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75
颗粒名称: 附录
分类号: F120.4;TS272
页数: 14
页码: 293-306
摘要: 历届县委“兴茶富民”发展战略摘录,县人民政府扶持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选辑。
关键词: 华安县 茶叶产业 发展

内容

(一)历届县委“兴茶富民”发展战略摘录
  1998年11月25日县第九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组织实施“依山兴县兴农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念好“山字经”,着力发展竹木、水果、畜牧水产、绿色食品、食用菌、蔬菜、烟叶、茶叶、甘蔗、肉桂等产业……
  2003年11月19日县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继续组织实施“工业兴县兴茶富民”的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战略……
  2006年7月18日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做大做强茶叶生产这一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011年7月15日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华安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持续实施“工业兴县、兴茶富民”发展战略,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力求新作为,……致力于建设“县强、民富、和谐”的新华安。
  (二)县人民政府扶持茶叶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选辑
  华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进一步加快
  茶叶产业化进程工作方案的通知
  华政[2007]79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县直有关单位: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兴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茶叶产业化的建设中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茶叶产业已成为华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推进我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海西”建设为平台,以福建(华安)土楼申报世遗和“华仙茶都”开业为契机,构建茶叶营销大市场,以科技为兴茶动力,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茶叶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扩张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产品和名优茶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茶叶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华安茶叶产业,积极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部门协作,明确职责
  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全
  面工作。茶叶产业化办重点负责县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规划,组织开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全县茶叶推介及茶事活动,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并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搞好茶叶产业化工作。县农业局重点负责茶叶种植基地、加工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新技术应用,指导西部高马线三个乡镇茶产业发展。县供销社重点负责茶叶市场信息和流通工作。农办重点负责茶叶加工能手的“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宣传部负责茶叶产业各种宣传工作。科技局负责茶叶新技术项目引进工作。工商局重点负责茶叶名牌、商标等申报登记工作。质监局重点负责品牌申报登记、茶叶质量抽样检测,设备手段的筹备,开展质量监督,登记和申报QS及其它系列认证工作。各部门要既分工又协作,执法部门要联合执法,把好源头,共同控制茶叶农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品牌,打造市场,推进茶产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优质茶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人均1亩茶,产量达1.5万吨,产值达12亿元。全县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2万亩以上,有机茶面积达到一定的面积,力争实现茶叶产品直接出口创汇。
  四、奖励措施
  1、认证系列:通过QS认证的,每家企业由县政府一次性补助1500元。
  通过无公害产地或产品认证的,每家企业一次性补助1000元。
  取得绿色食品认证或商标使用权的,每家企业一次性补助2000元。
  通过有机茶认证的,每家企业一次性补助5万元。
  2、名牌产品、商标:当年新创国家弛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原则上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代办单位)各50%,即25万元。
  当年新创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的,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万元,原则上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代办单位)各50%,即2.5万元。
  当年新创市知名商标的,县政府一次性奖励1万元,原则上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代办单位)各50%,即5000元。
  3、茶王赛:获得国家级、省级赛事金奖或一等奖的企业,由县政府给予奖励1.5万元、银奖或二等奖的1万元、铜奖或三等奖的0.5万元。
  获得市级、县级赛事金奖或一等奖的企业,由县政府给予奖励8000元、银奖或二等奖的5000元、铜奖或三等奖的2000元。
  4、拓展市场:到省外新办专卖店、连锁店的企业,经县政府统一核实认定后,由县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
  五、工作计划
  开展“12345”工作计划。即运营好“一个市场”,重点抓“华仙茶都”市场建设。建设好“二个基地”,一是建立万亩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地点在仙都镇和湖林乡,分别在仙都镇和湖林乡省道醒目处各立宣传牌1个。二是建立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确定上坪“光照人”、汰口农场“金土
  地”、大坪“淞富山”、岭埔“高山流水”、石井“天宜”五家企业。推进认证、品牌和商标“三项工作”,开展QS认证20家以上、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基地认证5个、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个、注册商标20家以上,省级著名商标1个。抓好“四千工程”,新增加工厂1000家以上、培育千人营销队伍、开发千亩生态茶园、培植产值上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开展“五项活动”。结合福建(华安)土楼申报世遗和“华仙茶都”开业举办华安铁观音茶文化节、举办秋冬季茶王赛、举办茶叶拼配技术大赛、搭建华安茶叶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一支茶艺表演队。附件:1、2007年华安县茶叶产业化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略)2、华安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能(略)
  华安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五日
  主题词:农业 茶叶产业 通知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存档。
  (共印70份)
  华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
  推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
  华政〔2009〕14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县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县委提出的“兴茶富民”发展战略,以争创首个国家级铁观音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县为目标,以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抓市场、促流通、打基础、重认证、创品牌、壮龙头、建基地、保生态,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强化茶园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茶叶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职责分工
  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全面工作;
  县茶叶产业办重点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规划,组织开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开展茶叶推介及茶事活动,抓好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科技示范基地建
  设,并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搞好有关茶叶产业化工作;
  县委宣传部、广电局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各种宣传工作;
  县财政局、茶叶产业办、农业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茶叶生产重点项目,开展“五新技术”推广应用;
  县农办、茶叶产业办、农业局、科技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万人培训工程”;
  县农业局重点负责争创首个国家级铁观音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的申报,抓好茶叶种植基地及加工培训基地建设,指导西部高马线三个乡镇茶叶产业发展;
  县林业局重点负责实施万亩生态茶园建设;
  县供销社重点负责茶叶市场信息和流通工作;
  县农办重点负责组织开展茶叶加工能手的“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县科技局负责茶叶新技术项目引进工作;
  县工商局重点负责全县茶叶品牌、商标等申报登记工作;
  县质监局重点负责茶叶名牌产品的申报和登记,茶叶质量抽样和检测,开展质量监督,申报和登记QS及其它系列认证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加强协作,工商、农业、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从源头上严禁销售、使用剧毒农药,坚决控制茶叶农残,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积极创建品牌,努力打造市场,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县优质茶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5亿元。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3万亩以上,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2万亩以上,建立3个以上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
  四、工作措施
  1、创建“一个绿色食品基地县”:即争创国家级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实施“两个一万工程”:即实施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实施万人培训工程;
  3、建设“三大品牌基地”:即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计划新增有机茶认证1家;建设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计划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家;建设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计划新增无公害认证3家;
  4、组织“四大茶事活动”:即组织参加全省茶博会;组织到省外大中城市开展品尝会、推介会;组织举办华安铁观音茶王赛;组织参加花博会;
  5、开展“五新技术推广应用”:即引进推广新品种、引进推广新农药、引进推广新肥料、引进推广新器械、引进推广新技术;
  6、推进“六项认证”:即开展QS认证,计划新增6家;申报驰名商标,计划新增1家;申报著名商标,计划新增1家;申报知名商标,计划新增4家;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计划新增3个;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计划新增1家。
  五、奖励办法:
  1、继续执行华政〔2007〕79号文的奖励规定;
  2、获得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给予奖励5万元;
  3、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给予奖励2.5万元。
  附件:2009年华安县茶叶产业化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略)
  二〇〇九年三月三日
  主题词:农业 茶叶产业 通知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
  华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9年3月3日发
  华安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
  “华安铁观音”茶叶产业化水平的通知
  华政〔2010〕1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开发区,县直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茶叶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现就进一步提升“华安铁观音”茶叶产业化水平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县委提出的“兴茶富民”发展战略,以确保国家级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顺利通过验收为目标,以提高茶叶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抓市场、促流通、打基础、重认证、创品牌、壮龙头、建基地、保生态、惠民生,优化品种结构,强化茶园管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华安铁观音”茶叶产业化水平。
  二、职责分工
  县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全面工作;
  县茶叶产业办重点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组织开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活动,培育龙头企业,开展茶叶推介及茶事活动,抓好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并协调指导各有关部门搞好有关茶叶产业化工作;
  县委宣传部、广电局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各种宣传工作;
  县财政局、茶叶产业办、农业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茶叶生产重点项目,开展“五新”技术推广应用及万亩低产茶园改造工程;
  县农办、茶叶产业办、农业局、科技局、科协共同负责组织实施茶叶生产、加工培训工程;
  县农业局重点负责确保国家级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创建工作,确保通过验收;具体负责茶叶质量抽样和检测,抓好茶叶种植基地及加工培训基地建设,指导高安、高车、马坑三个乡镇茶叶产业发展;
  县林业局重点负责实施万亩生态茶园建设;
  县供销社重点负责茶叶市场信息和流通工作;
  县农办重点负责茶叶加工能手的“阳光工程”培训活动,做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县科技局、科协负责茶叶新技术项目引进工作;
  县工商局重点负责全县茶叶品牌、商标等申报登记工作;
  县质监局重点负责茶叶名牌产品的申报和登记,茶叶质量抽样和检测,开展质量监督,申报和登记QS及其它系列认证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分工,加强协作,工商、农业、质
  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从源头上严禁销售、使用剧毒农药,坚决控制茶叶农残,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积极创建品牌,努力打造市场,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底,全县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量达1.6万吨,产值达15亿元。全县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5万亩以上,无公害茶园面积达12万亩以上,建立3个以上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
  四、工作措施
  1、确保“一个绿色食品基地县”:即确保国家级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顺利通过验收;
  2、实施“两个一万工程”:即实施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实施万亩低产茶园改造工程;
  3、创建“三大品牌基地”:即创建有机茶示范基地4家(实现突破世界级欧盟有机茶标准认证1家,有机茶基地认证新增3家);创建茶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新增认证3家;创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新增认证3家;
  4、组织拓宽茶叶市场营销“四大活动”:即鼓励茶农、茶企到省外新办茶叶专卖店、连锁店等30家;组织到省外大中城市开展品尝会、推介会;组织参加全国绿博会、茶博会、花博会;组织县、乡(镇)举办“华安铁观音”茶王赛、斗茶会;
  5、开展“五个推进”:即推进投融资渠道改革;推进茶叶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推进茶产业培训工程;推进“五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茶叶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6、抓好“六个力争”:即力争“华安铁观音”地理标志证
  明商标获得批准;力争“华安铁观音”茶叶打进世博会贵宾专用特供茶;力争获得茶叶外贸出口权企业1家;力争新通过QS认证企业4家;力争再申报驰名商标1家,著名商标3家,知名商标4家;力争再申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个。
  五、奖励办法
  1、继续执行华政〔2007〕79号、华政〔2009〕14号文的奖励规定。
  2、获得欧盟有机茶认证的企业,每家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附件:2010年华安县茶叶产业化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略)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主题词:农业 茶叶产业 通知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
  华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3月15日印发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