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茶香两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524
颗粒名称: 第四部分 茶香两岸
分类号: K295.74;TS971.21
页数: 17
页码: 125-141
摘要: 华安县闽台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促进华安茶叶发展。
关键词: 华安县 闽台 茶产业

内容

华安县闽台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农业合作与交流源远流长。开展闽台农业合作,不仅可利用两地自然、地理、人文优势,以福建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资源,引进台湾及国外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输出农副产品占领国际市场,逐步实现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市场的优势互补,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而且对促进海峡两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充分发挥闽台农业合作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我县“工业兴县、兴茶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根据《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闽台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的意义
  建设闽台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于服务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更有效地发挥福建作为对台工作前沿的基础作用,营造一个吸引力更大、功能更强、影响面更广的对台工作新平台,为两岸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有利于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台工作方针和部署的重大举措;将更有效地利用海峡
  两岸的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总体战略目标发挥更大作用,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将更有效地推动两岸农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利于加速构建联结东岸、连接内地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新格局,是全面深化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客观要求。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发挥优势,合力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合作共赢,合力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实现生产要素融合集聚、两岸农业共谋发展、两岸人民利益共享、两岸同胞亲缘和谐;致力于促进发展,合力推进两岸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两岸农业合作的综合生产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致力于服务大局,合力推进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做好台湾人民特别是台湾农民的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进程。
  (二)发展目标
  总的目标是立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我县为主,加强合作,注重引进台湾资金、新品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
  管理经验,改造传统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协调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信息和人才培训体系,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至2015年,有一批示范项目达到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标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目标是:
  1、优良种苗引进繁育推广
  引进台湾和世界的先进优良种苗、先进种养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及设备,形成引进试验、消化创新、繁育推广相配套、产业化的良种引进推广体系,建成辐射周边的农业良种引进基地。
  2、高优农业示范
  以引进推广融良种良法为一体的先进栽培管理技术为主,按现代农业建设标准,对不同支柱产业,建立不同类型的高优农业发展模式,包括鼓励台商创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现代农业企业,发挥辐射作用。
  3、农产品系列精深加工
  在扩大种植的基础上,引进一批大中型台资农业企业,达到技术、设备先进,精深加工能力强,具有现代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外向型企业,探索一条种养加相结合的原料基地--精深加工--包装设计--仓储运输--市场营销一体化,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业发展道路。
  4、农产品贮运与营销
  借鉴台湾及发达国家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与营销策略经验,开辟农产品出口销售渠道,在支柱产业区建立一批与国际市场接轨和国内外兼营的各类农产品市场专业市场及
  运销网络。同时,注重提高农产品运销的组织化程度,使各类大宗农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贮运、销售基本实现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
  5、农业科技信息开发研究中心
  依托国内外相应研究机构和两岸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科技人员,收集并发布最新农业科技信息,对符合我县农业发展新技术,开展引进、消化和创新研究,为我县农业的和谐发展储备技术,组织农业科技培训。
  6、示范项目基本达到现代化目标
  示范项目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规格化,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设施化、机械化。生产品种、技术、设备基本国内外先进水平,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销组织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基本达到台湾现有水平。
  三、规划布局
  根据我县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特点,本着“立足基础,突出重点,消化创新,注重辐射”的原则,多点实验,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农业引进合作,把我县建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先行区域。
  (一)闽台农业开发区
  以闽台农业开发区为重点,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加强对台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借鉴台湾高优农业发展经验,建立农业合作试验区、新品种推广中心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争取台商投资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优惠政策。以高山反季节茶叶、花卉、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引进资金、
  技术、良种、设备等先进生产要素,规划创建台湾农业观光园、反季节花卉试验园、生态有机茶博览园、海峡两岸茶叶交流合作示范园、等若干专区,精细化、高优化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茶叶、坪山柚、花卉、食用菌、四季笋竹、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积极推进有机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打造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试验区。
  (二)有机茶生产加工示范区
  以创建全国首个铁观音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契机,围绕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强两岸茶业合作,引进台湾知名茶企,在基地内建设有机茶生产加工示范区,推动有机铁观音生产、加工、营销等涉茶项目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我县茶产业水平。
  (三)茶叶加工营销商贸区
  加快拓展城南新区茶叶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服务平台,在香港、台湾及国内各大城市建立“华安铁观音茶营销配送中心”,拓展海内外市场。
  (四)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
  在丰山镇工业集中区内,创建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区,重点做好我县笋、食用菌、水果、蔬菜等大综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及营销,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五)休闲农业示范区
  以沙建镇漳州光照人为基地,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教育科研为一体,创建漳州光照人生态农业公园;以华安贡鸭山为基地,创建生态农业旅游公园。
  (六)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引进台资企业,实施订单农业,以马坑乡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为依托,高标准建设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在新圩镇建设万亩绿色果园场,形成“猪-沼-果(菜)”生态养殖模式。
  (七)优质苗木繁育基地
  在县良种场创建优质苗木繁育基地,以培育优质茶苗木、华安坪山柚种质资源保存工程为重点,加强与台湾农业科研单位合作交流,加快我县良种的繁育推广应用。
  (八)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
  在现有台资企业福建中延菌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引进台企,在沙建镇的官古村建设优质食用菌生产基地,并由此辐射带动丰山、沙建、新圩等乡镇发展食用菌生产,推动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九)优质稻生产基地
  在马坑、湖林等乡镇建立万亩以上的优质稻生产基地。
  (十)华安茶叶教育基地
  以仙都镇天福茶庄为依托,集产、学、研为一体,创建茶叶教育基地,。
  四、引进合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按建设目标和我县产业发展布局,每年引进台湾优良种苗10个以上,2015年基本完成闽台农业开发区建设;引进综合先进实用技术20项,建设20个优高农业示范项目;引进改造或合作兴办大中型农业企业(加工、营销企业等)5个。
  引进项目内容要求:一是有利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品
  种结构;二是产品优质、高价值,促进“优高”农业、创汇农业和市场发展;三是具有较大带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四是属于优质先进水平,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转型升级。重点引进范围:
  (一)优良种苗
  选择当前台湾地区种养业推广面积较大的主要优良种苗20个品种,其中包括粮油类2个,畜禽6个,水果类3个,蔬菜类9个。
  (二)技术设备
  引进种植业先进栽培技术、畜禽饲养管理实用技术及其相配套的技术设备。
  1、蔬菜产业
  (1)以育苗中心为主的穴盘苗生产技术设备(包括配套技术、培养土、机械设备);
  (2)工厂化芽苗生产技术设备;
  (3)简易设施栽培技术(适宜广泛应用于生产);
  (4)单态流体速冻、低温真空脱水技术设备及腌渍配方技术等有特色的技术设备等。
  2、畜禽产业
  (1)大型养猪场污染处理技术设备(猪粪尿固液分离机,微生物应用技术--饲料添加亚罗康活菌、绿元菌等清净养猪法、微生物垫料分解粪便除臭法);
  (2)高效疫苗。鸡球虫疫苗,猪微浆体肺炎微粒口服疫苗等;
  3、茶叶
  (1)茶园省工栽培管理技术(有机栽培、机械采、种)。
  (2)加工技术设备。茶叶加工技术设备(铁观音茶、金观音茶、黄旦茶、本山茶);多元化深加工技术设备(调味茶、薰香茶、保健茶、袋包茶、粉茶、茶果冻、茶糖、茶饼、果茶、茶酒、茶鸡尾酒、罐装饮料、速溶茶、天然茶抗氧化剂、茶除臭剂)。
  (3)茶叶萎凋干燥技术设备(红外线萎凋机、红外线萎凋工艺)。
  4、植保
  (1)非农药病虫防治技术(各种生物防治,雄性不孕昆虫利用,昆虫荷尔蒙利用,抗病虫植物育种);
  (2)生物技术诊断病害技术;
  (3)农药残留量监测(速测)技术设备。
  5、灌溉
  (1)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
  (2)小型提灌设备。
  (三)信息软件
  信息系统软件,包括农业科技、人才、营销体系软件,特别农产品市场营销软件值得借鉴。
  五、主要措施
  (一)建立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与台湾农业的合作,是我县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先行重大工程,必须建立管理机构,县成立闽台农业合作工
  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实验区工作方针政策,制定实验区建设规划、配套政策,筛选合作重点项目,组织协调实验区对外招商,研究解决实验区有关重大问题。县直各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闽台农业合作项目,认真配合做好闽台农业合作的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对“十二五”期间合作区示范项目,加紧软硬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合作区示范项目,按现代农业目标进行建设。闽台山地综合开发示范区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在硬环境上,要加快项目用地、水、电、路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引种隔离区、作物种苗引进繁育中心(或基地)建设及合作区办公设备建设。在软环境上,要协同有关部门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服务机制,改善服务质量,按照外商投资企业有关税费项目规定征税和收费。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为台商在投资规划、项目审批、土地征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等方面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给予优先与方便。
  (三)扩大招商引资,山海协作
  以项目合作,项目(企业)引进合作,带动技术、品种、设备引进与合作。利用全省农展会、福州国际招商月、中国“九·八”投资贸易洽谈会、香港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每年推出一批招商项目,组织各种招商团组,参加国内外(包括上岛)招商引资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示范区建设所需资金以自筹为主,并通过引进外资和
  增加省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持等,多方筹集资金,加快示范项目建设。
  (五)扩大闽台农业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闽台农业界组织开展交流合作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开展同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农业企业财团、农会、渔会、水利会、农业合作社等民间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岸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部门之间的更为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1、以民间企业组织形式,发挥民间渠道作用,以优惠政策带项目,招商为主。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强调品种技术、设备、资金单项引进与企业整体引进相结合。上岛开展灵活多样的农业引进、招商、产业合作。
  2、有计划地开展两岸科技人员和学术交流,引进台湾农业专家、企业管理专家,对专项主导产业和企业进行分析指导,对有关科技、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培训,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或示范点进行实地操作指导。组织我省农业专家、企业家赴台专业考察,分期分批派遣农业科技人员赴台进行中、短期专业技术培训。
  (六)加速消化创新辐射推广
  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引进的消化、吸收、推广工作。把农科教协作攻关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和各地闽台农业合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围绕农民增产增收和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品种、技术、设备,组织联合攻关,强化消化、吸收、创新,实现系列开发和本地优质化,达到引进一个项目,开发一片资源,形成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形成引
  进、吸收、创新、推广技术新体系,真正发挥引进、示范、辐射功能作用。
  华安县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一日
  开展闽台农业合作 促进华安茶业发展
  邹淑芳
  闽台两地一水相连,地理、语言、习俗相近,气候、温度、日照、土质条件相似,农作物类型、栽培和耕作技术相同。我县始终把对台农业合作做为农业对外开放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台农业合作不断升温,台资农业企业自带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和信息市场,创办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带动了华安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华安县是福建省茶叶主产区,在开展对台农业合作中,华安县充分利用地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段,适宜种植茶叶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努力做大做强茶产业,茶叶已成为华安县一大支柱产业。
  1 我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华安县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第二大铁观音茶生产基地,年可采五季,具有“明前茶”和“冬片茶”两大特色。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1万km2,7000多家加工厂,80多家精制加工企业。2008年产毛茶1.4万吨,产值12亿多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4%,涉茶转移劳动力6万多人,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4000元以上,茶产业成为我县最具特色、最有效益的主导产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2 我县对台茶产业发展情况
  2.1 成立并建设了闽台农业开发区。为适应形势发展
  的需要,1999年我县成立全市首家闽台农业开发区,该区成立以来,已引进外资企业4家,总投资3000多万元,成为我县对台农业引进的龙头企业。
  2.2 引进台资农业企业。近年来,引进农业台资项目7个,实际到资2525万元。其中在新圩镇绵治投资1500万元的台湾优质茶种植和加工——漳州绵治茶叶有限公司,现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台资“淞富峰茶业有限公司”在湖林乡大坪投资1000万元,计划开发无公害茶园1000km2,现已完成600万km2等。
  2.3 多渠道引进台湾良种。据统计,全县已引进台湾良种近200个,其中茶叶新品种如金萱、翠玉等新品种5个。大部分品种经过示范推广,花色品种齐全,实现了农产品以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化,促进了传统产业良种化,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品种结构。
  2.4 引进科技新成果和新的生产模式。我县先后直接或间接从台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10多项,主要有茶叶生产技术、包装技术及茶叶加工机械设备、有机生物肥、植物生产调节剂、新型农药等,大大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已有一批产业部分关键技术达到现代农业先进水平,使我县对台技术合作加速科技转化,促进了我县相关产业技术更新换代。
  2.5 对台农业交流与协作不断升温。台资农业企业自带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和信息市场,创办生产基地,兴办加工企业,带动高优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区域产业特色明显,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如漳州绵治
  茶叶有限公司等。
  2.6 启动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软硬环境。我县独特的亚热带区位优势和较完善的软硬环境,是吸引台商投资农业的重要因素。从90年代初开始,县委、县政府和各地政府根据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及时抓住机遇,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水、电、路、交通通讯、以及农业基础等设施建设,特别是漳华公路的改造拓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同时,我县及时出台一系列鼓励台、外商投资农业优惠政策,包括审批办证、投资领域、投资形式、用地方式、产业扶持、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项目、基建联合审批,联合年检、收费、投诉、重大项目领导联系服务、统一协调等规范化服务制度,以及各种配套服务。
  3 存在的主要间题
  我县对台农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积累了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3.1 基础设施落后,台商少、台资企业引进少、台资项目少、投资规模小。
  3.2 引进的品种吸收、消化、创新少。目前引进的新品种大都只是进行试种、示范,推广面积小,吸收、消化、创新机制没有形成,如新品种引进繁育体系尚未建立等,创新工作滞后。
  3.3 我县适合台资农业企业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种养加技术和企业管理、营销业务、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少。
  3.4 投资软环境不够完善。项目审批环节较多、效率
  不高,有的项目所在地履约不够落实,个别台资企业扩资重点转移。
  4 对台农业的发展对策
  4.1 开发资源,发挥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华安居山而近海,最大的优势是特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要发挥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台特色资源产业。我县是全省最大的台湾高山族的集居地,闽台农业合作交流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参观访问,增进了互相了解,沟通了交流渠道。又有全市首家成立的闽台农业开发区。该区位于华安县南部,九龙江北溪中下游,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适宜发展亚热带和热带作物,今后可以以开发区为依托,引进先进的林业、农业科技,引进新品种,做为吸纳台湾林业、农业企业的外移基地,发挥试验示范辐射窗口作用。
  4.2 转变观念,把握正确的产业导向。种植业是台湾农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今后也应该成为我县对台农业合作的重点产业。茶叶加工业是台湾重要的农业产业,有着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设备,我县已探索了“公司+农户”的一系列产业化经验,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层次低等现象,深化对台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将进一步带动我县经济的全面发展。
  4.3 消化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茶叶是我县区域性产业优势区,我县要大力组织推广成功的品种、技术,加以辐射推广,立足于闽台农业产业区域合作为目标,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根据现有的可能和条件,引进台湾
  科技人员或台资企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按照技术承包、企业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等方式,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高新实用技术,建立合作示范点,推行优质高效和现代加工模式,引进先进成套加工设备、检测技术和方法,使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与市场接轨,参照台湾农业农产品的营销策略,按照统一品牌、技术、质量、包装标准,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入农产品营销主战场。
  4.4 做好规划,实施项目带动。以项目合作,带动技术、品种、设备、资金的引进和生产应用,具有快速、准确、市场好的优点,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依托资源、区位等优势,邀请专家考察论证,详细制订方案,推出建设项目供台商选择开发。配合我县发展农业茶产业,要鼓励台资企业瞄准我县茶产业的市场潜力,投资扩建基地、兴办加工厂,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加工、贮运、包装技术以及市场经营理念,按照国际市场准入标准,巩固、发展、壮大我县的茶业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特别要建设休闲观光与生态茶园。我县是台湾高山族集居区,又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可以建设多元化综合性观光生态茶园等,配套建设旅游娱乐项目。
  4.5 加强软环境建设,体现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对符合农业产业政策的台商企业和台商投资项目,鼓励台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收购等方式开发经营现代农业项目。对台商投资农业的重点加工企业,可协调优先融资,银行信贷优先向台资农业项目倾斜,保护台商投资农业和对台农业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作者系县农业局经管站站长)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

本书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话茶论道; 第二部分茶史回眸; 第三部分兴茶富民; 第四部分茶香两岸; 第五部分放声茶歌; 第六部分茶技茶艺; 第七部分茗茶巡展; 第八部分茶榜题名。

阅读

相关人物

邹淑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