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闽台农业合作 促进华安茶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26
颗粒名称: 开展闽台农业合作 促进华安茶业发展
分类号: S-01;F326.12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华安县利用地理、语言、习俗等优势,积极开展对台农业合作,包括成立闽台农业开发区、引进台资农业企业、引进良种和科技成果等。但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引进品种吸收消化创新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关键词: 华安县 台资企业 科技成果

内容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地理、语言、习俗相近,气候、温度、日照、土质条件相似,农作物类型、栽培和耕作技术相同。我县始终把对台农业合作做为农业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农业合作不断升温,台资农业企业自带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和信息市场,创办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带动了华安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华安县是福建省茶叶主产区,在开展对台农业合作中,华安县充分利用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段,适宜种植茶叶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努力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叶已成为华安县一大支柱产业。
  1 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华安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年可采五季,具有“明前茶”和“冬片茶”两大特色。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1万km2,7000多家加工厂,8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2008年产毛茶1.4万吨,产值12亿多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4%,涉茶转移劳动力6万多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4000元以上,茶产业成为我县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 我县对台茶产业发展情况
  2.1 成立并建设了闽台农业开发区。为适应形势发展
  的需要,1999年我县成立全市首家闽台农业开发区,该区成立以来,已引进外资企业4家,总投资3000多万元,成为我县对台农业引进的龙头企业。
  2.2 引进台资农业企业。近年来,引进农业台资项目7个,实际到资2525万元。其中在新圩镇绵治投资1500万元的台湾优质茶种植和加工——漳州绵治茶叶有限公司,现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台资“淞富峰茶业有限公司”在湖林乡大坪投资1000万元,计划开发无公害茶园1000km2,现已完成600万km2等。
  2.3 多渠道引进台湾良种。据统计,全县已引进台湾良种近200个,其中茶叶新品种如金萱、翠玉等新品种5个。大部分品种经过示范推广,花色品种齐全,实现了农产品以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促进了传统产业良种化,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品种结构。
  2.4 引进科技新成果和新的生产模式。我县先后直接或间接从台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10多项,主要有茶叶生产技术、包装技术及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有机生物肥、植物生产调节剂、新型农药等,大大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已有一批产业部分关键技术达到现代农业先进水平,使我县对台技术合作加速科技转化,促进了我县相关产业技术更新换代。
  2.5 对台农业交流与协作不断升温。台资农业企业自带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和信息市场,创办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带动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区域产业特色明显,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如漳州绵治
  茶叶有限公司等。
  2.6 启动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软硬环境。我县独特的亚热带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台商投资农业的重要因素。从90年代初开始,县委、县政府和各地政府根据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及时抓住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水、电、路、交通通讯、以及农业基础等设施建设,特别是漳华公路的改造拓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我县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台、外商投资农业优惠政策,包括审批办证、投资领域、投资形式、用地方式、产业扶持、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项目、基建联合审批,联合年检、收费、投诉、重大项目领导联系服务、统一协调等规范化服务制度,以及各种配套服务。
  3 存在的主要间题
  我县对台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3.1 基础设施落后,台商少、台资企业引进少、台资项目少、投资规模小。
  3.2 引进的品种吸收、消化、创新少。目前引进的新品种大都只是进行试种、示范,推广面积小,吸收、消化、创新机制没有形成,如新品种引进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等,创新工作滞后。
  3.3 我县适合台资农业企业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种养加技术和企业管理、营销业务、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少。
  3.4 投资软环境不够完善。项目审批环节较多、效率
  不高,有的项目所在地履约不够落实,个别台资企业扩资重点转移。
  4 对台农业的发展对策
  4.1 开发资源,发挥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华安居山而近海,最大的优势是特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要发挥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台特色资源产业。我县是全省最大的台湾高山族的集居地,闽台农业合作交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增进了互相了解,沟通了交流渠道。又有全市首家成立的闽台农业开发区。该区位于华安县南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发展亚热带和热带作物,今后可以以开发区为依托,引进先进的林业、农业科技,引进新品种,做为吸纳台湾林业、农业企业的外移基地,发挥试验示范辐射窗口作用。
  4.2 转变观念,把握正确的产业导向。种植业是台湾农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今后也应该成为我县对台农业合作的重点产业。茶叶加工业是台湾重要的农业产业,有着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设备,我县已探索了“公司+农户”的一系列产业化经验,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层次低等现象,深化对台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将进一步带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
  4.3 消化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茶叶是我县区域性产业优势区,我县要大力组织推广成功的品种、技术,加以辐射推广,立足于闽台农业产业区域合作为目标,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根据现有的可能和条件,引进台湾
  科技人员或台资企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按照技术承包、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等方式,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高新实用技术,建立合作示范点,推行优质高效和现代加工模式,引进先进成套加工设备、检测技术和方法,使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与市场接轨,参照台湾农业农产品的营销策略,按照统一品牌、技术、质量、包装标准,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农产品营销主战场。
  4.4 做好规划,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合作,带动技术、品种、设备、资金的引进和生产应用,具有快速、准确、市场好的优点,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邀请专家考察论证,详细制订方案,推出建设项目供台商选择开发。配合我县发展农业茶产业,要鼓励台资企业瞄准我县茶产业的市场潜力,投资扩建基地、兴办加工厂,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加工、贮运、包装技术以及市场经营理念,按照国际市场准入标准,巩固、发展、壮大我县的茶业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特别要建设休闲观光与生态茶园。我县是台湾高山族集居区,又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可以建设多元化综合性观光生态茶园等,配套建设旅游娱乐项目。
  4.5 加强软环境建设,体现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的台商企业和台商投资项目,鼓励台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收购等方式开发经营现代农业项目。对台商投资农业的重点加工企业,可协调优先融资,银行信贷优先向台资农业项目倾斜,保护台商投资农业和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作者系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人物

邹淑芳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