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科技志》 图书
唯一号: 1501200202200000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分类号: G322.752
页数: 13
页码: 17-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工业科技发展概况,介绍了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概况,纺织工业科技发展概况,化学工业科技发展概况,电子工业科技发展概况,一轻工业科技发展概况和二轻工业科技发展概况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 济南 科技志 工业科技 发展概况

内容

一、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1875年前,济南没有近代型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只有手工业生产的经验型技艺。采用民间传统的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方法,制造土枪、土炮、农用工具等。从1875年创办山东机器局开始,济南才从西方购进近代机器和生产技术,直到20世纪初期,采用近代机器设备和制造技术进行生产的厂家才多起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曲折道路,济南的机械工业技术设备依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规模较大的厂家也只能生产制袜机、磅秤、水车、水箱、小锅炉、引擎等结构比较简单的机械产品。后来,加工技术虽有所提高,但没有从整体上改变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的面貌。到1948年,济南机械加工设备不过300台。仅能生产切面机、卷烟机、柴油机、织布机、简易牛头刨床、小立铣、皮带车床等产品。
  1948年9月至1956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是以引进苏联和东欧几个国家的图纸和制造技术为主,在仿制开发新产品、新品种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企业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充分发挥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的聪明才智,使这一时期的引进、消化、吸收工作进行得较顺利,取得了明显效果。1949年7月,济南工业局第四机器厂(现济南第一机床厂前身)仿制成功国内第一台5英尺马达车床,开创了济南市生产近代工作母机的历史。当年9月,济南工业局第二机器厂(现济南第二机床厂前身)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对板精磨机,为当时军工生产提供了急需的关键设备。1953年4月,济南第二机床厂根据苏联图纸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大型机械加工工作母机—729型龙门刨床,可刨削加工长宽高各为9000、1750、1250毫米的大型金属件,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5月,济南第一机床厂试制成功C616型普通车床,奠定了国内机械加工用量最大的中型车床基型的基础。1955年12月,济南第二机床厂仿制成功国内第一台2628型160吨闭式单点机械压力机,并参加了在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工业展览会,向全世界显示了当时新中国机械工业的水平。同年,济南铁工厂(济南重型机械厂前身)仿制成功国内第一台5吨和8吨两种凿井绞车,为煤炭、矿山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设备。
  这一时期,通过技术引进,济南的机械工业发展很快,开发了一批国家急需的机械产品,同时锻炼、造就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设计制造了大量的专机和工艺装备,为以后机械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957~1966年,济南市机械制造开始由仿制进入了自行设计的发展阶段。产品品种迅速扩大,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57年,济南第一机床厂针对苏式车床结构和性能上的不足,自行设计试制成功C616A型高精度车床。其车削工件的圆度可达5微米,机床噪声低于85分贝,为当时国内同类机床的佼佼者。随后,又设计试制成功了花键铣床、滚刀铲磨床、半自动螺纹车床等多种国内仅有或少有的新产品。1958年4月,济南汽车配件厂(现济南汽车制造厂前身)自行设计试制出黄河牌JN220型吉普车。从此,济南进入了制造汽车的历史阶段。接着,又设计制造出JN130型2.5吨和红旗5吨载重汽车。1960年4月,该厂设计试制成功JN150型8吨载重汽车,填补了国内重型载重汽车的空白。1963年9月,济南第二机床厂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规格的B2063型龙门刨床,其刨削工作宽度6300毫米,总重700吨。在以后的几年中,济南材料试验机厂(济南试验机厂前身)、山东电影机械厂、济南重型机械厂、济南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济南第四机床厂、济南汽车制造厂等单位,又相继设计试制出十几种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如WE-60型万能材料试验机、J4001型切入式半自动外圆磨床、CM6125型精密车床、1250吨闭式单点机械压力机、2000吨精压机、DF750型汽油发电机组、16吨单筒凿井绞车、JN250型5吨军用越野汽车等。这些新产品问世后,很快占领了国内市场,有的(如JA84-2000型精压机)还销往国外,并且大都发展成为本行业的主导产品。
  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能力,标志着济南市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设计、工艺、工装等方面已具有较高的独立开发能力。在此期间,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陆续进入济南机械系统,成为工程技术中坚力量。仅用了17年,济南机械工业产品形成了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压力机、重型汽车、工业锅炉、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基础零部件、冶金矿山设备及通用机械等九大类产品,品种达几百种,几千个规格,成为山东省机械制造的中心,在国内也很有影响。
  “文化大革命”使济南市机械制造行业遭到严重破坏,技术队伍受到冲击,新产品开发的势头明显下降。但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排除了各种压力和干扰,与坚持生产的工人和干部一起,在新产品开发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做出了成绩。1967年济南重型机械厂研制出2JZ— 16/800型双筒和JZ—10/600型单筒两种凿井绞车,在国内同行中巩固了领先地位。同年,济南第四机床厂研制成功MMB1312型精密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由此,跨入国内“125”系列精密级磨床生产行列。1968年,济南变压器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10千伏级3.15万千伏安铝线变压器。同年,济南槐荫标准件厂(济南标准件厂前身)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Z47— 12型多工位自动冷镦机,为国内同行紧固件生产工艺由落后的热镦改为先进的冷镦开创了先例。1971年,济南第二机床厂研制完成国内第一台J2—035型汽车发动机缸体平面侧拉床,系当时只有少数工业强国才能生产的大型现代化设备,它从进件到装卡、进退刀、卸件全部自动化,一次完成6个加工面的加工,仅需70秒钟。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上马解决了关键设备。1972年,济南轴承厂试验成功轴承毛坯半精辗工艺,提高了锻坯几何精度,减少了加工余量,材料利用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65%。一机部曾为此在该厂召开全国轴承行业锻造工艺现场经验交流会予以推广。
  1978年后,济南机械系统科技工作按照一机部提出的“三上一提高”(即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指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六五”期间,市机械局直属企业共研制开发新产品200余项。其中有一半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余均填补了省内空白。有些产品,如车床、机械压力机、热工仪表等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到1985年,机械产品已获国家质量金牌1枚,银牌9枚,获机械部优质品称号26个,获山东省优质品称号71个。
  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在采用国内科技成果的同时,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1979年,济南第一机床厂与日本山崎铁工所签订了来图加工、成品返销、合作生产MAZAK和MAZAK-MATE两种车床的协议,首开国内同行业之先例。为保证质量,该厂在齿轮主轴、导轨等关键部件加工以及铸造、热处理等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制造出合格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从而使该厂的制造工艺水平一跃成为机械部机械行业的样板厂。同时,靠技术进步加快老产品改造和新产品开发。1983年,该厂研制出J1—360、460、530型三种新型车床,其性能可与国际上同类先进车床媲美,当年就开始向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出口。
  1980年7月,济南第二机床厂与美国维尔森(Verson)全钢压力机公司签订合同,引进8个系列440个规格的全钢机械压力机制造技术。1983年7月,生产出首批4台闭式双点单动压力机运往美国休斯顿。翌年9月,中美两家联合设计,由济南第二机床厂制造的D4-600-400型1000吨闭式四点双动拉伸机械压力机通过了国家鉴定。1985年,该厂独立设计制造出国内最大吨位的D4-800-500型1300吨闭式四点双动机械压力机,被列为国家“六五”规划38项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之一。至此,济南机械压力机的制造技术与产品水平已跻身于国际8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行列。1983年,济南仪表厂在国内率先将微机装进热工仪表中,研制出三种智能仪表。其中小方坯连铸钢水测温仪的研制成功,使需要进口的测温仪国产化。1984年,济南变压器厂从联邦德国乔格公司购进斜铁心自动剪切生产线和波形油箱自动生产线,又从贝塞纳公司购进箔式绕线机。这些工艺装备对技术进步起了促进作用。1985年,济南第一机床厂和济南第四机床厂相继试制成功J1JNC460型经济型数控车床和MJK131型经济型数控磨床。同年,两厂又开始研制全功能数控车床和磨床,开创了数控技术在济南机械产品上应用的历史。
  济南市的机械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修配到制造,由仿制到自行设计,产品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企业的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1985年,济南市机械工业局已拥有直属企业54个,其中一类大型企业2个,中型国营企业17个;设有机械、农机两个专业研究所和济南机械职工大学(含中专)。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企业,科研工作主要在企业结合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进行。1985年,济南机械工业局已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661人,19个大中型国营企业是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中坚力量,共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138人,占这些单位职工总数的6.51%。此外,部、省属科研机构和驻济大专院校,对济南市机械工业技术进步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纺织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济南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在清末已有手工染织作坊三四十家,其生产方式为人力织染、手工操作,生产技术水平很低。1919年济南鲁丰纱厂(现济南第一棉纺织厂)首先采用近代机器纺纱织布,成为当时山东最大的棉纺织企业。这一时期的济南纺织工业,由手工向机器生产迈进了一步,但纺纱机与织布机全为集体传动,纺纱锭为低速平面锭子,布机为手工换梭,棉纱千锭时单产仅为19公斤,布机台时单产2.8米。产品一般为12支粗支纱,最高纺23支纱。印染行业没有机器印花,只有漂池、染槽、烘干机等简陋设备;产品单一,只有大青、大蓝、190士林、纳夫妥红紫。至解放前夕,科技停滞不前,企业濒临倒闭。
  1948年济南解放后,在老的清花工序上开始推广应用开清棉联合机,加强了机器开棉、除杂和混棉作用,提高了产品质量。1953年在普拉特细纱机上,将罗拉式牵伸改为皮圈式牵伸,增装细纱吸棉笛管装置,对改善棉纱条干、减少断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了作用。细纱单产由1953年的24.59公斤提高到1954年的26.11公斤。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应用空气过滤、洗涤、调温、调湿、送风和风量控制等先进的空调技术控制车间温湿度,为高产优质和改善劳动环境创造了条件。织布机从1952年开始,由手工换梭改为自动换梭,提高了机台效率,并逐步将丰田、阪本机换上了探针探纬及纱尾钳装置,解决了双纬、脱纬、稀纬造成的疵点。50年代初,印染工业加强了对染化料色相、成分的化验分析,使产品成本降低、质量提高。1954年后,相继研制成功了硫化什色、士林悬浮体轧染、大众蓝轧染等新工艺,开发了一批新的染色品种。1956年济南东元盛染厂(现济南第二印染厂)印花布试制成功,结束了省内只有青岛才能生产花布的历史。科技进步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57年济南纺织工业总产值已上升到16401万元,比1952年增长3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9897元,比1949年增长208%。
  20世纪50年代末,清花机由原来两列改为“58”型三列电气配棉,多棉箱帘子混棉,通过改造提高了产量和质量,棉卷不匀率由1.5%降低到1%。对老式普拉特梳棉机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单产由8公斤/台时提高到16公斤/台时,一级棉网率达到80%,棉纱上等一级品率达到90%以上。1962年以后,细纱机由平面锭子(7000~8000转/分)逐步改造为高速锭子(13000~16000转/分),产量提高一倍。随之而来的是织布机皮圈、皮结采用丁腈橡胶;侧板、梭子采用层压木等新材料,换梭改为变速换梭、气动制梭等,使布机由150转/分提高到210转/分,提高产量40%。济南第三棉纺织厂生产的30×36×107厘米大象细布新产品经济南第二印染厂漂白加工,质量优良,白度稳定,批量出口东南亚、英国。1963年开始逐步推广自动抓棉机,结束了又脏又累配棉不匀的人工合花历史。采用半自动落纱、自动结经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对新型纺纱(气流纺纱、静电纺纱)、新型布机(喷气织机、帆布剑杆织机)等先进技术进行了研究。60年代初,济南第四棉纺织厂采用精梳机生产出60支以上高档纯棉新品种。1965年济南第二印染厂、染织厂采用小提花织物进行印染加工,提高花布档次,畅销香港市场,并且以其花布雕刻精细、印制优良、花色鲜艳等特点驰名全国。1965年济南纺织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2290万元,比1957年增长36%,新花色、新品种已达669个,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科技人员在逆境中进行新产品和技术开发工作。1968年,济南第三棉纺织厂开始试纺涤棉纱及45支×45支×109厘米涤棉布。1973年,济南第二印染厂研制成功用分散染料新技术生产涤棉印花布。1977年,第三棉纺织厂试制成功了涤粘中长产品。1979年,第一棉纺织厂和第一印染厂试制成功了粘/锦混纺织物,结束了济南只能生产纯棉印染布的历史。为适应化纤织物生产要求,1972年新增热熔染色机、亚漂机、定型机、热风拉幅机、预缩机、树脂整理机等一批印染设备,对扩大生产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济南纺织工业经过几年的技术改造和上新创新,装备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82年开始采用国产第一流细纱机FA502、A513,127厘米以上宽幅布机已占总布机台数的40%。为生产优质棉纱,济南第四棉纺织厂首先从日本引进并条机、粗纱机、电子清纱器,纺出30支、40支优质棉纱供济南针织厂生产弹力衫裤出口。从1982年起,三年生产820万件,出口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创汇463.53万美元,两年半即还清了外汇贷款,并为济南纺织业获得了国家第一枚金牌。济南第一印染厂从1979年开始引进24台技术先进的后整理深加工设备,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投产后收效明显。并开发研制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人造麂皮产品,其风格独特、高档华贵,有酷似天然麂皮的特点,于1985年通过部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198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起、磨毛机,多功能轧光机等技术设备开发出起毛、磨毛、拷花、油光等深加工产品。济南毛纺厂引进的罐蒸机,合成纤维厂引进的切断法制毛条机,第一、二印染厂引进的圆网印花机,都在促进高产优质和开发新产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生产向前发展。1978~1985年,纺织系统有重大科技成果135项,其中投产的83项,获市以上奖励的62项。特别是化纤织物平幅松染机,解决了紧式轧染机产量低、质量差、染化料消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完成了平幅、松式、连续染色的要求,具有中国独特风格。1981~1984年共创产值14580.96万元,利税2071.32万元。济南化学纤维厂研制的废聚己内酰胺解聚生产已内酰胺,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废丝、废块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解聚,重新生成己内酰胺化纤原料,变废为宝。1980年8月至1985年8月共生产单体1355.16吨,获利润406.5万元。8810素色割绒毛巾布是济南毛巾总厂1983年研制成功的创汇产品,由于份量重、色泽好、手感柔软,绒面丰满,已打入国际市场,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3~ 1985年生产121.7万米,实现产值693.69万元,利税77.86万元;济南人造毛皮厂研制的电子提花人造毛皮,以电子控制系统实现了用三种颜色组成图案,填补了省内空白。1984年生产12万米,创产值184.56万元,利税73.92万元。
  电子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纺织工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1985年济南纺织行业应用微机配棉,其效率与精度远远超过人工配棉,可迅速求出最佳配棉方案,配棉时间缩短,成本明显降低,预测成纱质量准确,有效地指导生产。截止1985年,济南纺织系统有68种产品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除前述弹力衫裤获国家金质奖外,第一棉纺织厂蓝狮牌9.7号×3纯棉精梳线和济南毛巾总厂金鱼牌209提花毛巾被获国家银质奖,济南第四棉纺织厂30支、40支精梳纱实物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45年来,济南纺织工业技术,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手工到机器的历史发展过程,推动了纺织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更为突出,推动着济南纺织工业沿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品种齐全、技术先进、经济效益较高的方向迅速发展。
  三、化学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济南的化学工业是从20世纪初染料业发展起来的。1919年,中国颜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北郊创办中国颜料厂(济南裕兴化工厂前身),采用泥状硫化青工艺和配方,试制成功煮青颜料,并成为名牌产品,年产能力为150吨,到1934年,煮青年产量达1000吨。在创办中国颜料厂的同一年,山东工业试验所在济南成立,开始从事化学、染织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对外技术服务。1940~1943年间,先后有裕华、永生、晶晶、照源、同聚福、恒昶、裕东等17家碱厂相继成立。这些小型企业均采用苛化法生产,大锅熬制,手工操作,技术落后,加之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货充斥国内市场,使大部分厂家被迫停产。1947~1948年,山东工业试验所与祥阳火柴厂、济南第一工业制药厂合并为济南化工厂,除生产肥皂、火柴外,还生产硫化碱、硫化青、骨粉等产品。在226名职工中仅有4名技师,生产技术仍处于落后状态。
  建国初期,济南化学工业围绕恢复生产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短期内就投产了农药、油皂、布面胶鞋、胶管等15种新产品。“一五”期间,研制并生产出立德粉、95%苛化烧碱等20多种新产品。1952年,济南化工厂研制成功用苛化法生产烧碱,产量大为提高,达600吨/年。1954年改造烧碱蒸浓设备,采用火烧心法。1955年全部改产95%的固体烧碱。“一五”期间,利税总额平均增加75.45%。
  1958~1962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济南化学工业制订了过高的指标,大搞土法上马,结果技术不过关,有的产品只得停产。1965年开始研制和生产重铬酸钾、二硝基氯化苯、银粉浆等40多种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同时,将只能生产浓度为60%硫酸的土法(塔法)改为比较先进的接触法,生产出92~98%浓度的硫酸。
  “文化大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干扰破坏,许多化工企业的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增加,生产停滞不前。
  1978年以后,济南化工企业注重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使化工产品有很大发展。1978年济南东风化工厂在国内首先采用离子交换法新工艺生产碳酸钾,改变了落后的路布兰法和电解法工艺,到1984年生产能力为1200吨/年,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获省优质品奖。1981年,济南裕兴化工厂在国内首次将列文蒸发器(管外沸腾式自然循环)成功地用于重铬酸钠蒸发工序,从而提高了蒸发强度,做到连续蒸发脱硝,使重铬酸钠的质量接近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并为芒硝不结壁提供了理论根据。1984年济南东风化工厂试制成功的彩电28#碳酸钾填补了国内空白,质量达到日本提供的技术标准,可完全代替日本进口原料。1985年,济南裕兴化工厂试验成功铬渣连续浸取,为将来发展万吨铬盐打下了基础。铬酸酐产品,改变了过去土法生产中冷却制片均在一只铝盘内进行的落后工艺,试制成功了铬酸酐刮片机,使铬酸酐片度由原来的4毫米厚降到1毫米,达到了出口标准,1981年、1985年两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1985年,济南化工厂采用新聚合体系和新工艺生产出氟46新品种,将旧工艺的七步缩短为三步,革除了烧结等工序,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水电。这一成果获1986年度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致冷剂22热裂解装置是生产聚四氟乙烯的关键设备之一,济南化工厂1985年在国内首先将套管裂解装置改为单管裂解装置,工艺简单,维修方便,节电10%以上,生产能力提高10~15%。济南石油化工二厂研究的甲酸新工艺,用一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的甲酸甲酯法代替传统用硫酸、烧碱作原料,不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生产不含Cl-和SO24-杂质、浓度高于90%的甲酸,属80年代国际新水平。1984年通过省级鉴定,被化工部列为1987年技术开发计划项目。1985年济南有关化工企业将主要化工原料烧碱改为用隔膜电解法进行生产,这一工艺无废渣,年产能力已达7500吨。磷肥产品由过去落后的手工间断式生产改为连续式生产,使劳动条件大为改善,年产量由原来的1.4万吨提高到6.6万吨。重铬酸钠产品原料系统的混料装置,由滚筒混料改为低压吸引式混料,这一国内首创的技术实现了连续生产,改善了劳动条件。
  济南市化工研究所从1978年以来有了很大发展,获得科研成果8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的4项,填补省内空白的3项。
  厂办科研所(室)自1978年兴办到1985年,市化工系统直属19个企业中已建有16个,占84.2%。厂办科研机构的发展,促进了化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清河化工厂1981年研制成功了百花牌C—60C型磁带,建成了小生产线,形成60万盒/年的生产能力。向阳化工一厂1981年研制的W-201水分散铝粉浆是新型建材加气混凝土的专用发气剂,使用安全方便、无粉尘,填补了国内空白。1981年与化工部涂料研究所共同试制出用于高档涂料的闪光浆,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5年,石油化工四厂与山东大学共同研制的STO1高抗撕裂硅橡胶,用在我国第一颗向太平洋发射火箭中,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并开发了有机硅织物整理剂、有机硅消泡剂、有机硅堵漏剂、有机硅脱膜剂等系列产品。
  1979~1985年,济南市化工系统共取得科技成果59项,其中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26项;获省级一等奖的1项,二等奖的2项,三等奖的6项;获市级一等奖的1项,二等奖的6项,三等奖的13项。1985年投产新产品29项,产值1578.49万元,利税290万元。
  为了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培养科技人才,自1979~1985年共办电大班23个,毕业656人;参加其他成人高等教育533人;职工技术水平有了提高。全系统共有工程技术人员96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49人,助理工程师218人,技术员239人。
  济南市的化学工业,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7年中,科技进步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增加了急需的品种,1985年,济南化工行业有原油加工、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肥、油漆涂料、化学试剂、橡胶制品、合成材料、磁性材料、化工机械等10大类200多种产品,其中有15种产品如铬酸酐、红矾钠、红矾钾、钛白粉、聚四氟乙烯、氟乙丙烯、无水氟化氢、氟致冷剂、银粉浆、磷肥、氮肥、甲酸、碳酸钾、增塑剂、高锰酸钾等,成为市场上有影响的拳头产品,技术水平逐渐向国际80年代水平靠拢,为济南市化学工业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电子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电子工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新兴工业,其发展水平和开发深度是一个地区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解放前,济南只有国民党联勤部济南电信分厂。1949年成立了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修理部(山东电视机厂前身),1951年研制成功了电子管收音机和扩音机,1954年试制成功舌簧扬声器。1958年11月成立了济南市科学研究院半导体研究所(济南市半导体元件实验所的前身),1959年研制成功计数管、锗钨键二极管2AP1-7、管状热敏电阻、球状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台面二极管和锗小功率三极管等8种元器件。1962年后研制的金键开关二极管,曾用于国内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和国际科学大会下旗机。60年代初期,山东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二管晶体管收音机和有线广播转播台成套设备。1965年11月成立无线电工业公司,辖有三个厂,并对19个集体企业实行产、供、销归口管理,初步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工业门类。在一年的时间里开发了电阻、电容、接插件、扬声器等十几种元器件和收音机等四种整机。拥有机床通用设备100台,专用设备105台,测量仪器122台。有职工3893人,其中科技人员94人,占职工总数的2.4%。
  “三五”期间。1966年济南市电子工业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20项,能生产45种元器件,基本满足了收音机配套所需。半导体器件以二、三极管为主,二极管以质量好著称。基础元器件除为本市配套外,还为国防工业、国家重点工程和兄弟省市有关项目配套。1966年,电子产品品种已达39种,产值、利税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居先进水平。1968年将19个企业划归无线电工业公司领导,实行行业管理。同年,研制成功了磁芯自动测试机并投入批量试生产。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产品方向由民品逐渐转向军工产品,1968年军品占9.7%,1970年达到11.7%。1970年出现大办电子工业新局面,当年有90多个厂家上马,完成新产品开发62项。其中311乙炮瞄雷达于11月总装成功第一台样机。由于新建厂家条件简陋、技术力量缺乏等原因,产品质量低劣,难以生存,1971年下半年有60多家转产或下马。
  “四五”期间。1971年济南电子工业完成开发项目46项,其中有单路电力载波电话机、12路明线载波电话机、携带式磁石电话机和209数字终端机。磁石电话机声电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山东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了712型5频道电子管35厘米黑白电视机。1972~1974年,不少厂家因动乱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1975年开始重视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一年内开发新产品60项。“四五”期间出口产品有高纯镓,三种型号的示波器、天线磁棒、万用电源和晶牌日光灯继电器等。产品方向进一步向军工产品发展,军品为41.9%,民品为58.1%。
  “五五”期间。这期间济南市的电子工业有了转机,1976年开发4项新产品,有舞台扬声设备、221终端机、QFC-1型汽车发动机综合参数测试仪,电子血细胞计数器等,有的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年,山东电子设备厂试制成功ZDC-101型低速磁带机,与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等三家联合试制成功CBJ-1型磁芯板自动测试机,这是国内第一台用计算机检测的磁芯板测试机。1977年开发新产品40项,整机产品有6路数字电话终端机、晶体管测试仪等。同年,山东广播器材厂在省内首家试制成功泰山牌HP47-1型48厘米12频道晶体管黑白电视机。1978年开发新产品28项,311乙炮瞄雷达、CBJ-1型磁芯板自动测试机等产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QFC-1型汽车发动机测试仪获省、市1978年科学大会奖,机械滤波器获山东省科学大会奖。1979年开发新产品106项,通过鉴定或投产的20项。为油田服务的电子应用整机,使原油脱水后质量达到出口标准。SB系列顺序自动开机与保护装置、CK-1型采煤通讯信号控制装置,相当于英国70年代水平。1979年增量32路数字电话复用设备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防工业重大技术改进三等奖。1980年开发新产品6项。7504舞台扩声设备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QFC-2型汽车发动机测试仪等4种产品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CK-1型采煤通讯信号控制装置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ZDC-106型和ZDC-101型磁带机在全国首届评比中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ZPC-102型磁带机和ZDC-202型单片可换磁带机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半导体元件实验所、半导体一厂、半导体四厂的器件定为“七专高可靠”产品,用于人造卫星和通信卫星,多次受到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工委的嘉奖和表扬。1979~ 1980年,济南电子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三次高峰,各种产品都创出了历史最好水平。“五五”期间出口产品有两种示波器、万用电源、天线磁棒、高纯镓、计数器、涤纶电容器等十几种。产品方向逐步由军品向民品发展。军品占24%,民品占76%。职工总数16315人,其中科技人员714人,占职工总数的4%。
  “六五”期间。1981年开发新产品33项。新产品产值574.19万元,占总产值的6%,利税162.97万元。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1项,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被电子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项,省优质产品2项。1982年开发新产品42项。新产品产值148.93万元,占总产值的2.5%,利税14.35万元。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项。1983年开发新产品18项,新产品产值512.8万元,占总产值的7%,利税97.2万元。CK-1型综合采煤通讯信号控制装置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金龙奖)11项, 12ZD- 26和12ZDR- 19载波电话机获国家银质奖。3CG1硅PNP高频小功率三极管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对主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6项。同年,中国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山东分公司成立,研制生产两种微型单板机。山东电视机厂试制成功35厘米集成电路全频道黑白电视机和35厘米彩色电视机。1984年开发新产品33项,新产品产值达2391.74万元,占总产值的21%,利税253.17万元。新产品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半导体元件实验所生产的三极管3个系列13个品种的“七专”产品获电子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一等奖。引进关键设备3项,引进先进生产线3项,已投入生产。同年,山东电子设备厂先后投资55.2万元,引进了微机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1985年开发新产品50项。新产品产值为1974.28万元,占总产值的13%,利税236.53万元。半导体元件实验所试制生产的三极管有6项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引进关键设备2项,引进先进的生产线7项。同年浪潮牌0520微机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一等奖。1984~1985年技术改造投资5300万元,对主要产品电视机、电容器、半导体器件和彩电电路、触头材料等引进生产线和主要设备、测量仪器。通过技术改造,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为“七五”期间电子工业的发展打下较坚实的基础。“六五”期间产品方向,军品占16.6%,民品占83.4%。全系统有职工14210人,其中科技人员992人,占职工总数的7%。有机床通用设备1093台,专用设备1665台,测量仪器3911台。电子工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水平正在加强与提高。
  五、一轻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济南的一轻工业始于20世纪初。1905年,济南兴办第一家印刷企业——大公石印馆。1913年,建立了振业火柴有限公司。随后,陆续出现了肥皂、骨粉、制糖等工业。1921年6月,山东溥益糖厂在济南建成,采用美、日近代机器设备,以甜菜为原料制糖成功。为了利用制糖副产物制造酒精,该厂又引进法国双重酒精蒸馏机,于1922年底建成酿造厂(后来的山东酒精总厂)。同时,由年轻技术人员陈〓声研究成功“甜菜糖蜜特殊处理发酵生产酒精新工艺”,这一被德、日技术专家承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立即投产见效,使该厂成为中国酒精的发源地。在30年代,济南开始生产锌锰电池,40年代又建立了几家火柴厂、制梗厂以及生产简单的自行车零件的工厂。一轻工业的技术发展非常缓慢,长期停留在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水平上,生产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属技艺性,技术人员多是能工巧匠。
  1949年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改革了生产组织,调整了机构,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近代的技术和设备不断被采用。1950年济南开始采用机器设备生产铅笔,出现了山东省生产铅笔的最早厂家。1951年采用人工吹制法生产白炽灯泡和玻璃杂件。“一五”期间,对企业进行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变手工操作为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1954年,在肥皂生产过程中进行了综合利用研究,提取甘油成功并投产。同期,研制成功了安全火柴,淘汰了硫化磷火柴,使火柴的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仅五年时间,一轻工业基本上形成了初具规模、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58年,济南新中印刷厂研制成功了陶瓷贴花纸,填补了省内印刷行业的一项空白,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生产陶瓷贴花纸厂家——济南瓷用花纸厂。1964年9月,济南机动脚踏车厂研制成功了发动机容积为50毫升的轻骑牌轻便摩托车,成为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生产轻便摩托车的厂家。1965年,技术上已能保证生产日光灯和高压水银灯,为山东开辟了一种新型电光源。同年,山东省内唯一的油墨厂研制并开始生产油墨及部分颜料。
  “文化大革命”时期,济南一轻工业的科技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广大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科研和生产,使一轻工业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发展。1967年试验成功了大薄膜陶瓷釉上贴花纸,并不断改进工艺,始终保持了国内领先水平。1969年,济南印刷二厂印制成功了木纹纸和各种墙壁纸,填补了我国北方印刷工业的一项空白。同年,济南制胶厂试制成功了食用胶。1970年,济南牙膏厂掌握了生产洗衣粉的关键技术。70年代后,济南灯泡厂对白炽灯的玻壳、玻管生产工艺、技术进行了重大改革,采用吹泡机和拉管机代替了落后的人工吹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1970年,开始生产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电镀、烤漆工艺上采用了国内较先进的生产线,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977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狠抓了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较快,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科技成果大量增加,科研机构逐步走向正规并得到迅速发展。
  1979~1985年,共研制新产品282项,投产215项,创产值3.6亿元。1985年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11.7%。完成科研成果91项,其中牙膏复合软管、QAFTB—500型紫外线杀菌灯、50A型轻便摩托车、按摩乳、加酶牙膏、缩醛类香料等20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无硫纸蜡梗火柴、低温搪瓷制品等9种新产品被评为1983年全国新产品金龙奖。小鸭牌液体洗涤剂等5种新产品被评为1985年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火柴生产连动线、粉刺露等6项被评为轻工业部及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搪瓷家用煤气灶、胶印金银油墨等3项新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产品。紫外线杀菌灯等51种新产品获1982~1985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奖。
  产品质量方面。1979~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1项,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7项,山东省优质产品23项。1985年,优质产品创产值达1.1亿元,优质品率由1982年的16.47%提高到26.9%。佳丽牌香皂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第一,芦笋罐头连续两次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膏状洗涤剂及陶瓷网印花纸等在国内享有较高的信誉。
  生产技术水平方面。已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玻璃窑炉的工艺参数控制,济南保温瓶厂的窑炉微机控制系统,可对10个热工参数进行巡回检测、定时显示和打印,并能进行异常报警和记录,促进了优质高产,能源利用率提高60%。高活力糖化酶菌株UV11—JU5选育成功,并应用于酒精生产,其酶活力比原菌株提高60%以上,热稳定性好,耐贮存。1985年山东酒精总厂采用该菌株生产酒精,与1984年采用原菌株相比,经济效益提高20.1万元。菌种已在全国30多个厂家应用推广。济南火柴厂的火柴生产流水线是轻工部安排的重点项目,采用全国火柴行业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优秀设计,于1982年5月建成投产,接近国外80年代的先进水平,每年节约木材720立方米,节电22万度,增加效益69万元,同时提高了产品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成为国内生产火柴的样板厂。
  科研机构方面。济南市轻工研究所截止1985年已完成了53项科研成果,其中有10项获市科技成果奖。复合材料软管为牙膏包装节约铅锡做出贡献,获1981年济南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加酶牙膏等6项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其中加酶牙膏已发展成为主导产品。在合成香料方面,已成为全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执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厂办科研机构也发展较快,钟表、轻便摩托车、日用化工、酒精、啤酒、玻璃、搪瓷、油墨、瓷用花纸等生产厂均建立了厂办科研所。紫外线杀菌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糖化酶菌种的选育、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石英钟开发等,均为厂办科研所取得的成果。
  教育方面。设有中专、职工学校、技校各一所,通过培训使职工技术水平逐年提高。1985年底,共有职工31936人,其中技术人员549人,包括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39人,初级职称306人。
  济南市现已形成门类基本齐全、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技术比较先进、协作配套能力及技术力量较强的一轻工业体系。现在还存在着技术装备较落后、产品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工作步子不大等问题,有待于通过加快科技进步来解决,以使一轻工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六、二轻工业科技发展概况
  济南市的二轻工业是一个历史悠久、劳动密集、以生产品种繁多的日用消费品为主的行业。
  清朝末期,济南民间的手工业,采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规模局限于手工作坊或家庭。
  民国时期,西方近代的机械及动力设备陆续传人手工行业。1914年,济南制革厂开始装备了鞣皮机,压光机等。1922年济南亚美公司,应用脚踏2米皮带车床和脚踏钻床制造磅秤。20世纪30年代,缝纫机、花边机、纺绳机等简单机械设备开始陆续进入传统的服装、鞋帽、草编、绳经、花边等手工行业。在济南市的手工业中,制革行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较快。1934年,德记制革厂已有压光机、锅炉、3.68千瓦电机等设备。济南解放前夕,该厂的拉里机、刮软机、磨里机、挤水汽压机、缝皮机等专用设备已较为齐全。但就此期间的该行业整体而言,技术工艺水平仍停留在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状态中。
  1948~1966年,通过手工业合作化运动,逐步形成了济南的二轻工业。集体形式的生产,加快了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1954年,济南刺绣总厂女工王玉珍,将自已创造的“长针绣”机绣技法,首次应用于生产。作为刺绣工艺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它不仅发挥了机器刺绣的高效性,同时也保留了手工刺绣的传统特色。1955年,中央合作总社授予她“机绣先进”锦旗,并建议在全国推广。1964年,济南地毯厂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TA型地毯机,工效可比手工提高25倍,对全国的地毯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年,济南刺绣总厂又将人发软化、漂染技术应用于传统的鲁绣发丝绣生产、使传统的发绣工艺从只能“白描”发展到“润色”,极大地丰富了鲁绣发丝绣的表现力,开创了发丝绣工艺新的发展时期。
  济南塑料工业是1956年开始起步的一个新兴行业,具有发展快、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1963年,济南塑料一厂试制成功聚氯乙稀大型硬质塑料板材层压机,填补了山东省塑料板材生产的一项空白。1965年,该厂研制的一机多模转盘制鞋机,将一只模改为十只模,班产量比原来提高4倍。
  1962年,济南制锁总厂开始了制锁专用设备的研制与革新,先后试制成功开齿机、弹子机、缠簧机、磨刀机、打槽机等,为实现制锁生产流水线及单机自动化打下了基础。1956年,济南衡器厂自己设计制造了一台自动磅杆刻度机,提高了磅秤的精度。1959年,该厂制造的滚丝机,可提高工效599倍。1966年又进行电子技术在衡器上的应用研究,试制出感应式电子秤等。
  济南市服装鞋帽行业原生产设备为脚踏缝纫机。1958年后陆续改为电动缝纫机。1964年,济南服装二厂研制的杨柳轧花机,仅用10分钟即可完成手工轧花一天的工作量;改装的锁眼机,工效可提高10倍以上,并减轻了劳动强度。
  “文化大革命”时期,市二轻工业技术发展减缓,但国内外同行业技术发展的客观存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使该系统各企业内部有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1968年济南制锁总厂研究成功渗锌粉末冶金锁芯新技术,这种锁芯可代替铜锁芯,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防腐蚀性能,而且成本降低57%。1978年此项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济南衡器厂开发的电子技术,1970年已成功地应用于生产。同年,他们研制出20吨晶体管数字式电子秤,1971年研制出45吨电子飞机秤,1975年研制出135吨电子飞机秤,1976年又研制出25公斤自动售粮机,为电子技术在济南磅秤衡器上的应用,创出了新路。其中飞机电子秤获山东省第二轻工业厅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为解决机织地毯的花色问题,济南地毯厂在1978年生产出机织提花地毯,由单色增加为三色,编织结构可仿男工、W型手工式样。1976年,济南塑料三厂试制成功一套PVC吹膜自动流水线,使年产能力由1200吨提高到3500吨。同年,济南塑料四厂自制的聚苯自息发泡板机,济南塑料五厂自制的撕裂膜机,对塑料产品的开发都发挥了很大作用。1968年,济南塑料六厂将远红外技术应用于塑料硬板加热,提高了板材质量,节电30%以上。家用电器行业,在济南二轻诸行业中起步较晚,始于60年代中期,70年代有所发展。1972年,济南灯具厂研制的灯体磨光机、液压试压机、压卷成型机、套丝机、点焊机等专用设备,解决了手工操作所存在的问题,仅灯体磨光机就可提高工效50倍。服装鞋帽行业的机械化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裁剪工艺广泛使用了电剪刀、带子锯,缝纫工艺中电动缝纫机已较普及,熨烫工艺由铁熨斗改用电热熨斗,自动喷水、恒温的蒸汽熨斗也开始采用。
  1978年以后,济南市二轻工业的科技发展进入有史以来最活跃的时期。不少新兴技术,如稀土应用技术,静电应用技术、远红外加热技术、旋压技术、自动化控制及微机等,在二轻各行业中开始得到推广应用。新开发研制的不少工艺技术,如塑料注射机自动化群控、数控线切割机床、微机控制地毯毛纱染色、微机应用管理软件、气动组合专用机床、紫外线光固化涂饰干燥工艺、静电喷漆、静电植砂工艺、冰花工艺、平板式砂光机、YEM异步制动电动机、电子量革打码机等,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成功的人造麂皮服装,JPS—1型机床电器控制柜锁,黑、白石英玻璃管,小鸭牌5公斤全自动滚筒式洗衣机,W扣手工地毯等几十种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川刀裘皮衣,卡曲式防寒服,金刚石槽形圆锯片,台式压电自动关火通用煤气灶,塑料棚布,全塑编织集装袋,PS挤出发泡片材,塑料折叠式周转箱,猪、牛修面革,苯胺革旅行箱等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二轻企业加强了产品质量检测和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1979~1985年,有33项产品获省级及省以上优质产品奖。其中星火牌YSP— 15液化石油气钢瓶获国家银质奖,金牛牌JGJ—900烤漆钢折圆桌、SG—100-75烤漆钢折椅、飞鹰牌金刚石玻璃刀、佳菱牌115型复开弹子保险门锁、小鸭牌家用洗衣机,晶字牌WE602桅灯、金钟牌TGT—500型台秤,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还有14种产品被国家经济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产品。
  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济南市二轻工业各企业在引进技术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至1985年底,共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39个,其中引进项目41个,进口先进设备2950台(套),形成34条生产线,覆盖面达企业总数的52.1%。建立了一批家电、塑料、家具、服装等技术装备较先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15个企业的部分技术装备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34个企业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二轻工业技术设备落后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有局属科研所8个,其中7个为专业科研所。职工有43168人,其中技术人员529人, 占职工人数的1.22%。这些,为二轻工业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出处

济南科技志

《济南科技志》

本书《济南科技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宗旨,以实事求是、略古详今、坚持“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新体例)为原则,以济南古代、近代、现代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特点和功能为依据,分门别类地记述了科学技术在济南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