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茶技茶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46
颗粒名称: 第六部分 茶技茶艺
分类号: TS971.21;K295.74
页数: 53
摘要: 主要描述了华安铁观音加工与审评技术、华安县茶叶生产技术探讨,华安茶园喷灌技术总结,茶园绿色防控措施与成效,丘陵山地金观音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华安县控制茶叶农残的关键措施等。
关键词: 华安县 茶艺 生态

内容

华安铁观音加工与审评技术
  林荣杰 林锦江 林艳萍
  华安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6.5万亩,总产1.8万吨(干毛茶),现有1万多家茶叶初制加工厂(有注册商标的企业91家,有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136家),10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茶叶加工、营销龙头企业30多家,到县外经营华安铁观音的专卖店有563家,其中到省外的有126家,茶叶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
  自然环境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漳州市西北端,与芗城、长泰、安溪、南靖、漳平等县(市、区)相邻,面积1315平方千米。华安地形以丘陵河谷为主,占全县面积的95.5%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闽南地势较高的县份。华安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20.8℃,昼夜温差大,无霜期达320天,年平均降水1600-1800毫米。生态保护完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被命名为“华安国家森林公园”和“全国生态示范县”。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250-850m的区域,茶区自然环境条件十分优越,早春回温快,水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土壤条件良好,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土壤以酸性(PH值4.5-5.5)红砂壤土为
  主,土层深厚;大气(国家一级标准)、水质(国家二级标准)和土壤环境质量均符合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极适合种植茶叶。华安既有比安溪早上市的“明前茶”,又有第五轮茶叶“冬片茶”,全县铁观音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已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
  华安铁观音的初制加工
  福建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类,其制作特点为鲜叶未经杀青而先萎凋,然后摇青(做青),再经高温炒,最后经揉捻、烘制而成。长期以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初制加工工艺,这其中尤其以做青工序独具匠心,依此所形成的特有品质风格是乌龙茶初制工艺的关键。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鲜叶→晒青→凉青→摇青(做青)→杀青→揉捻(包揉)→干燥。
  鲜叶采摘 乌龙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鲜叶的采摘是茶树栽培管理的最终收获,也是乌龙茶制造的开始。乌龙茶采摘时要求鲜叶有适当的成熟度,不能像绿茶、红茶、白茶那样摘地鲜叶过于细嫩,但也不能过于粗老。一般要求采一芽三四叶,产区的茶农称之为“开面采”。
  晒青 也称萎凋,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这道工序对奠定乌龙茶品质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形成品质的一个环节。这一工序是为了使鲜叶散失部分水分,并使鲜叶中内含物发生化学变化、叶质变软,以适于摇青。晒青程度应根据各种鲜叶的叶态特征变化确定。一般应掌握以下标准:叶
  面鲜绿的光泽消失、转为暗绿色,发出轻微青草气味,叶片柔软,第一、二叶稍下垂,顶叶叶缘部分略卷;嫩梗折弯不脆断,手捏稍成团并有弹性;鲜叶均匀一致,保持鲜活度。晒青程度还应根据品种、含水量、气候、季节、设备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其方法有日光晒青、自然吹风萎凋、室内加温萎凋。
  ①日光晒青。将鲜叶均匀薄摊在水筛上或晒青埕上,利用下午3点之后柔和的太阳光斜照。要求叶片薄摊不重叠,晒青过程中要有节奏地翻动1次,力求均匀一致。晒青时间应视不同品种鲜叶而定,一般掌握在1小时左右。
  ②自然吹风萎凋。在阴雨或多云天气,将鲜叶薄摊在水筛上,放置室内或室外进行吹风萎凋。吹风萎凋时间应较长并勤翻动,以避免上层叶面干皱、下层鲜叶失水不足。
  ③室内加温萎凋。长时间的阴雨,气温低、湿度大,使得鲜叶含水量大、水分散失慢,此时可在室内加温萎凋,以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促进鲜叶水分散失。加温方法以往多采用炭火或煤火,现今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紫外线、抽湿机等。由于水筛上下层的鲜叶温度高低不同,易产生温差,因此,应该常调整水筛的上下层位置。
  凉青 该工序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三道工序,也是晒青的补充工序,将晒青叶摊放于水筛中置于凉青架上,放进室内凉爽处,目的使晒青后的鲜叶散失叶内的热量,并继续缓慢地散发水分,使鲜叶中各部位水分重新分布均匀,降低失水和化学变化速度,时间1小时左右。
  摇青(做青) 摇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第四道工序,也是乌龙茶制作的特有工序。这一工序通过摇青和凉青多次反
  复进行来完成。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是形成乌龙茶品质花香和果香的关键工序。在这道工序中,要求鲜叶缓慢地进行内含物质的转化和积累。摇青是使鲜叶发生跳动、旋转、摩擦,处于动态状态,而凉青是使鲜叶处于静置的静态状态。在动态中,叶缘表面组织摩擦损伤,叶内部组织失去平衡,达到促进内含物渗透酶促转化,同时叶温升高,加速鲜叶中各物质的转化进程。在静态中,叶片继续蒸发水分,并使鲜叶各部位水分重新分布,恢复活力。这一动静结合、多次反复的工序使鲜叶中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聚合和缩合,使鲜叶的物理性状变化和化学变化相间交替,促进青臭气进一步散发和芳香物质的形成,从而使乌龙茶形成绿叶镶红边或红点的叶态特征和花香、果香。做青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做青应根据品种、季节、气候和温、湿度的变化以及后续工序的要求进行操作。福建南、北乌龙茶虽在这一工序中掌握适度不同,但做青的关键要点均为看品种做青、看季节做青、看气候做青。
  ①看品种做青。茶树品种不同,其生物学特性也不同。叶张薄软、黄绿色或有自然高香型的品种,如黄旦、单枞、茗科2号等,应轻晒轻摇,做青应稍轻些;叶张肥厚的品种,如铁观音,做青前期轻摇,后期重摇;梗壮、节间长的品种,如丹桂、九龙袍、奇兰等,应重晒轻摇、及时摇。
  ②看季节做青。各个季节气候条件差异很大,茶树又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鲜叶有很大的差别,摇青时应分别处理。可根据“春茶消,夏茶皱,秋茶水守牢”的原则进行。即春季多雨,鲜叶含水量大,做青时失水量要大,晒青和摇青宜
  重;夏暑季节温度高、干燥,鲜叶失水量要适宜,梗叶表面略有皱状,晒青和摇青要适当;秋季气候干燥,做青宜轻,以保持鲜叶的鲜活度。
  ③看气候做青。应根据温度、品种、相对湿度的差别,灵活运用做青原理,掌握适宜的速度和鲜叶水分散失程度。应以水分变化为中心,促进鲜叶形成红边,青草气挥发,显露香气。
  做青程度还应视鲜叶的叶态特征变化确定。一般应掌握鲜叶色泽由浓绿→黄绿→黄亮;鲜叶的状态特征由硬挺→柔软→汤匙状;鲜叶青草气由浓烈→淡薄→清香;香气由清淡→浓强→清纯;鲜叶红变度由浅红→鲜红→朱红。手握如绵、叶缘红边明显,叶面呈汤匙状,青草气散尽,花香、果香显露。
  杀青 杀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五道工序。做青后的鲜叶叶色(绿叶红镶边)、香气、滋味已基本形成,杀青是乌龙茶初制的转折工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巩固已形成的品质特征;启下指继续散失水分,便于揉捻、包揉、烘焙等工序的操作。杀青应掌握高温、短时、少量、闷炒为主的原则。
  杀青程度也应视鲜叶的叶态特征变化而确定。一般应掌握叶色变为暗绿色,失去光泽,叶面、梗皮有皱纹,叶蒂仍呈绿色,叶状柔软,顶叶下垂,手捏成团稍有黏性,手松开略散并稍带弹性,无水分捏出,青草气已除,带些热香味和各品种的香气。
  揉捻 揉捻是乌龙茶初制的第六道工序,也是乌龙茶
  初制的造型工序。采用逐步加压、热揉、快揉的方法,将杀青叶揉成条状或卷曲形、圆结形,并通过揉捻使揉挤出的茶汁附于杀青叶的表面上。这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和一定程度的转化,同时使水溶性物质组成茶汤滋味,便于冲泡饮用。
  对于揉捻程度的把握,南、北乌龙茶有着共同的特征。手摸揉捻叶有滑润、黏手感,无扁条,无断碎条,香气中稍带青气,无其他异味。而在条形上,闽南乌龙茶还需包揉工序使之成为卷曲或圆结形。
  干燥 干燥是乌龙茶初制的第七道工序,这一工序是在前几道工序的基础上去掉多余的水分,达到足干以便于贮藏和饮用。同时,这一工序进一步使乌龙茶形成特有的色、香、味、形。
  闽南乌龙茶在干燥工序中兼包揉造型,分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干燥等工序。各个工序反复交替进行,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适宜干燥度特征为:手捏易碎、梗折易断、茶香显露;色泽砂绿油润。
  福建乌龙茶精湛的加工工艺,费时、费工、细致、繁杂,技术性很强。尤其铁观音的做青工序最为精妙,真是巧夺天工。它要求灵活掌握看品种做青、看气候做青、看季节做青等工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乌龙茶内销市场不断扩大,品饮铁观音的人群迅速增加。外形色泽翠绿、墨绿、乌绿,内质香气清幽、芬芳,滋味清醇爽口的铁观音受到市场欢迎。继承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乌龙茶的初制工艺进行了
  大胆地改革与创新,采用轻晒青、低温做青、薄摊叶、长静置、干杀青、温包揉、早干燥的工艺措施,使闽南乌龙茶除保留传统的品质风格外,创新性地生产出另一类品质风味。
  华安铁观音特定品质及特点
  1996年以来,华安茶农采用轻发酵工艺的方法,制出乌绿圆紧、鲜香甘锐的铁观音茶叶,并畅销国内外市场。1998年以后,华安茶农进一步大胆创新,在制作过程中,采用轻做青、空调低温(控制温度18-22℃(、湿度65-70%的环境)、轻发酵方法,形成华安铁观音的独特风格:外形紧卷结实,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高持长、滋味清醇、品种特征显,汤色浅金黄,叶底较肥厚、绿亮匀齐。
  审评技术
  福建乌龙茶的评审技术分为干看外形和湿评内质的技术。通过这两方面的全面审评,我们可以对乌龙茶的全面审评,我们可以对乌龙茶各品种做出综合评价并分出优次。
  审评外形
  干看外形也叫审评外形,它依靠人体的触觉、视觉来评定。毛茶主要审评两项因子:条索和色泽,净度仅作参考。精制产品外形审评四项因子:条索、整碎、色泽、净度。
  评条索 乌龙茶的外形大部分为卷曲形或圆结形,极个别地区也有直条形,审评时应当区别。评条索可参考的标准:紧结重实、壮结沉重、肥壮紧结、圆结沉重、细结、紧卷、
  紧结粗松、松扁、轻飘、断碎。
  评色泽 评色泽可以初步推断茶叶品质的高低。乌龙茶春、夏、秋、冬的色泽不同,各品种的色泽也各有特色,不同制茶技术水平也可使茶叶呈现不同的色泽。评色泽可参考的标准:砂绿油润、乌油润、乌润、绿褐油润、灰褐油润、青褐带砂绿、褐红、枯红、枯黄、褐绿、暗绿、灰绿、青绿。
  精制产品除了审评条索、色泽这两项因子外,还须评整碎和净度。整碎是指外形的匀整程度。毛茶基本上保持了茶叶的自然形态,评判时即以完整的为好,断碎的为差;而精制茶整碎则要评上、中、下段茶的比例,身骨轻重,断、碎、片、末含量以及是否平伏、匀齐、不脱档等。净度是指茶叶中夹杂物的含量,主要评梗、片含量和非茶类夹杂物。除了这些内容以外,干看外形时还应对照标准样、参考样及贸易样,逐项分析各因子的优次,综合评定。
  审评内质
  湿评内质主要是闻香气、尝滋味、看汤色、评叶底。
  闻香气 香气是评定乌龙茶品质最主要的因子。香气是茶叶本身内含芳香物质随沸水冲泡而挥发出来的,它反映了鲜叶内含物质在初制过程中的转化情况。香气依靠嗅觉来评定鉴别,茶叶香气受茶树品种、产地、季节、采制方法等的影响;香气包括品种香、地域香、季节香。审评技巧为:嗅觉时应体会各品种香气的基础上再辨别地域香和季节香。香气主要评高、低、长、短、粗、细、强、弱、飘、沉、清、浊。福建乌龙茶的香气一般可分为馥郁、浓郁、清香、辛香、蜜
  香、花香、果香、乳香及特殊香,但大多数为花香和果香。乌龙茶一般冲泡三遍,第一遍和第二遍闻香时,主要审评各品种的香型,包括香、异、杂、青、臭、酸味、沤味、酵味、闷味、浓淡等;第三遍闻香主要审评香气的持久性,还要判读其香气与前两遍闻香的感觉是否一致,最后一次还须闻叶底余香。
  评滋味 滋味依靠味觉来评定鉴别,即评茶员的口感反应。茶叶的饮用价值取决于滋味的好坏,滋味这项因子也是评定乌龙茶品质最主要的因子。滋味主要评醇厚、浓厚、醇浓、甜醇、清醇、醇和、清淡、回甘、苦涩、青浊、红浊以及岩韵、音韵、高山韵、品种味、地域味、季节味、特殊风味、异味等,按浓、淡、鲜、陈、苦、涩、爽、纯、杂、粗、酵、沤、闷、青、黄来评定。评滋味的技巧为第一遍和第二遍尝滋味时,主要评各品种滋味的突出程度,第三遍评滋味的持久性、耐泡性以及和前两遍的滋味是否一致。精制产品还应注意各级别的规格和火候程度。
  看汤色 汤色是茶叶内含物质溶解在沸水中的结果,指茶叶冲泡后溶液所呈现的色泽。茶汤的色泽依视觉来评定,汤色主要评清澈度颜色、浑浊、青浊、暗浊。除此之外,评汤色时还应注意不同季节乌龙茶的汤色差异。
  评叶底 叶底是指乌龙茶冲泡后剩下的茶渣。叶底的阁下状是茶叶品质的体现,是准确判定品质优次的重要参考因素,它依靠视觉、触觉来评定。干茶冲泡后吸水膨胀,茶叶摊展,此时,叶质老嫩、色泽、匀度以及鲜叶加工是否合理等信息全部在叶底中暴露。评叶底主要评叶张的形态和红边程度。应用现代轻发酵工艺技术加工的茶叶叶底中很少
  看到红点、红边。因而在实际审评中,主要审评茶叶的叶张是否由绿转为黄绿色,色泽的暗亮及品种纯度。同时,还要用手捏叶张,评其老嫩、硬挺、柔软程度等。
  弊病识别外形弊病
  细嫩 顶叶展开就采摘。
  松扁 揉捻、包揉方法不当或程度不够。
  轻飘 晒青过度,做青不及时、不足或过度,鲜叶粗老。
  断碎 杀青不足,揉捻太重;杀青过度导致揉捻、包揉产生断碎;采单片叶、断碎叶、鱼鳞叶。
  粗松 采摘粗老,揉捻不足。
  枯红 茶青不新鲜,晒青过度,发酵过度。
  青绿 雨天茶青“积青”,发酵极差,或轻炒的茶叶并产生青绿。
  红梗红叶 茶青装压太紧发热,鲜叶受伤破折,晒青温度高或太阳灼热;夏暑季节气温高,做青时走水不匀,杀青不及时。
  暗绿 雨天的鲜叶,做青走水不足。
  灰赤色 揉捻、包揉或机器整形不当造成的。
  暗燥 烘后闷堆,回笼茶,绿茶改制乌龙茶,夏、暑茶。
  桔赤色 原料粗老,用手工制的茶叶。
  叶张带焦黑点 杀青时产生爆点。
  褐红 烘焙过度,做青不当,死红张,暗红张。
  花杂 不同品种混杂,早、午、晚青混杂,不同批次茶青
  混杂,导致晒青、做青不匀称。
  非茶类夹杂物 茶园管理粗放,初、精制工具,场所不清洁。
  象牙色 黄金桂、赤叶奇兰及个别特殊品种,有特殊的品种香,滋味清醇甘爽,叶底黄亮。但外形黄赤似粗老茶。内质弊病
  青气 晒青、做青、杀青不足。
  酸馊味 鲜味在加工过程中工艺掌握不当,堆闷变质。
  日晒味 阳光照射产生。
  闷黄味 鲜叶堆积发热,烘焙出现蒸叶现象,揉捻、包揉时间偏长。
  酵香 乌龙茶在初制过程中做青程度过度,虽然在闻香气时有花香,但花香不纯正,酵味和品种香、花香融为一体。
  红黄味 做青过度,汤色泛红,叶底大多显红张。
  水闷味 露水青、雨青、成堆没有摊开,没有及时凉青,或在杀青前为了提高叶温、促进发酵而闷堆,或做青走水不当。
  焦烟味 杀青、烘焙不当。
  浑浊 杀青时产生爆点,茶汤有沉淀、焦末或异味。
  褐红 杀青时火温低,茶青继续发酵,烘焙不当;做青不当产生死红张,并导致汤色泛红。
  青浊气 茶青、做青、包揉不当。
  青浊带黑 晒青、杀青、做青掌握不当或隔天茶。
  香气不纯 非单一品种,混有其他品种。
  香气粗、淡、飘 鲜叶粗老。
  涩味 鲜叶幼嫩,晒青不足,做青不当,夏暑茶。
  苦味 鲜叶幼嫩,苦茶。
  臭青味 晒青、做青不足。
  红闷味 包揉时茶叶在包袋中闷积时间较长,产生红闷味。
  青浑浊味 杀青不熟不匀。
  叶底混杂 品种混合,做青不匀导致叶张有红有绿。
  叶张硬挺 鲜叶粗老,杀青时青叶含水分较多、无消青,有的鲜叶采摘适当,但做青不当,叶张不柔软。烘焙火偏高也引起叶张硬挺。
  暗黄 鲜叶粗老,杀青时闷过度。
  拖酸味 做青时间较长,未能及时杀青,从而产生异味。
  产品规格不一 筛号茶比例不当,或单一筛号茶。
  老火 烘焙过度。
  急火 上焙时火温太高,没有文火慢焙。
  硬火 焙焙火温偏高,时间偏短,快速干燥,摊凉时间不足即装箱。
  热火味 烘焙温度太高,产生火候味,但无焦条,烘焙后摊凉时间不足即包装。
  返青 毛茶制成后,储藏不当、焙火时未透或火候程度掌握不当。
  2012年6月5日
  (作者林荣杰、林锦江系国家高级评茶师,林艳萍系农艺师、高级评茶员)
  华安县茶叶生产技术探讨
  刘四新
  华安县地处漳州市北部,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与著名茶区安溪县毗邻,茶叶是我县农业生产传统产业,近几年来我县积极引进茶叶生产新技术、加工新工艺,使我县茶叶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县上下出现了种茶热潮,价格热涨,茶叶热销的良好势头。“华安仙都铁观音”正成为众多乌龙茶产区的后起之秀。现将我县茶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以资共同探讨:
  1 改进茶叶栽培技术
  1.1 改进种植方法,推广合理密植。几年来我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引导茶农将大田改种茶叶,探索出一条高产量、高效益的栽培模式,目前茶叶主产区仙都镇的近2万亩水田,已全部改种茶叶,成为茶产区的一个新典范,在栽培上推广“双行双株条植”、“三行双株条植”,水田亩植苗数8000-10000株、山地亩植6000-8000株的密植方式,充分提高茶叶幼龄期土地使用率,提高茶叶“新枞”产量实现当年种植当年有产出,第二年回收全部投资成本的高效益栽培模式。等到三、四年后芽头过密细小时,进行有序间行或间株挖除,保证每个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1.2 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茶叶质量。目前在茶叶施肥
  上以有机肥为主,每年于年底结合深翻施用一次有机肥,有机肥以饼肥或经腐熟的粪便,每亩施用量250-500kg,每个茶季配合施用N.P.K复合肥,每亩每季施用量为25-75kg,改变传统单一使用N的作法从而提高了茶叶的质量。
  1.3 改进季节调控技术,延长青叶采摘期。我县茶叶品种比较单一,铁观音品种面积占茶叶总面积比例90%以上,而铁观音品种对采摘标准要求十分严格,最佳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叶中开面而且目前只能依赖于手工采摘,一亩铁观音投产茶园每季可产茶青300-400斤,需10-20个工作日,容易造成“采摘洪峰”。为此,几年来,我们进行大量的探讨,摸索出一套季节调控技术:一是春茶部份茶园实施“温室栽培”,可使春茶提早15-20天采摘一般在3月中旬即可采摘。实践证明,实施“温室栽培”的茶园不但可以调节采摘期,还有比较大的利润回报,经过“温室栽培”的茶叶质量虽然不是很好,但做到了“人无我有”,那种“新鲜”的茶香在经过春节销售高峰后的生产淡季很受消费者喜爱,好卖价格高,根据几年来生产表明实施“温室栽培”的茶园每亩仅春茶一季可多获纯利3000-5000元。二是部份茶园采用蓬面修剪技术,推迟采摘时间,避开采摘高峰期。在我县每两季茶叶采摘间隔时间为50-55天,这样就可以人为调节茶叶采摘期。比如春茶打算6月1日前后采摘的茶园就可以在4月5日到4月10日对已长出新芽的茶树蓬面修剪,然后重发新芽。
  2 推广加工新工艺
  2.1 严格控制采摘标准。一是坚持三叶一芽中小开面
  的采摘标准;二是坚持采午青,上午十点以后才采茶,雨天不采茶;三是坚持用剪刀剪,保持叶片完整,有利于青叶走水;四是勤收青,避免青叶堆积时间过长发热,从茶园采收回来的青叶经萎凋后及时放进装有空调机的“做青间”做青。
  2.2 采用清香型乌龙茶发酵技术,提高制优茶。
  2.2.1 轻萎凋。萎凋减重率根据不同季节气候条件,青叶老嫩程度,叶片厚薄而灵活掌握,减重率控制在5%左右,在高温季节采摘的青叶甚至不进行萎凋,萎凋后的青叶及时放进做青间冷却后开始做青摇青。
  2.2.2 轻发酵。做青发酵的整个过程全部在装有空调机的做青间,温度控制在18-20℃。做青程度比传统乌龙茶做青标准轻:一是减少摇青次数,除春冬(秋)两季采用3次摇青外,夏、暑、全部采用2次摇青,两次摇青时间的间隔为3-4小时,每次摇青后的青叶都要摊放在水筛上。减少摇青次数,即可降低劳动强度又可防止青叶红变。二是降低摇青力度,采用清香型乌龙茶做青标准,最后一次摇青后的叶子叶缘红边不许超过10%,以第二叶缘锯齿红变为宜。
  2.2.3 薄摊、长时间摊。最后一次做青完的青叶要均匀薄摊在水筛上,每个直径为1.1m的水筛上摊放青叶量不超过0.5公斤,摊放的时间达16小时以上,摊放过程中不能翻动青叶。
  2.3 高温杀青:茶青的温度要求高达200℃,用110滚筒茶青机每次投入青量为8-10斤,做到高温快炒。
  2.4 冷揉:杀青叶趁热用茶巾布包裹用力摔,摔去青
  叶红变的部份,冷却后即可进行冷包揉,使用速包机、平板机经包揉解块反复进行5-7次后进行第一次低温初焙,温度控制在40-50℃,然后再反复包揉解块5-7次后进行低温复焙,复焙温度掌握在60-70℃,复焙后再包揉解块直到成形,最后用50-70℃低温烘干。
  (作者系华安县仙都镇副镇长)
  华安茶园喷灌技术总结
  郑乃辉1姚信恩1林锦江2方毅锋2林雄毅2
  茶树生长发育要求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而且各月降水的分布也要与茶树需水量相适应,特别是生长季节对水分的要求更加迫切。华安县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8—23℃之间,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但是雨水分布不均衡,7、8月常高温干旱,旬平均气温多高达28℃以上,旬蒸发量可达70mm左右,这期间每亩茶园每天消耗水量2.5-4.5吨,如果茶树需水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对茶叶产量、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对茶园实施喷灌正在华安得到普及和发展。
  喷灌为茶园灌溉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装置上分移动式和固定式喷灌。其主要优点为节约用水,可有效地避免土壤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有效利用系数高达60-85%,据测定比流灌节水30-50%,为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灌溉方式。
  据调查目前华安县茶园配备的喷灌设施,采用的方法主要为自然落差喷灌,它具有简便易行、成本低等特点,此外也有部分平地茶园采用高压潜水泵的方式进行喷灌。
  自然落差式喷灌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蓄水池,在高于茶园的部位建立蓄水池,通过落差形成水压进行喷
  灌作业。二是在茶园中布设输水管道,可以采用移动式的,也可以是固定式的,或者是固定与移动结合并用。如以固定式为例,采用ZH摇臂式喷头,其技术参数如表1,一般每亩铺接10个喷头左右较适宜。固定与移动结合一般每亩铺接3个出水口,喷灌时通过连接移动式喷头进行喷灌。自然落差式喷灌成本低廉,每亩投资500元左右。
  表1 绿茵牌ZH摇臂式喷头技术参数
  喷灌时间掌握,干旱无雨季节5天一次,少雨季节10天左右喷一次。灌溉与不灌溉效果最明显的是在夏暑季节,据调查测算,夏暑季节喷灌茶园比不喷灌茶园约可增产一半以上,而且产品价值增幅在30%以上。
  由此可见,喷灌效益比增是极为明显的,特别是近年来地球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极大,2003年夏暑期间福建干旱气候十分突出,喷灌有效地缓解了旱情对茶树的为害。据测定相对于不灌茶园,土温能降低2.5℃左右,茶园内的最高叶温平均降低3℃左右,愈是干旱季节,喷灌的效益愈明显。
  对不便建立落差式蓄水池的平地茶园多采用高压潜水
  泵进行喷灌,小型高压潜水泵主要由高压水电泵、电缆线和若干条输水管组成,其长度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衔接,喷水处安有喷头。如以额定功率为4千瓦左右水电泵为例,使用三相电源,潜水泵每小时喷水量12.5吨,扬程50米,适宜各类茶园灌溉。
  高压潜水泵操作亦较方便,不要做其他准备工程,而且对地形要求不严,适应范围广,但要有水有电,方可实施茶园灌溉。
  (作者单位:1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2华安县乌龙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茶园绿色防控措施与成效
  赵国锋
  华安县位于漳州西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所处地质特别适宜茶叶等农作物生长,与邻近的乌龙茶主产区比较,有“明前茶”和“冬片茶”,形成五季茶两大特色。至2009年底,华安县现有茶叶总面积达1.1万公顷,总产1.5万吨,产值可达14亿元。2009年已申报全国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主产区。我县茶园主要病虫害有假眼小叶蝉、黑刺粉虱、茶叶螨类、茶黄蓟马、茶根结线虫,茶圆赤星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等。病虫整体发生趋势是虫害重于病害,小虫重于大虫,特别是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害虫发生逐年加重,已严重影响茶产业的发展。
  为了有效控制茶园病虫害,在防治中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避免茶叶农残超标,确保茶叶安全生产,华安县总结提出了无公害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并在示范推广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全县实施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面积80公顷,辐射面积1600公顷,控制了病虫为害,年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6-7次以上,可降低农药残留30%以上,增收节支150—200元/亩。二是保护天敌,降低田间害虫虫口密度,减少害虫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三是减少对环境污染,对人畜无害。四是突破茶叶生产的技术与贸易
  壁垒,提高茶叶的产量与品质,是一种科学防治茶园有害生物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农业防治
  1.茶园建设。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的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设置合理道路和水利系统,并做好路、沟、渠设置,茶园四周空地植树,梯壁坎边种草;新开辟茶园应选用抗病虫的品种和无病虫苗木,合理密植,科学种植,避免大面积的单一栽培。茶园间适当套种,可以改善生境,建立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良性茶园复合生态系统,有效提高茶园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2.冬季修剪,翻耕除草,合理施肥。在冬季大寒前后对茶园全面修剪,清除病虫枝叶,并选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药剂清园,降低病虫越冬基数。秋冬季进行翻耕、锄草、培土和施肥,可将土表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埋入土中,减少翌年虫口密度。重施基肥,施足有机肥,重视氮、磷、钾肥合理搭配,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性。防止偏施氮肥,追肥每亩次纯氮不超过15公斤,可降低茶树中酸性氨基酸比例,减轻蚜虫、蚧类、螨类等发生;对茶饼病、茶白星病发生重的茶园,可施用磷酸二氢钾、增产菌等叶面施肥,提高茶树抗病虫和补偿为害的功能。
  3.适当修剪,分批采摘,减少病虫危害。提倡在各季采茶结束后全面推广轻修剪,根据假眼小绿叶蝉、螨类等趋嫩性、在嫩梢上产卵的习性,适度分批采摘,可减少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发生,也可提高茶叶质基、产量。
  二、推广物理防治
  根据茶园害虫具有的趋黄性、趋光性等特点,在茶园内插上黄板和悬挂杀虫灯进行诱杀。通过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中黑刺粉虱、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种群数量。害虫虫口密度降低,从而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在仙都镇中圳村、湖林乡上田村、新圩镇华山村、高安镇三洋村分别建立4个无公害茶园物理防治中心示范区,集中连片共80公顷。在示范区茶园内,每亩茶园插黄板20片,离茶丛顶端5厘米,每年5月、9月各挂放1次,年亩成本60元左右。杀虫灯按1公顷1盏进行设置,杀虫灯底部离茶丛顶端≤10厘米,通过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中害虫的种群数量,害虫虫口密度降低,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10月上旬调查结果表明,平均1片黄(蓝)板1天可诱杀黑刺粉虱成虫35头,小绿叶蝉成虫25头:1盏杀虫灯1天诱杀蛾类81头,小绿叶蝉成虫45头。
  三、强化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电视、创建铁观音“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的培训,大力推广使用植物源及微生物源农药,如推广天然除虫菊、鱼藤酮、苏云金杆菌、天泰(天霸)、绿颖、虫螨净、苦参碱等防治病虫害,减少茶园中有益天敌如蜘蛛、捕食螨、螳螂等受到危害,充分利用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同时加强测报,根据害虫发生情况,及时发布情报,适时防治,减少用药次数。我局在四个物理防治中心示范区推广使用生
  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产品达到A绿色食品(茶叶)标准。
  四、科学化学防治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加强田间病虫调查,坚持达到防治指标才用药。科学使用农药,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宜一药多治或合理混用农药,并对症下药。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的标准使用农药,避免农残超标。改进施药技术和方法,推广应用低密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病虫可采用侧立低容量喷雾,全部采用汽油机喷雾器,提高防效,节省农药。不同类型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性;药剂宜采用“两次稀释法”;喷药要均匀周到,叶片喷湿喷透。
  (作者系县农业局经作站干部)
  丘陵山地金观音矮化密植栽培技术
  詹庆娘
  华安县地处漳州市西北部,属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段,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之间,土地面积1315平方公里,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茶叶栽培在我县已有近千年历史,已成为我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我县早春回温快,水源丰富,有机质含量高,生态条件良好,经检测,大气达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国家二级标准,上壤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核定标准。现全县茶园面积15.6万亩,品种以铁观音为主,总产值达8亿元以上,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0%,茶叶已成为华安县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为探索茶园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我们在新圩镇新圩村建立金观音矮化密植栽培示范面积100亩,取得显著效益。现将其主要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用良种。我地主要选用金观音。“金观音”品种,为铁观音品系中的优良品种,这类品种耐密植、小乔木型,中叶类,分枝较密,发芽密度大且整齐,叶片呈水平状着生。种植点位于海拔300-500m高度,距县城13公里,项目点常年云雾缭绕,凉爽怡人,日夜温差较大,茶园空气质量、土壤环境,灌溉水源均符合生产无公害茶叶的产地环境条件要
  求,具备生产“五季茶”的自然、地理和区位优势。
  二、合理密植。由传统的“双行单株条植”、“单行双株(单株)条植”模式改进为“三行双株条植”栽培模式,亩植7000-8000株的适当密植栽培模式。目前采用较多的密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大行距1.5米,小行距33厘米,丛距20厘米,每丛植茶苗2-3株,每亩3645丛7290-10935株;另一种是大行距1.5米,小行距26-30厘米,丛距20厘米,每丛植2-3株,每亩3790丛7580-11370株。据试验和示范总结,推广这项技术,亩年产量可增30%。
  三、定型修剪。密植茶园的产量构成,主要靠发挥个体的顶端优势,顶芽多,芽头壮。降低修剪部位,使树型矮脚化,缩短体内水分和养分的运输距离,促进顶芽生长,这是矮化的目的。因此,种后翌年3月上旬,当苗高平均超过20厘米时,距地面15厘米处剪去上部枝叶。这年7-8月,一般苗高平均要超过40厘米,可先打顶采摘一部分鲜叶,然后在30厘米处进行平剪。由于幼龄茶树长势旺盛,第三年3月上旬如果苗高平均达50厘米时,可在40厘米处进行平剪。茶树经过三次定型矮化修剪后,以后每年3月上旬只须在树冠上进行2-3厘米的轻剪。
  四、无公害栽培管理
  (一)病虫害管理。在病虫害管理方面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杜绝使用农药,应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原理,重视病虫害测报,并根据环境条件、天气的变化,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1、清洁园地:利用冬春休闲季节,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杂草蒿秆清理出园,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来年的初侵染源。
  2、生物防治:从县农业局引进利用天敌“捕食螨”和生物农药如植物源农药“印楝素”、苦参碱等和微生物源农药“BT”病毒杀虫剂和苏云金杆菌等防治茶树病虫害。加强对寄生性、捕食性的天敌保护,以虫治虫。
  3、物理防治:在茶园内插黄板和悬挂杀虫灯进行诱杀。每亩茶园插黄板20-25片,杀虫灯每15亩悬挂一盏。通过诱杀,可极大降低茶园中虫口基数,减轻害虫的发生为害。防治过程中要注意小绿叶蝉、蚜虫的防治工作。
  (二)肥水管理
  基地选用“玖源生态BB肥”等缓释性肥料,根据茶树施肥特点,应用N∶P∶K=18∶5∶7进行配方施肥,并通过叶面追施“农大哥”、“RH202”等生物有机肥,补充茶树所需的全营养微量元素。密植茶园的茶树,通常比常规茶园多6-8倍,高密度的多20-30倍,投产早、单产高,合理增加施肥量是必要的。据田间测定和统计,通过改进施肥技术,每季比常规施肥的茶园增产15%以上,单位面积增收节支140元以上。
  (三)应用茶园地膜覆盖和遮阳网技术。在茶苗定植过程当中,应用地膜覆盖可保温保湿,减少杂草危害,提高茶苗成活率,据统计,基地茶苗移栽成活率达98%以上。我基地春、冬季采取简易塑料大棚覆盖、喷灌技术和应用生物技术手段等一系列农艺措施,打破茶叶常规的生产阶段,使我
  县春茶早萌芽、早采摘,生产“明前茶”。冬季促进茶芽萌动,利用我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配套应用作物生产调节和促进剂,保持冬季茶叶整齐生长,增加一季“冬片茶”,形成五季茶,生产我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覆膜的时间选择在12月底至1月上旬。太早覆盖茶叶休眠时间太短,营养积累不足,芽头不壮,成品茶品质低而且产量不高。搭棚时用竹片将2个茶行搭成一个园拱,每隔1-2m搭一个拱,拱的高度为1m,然后用4m宽聚乙烯薄膜覆盖,用土块压紧薄膜。白天揭膜晚上覆膜,除阴天、雨天外,早上10时以后及时揭膜,下午4时以后再覆膜,保证棚内气温不高于35℃,以防止茶叶烧伤。在茶叶新梢长一芽一叶期(即在3月上中旬),即可揭膜炼苗,以防覆膜时间过长引起枝梢徒长。夏季应用遮阳网,降低田间温度,促进茶叶正常生长。据统计,通过应用上述一系列农艺措施,基地比正常露天茶园提早10-20天采摘,实现亩增收800元以上,提高经济效益30%以上。
  五、杂草控制。茶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对产生危害的杂草,在茶树种植前,或荒芜茶园在土壤垦复前,对有害宿根性杂草植物的根茎应彻底消除。茶园土壤覆盖各种有机物、遮阴网等,以抑制杂草萌发。适时进行机械或人工除草。生物防治控制杂草生长,如用真菌除草剂(如棕榈疫霉等);放养大型食草动物(如羊、鹅等)。
  六、适宜采摘。茶树在幼年期要注意采、留结合,为尽快提高单产准备条件,因此,茶树经过第一次修剪后,当树高达40厘米时,打顶采一芽一、二叶,保持树高40-50厘米。
  七、效益小结
  项目的实施,我通过选择茶叶良种,改变传统的密植栽培模式,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经调查亩产量在传统基础上增加40-50kg,实现亩增收1200-1500元,最终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
  山地幼龄茶园优良绿肥——科杂1号
  杨志明
  “科杂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耕作所利用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种间杂交选育的特异型豆科绿肥,1998年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我县2001年引进套种山地幼龄茶园,效果良好。
  1 科杂1号特性
  属南方超晚熟春播一年生旱地豆科绿肥。无限结荚习性,株型松散,半蔓化伏生长,不绕藤攀树;平均蔓长180厘米,主要根深达80厘米以上;3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开花,遇高温不鼓粒,植株继续生长,8月中旬再次开花,能正常结荚鼓粒,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达220天,茶园套种盛花期刈青亩产高达3000公斤,具有野生大豆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枝叶繁茂等遗传特性。
  2 套种科杂1号生态效应
  2.1 抗旱保湿和抑制杂草:干旱缺水和杂草滋生是山地茶园生产的两大障碍,科杂1号覆盖期长达200天,覆盖厚度在35厘米以上,据测定在8~9月干旱阶段土壤表层0~30厘米含水量高达18~20%,明显优于裸地;抑草效果达95%以上。
  2.2 提供有机质,科杂1号根系十分发达,根瘤数众
  多,测定株根瘤总数达435个,是苛培大豆的2.4倍,固氮力强,改善了茶园土壤氮素营养状况。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种植方式:当气温稳定在10~20℃的3月下旬即可抢晴播种;套种前应先清除杂草,并在种植处松土,但无需整畦起垅,穴距30厘米,每穴播2粒,每667m2下30公斤钙镁磷。667m2用种0.5公斤。
  3.2 施肥与管理:应于苗期二片真叶展开时结合中耕667m2追三无复合肥30公斤。出苗后遇旱应及时灌溉,促进苗期生长,此期尤其防范山兔,鸟鼠及地下害虫对幼苗的伤害,确保齐苗。
  3.3 在7月上旬盛花期刈青覆盖,刈青时留头茎20~30厘米,然后每667m2施复合肥10公斤,待10月下旬收获种子后全园深翻。
  (作者系县农业局干部)
  华安县控制茶叶农残的关键措施
  方毅锋
  华安县位于闽南漳州市的西北端,种茶历史悠久,现有茶园面积0.8万hm2、产量8万t、产值8亿元,是漳州的主产区,茶叶产业已成为华安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欧盟、日本不断设置贸易、技术与绿色壁垒,农产品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对茶叶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茶农对茶叶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药使用不合理,致使部分茶区生态环境恶化、农药残留超标以及病虫害再度猖獗。为了保障茶叶食品的安全,保障大众健康,控制好茶叶农残尤为重要,需要强化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坚决杜绝茶叶农残源头,禁用茶园不能使用的农药
  严禁国家明令规定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品种,如六六六、DDT等共18种农药,这些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类和高等动物、有益生物的直接危害比较大,使用这些农药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它的作用效益。此外国家还规定三氯刹螨醇、氰戊菊酯等21种农药不得或限制在茶叶上使用,因为这些农药残留量容易超过标准,食用后会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必须用其它农药来替代。
  2、生物、物理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其优点是无毒、无污染、对天敌杀伤力小、防效持久等。无论采取哪种方法使用生物农药,均不存在茶叶农残超标问题,是一种控制茶叶农残最有效的措施。目前茶园常用的生物防治有:昆虫核多角病毒、Bt防治茶毛虫、茶尺蠖等鳞翅目害虫;白僵菌871防治茶丽纹象甲;粉虱真菌制剂防治黑刺粉虱、蚧类;苦参碱、除虫菊素、印楝素防治茶丽纹象甲、茶假眼小绿叶蝉、蚜虫等;胡瓜钝绥螨防治茶叶螨类等;土农药烟草液防治茶毛虫、条蚕、茶蚜等:土农药茶籽饼防治茶苗根结线虫;放线酮防治茶云纹叶病;多氧霉素防治茶饼病;井冈霉素防治茶苗白绢病等。物理防治可利用茶叶害虫对颜色、光、化学物质等的趋性,进行诱杀,以降低田间虫密度。如茶黄蓟马对黄色的趋性,可以在茶园行中每667m2插15~20张黄板粘片。对茶丽纹象甲和鳞翅目害虫可在茶园安装杀虫灯,如佳多杀虫灯,每公顷挂一盏。
  3、茶园实行科学用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茶树病虫害发生种类繁多,在茶园生物防治还没有普及的今天,仍需靠化学农药防治解决茶树病虫害问题。但如果用药不当,容易出现农残超标问题。所以,茶园必须加强病虫测报,适时开展防治,实行科学用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3.1 正确选择农药品种
  根据不同防治对象选用适宜品种,如防治茶假眼小绿
  叶蝉应选用毗虫啉类农药。
  3.2 严格执行农药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
  不能在安全间隔期未到就采茶,这样存在农残超标的危险,如2.5%天王星乳油3000倍防治后安全间隔期为6d。
  3.3 强调适期用药
  根据茶树病虫预测预报掌握用药最佳时间(适期),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应在若虫盛期,防治茶毛虫在低龄幼虫期。
  3.4 科学轮换、混合用药
  科学合理轮换与混配农药,不但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能起到兼治或增效作用,如天王星与吡虫啉轮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混用可防治茶丽纹象甲、粉虱、茶毛虫、茶叶螨类等。控制喷药用量,用药一定要均匀、周到,同时根据树冠大小、气候情况等适当增减用液量,注意喷透病虫害的重点部位,如防治茶毛虫时要喷湿茶丛双侧,防治茶黑刺粉虱、蚧类、螨类等要喷湿叶背。
  3.5 开展“统防统治”
  根据田间调查害虫发生动态,综合气象因子,制定出全年的防治策略,适时发出病虫情预报,指导开展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做到“两查两定”,统一药剂剂量配药、统一时间机械喷雾防治、统一检查,确保控残达标。
  4、强化茶叶农残检测监控
  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要积极为茶区开展控残服务,特别要配备农残快速检测设备,对茶青进行检测,不但可堵住
  原材料加工源头,而且可促进茶叶种植户规范茶园管理,科学用药。对茶叶生产企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农残抽检,发现超标问题限期整改。
  茶叶农残控制需要政府重视,职能部门配合服务,企业积极参与,茶农科学用药,茶叶控残才能达标,同时要根据国内外对茶叶农残限量标准,分类指导茶叶生产与加工企业,突破茶叶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保障更多的消费者喝上无公害、安全的茶叶。
  (作者系仙都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干部)
  油茶套作茶叶的生长效应研究
  陈森杰
  摘要:研究了油茶套作茶叶和油茶纯林粗放经营2种经营模式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经营对油茶树高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对油茶春梢生长和冠幅以及结实都有极显著促进作用;粗放经营模式下油茶生长缓慢,产量显著低于套作模式。
  关键词:油茶;套作经营;粗放经营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耐瘠薄,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省份[1],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作物之一。油茶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后在适生地区大面积种植,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加之油茶产值不高的客观事实,在一些地区被大面积砍伐,油茶林面积急剧减少。当前国家林业局提出在油茶适生地区推广油茶种植,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粮油安全问题,但由于油茶产值相对比较低,所以找到一条适合油茶发展的经营方式尤为重要。
  2种或2种以上农作物套作的模式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农业经营中,不仅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起到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2]。在林木种植过程中,单一树种的纯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比较弱,所以套作模式可以在农林生长中大力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的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岭埔村[3],海拔600m,向阳南坡中部,年均气温17.5-21.4℃,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3.8℃,年均降水量1447.9-2023mm,属低山缓坡地,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pH值4.31,土壤疏松,土层厚度大于1m。20世纪70年代末大面积种植油茶,近年来由于推广茶叶种植,大部分油茶被砍伐。现有油茶均为1978年种植,株行距为2.5m×2.5m,在一部分油茶林中开展套作铁观音茶叶试验,主要在茶园管理同时进行简单抚育,茶园每年除草3次,施有机肥(腐熟猪粪)1次,施肥量为1500kg·hm2,茶园干旱季节采用喷灌。茶园种植时间为2003年,将原有油茶保留进行套作,套作方式为行间套作,油茶距离茶叶水平距离为1m。另一部分为油茶纯林,进行简单粗放的经营管理,每年采果前除草1次,没有施肥、灌溉及垦覆。
  1.2 试验林选择
  根据调查地点实际情况,选取2种模式进行比较试验,每个处理10次重复。处理1为油茶与铁观音茶叶套作模式,株行距为3m×3m;处理2为油茶纯林简单粗放经营的模式,株行距为2.5m×3m。
  1.3 调查指标
  油茶树高用标尺直接测量;地径用游标卡尺测量;2007年和2008年春梢生长长度以及粗度分别用直尺和游标卡尺测量;油茶果实产量实地称量,每种经营模式调查25株,
  其中春梢长度、粗度每株10次重复。
  1.4 数据处理
  应用Excel软件和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经营模式对油茶树高及地径生长的影响
  2种经营模式下油茶树高和地径生长见图1与图2。套作茶叶的油茶树高明显高于粗放经营油茶树高,两者相差0.78m(表1),通过方差分析(表2)P=0.0048,达到1%水平极显著差异,说明套作模式对油茶树高生长有极显著影响。
  图1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树高生长差异
  图2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地径生长差异
  表1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树高及地径
  表2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树高生长方差分析*:*表示5%显著性差异,**表示1%极显著性差异,不同。
  2种经营模式下油茶地径生长有明显差异,套作模式下油茶地径明显高于粗放经营。由方差分析(表3)P=0.0473,达到5%水平显著性差异,表明茶园套作模式能够显著促进油茶地径生长。
  表3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地径生长方差分析
  本试验油茶为1978年种植,油茶与茶叶套作模式下油茶的树高、地径生长量表明,在气候土壤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套作经营更有利于油茶树高、地径的生长。这主要由于茶园在经营管理时,为了能够提高茶叶质量,基本采用了有机茶园管理方式,即有机无污染的管理方式,茶园定期的除
  草有利于油茶生长。另外,油茶中套作茶叶,水肥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优于粗放经营模式下的油茶。
  2.2经营模式对油茶冠幅的影响
  冠幅大小是油茶结实量的一个重要条件[4],冠幅增大,叶片数量相应增多,有利于油茶光合作用等物质合成积累。在一定树高情况下,冠幅较大更有利于油茶结实,与产量总体上呈正相[5]。由表4可以看出,套作模式下油茶东西及南北2个方向的冠幅明显大于粗放经营模式,通过方差分析均达到了5%水平显著性差异,冠幅乘积更是达到了1%水平极显著差异。可见,不同经营模式对油茶冠幅生长有显著影响,套作模式对油茶冠幅生长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表4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冠幅差异
  2.3 经营模式对油茶春梢生长的影响
  春梢生长情况直接影响到油茶结果枝条和营养枝条比例,也是油茶结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2种经营模式油茶连续2年春梢生长长度和粗度调查(表5),结果表明,粗放经营模式下油茶春梢生长明显比套作模式缓慢,2007年表现更为显著,套作模式油茶春梢长度及粗度接近粗放经营模式的2倍,这主要是由于套作在茶园中的油茶在茶园管理时也得到相对较好的管理,在水、肥等方面优于粗放经营模式。经方差分析,不同经营模式对油茶春梢生长均达
  到1%水平极显著性差异。在同一种经营模式下2008年春梢长度和粗度生长均低于2007年,这主要由于2008年春季低温天气影响。
  表5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春梢长度及粗度差异
  2.4 经营模式对油茶产量的影响
  由图3可以看到,2种经营模式对油茶果实产量有明显影响,套作模式显著高于粗放经营,套作油茶平均单株产量为32.88kg,粗放经营平均单株产量为10.44kg,两者相差2倍以上。通过方差分析(表6)表明,2种经营模式对油茶产量影响达到了1%水平极显著差异。粗放经营模式老龄油茶树体生长缓慢,果实产量比较低,但通过分析可知,套作模式下30年生油茶老林产果量依然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图3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产量差异
  表6 不同经营模式油茶产量方差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油茶一茶叶套作及粗放经营2种模式油茶树高、地径、春梢生长量、冠幅以及产量的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油茶一茶叶套作模式油茶树高、地径显著高于粗放经营模式;油茶一茶叶套作模式对春梢生长量、冠幅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粗放经营模式下,春梢生长缓慢,冠幅增长也受到抑制;粗放经营不利于油茶生长结实。
  油茶是一种比较耐瘠薄的经济林树种[2],影响油茶生长结实的因素主要有立地条件的优劣、种苗是否为良种、田间管理是否到位、采用何种经营模式等。为了油茶能够更好生长结实,并延长其盛果期年限,在种植油茶时应避免一些使其生长不良的环境,提供更好的管理。现阶段油茶单位面积产值不高,提供良好的管理就意味着更高资金投入,这样将使油茶单位面积产值更低,这两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找到一种能够促进油茶可持续的经营模式,对油茶产业发展有极大益处。本文对油茶套作茶叶和油茶纯林粗放经营2种模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油茶中套作茶叶,不仅有利于油茶生长,降低管理费用,也对茶叶生长起遮荫作用。可为广大茶叶产区的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方,何柏,油茶栽培分布与立地分类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5):64—73.
  [2]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3—6.
  [3]庄裕根.撑麻7号竹材构件因子关系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07,5(4):35-37.
  [4]申巍,杨水平,姚小华,等.施肥对油茶生长结实特性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2):239-242.
  [5]王永安,黄金玲,付达夫.湖南油茶产量影响因子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3,28(3):99-103.
  (作者系县林业局干部)
  幼龄茶园套种白三叶关键技术
  李明杰 郭锦华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北部,全县拥有茶叶面积1.07万公顷,人均一亩茶,2009年干毛茶总产量1.4万吨,产值13.8亿元,茶叶是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从2008年开始利用中央财政发展现代茶叶资金,建设生态茶园0.2万公顷,在幼龄茶园中套种白三叶、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绿肥720公顷。现将白三叶的生物学特性、套种的效果、种植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白三叶草为豆科三叶草属(TrifoliumL)多年生匍匐生长的植物。主根短,侧根发达,有根瘤固氮,主要分布在0-15cm的土层内。茎实心光滑,长30-50cm,每节都长有不定根,节节生根匍匐爬行生长,固土能力强。叶柄细长,三出掌状复叶,叶面中央有“V”形白斑;花小而多,白色或粉红色、种子细小,干粒重0.5-0.7克。
  白三叶草喜温凉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19-24℃耐阴(在遮阴的园林下也能生长)、耐踏、耐寒、耐酸性强、不耐高温,在PH值4.5的土壤上亦可生长,不耐盐碱。采用春、秋播种,春播的每年高温伏旱期和冬天严寒低温期地上
  部会自行枯萎落叶,事后又可复活再生抽发新叶。白三叶草品质好,质量高,开花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28.7%,粗纤维12.5%,粗脂肪2.7%,无氮浸出物47.1%,粗灰分13%,其中钙1.72%,磷0.34%。
  2、幼龄茶园套种的效果
  白三叶具有发达的根瘤菌,能大量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每667m2每年可固定氮素10kg,茶园种植3年后,种植区与清耕区比较,有机质含量提高42.2%,碱解氮提高36.6%,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21.4%和34%;土壤容重减少了3.05%,土壤总孔隙度明显增大;其根主要分布在地表20cm土层,占85.4%,不与茶树争夺深层肥水;茶园种植白三叶草后,由于土壤表面形成厚厚的覆盖层,可调节地温,冬天防冻、夏天降温。白三叶草形成草苫后,建立了单一的种群优势,使杂草处于隐蔽和缺乏养分的状态,从而抑制茶园杂草生长,由于白三叶的匍匐茎和不定根固定着土壤,地上叶片的覆盖,对土壤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等保水作用。
  茶园种植白三叶草后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土壤中蚯蚓数量增加,天敌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加。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测定,种植白三叶草的茶园在不施任何化学农药的情况下,茶园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蚜、茶尺蠖等危害率只有6.8%,而这三种害虫在没有种植白三叶草的茶园高达62.5%。
  由于种植白三叶草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了茶园生态,减少爆发性病虫害的发生,因此,也促进茶树生长发育。而且秋茶氨基酸明显提高,对改善干毛茶品质起到良好作用。
  3、种植关键技术
  3.1 平整土地
  白三叶草种子细小,小苗顶土能力低,播种时容易使种子落入土缝或土隙深处,无法发芽。新垦茶园第一年因土壤深翻,质地松软,不提倡套种,采用杂草、木屑覆盖;第二年播种前务必将地整平耕细,把种子播在细土表面,轻轻踩压使种子与土壤密切接触,然后撒上薄薄细土即可。
  3.2 种子处理
  白三叶草种皮较厚,硬实率高,直接播种不易发芽。一般要对种子作必要破皮和浸种处理后下种,才能提高其发芽率。具体做法是将种子掺入适量的细沙,在石春中轻轻春碾数分钟后筛去砂子,再浸泡在30-40℃的温水中6h,浸泡水中每公斤种子加1g铜酸铵。目前市售的种子有的已作破皮处理,只要浸种就可下种。
  3.3 施足底肥
  白三叶草对磷肥反应敏感,施少量磷肥能获得较好的增产提质效果,在平整土地时每667m2施钙镁磷25kg以及腐熟农家肥1000kg或200kg商品有机肥作底肥。
  3.4 播种方法
  可春、秋播种,春播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5℃以上即可播种;秋播一般从9月上旬至10月,白三叶为温带草种,适宜秋播。茶园套种采用条播、撒播。条播时,可利用易拉罐或纸杯底打一小孔制作溜种器溜种,撒播时种子加细土拌匀后进行播种。
  3.5 科学管理
  播种后,干旱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因苗期生长慢,长达30-40d,要及时清除茶园土生土长的杂草;白三叶属豆科植物,自身有固氮能力,但苗期根瘤菌尚未生成,须补充肥料利于壮苗,一般在出苗后20d施尿素37.5kg/公顷或复合肥45kg/公顷。
  3.6 整枝疏理
  白三叶多头分枝,爬行匍匐生长,发棵后分枝会爬到茶树种植行里造成挤压茶树生长,在生长旺季要及时整枝疏理,把挤压茶树生长的分枝挪移方向,或打头采掉它。当草高长到20cm以上时进行割草,割草留茬不低于5cm,以利再生;割下的三叶草可铺在茶树根部或作堆、沤肥施回茶园。
  3.7 防治病虫
  白三叶病虫害发生较少,有时也有褐斑病、白粉病发生,及叶蛾、螨、粉虱、蚜虫和茶假眼小绿叶蝉为害。发生病虫害时可先刈割,再用波尔多液、吡虫啉等进行防治。特别3-5月白三叶进入开花期,正值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繁殖盛期,在病虫害防治时应注意对茶树与白三叶同时进行防治。参考文献:
  [1]周雷等.果草间作中白三叶草的栽培与利用(J)陕西林业科技,2008,(3)160-162
  [2]吴洵.有机茶园生草栽培的好草种-白三叶草(J)茶叶通讯,2009(9)26-27、29
  (作者李明杰系华丰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干部,郭锦华系县农业局干部)
  珍稀树种“降香黄檀”与山地“铁观音”茶树
  套种创新生态种植模式初探
  林丽云 林丽凤 赵真忠
  摘要:山地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是漳州光照人茶叶有限公司建立在华安县沙建镇上坪的一个创新生态种植模式,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山地茶园套种降香黄檀创新生态种植模式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漳州市的茶叶主产区,种茶收入在县域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被提升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对茶园经营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取得茶园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生态效益,要建设生态茶园。
  山地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是漳州光照人茶叶有限公司建立在华安县沙建镇上坪的一个创新生态种植模式,以茶园选用“红芽铁观音”和珍贵树种“降香黄檀”为主要物种,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近14hm2的茶园,套种1200株“降香黄檀”,实行“降香黄檀”与茶叶混交,形成山顶戴帽林,上
  层为乔木树种,中层为茶叶,下层为绿肥的垂直式多物种多层次组合的生态位,形成人工复合生态种植模式,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种植模式、技术措施和“三效益”介绍如下:
  1 生态茶园建设的模式
  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通过实施林(降香黄檀)-茶一绿肥立体复合栽培、种植或保护护梯作物、合理配置水利设施,并加强科学管理,形成水土保持良好、茶树生长健壮,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园模式。
  2 生态茶园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茶园选择及降香黄檀的造林
  山地茶园开垦在坡度小于25°,梯田式结构,按山地高标准茶园建设规划和降香黄檀的生物特性,茶园选择在阳坡。
  降香黄檀根系发达,具超强的耐干旱耐瘠薄能力,最低可抗﹣3℃低温,成林后抗寒能力更强。树冠广伞形,枝叶茂密而柔韧,具有较强的抗风、遮荫、吸尘和降噪能力,同时有春夏季枝叶茂盛,冬季落叶的特点,能给人们夏日凉爽冬日寸暖的舒适。该树还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萌芽力,大树移植易于成活,树冠恢复快,采用常规造林方法即可。造林时间主要是雨季,华安县一般在5-6月份进行,造林密度应较一般树种小,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株行距建议设计成3~4m,造林前要细致整地,穴规格50cm×40cm。穴施农家肥3~
  5kg加钙镁磷100g左右作基肥。以促进形成优良主干,初植密度一般为1350~1650株/hm2。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适当稀植。干旱的地方可适当减少,造林成活率可达95%左右。由于降香黄檀分枝较低,侧枝粗壮,萌条较多,造林后1-3年要注意修枝和抹芽,种植时要用小木棍捆干扶直,以培育优良干形,幼林应加强抚育管理,适时适量地进行追施氮肥,以促进主干挺直,生长迅速。
  2.2 合理选择混交树种和种植模式
  实践表明,生态茶园对物种的选择,尤其是高层次树种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的成败。为此,混交树种必须选择能与茶树共生互惠、主干分枝部位较高,病虫害少,与茶树无相同的病虫害,能扬茶树之长,避茶树之短,适宜当地种植并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优良树种。根据降香黄檀生物学特性和茶园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两者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建设的茶园——林(降香黄檀)——绿肥生态复合模式茶园,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实施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益、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
  茶树是耐阴植物,全光照射对其生长和优良茶质的形成不利,所以,需在茶园内栽植一定数量喜光作物的乔木树种如降香黄檀以调节光照强度。由于降香黄檀能溢发出辛辣香味,田间种植能杀灭病菌、驱避害虫。本身病虫害极少,与茶叶混交没有交叉的病虫害。幼龄茶园在行间铺草覆盖或间作矮杆绿肥作物如圆叶决明、平托花生等进行生草栽
  培,一方面为茶园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环境,减轻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另一方面间种的绿肥作物通过割青、埋压、覆盖,达到保肥保湿保温和培肥地力功能。
  2.3 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2.3.1 树体与土肥水管理
  因为茶树是生态茶园的主体,主要是搞好树体管理和土肥水管理。茶园土肥水管理包括优化施肥、改良土壤性质、增加有机质含量等。茶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采用沟施农家肥、土壤覆盖绿肥或秸秆等,还可以施用具有生物活性的各类菌肥。在增加土壤营养的同时,丰富土壤微生物,增强土壤生物多样性。在施用有机肥的同时,还应适当施用见效快、营养成分含量高的无机肥,即N、P、K等化学肥料。及时清除茶园杂草,防止杂草与茶树争水争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2.3.2 生态茶园的乔木树种的管理
  乔木树种降香黄檀是生态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发挥降香黄檀乔木树种应有的作用,还要满足茶树的生物学特性要求,在严格控制茶园中配套种植树种的密度,避免过密影响茶树生长的同时,还要科学肥水管理,通过定干和整形疏枝修剪,调控透光率,使茶、林和谐共生。
  2.3.3 做好茶园四周的防护
  茶园梯壁防护林也是生态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长在茶丛中或畦面上的恶性杂草要及时耕除,科学留养畦面、梯壁、路边、沟边的地稔等匍匐性益草,可增加茶园生态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营造茶园小气候,提高茶叶品质,改善
  茶园景观。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生态茶园生产的茶叶产品品质优异,营养安全,据测算,每666.7m2可创效益8000~10000元:茶园种植的降香黄檀是珍稀的名贵树种,成林后可以进行间伐,按现有市场价计,15年后可收心材60t/666.7m2,以每吨1万元计,也能收入60万元以上,建设生态茶园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
  单一种植茶树的物种结构一是破坏了茶园中天敌昆虫的栖身和繁衍,使生物链由复杂变为简单,减弱了“以虫治虫”的生防效果;二是使茶树长期无树木遮荫和保护,夏天受烈日暴晒,冬天遭寒风侵袭,降低茶树的抗逆性,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降香黄檀抗冻害能力强,合理种植可保护茶园防寒防冻。同时通过降香黄檀高杆乔林的荫蔽作用,对耐阴作物的茶树有防高温、干早,防强日照作用,而且还有很强的吸尘功能。实践经验证明,在阔叶乔木遮蔽下生长的茶树郁郁葱葱,叶片幼嫩、肥厚、青绿,节间短,是加工优质茶的上等原材料。同时由于降香黄檀本身病虫害极少,与茶叶混交无交叉的病虫害,而且能溢发出辛辣香味,田间种植具有杀灭病菌、驱避害虫,对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促进天敌的栖息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调控,减少农药使用,无公害优质茶可持续生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三是增加茶园行间绿色覆盖率,减少土壤受雨水冲刷,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地力,增强茶园的水土保持作用。
  3.3 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茶园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具体任务,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具体内容。二是加强降香黄檀的种源保护,加强栽培技术研究,促进推广造林。降香黄檀抗病虫害能力强,木材价值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是一个十分有发展前途的珍贵用材树种,木材质好,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前景广,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城市园林绿化优良树种,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既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又可以提高山地绿化水平,留下一个理想的生态园。三是通过生态茶园的示范带动推广功能,为我县发展提供新的科学种植模式。
  实践表明,建设茶——林(降香黄檀)——绿肥(或生草)的立体结构生态茶园,具有显著的综合效益。参考文献:
  山郭雅玲.茶文化与茶艺[M].福建省农函大教材编委会编印,2003
  [2]吴光远,王庆森,曾明森等。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姚信恩.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俞永明,陈宗懋.无公害茶的栽培与加工[M].北京: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作者均系县农业局干部)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人物

林荣杰
相关人物
刘四新
相关人物
郑乃辉
相关人物
赵国锋
相关人物
詹庆娘
相关人物
杨志明
相关人物
方毅锋
相关人物
陈森杰
相关人物
李明杰
相关人物
郭锦华
相关人物
林丽云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