁路青岛中学校成立,设于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内(1927年分出),学制为初、高中三·三制。除执行政府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计划外,还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指示,结合学校实际,自行设计部分专业和课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停办。日本侵占青岛期间,将青岛中学校改为济南铁路学院青岛分教场(后改为青岛铁路学院),以铁路职业技术教育为主。
  1945年日本投降,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派员接收青岛铁路学院,复原为青岛扶轮中学。时有13个班,学生656名。同年,接收济南铁路学院及济南交通中学,合并成立济南扶轮中学,有7个班,学生319人。1945年至建国前,学制为初、高中三·三制。
  1948年9月济南解放,华东区军管会文教部派工作组接收济南扶中。10月,扶轮中学又隶属济南市教育局。1949年2月,教育局将扶中交由济南铁路管理局领导,时有班级11个,学生427人,教职员33人。
  1948年2月,徐州扶轮中学成立。共5个班,学生约170人。校长率部分师生南迁,学校几近瘫痪。徐州解放后,由铁路军管会派员接收。1949年1月中旬复课,有7个班,学生约200人,教职员9人。
  1949年6月青岛解放,青岛市军管会文教部派工作队接管青岛扶中。8月,又移交路局,有15个班,学生818人,教职员44人。
  建国后三年恢复时期,确定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对学生实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制依然为三·三制。课程采用新编教材,教学中重视了政治思想教育,并结合中心任务组织学生参加镇反、抗美援朝等政治活动。招生中优先吸收工人子女入学,开始改革教学,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重视运用直观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设校长1人,副校长1~2人,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各教学班设班主任。
  三年恢复时期兴办两浦(浦口、浦镇)蚌埠2所铁中(1953、1958年先后划归上海铁路局)。1953年,教育界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各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推行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当堂巩固、布置作业等5个环节组成的课堂教学。同时,普遍实行五级分制记分法。提倡集体备课,并要求教学中要注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和理论联系实际。1955年,贯彻实行《中学生守则》,开展“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活动。是年,向学生进行综合技术教育,增设绘图、制图课。
  1957年,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1953年至1957年这一时期,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改进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和教学方法,对改革旧教育、促进教学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在学习中,存在着某些生搬硬套现象,在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方面尚嫌不足。
  1958年2月,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革命。路局党委加强对学校工作的领导,促使学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劳动列入正式课程,并大办学校工厂、农场。由于过分强调劳动,以致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降低了教学质量。1961—1963年,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开始致力于恢复,建立正常教学秩序的工作。明确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对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作了限制。教学工作强调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这年,全局3所中学共有学生5482人,是建国初的4.2倍。教职工也由105人增加到340人。
  1963年3月,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普遍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以雷锋事迹和雷锋日记教育学生,各校涌现出许多雷锋式班队集体。1964年,教育和教学工作稳定。各校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学质量普遍有所提高。1961年以后新建张店、兖州铁中和济南铁二中3所中学。至1965年全局共有中学6所,学生6306名,教职工366名。多数中学的高考成绩和体育卫生工作成绩在所处地市中名列前茅。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领导班子被“砸烂”,中学全部停课。此后,军宣队、工宣队陆续进驻学校。各校先后建立起“革命委员会”,主持学校工作,团队组织被“红卫兵”所代替。1967年后,各校陆续复课,恢复招生。学制皆改为4年(初、高中各2年),全国无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各省市自行编印课本,增设三机一泵(拖拉机、内燃机、电动机和抽水泵)、无线电、赤脚医生等专业课。1971年以后,中学在校生逐年剧增,最高时全局达17301人,为1965年的2.7倍。1972年新建徐州铁二中和济南铁三中两所中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读书无用论”泛滥。造成教育质量大幅度下降,毕业的中学生多数达不到中学程度。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根据中央和省委布置,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招生考试制度。1978年,各校按入学成绩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1979年,学制改为初中3年、高中2年,并开始端正办学思想,强调德、智、体应全面发展,要求学校教育要对全体学生负责。
  1980年,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图书、仪器的增多,电化教学的推广,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探求能力成为改革的重点。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落实。加强基本功训练,在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之外,又开辟课外第二课堂。启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各校教育质量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各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文明礼貌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普遍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理想、道德、纪律等为主的政治思想教育。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面貌、组织纪律和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都有了较大提高。1981年,恢复初、高中三、三制。按照政府教育部门的统一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和省市补充教材。
  1982年开始,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调整压缩原有高中,在部分中学设置职业班和筹办职业高中。1983年,青岛铁中、济南铁四中试办职业高中班。1985年,已有7所中学先后设置10个专业36班、1694名学生入学,已毕业273人,全局中等教育内部结构失调和学制单一化的状况逐步改善。1977~1985年9年间,新建中学7所:泰安、薛城、新浦、济南西铁中,济南铁四中,徐州铁三中,青岛铁二中;坊子铁小改为中学,附设小学部;接办岳阳铁中(原属铁道部第四工程局,1964年建校,1981年划归济南铁路局)。到1985年底,全局共有中学17所,在校学生14298人。教职工1461人,其中教师1059人,1977~1985年共毕业学生26791人。
  二、小学
  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在胶济铁路沿线高密、坊子、益都、张店、淄川、博山等处设小学。1923年,北京政府接收之后,胶济铁路管理局于沿线办学。至1931年。共设高密、四方、张店、青岛、济南、坊子、淄川7所小学校,学生3025人,教职员117人。
  津浦铁路从1918年开始兴办扶轮小学。
  至1931年,先后在浦口、浦镇、蚌埠、济南(2所)、徐州设扶轮小学6所。共有学生3898人,教职员138人,另有铁路员工自办、路局补助的子弟小学8所:浦镇、新马桥、临城(今薛城)、兖州、大汶口、泰安、张夏、济南,有教职员61人,学生1400人。
  陇海铁路徐州扶轮小学原为徐州子弟小学,1931年由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接办,改为部立学校。有教职员19人,学生444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期间停办的小学有部分复课,济南铁路局又设立几所,合计共有四方、青岛、济南一、济南二、兖州、张店、徐州一、徐州二、孙家山(今连云港)、临城、南泉、北关、益都、泰安、枣庄、滕县等16所扶轮小学和高密、张夏、禹城等几处分校。1945年8月日本投降至1948年9月济南解放期间,南京政府交通部济南区铁路局接办(接收的学校)、续办(恢复“七七”事变后停办的学校)的学校较多,创办的较少。合计共有扶轮小学21所。此外,尚有济南、白马山、徐州、固镇、浦口、浦镇等6所员工子女小学和淮南铁路自办的九龙岗扶轮小学。1949年6月青岛解放,全局扶小除济南市内的由教育局接收和孙家山、新浦两处由连云港市接收并已交归铁路外,其余各校皆由铁路军管会组织接收。至1949年底,局管内已经复校、复课的小学有17所,教职工298名,在校学生9571名。三年恢复时期,管理局采取增校扩班,利用二部制等办法普及职工子弟教育。到1952年底新建新安镇(今新沂)、合肥铁小和徐州铁三小、济南铁四小,恢复坊子铁小。全局计有小学23所,90%的学龄儿童入学,集中宿舍区达100%。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学制沿袭四·二旧制(初小4年、高小2年)。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皆按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规定执行。1949年初小设国语、算术、音乐、体育、美术,高小增设政治、历史、地理和自然。1952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把原国语改为语文,美术改为图画,删去政治课。个别学校在1949~1951年曾开设铁路常识课。1952年,路局曾遵照铁道部的安排,试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翌年奉令停止试行。教学方法上废除传统的注入式,提倡启发式。1953~1956年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开始运用苏联的教学方法。1957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守则》,路局教育处要求把《守则》作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行动准则。1957年9月,贯彻教育部《小学教学计划》,每周增设一节周会课。1958年,贯彻《劳动与卫国制》,增设劳动课。因过多地强调劳动,曾一度使教学工作偏离了正常轨道。1962年,各学科抓“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良好作用。1963年,掀起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同年加强了保护学生视力的工作,重视培养小学生看书、写字的良好习惯。是年,各小学开始贯彻中央《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53~1965年,全局陆续增设新泰铁小(1958年9月撤销,1965年8月恢复,改称东都铁小)、泰安、芜湖、邳县、滁县、宿县、女姑口、蚌埠第二、徐州第四、第五、济南第五、第六、第七、第八计14所小学。1953年津浦铁路蚌埠站以南划出和1958年津浦铁路徐家港站南及水蚌支线、淮南铁路划出,其区段的学校也随之划出。到1965年,全局共有小学28所,教职工902名,学生30208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一律改为五年一贯制。1969年前无统一教材,语文、政治不分,皆学毛主席语录。有的学科停教。1970年开始使用山东省编各科教材。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形势下,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十年中,全局新建禹城、滕县、新汶3所小学,宿县铁小划归上海铁路局。1976年,全局小学在校生17582人,教职工1261人。1976年后,学校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78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各校恢复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各校按照政府教育部门的统一教学计划安排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徐州地区小学有一阶段部分学科使用江苏省编教材)。1981年,部分小学随所在城市实行“四·二”制。
  1981年,教育部颁布《小学生守则》(试行草案10条)。各校把贯彻《守则》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取得良好效果。同年,小学增设思想品德教育课。1984年开始,部分小学根据本校的设备和师资状况,开办学前教育。设置语言、计算、常识、图画、唱歌、体育等课程,配备教具、玩具,通过1~2年的教育,为入小学打下基础。1985年全局共有22所小学开设34个学前班,收学龄前儿童1213名。
  1977~1985年,新建莱芜、济南西、杜科3所铁小。坊了铁小改为中学,附设小学部,岳阳铁中也附设小学部。至1985年底,全局共有职工子弟小学32所,中学附设小学部2处。学生14008名,学前班儿童1213人,教职工1360人,其中教师964人。
  三、幼儿园
  1950年管理局总务处在济南南郊宿舍区创建了济南铁路管理局托儿所。设大小2个班,收托幼儿50名,1952年,路局教育处在分局所在地各创办1所幼儿园。青岛铁一小、徐州铁三小、蚌埠铁二小各附设幼儿园1个班,共收托幼儿97人。1953年2月济南铁二小附设幼儿园开学,2个班,收托幼儿60人。1956年,济南铁路管理局托儿所改为济南铁路南郊幼儿园。设有6个班,收托幼儿150人,保教职工58人,南郊幼儿园设园长(托儿所时称所长)1~2人,指导员1人。另设营养员、教养员、保育员、会计、护士、炊事员等。各学校附设幼儿园设园长(主任)1人,保教人员2~6人。
  幼儿园的保教内容包括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工等。上课的主要形式是游戏。1958年,蚌埠铁二小附设幼儿园划归上海铁路局。济南铁二小附设幼儿园迁出,改名为车站街幼儿园。1958~1960年,幼儿教育迅猛发展。南郊幼儿园发展到10个班,500名幼儿,90名保教职工;车站街幼儿园发展到5个班,140名幼儿,25名保教职工。经过几年调整,到1965年,基本上稳定在1957年的规模。1961年10月,路局将南郊幼儿园改名为济南铁路局济南第一幼儿园,车站街幼儿园改名为济南铁路局济南第二幼儿园。1965年8月将两园合并,定名为济南铁路幼儿园。设有9个班,314名幼儿,71名保教职工。1965年后,注重教养并重,并统一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儿童将课堂知识与个人行为相联系,从而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十年“文化大革命”,济南铁路幼儿园虽也受到冲击,但仍坚持每年招生,保持原有规模,并且编写了大、中、小班各科教材,创办了游戏室。1975年,全局地区性托儿所有3处,收托幼儿679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局的托幼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托幼组织得以恢复,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全局共办起各类托幼园、所、班93处,收托幼儿2185名。其中地区性园所9处,收托幼儿1317人,占全局总收托量的60%,收托床位增加到976张,园所职工达453人。
  1982~1983年在发展地区性园所和改善设施设备条件方面,全局投资额达135万元,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从而使全局托幼园所发展到164处(其中:地区性幼儿园2处,托儿所6处,基层单位托幼设施154处),收托床位2200余张,收托幼儿3150人,保教职工人数增到545人。
  1984年全局对托幼事业又投资了88万元,新建、扩建了5处园所。其中新建成了青岛四方托儿所、徐州地区第三托儿所、工程总公司机关托儿所,增收幼儿755人。
  1985年全局托幼设施发展到157处,(其中地区性园所室15处,站、段、基层办107处,街道办10处、学前班25处),收托幼儿8884人,全局幼儿入托率达到80.9%。
  四、经费
  民国时期,职工子弟中小学的经费由各路路局拨款,学校经费预算由路局制定,学校将每月的经费开支情况于月终填表,连同单据报局审核。1929年起,中学独立制定预算。胶济铁路中学(现青岛铁一中)1929~1931年的经费预算分别为56965.60元、58977.20元、59401.28元。小学如济南扶轮第一小学(今济南铁一小)1932年度的经费为10608元。
  新中国建立后,职工子弟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属企业营业外支出,幼儿园的经费属福利费科目。各校的经费开支以铁道部财政局规定的科目为准。其科目内容包括工资、业务费(按班级人数)、设备费(按班级人数)、公务费(按教工人数)和取暖费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教职工家属宿舍等基建项目费用,由学校提出专项计划,经路局教育、计划、物资等处批准后由基建费中拨出专款。对800元以上的设备购置,以及属于大修更新改造项目,每年十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的购置及施工计划,其费用由路局单独拨款解决。
  从1955年开始,中小学收学杂费;1958年开始,幼儿园收保育费。其收入作教育经费的补充。此外,开展勤工俭学,有校办工厂的学校,也有部分收益用于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环境。各中学为独立核算单位,由路局、分局直接拨款。“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的学校曾一度改为接管厂、段的报销单位。1972年分局教育区成立后,各中学皆成为教育区的报销单位。1979年恢复为独立核算单位。
  小学、幼儿园都是报销单位。1971年以前路局教育处在各分局所在地区设小学会计室,办理各校财务工作。1972年各分局教育区成立后,撤销地区会计室,各校(园)成为教育区的报销单位。路局教育处把每年度的经费直接拨给教育区。教育区每年初根据上级批准的支出计划,按照各校(园)的班数分别下达。各校(园)的经费控制计划,内容包括学校的办公费、差旅费、水电费、防暑降温费、取暖烧水用煤费、图书资料费、教学仪器费、教职工的书报费及交通补贴等。各校(园)教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一般由教育区集中管理。各校(园)添置大宗的教学设备、仪器和基建项目费用则须另提计划报批。
  1985年后,各中、小学、幼儿园皆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做到教育经费、基建经费和职工福利费的合理计划使用。

知识出处

济南铁路局志

《济南铁路局志》

出版者:山东友谊书社

本志记述的是1899年到1985年底济南铁路局机构沿革、铁路建设、运输生产、基建工程、工业多种经营集体经济、铁路管理、科技教育、生活卫生文体、中国共产党济南铁路局组织、群众社团其他党派、政法人武、人物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